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各县(市、区)人民政府,“三区”管委会,市政府各部门:
经市政府同意,现将《宜春市“生态+大健康”产业发展实施方案》印发给你们,请结合实际,认真抓好贯彻落实。
2018年10月31日
宜春市“生态+大健康”产业发展实施方案
为抢抓“健康中国”战略机遇,落实国家、省赋予宜春“生态+大健康”产业改革试点任务,推动“生态+大健康”产业加快发展,进一步培育新经济,打造新引擎,实现生态环境与绿色产业良性互动、相互促进,特制定本实施方案。
一、优化产业空间布局
依托各地资源禀赋、产业基础、发展潜力、功能定位等条件,宜春“生态+大健康”产业按照“一核两区”的空间布局规划。
(一)一核:医疗健康养生区
主要是袁州区、宜春经济技术开发区、宜阳新区、明月山温泉风景名胜区。围绕“三中心、一基地”发展定位,以创新中国成立家健康城市为契机,以提升健康服务水平为导向,打造医疗服务、温泉养生、医药工业及信息等三大产业集群。
1.医疗服务产业集群。建设国家健康城市,凸显中医药特色,加快形成防治并重的基层健康服务体系。做强市人民医院、中医院和妇幼保健(儿童医院)、宜春学院附属医院等重点医院,做优精神康复(第三医院)、医学美容康养等特色医院,积极引进国内外知名医院在宜春开设分院。全面推进健康示范社区、健康家庭、健康促进单位创建工作,大力开展全民中医体检。鼓励大健康综合体项目优先落地,全面提升中心城区健康服务水平,打造赣西医疗服务高地。(责任单位:市卫计委,袁州区人民政府,“三区”管委会)
2.温泉养生产业集群。依托国家首个“世界温泉健康名镇”、江西首个“国家级旅游度假区”和赣西首个“国家5A级旅游景区”品牌优势,大力开发明月山温泉疗养产品和富硒高品质健康保健食品,重点发展康体保健、养生养老、休闲修心等健康旅游业。在温汤镇建设一批全国一流的温泉养生度假中心,在南庙镇、洪江镇重点布局康复、护理、老年病、医养结合等养老机构,打造国家康养旅游示范基地和全国知名的温泉养生福地。(责任单位:市旅发委、市卫计委、市民政局,袁州区人民政府,明月山管委会)
3.医药工业及信息产业集群。依托袁州医药产业园,重点推进中成药、中药配方颗粒和医疗器械特色医药产业,做强济民可信、百神药业、科伦医疗器械等龙头企业,打造医药、医疗器械、商贸物流基地。积极推进宜春医疗大数据平台建设,努力探索中医特色的“互联网+健康”医疗服务模式,推进中医药等大健康、大数据采集和开发利用,着力构建全省大健康数据产业基地。(责任单位:市工信委、市市监局、市卫计委、市商务局、市政务信息办,袁州区人民政府,“三区”管委会)
(二)南区:医药健康食品集聚区
主要是丰城、樟树、高安、上高等县市,重点打造中医药工贸、健康食品、道地药材种植三大产业集群。
4.中医药工贸产业集群。创新樟帮炮制技术,唱响樟帮药品牌,以仁和、天齐堂、庆仁等为龙头,重点发展中药材加工、中药饮片(含中药颗粒)、中成药、生物医药、化学制剂、医疗器械产品等现代制造业,打造国内知名医药集聚区。改造提升樟树中药材交易市场,建立健全中药材可溯源交易体系,大力发展医药电子商务,创建中药材交易期货市场。挖掘“中国药都”文化内涵,发展融中医疗养、康复、药膳食养、中药加工体验与旅游于一体的中医药健康旅游,打造国家级中医药文化传播中心,建设中医药健康旅游示范区。(责任单位:市工信委、市市监局、市旅发委、市商务局、市文广新局,各有关县市人民政府)
5.健康食品产业集群。利用富硒土壤资源优势,依托产业基地,生产富硒大米、富硒油茶、富硒中药材、富硒水果、富硒蔬菜、富硒畜禽、富硒矿泉水等富硒产品,不断提升食品产业加工水平,培育健康食品专业市场,创新营销模式,打造全省健康食品产业基地。(责任单位:市农业局、市工信委、市林业局,各有关县市人民政府)
