您当前所在位置: 首页>政务公开>信息公开>法定主动公开内容>结果公开>建议提案办理公开>政协提案

关于市政协五届四次会议第0198号提案协办答复的函

访问量:

关联稿件:

市工信局:

贵单位主办的《关于强化创新驱动推动锂电新能源产业高质量发展的建议》收悉,现协办答复如下:

近年来,我市抢抓国家“双碳”战略机遇,依托丰富的锂资源优势,举全市之力发展锂电新能源首位产业,努力打造国家级新能源产业重要集聚区。按照“上游控、中游拓、下游争”的总体思路和产业链前端“控总量、调结构”具体发展思路,把科技创新作为锂电新能源产业发展突破口,围绕产业链部署创新链,加大产业研发投入力度,加速壮大科技创新主体,以科技赋能塑造产业发展新优势、新动能。

一、锂电产业科技要素基本情况

2023年,全市锂电新能源产业实现主营业务收入1044.8亿元。目前,全市锂电新能源企业共257家,其中规模以上企业164家,覆盖采矿、选矿、锂盐、负极材料、隔膜材料、锂电池、锂渣处理、新能源汽车、电池回收全产业链,是全国为数不多的拥有全产业链的锂电新能源产业聚集区,是全国唯一的国家锂电新能源高新技术产业化基地以及全省战略性新兴产业集聚区、省新型工业化锂电新能源产业示范基地获批国家火炬袁州锂电新能源特色产业基地。

目前,全市锂电新能源企业培育上市企业明冠新材、宁新新材2家、科技领军入库企业2家、种子独角兽企业3家、瞪羚企业13家、高新技术企业60家、科技型中小企业51家,依托锂电企业建有省级技术创新中心(工程技术研究中心)13个、省级产业技术创新联盟3个、市级技术创新中心(工程技术研究中心)25个。2023年,实施锂电新能源科技项目26项,其中国家项目1项(参与)、省级项目2项、市级项目23项,以及备案企业自主研发项目180多项;中科院、中南大学、哈工大等高校院所与40多家锂电企业建立科技合作关系,引进锂电新能源高层次人才30多人,达成技术合作10余项;锂电新能源技术合同登记额8.33亿元,登记省级科技成果13项。近三年以来,5项锂电新能源科技成果获得省科学技术奖,其中主持3项、参与2项,多项技术国内领先。

二、科技支撑锂电发展主要做法

1.强化政策扶持引导。市委市政府在出台《宜春市锂电新能源产业中长期发展规划(2023-2030年)》的基础上,进一步优化整合现有各类惠企政策制定了《关于进一步加快锂电新能源产业发展的若干政策(2022-2025年)》,从锂电新能源产业培育、科技创新、要素保障等方面提出了12条扶持政策,其中科技创新政策4条。市政府在出台《关于促进科技发展的若干政策措施》时,单列锂电新能源科技创新板块,对“锂矿—锂盐—锂材料—锂电池—锂应用—锂回收”产业链中的重大高新技术成果、项目及平台采取“一事一议”方式的进行重点资助扶持。2023年,市财政扶持锂电新能源科技创新资金达1070万元,其中研发投入补助265万元,进一步激发产业和企业的创新活力。截至2022年度,锂电新能源企业中共有研发活动企业86家,占规上锂电企业的52.4%,全市有研发活动企业占规上企业比重33.3%1.57倍;共投入研发经费21多亿元,占主营业务收入比重为1.88%,是全市规上企业研发费用占主营业务收入比重1.14%的1.65倍

2.夯实平台主体支撑。实施科技型企业梯次培育工程,通过政策引导,加大研发后补助,落实税收优惠等政策,鼓励企业积极壮大为科技型企业,成长为高新技术企业、瞪羚企业、独角兽企业乃至科技领军企业,目前全市共有锂电科技型企业78家。同时,积极组织30家锂电新能源企业加入省锂产业科技创新联合体,推动全链条协同创新,联合开展技术研发,奉新紫宸科技、宜丰国轩锂业等企业已参与到联合体协同攻关项目,有力促进先进技术成果转移转化。引导企业创建研发机构,以创新平台为依托,聚集项目、资金、人才、技术等创新要素,推动技术研发和产业化,目前全市共建设锂电新能源省级科技创新平台16个、市级科技创新平台25个,形成了较为完备的创新平台体系。目前已争取省科技厅支持,将宜春锂电新能源科创城列入我省“十四五”科技创新规划。