6.道地药材种植产业集群。以樟树为中心,向周边地区地扩展,推动中药材基地标准化建设。扶持中药材种植大户、企业种植基地、种植示范村和中药材种子种苗繁育基地建设,重点扩大“三子一壳”(吴茱萸、黄栀子、车前子和枳壳)道地药材种植面积。加大对中医药种植名牌产品的申报认证和宣传力度,鼓励申请地理标志集体商标或证明商标,鼓励申报国家地理标志保护产品,争创名牌产品,创建“樟帮”中药材品牌体系,打造全国知名中药材示范基地,培育一批产值过亿元以上的大品种药材。(责任单位:市农业局、市林业局、市市监局,各有关县市人民政府)
(三)北区:生态休闲康养区
主要是万载、靖安、奉新、宜丰、铜鼓等县,重点发展康体养生、户外运动、有机食品三大产业集群。
7.康体养生产业集群。发挥交通便利、生态优越、背靠南昌、长沙等大城市的优势,依托汤里温泉、九仙温泉等丰富温泉资源,醇厚禅宗文化、湘鄂赣红色文化、独特乡土文化、铜鼓长寿之乡、万载有机养生文化、靖安奉新宜丰禅宗养心文化等资源优势,大力推进全域旅游发展理念,以生态养身、乡韵养生、禅意养心为特色,重点推进供养型、养护型、医护型养老机构建设,利用“互联网+”技术积极为老年人提供多样化养老服务,打造湘赣康体保健首选地。(责任单位:市旅发委、市卫计委、市文广新局、市民政局,各有关县人民政府)
8.户外运动产业集群。立足“禅意山水、绿海慢乡”,依托昌铜高速百里画廊、峻险秀奇的地形地貌、以及丰富的国家和省自然保护区、森林公园,大力发展登山探险、漂流、越野跑、高山滑雪、野营垂钓、户外骑行、户外拓展以及各种自驾游、乡村游,加快建设一批山地户外运动、自驾游基地。依托靖安、奉新、宜丰、铜鼓、万载历史古道、禅宗“江湖路”等驿道资源,发展以禅文化为主题的特色户外徒步运动。积极引进集运动服装、户外用品生产和销售、训练、赛事运营、培训为一体的专业公司,建成长江中游城市群户外运动首选基地。(责任单位:市体育局、市旅发委,各有关县人民政府)
9.有机食品产业集群。发挥区域内独特农业资源、地理环境和传统优势,以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休闲农业转变为导向,推进农产品规模化、标准化、生态化,重点发展有机水稻、有机蔬菜、有机水果、有机茶叶等有机产业,积极发展百合、蜂蜜、娃娃鱼、棘胸蛙、猕猴桃、竹笋、食用菌等特色产业,建设万载国家现代农业示范园、奉新优质大米示范基地等,打响千年食品、金世本香、天工大米等绿色有机品牌,积极推进全域有机食品建设,健全有机绿色农产品追溯体系,培育一批健康食品知名品牌,建成全国知名的有机绿色食品基地。(责任单位:市农业局、市林业局、市工信委,各有关县人民政府)
二、着力推进重点产业
重点围绕医药产业、医疗服务、健康旅游、健康食品、养生养老、健康管理等六大领域,发展“生态+大健康”产业。力争到2020年“生态+大健康”产业增加值占GDP比重15%。
(一)医药产业
力争全市中医药全产业链主营业务收入2018年突破1000亿元;济民可信、仁和集团等龙头企业主营业务收入突破百亿。
1.壮大医药产业集群。以樟树、袁州两大省级产业集群为核心,以济民可信、仁和药业、百神药业、科伦医疗器械等企业为龙头,实施“中国药都”振兴工程、袁州“一谷一城一港”计划,重点发展中药材加工、中药饮片(含中药颗粒)、中成药、生物医药、化学制剂、医疗器械产品等医药制造业,打造国内医药产业集聚区。建设中医药科技创新平台,推进中医药产业孵化基地、中药饮片炮制标准认证中心、中药现代制剂工程技术中心、中药制药质量控制技术研究中心建设,增强全市中医药产业自主创新和产品研发能力,提高产品科技含量。(责任单位:市工信委、市发改委、市市监局、市科技局,袁州区人民政府、樟树市人民政府)