3.加快技术攻关破题。全市锂电产业迅猛发展的历程,也是科技创新不断赋能的有力见证。通过与中南大学等高校科研院所合作,使锂云母制备碳酸锂的提取率从30%提高到85%,每吨碳酸锂生产成本从20万元以上降低到10万元以下,为宜春锂电新能源产业抢抓住风口创造了重要条件,也降低了我国对锂资源进口依赖。据不完全统计,全市锂电新能源产业已实现产业化关键技术32项,正在研发关键技术49项,急需解决关键技术难题13项。针对电新能源产业全链条的技术难题,布局科技项目攻关,推广运用“揭榜挂帅”等方式,攻克瓶颈难题及关键核心技术,近三年省级、市级科技专项资金累计支持锂电领域科技项目经费2640万元,其中揭榜挂帅项目8项、资助600万元。选矿领域,宜丰国轩锂业委托宜春学院开展低品位锂长石高值化利用技术研究,研发锂云母不脱泥浮选技术,在不脱泥或少量脱泥技术条件下实现锂云母浮选,使锂云母的回收率超过70%。提锂领域,天卓新材料独创“新型高效分选”“复合盐焙烧”和“一步法制备电池级碳酸锂”等技术,成果产业化制备出独特的“雪花状单晶”高纯碳酸锂产品,深受锂电新能源市场的青睐,获得省科技进步奖二等奖。负极材料领域,重大研发专项资助正拓新能源与南昌大学合作研发新型高容量长寿命硅-碳复合锂电负极材料,已率先在国内实现了硅碳负极量产。隔膜领域,通瑞新能源借助揭榜挂帅研发出无机离子导体半固态电解质膜、有机-无机多层半固态电解质膜等产品,率先在国内实现产业化。锂电池领域,远东电池在重大研发专项的资助下开发出超高比能锂离子电池,突破了小圆柱电芯能量密度的天花板,打破了日韩企业在高比能小圆柱电芯领域的领先地位。电池回收领域,睿达新能源联合中南大学在省科技项目的支持下,采用湿法冶金提炼技术高效绿色回收镍钴锂并制成电池级金属盐,实现了对废旧电池中有价金属的综合利用。

锂渣无害化处理领域,针对全市锂渣及锂渣中含铊铍等成分问题,市委市政府高度重视,提前谋划,指导企业、科研院所多路径开展技术攻关。科技、工信、生态环境部门多次开展调研交流,分享各企业、院校科研成果,凝聚攻坚克难共识共为,制定了工作方案,明确了工作责任,从锂渣有害成分固化技术及应用、提锂过程中有害成分控制技术及应用两条路径进行攻关。一方面在省政府的支持下,依托中国科学院科研力量解决宜春锂渣问题,今年3-4月中科院三次到宜春进行专题调研,今年5月中科院C类先导重大专项“锂冶炼渣源头减量减害及规模化利用”选题建议已通过中科院院长办公会研究同意立项,中科院拟拨资金1.8亿元,地方1:1配套资金;另外一方面积极调动国内高校院所的科研资源,比如哈尔滨工业大学、中南大学、江西理工大学等,以及通过“揭榜挂帅”等方式,积极为企业争项目、搭平台、促合作、引人才,支持企业对锂渣处置开展科研攻关。比如哈尔滨工业大学污泥安全处置与资源化技术国家工程研究中心根据我市锂渣处理处置难题,分别从“锂云母清洁提锂”、“锂渣多元重金属深度固化”、“锂渣大宗建材利用”三个环节开展了科技攻关,开发了锂渣无害化、安全处理和建材化利用等三项新技术,已取得多项阶段性成果,今年3月已到宜春向企业作推介,得到企业认可。宜春江理锂电新能源产业研究院研发出一款含铊废水除铊新型药剂并已在企业应用,可以同时去除锰铊等危废目标元素,正在进一步开发提锂废水除盐技术。江西金辉锂业有限公司开展含铍铊锂渣的稳固化技术研究,通过将含铍铊锂渣与一定比例的稳固剂混合均匀反应,固化后的铍铊元素呈天然矿物物相存在,具有长效超稳定性,无害化的将锂渣中的铍、铊等毒性金属固化在锂渣中,使铍、铊进行毒性浸出时稳固化不被浸出(即浸出毒性实验时铊<0.01mg/L、铍<0.02mg/L),目前已进行中试试验。宜春天卓新材料有限公司的锂云母锂渣综合利用的关键技术研究”项目,已经初步完成锂渣有价回收和锂渣建材化综合利用的技术研发,正在开展锂渣二次提锂和建材化中试线设备的安装及调试。江西源喆新型建材有限公司突破了锂渣在建材方面的应用并已产业化,锂渣做成的成品替代复合矿物掺合料,打破了只有水渣可以做矿粉的局面,实现年销售收入约800万元。宜春市政交通建设有限公司的“工业固废材料在道路工程中的低碳资源化应用关键技术与工程示范”项目,现在已完成锂渣应用于路基工程的研究工作,顺利填筑350m锂渣路基试验路段,形式了江西省地方标准1项。江西九岭硅业有限公司集中科研团队力量,在浮选技术及试剂方面进行深入研究,已在建“年产100万吨硅材料项目”,项目建成投产后,可年处理150万吨锂云母浮选副产品(俗称水磨料)。