2.培育医药龙头企业。支持现有医药生产优势企业通过兼并、重组、收购、控股等方式,组建大型企业集团。支持济民可信年产10亿片三类新药米格列奈钙片技术改造和新增金水宝片剂生产项目;支持仁和集团“仁和863项目”和“国家中药原料生产供应保障基地”项目建设;支持百神药业中药配方颗粒临床试用;鼓励保健品企业进行兼并重组,组建大集团,规范生产经营,提高市场竞争力。(责任单位:市工信委、市发改委、市科技局、市政府金融办,各有关县市区人民政府)
3.推广中药材标准化种植。扶持中药材种植大户、企业种植基地、种植示范村和中药材种子种苗繁育基地建设,重点推进三大种植基地建设工程(105国道沿线以种植吴茱萸、黄栀子、车前子和枳壳为主的道地中药材种植基地;昌铜沿线以种植黄柏、杜仲、厚朴等木本中药材为主的生态木本中药材种植基地;320国道沿线以种植金银花、菊花、白芍等药用花卉为主的规范化特色中药材种植基地)。到2020年,全市中药材种植面积力争达到100万亩,建成江南最大中药材种植基地。(责任单位:市农业局、市林业局、市市监局,各县市区人民政府)
4.培育中药(材)特色品牌。进一步扩大金水宝胶囊、复方鲜竹沥液、清热解毒口服液、蛇胆陈皮口服液、小青龙合剂、益母草颗粒等一批知名品牌影响力,继续培育一批中药品牌。加大对中药材种植名牌产品的申报认证和宣传推介力度,鼓励申请地理标志集体商标或证明商标,鼓励申报国家地理标志保护产品,争创名牌产品,2020年力争通过中药材“三品一标”认证的品种数量达60个。大力推广大品种种植,创建以“三子一壳”道地中药材为龙头、50种以上“绿色+道地”中药材为主体、80种以上常年采收的野生中药材为延伸、100种以上中药材资源为储备的在国内外享有盛誉的“樟帮”中药材品牌体系,培育一批产值亿元以上的大品种药材。(责任单位:市农业局、市林业局、市市监局,各县市区人民政府)
5.完善医药流通体系。以樟树、袁州为核心,不断完善医药流通体系。樟树以打造高标准药交会为契机,改造提升中药材交易市场,建设集药业采购销售、中药材现货交易、中医药文化展览、信息发布、旅游观光、仓储物流于一体的交易基地;依托袁州交通、产业等优势,大力发展现代医疗器械交易,建设现代医疗器械流通基地。(责任单位:市商务局、市市监局、市工信委、市发改委,各有关县市区人民政府)
(二)医疗服务
建设国家健康城市和中医药特色健康城市,加快形成防治并重的基层健康服务体系,到2020年,全市每千名常住人口拥有医院床位数达到5.6张,每万名常住人口拥有合格全科医生2名。
1.提升医疗服务综合能力。做强宜春市人民医院,引进国内外知名医院在宜春开设分院,以建立区域医疗诊疗中心为目标,通过强化医疗质量管理、学科建设,提升引领区域内学科发展和医疗服务能力,提升区域疑难危重病例医疗水平,总体治愈好转率居省内先进水平。加强医院内涵建设,提高医院服务能力,形成以三级医院为龙头、专科医院门类齐全、二级医院全面覆盖的现代医疗服务体系。每个县(市、区)重点办好1-3所标准化县级医院(含中医医院),每个乡镇重点办好1所标准化卫生院,每3-10万人口设置1所标准化社区卫生服务中心,每个行政村重点办好1所标准化卫生室。(责任单位:市卫计委,各县市区人民政府)
2.大力开展中医药特色服务。做大宜春市中医院,按照省委、省政府关于打造中医药强省的战略部署,以推进中医药产业事业融合发展为契机,尽快建立健全与我市医药千亿产业相匹配的中医药医疗健康服务体系。组建市本级中医医院,创新办院模式,做强中医特色,整体推进我市中医药事业发展。(责任单位:市卫计委,各有关县市区人民政府)
3.建设特色品牌专科。加强医学重点学科和临床重点专科建设,培养一批知名的学科带头人,尤其是肿瘤学、康复医学、心血管病学、老年医学、医疗美容、口腔医学、中医特色专科、中西医结合等学科的医疗服务能力建设。全力打造宜春市中医院外科、针灸科2个国家级重点中医专科,骨伤科、心血管科、肺病科、妇产科、中西医结合急诊科、创伤科6个省级中医重点专科;加快宜春市中西医结合医院推拿科、脾胃科2个江西省级特色专科及膝痹病省中医优势病种治疗中心培育项目建设,逐年扩展国家级、省级重点专科数量,逐步叫响宜春中医品牌。(责任单位:市卫计委,各有关县市区人民政府)
4.推广中医文化和中医诊疗手段。开展“中医药宣传周”、“中医药健康文化知识大赛”、市级“名中医”“中药炮制大师”评选等系列活动。推进中医药文化进校园、进社区、进乡村,营造良好的中医药文化氛围。推广号脉、手诊、面诊、针灸、刮痧、推拿、经络调理等中医诊疗手段,有效预防治疗各类疾病。将中医药文化历史与中国传统“儒释道”文化相结合,融入中医养生文化、民族民俗风情、文化创意、历史怀旧等元素,引入国医大师,在市中心城区打造集旅游、休闲、医疗、养生、康复、商务、贸易为一体的中医药特色街区。(责任单位:市卫计委、市教育局、市文广新局、市商务局,各有关县市区人民政府)
5.创评健康细胞样板。发挥“示范引领、以点带面”的标杆作用,积极推进健康细胞示范建设。通过创评健康家庭、健康学校、健康机关、健康医院、健康企业、健康社区、健康食堂等,摸索出可以快速复制的健康细胞创建模式,并逐步向全市进行推广。全面推进公共场所禁烟工作,大力推动机关、学校、医院、企业等各类无烟示范单位创建。创建一批健康母婴室、健康食堂等特色健康细胞示范点,启动健康村镇建设试点,探索建立具有宜春特色的健康村镇建设指标体系。2020年前基本完成我市医疗健康养生基底组织的构建。(责任单位:市卫计委、市妇联、市教育局,各县市区人民政府)
(三)健康旅游
到2020年,力争全市旅游综合收入达到1300亿元,接游人次超过1.2亿。
1.养生旅游。依托宜春丰富的温泉资源,大力开发温泉疗养产品,加快建设一批全国一流的温泉康体度假疗养中心、温泉休闲度假示范基地。积极挖掘养生文化,结合温泉养生、保健疗养、森林体验和森林康养等旅游产品,鼓励发展养老公寓、森林体验馆(中心)、森林浴场、体检机构、疗养院等业态,拓展养生服务,营造养生环境,加快构建特色康养产业。(责任单位:市旅发委、市卫计委、市林业局、市民政局,各有关县市区人民政府)
2.休闲度假游。依托明月山、三爪仑、百丈山、天柱峰等风景名胜区,大力开发森林康养、富硒康养、高山避暑、乡村民宿度假等休闲度假旅游产品,打造一批乡村民俗风情产品和休闲农业旅游产品,培育发展多种形式的休闲度假旅游,加快创建一批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品牌,打造全国知名休闲度假旅游目的地。(责任单位:市旅发委、市农业局、市林业局,各有关县市区人民政府)
3.医疗旅游。发挥中医医疗机构、中药企业、中药材种植基地、药用植物园、药膳食疗馆等中医药健康旅游资源优势,开发中医药特色旅游路线,推进医疗资源和旅游资源的深度融合,开拓医疗旅游服务。充分发挥中医药“治未病”特色优势,加快开发“治”“疗”并举的中医药特色旅游产品,建设国家中医药健康旅游示范区、健康旅游示范基地。(责任单位:市卫计委、市旅发委、市农业局,各有关县市区人民政府)
4.户外运动游。发展推广罗霄山国家森林步道、明月山—武功山穿越路线,做响靖安三爪仑、宜丰九天、奉新仰天峡、铜鼓尖尾峡、万载九龙、铜鼓天柱峰、上高白云峰、丰城黄金谷等漂流品牌,大力开发探险露营、登山攀岩、水上运动、射击射箭、赛事观摩、龙舟竞赛、高山滑雪等户外康体产品,加快建设一批山地户外运动基地、水上运动基地、自驾游基地、汽车露营基地(含青少年校外体验基地)和康体健身园,支持“互联网+健身休闲”发展,做大做强宜春全国农耕健身大赛,积极谋划推进环昌铜生态经济带自行车拉力赛,形成一批运动休闲特色品牌。(责任单位:市旅发委、市体育局,各有关县市区人民政府)