4.广纳科技贤才助力。邀请院士专家“把脉问诊”宜春产业发展,举办了国家级大院大所新能源(锂电)产业技术及高端人才进宜春活动,共有5位院士、27位国家级高层次人才、71位专家出席,近几年先后有陈仙辉、南策文、杨裕生等锂电领域院士到宜春作主旨报告,与企业进行深入对接交流。面向全国各大院所,引进省内外锂电领域高层次人才,组建企业科技特派员队伍,成立锂电新能源产业特派团,累计选派锂电专家99人次进企开展科技服务,多名特派员入选我省高层次人才计划,如中科院过程所王宝研究员、中南大学王接喜教授等,特派员北京大学张亚文教授成功为科丰新材料公司减少了碳酸锂中杂质钾含量并实现含量小于10ppm。加强技能人才和高校毕业生招引,出台《锂电新能源产业发展人才支撑计划实施意见》,实施“产业人才筑链行动”,围绕紧缺专业,面向华中科大、厦门大学等高等院校组织开展专场引才,建立长期锂电人才供需合作关系,同时积极推动宜春学院、宜春职业技术学院等本地院校与锂电新能源头部企业、重点企业共建产业学院,个性化、订单式培养企业急需的锂电产业技能人才,实现“招生即招工,进校即进企”,已招生近千名。

5.深化科技合作加持。引进大院大所大校大企等高端创新资源共建研发机构,与江西理工大学共建锂电新能源产业院,与江西省建材集团有限公司共建锂渣固废资源综合利用研发中心、锂渣固废资源化利用科研产业化基地,还与哈工大展开合作并设立哈工大(江西)技术转移分中心。借力国家级大院大所技术创新和人才优势,我市先后举办第八届中国创新创业大赛新能源及节能环保行业总决赛、锂电新能源新材料产业专场对接会等,促进科技同发展对接、成果同产业对接,促成中南大学与永兴新能源、哈工大与国轩新能源、中科院过程所与赣锋锂业、南昌大学与正拓新能源、江西理工与睿达新能源、南昌航空与环锂新能源等建立长期的科研合作关系,据不完全统计,与我市锂电企业已开展合作的高校院所达20多个。

三、推进锂电科技创新下步打算

围绕锂电新能源产业高质量发展目标,充分发挥科技部门的创新驱动作用,进一步激发企业创新主体、园区主阵地、高端人才主力等作用,借助外力、激发内力、协同发力破解产业发展难题,提升产业整体科技创新水平。

1.摸清锂电关键技术。常态化征集锂电新能源产业链关键技术清单和技术需求,全面摸清整个锂电产业链的科研和技术情况,建立我市锂电产业链关键技术库,为布局锂电产业科研攻关路径和开展共性关键技术联合攻关提供依据,同时科技、工信、发改、市监等部门针对性地进行分类指导、精准施策,避免多头支持和重复支持。

2.聚力锂渣技术攻关。锂渣处置是锂资源开发利用绕不开的重要一环,技术攻关是破题的根本路径。围绕“无害化、减量化、资源化”总体要求,当前重点攻克锂渣无害化处理技术加快推进涉锂长石粉和锂渣在建材等领域产业化推广应用,逐步建立健全锂渣资源化利用技术标准,不断扩大应用范围和规模,有效解决我市锂电新能源产业发展的后顾之忧。

3.筑牢锂电科技基础。未来的竞争是人才的竞争,通过举办高层次人才创新大赛、组建锂电高端智库等方式进一步引进培育锂电领域创新创业人才。持续加大锂电科技创新激励和奖励力度,及时兑现奖补资金,激励锂电企业加大科技投入。持续强化企业科技创新主体地位,推动头部锂电企业研发机构本地化,支持企业与高校院所联合建设研发中心,主导制定国际标准、国家标准和行业标准。

4.提升锂电科创城实力。我省“十四五”科技规划布局建设十大科创城,宜春凭借锂电新能源产业优势列入全省建设名单。未来几年重点工作是建好锂电新能源科创城,以宜春经开区国家锂电新能源高新技术产业化基地为核心,袁州区、万载县锂电产业基地为两翼,依托江理锂电研究院、锂电检测中心、锂电孵化基地等机构,打造全产业链服务支撑体系,打通产业链,做强创新链,提升价值链,辐射全省。

附件: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
返回顶部关闭本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