5.健身休闲产业。加快完善全民健身公共服务体系,加强健身步道、骑行道、全民健身中心、体育公园、社区多功能运动场等全民健身公共设施建设。推行公共体育设施免费或低收费开放,支持和引导社会力量参与体育场馆的建设和运营管理。鼓励发展多种形式的体育健身俱乐部和体育健身组织,开展形式多样的运动健身培训、健身指导咨询等服务。鼓励各级各类医疗机构、社会力量设立国民体质监测站点,完善国民体质测试常态化机制,探索体质测定与运动健身指导站、社区医院等社会资源相结合的运行模式。加强农村地区体育文化设施、组织建设,实现城乡居民共享体育发展成果。(责任单位:市卫计委、市体育局,各县市区人民政府)
(四)健康食品
依托我市生态绿色农产品优势和320国道、昌铜高速两条交通干道,以高安、靖安、奉新、上高、宜丰、铜鼓、万载、袁州等地为重点,建设“绿色食品产业带”。力争全市绿色食品产业主营业务收入2022年突破1000亿元。
1.绿色(有机)食品产业。建设万载、铜鼓、靖安、宜丰等地“百万亩有机农业产业带”,加大绿色有机农产品认证力度,扶持培育一批品牌和龙头企业,构建宜春绿色(有机)食品产业品牌。到2020年绿色食品原料基地面积达到300万亩,有机基地面积达到150万亩,创建知名品牌10个以上。着力打造樟树酿酒产业基地、上高绿色食品产业基地、宜丰有机食品产业基地、万载有机食品产业基地、丰城生物食品产业基地、奉新有机大米和猕猴桃基地、铜鼓有机水稻基地等,培育一批绿色(有机)食品知名品牌。支持农产品交易市场和检测中心建设,打造江南最大的绿色(有机)农产品交易集散地。(责任单位:市农业局、市市监局、市工信委、市发改委、市商务局,各有关县市区人民政府)
2.富硒产业。重点加快富硒“六园两带一区”建设:即建设丰城富硒大米、袁州富硒油茶、樟树富硒中药材、奉新富硒猕猴桃、上高富硒食品加工、高安富硒肉牛等六大产业园;建设以丰城、高安、樟树为主,集富硒产品研发、加工制造、冷链物流为一体的天然富硒资源产业带,以袁州和明月山为主,集农、旅、养融合发展的富硒养生产业带;深度开发富硒特色产品,努力构建富硒品牌突出、龙头企业带动明显、服务体系健全、三产融合发展的产业格局,把宜春打造成知名硒产业发展示范区。到2020年开发利用富硒农产品基地面积达到50万亩,年总产值达到100亿元。(责任单位:市农业局,各有关县市区人民政府)
3.油茶产业。在袁州、丰城、樟树、奉新、高安、上高、宜丰、万载等地大力实施油茶富民工程,发展油茶精深加工。力争到2020年,油茶种植面积达到300万亩,茶油年产量达到10万吨,打造10个以上年产值过亿元的油茶加工企业,年总产值达100亿元,逐步将宜春打造成“全国油茶强市”。(责任单位:市林业局、市农业局,各有关县市区人民政府)
4.肉牛产业。打造有区域特色的肉牛产业集群,重点发展高安、丰城、上高、樟树、袁州等地生产基地,形成一批“品种优良化、养殖设施化、生产规范化、防疫制度化、粪污资源化”的标准化养殖示范基地。鼓励、支持禁养区、限养区内牧草业发展,提高草畜配套能力。探索效率高、效益好、可复制、易推广的技术发展模式并加以推广。力争到2020年,建设肉牛标准化示范场20个,规模化肉牛屠宰及加工企业1个,年屠宰加工能力达到10万头,完善和培育合作经济组织50个,全市牛出栏80万头,存栏60万头,实现综合产值600亿元,把宜春打造成为“江南第一牛市”。(责任单位:市农业局、市市监局,各有关县市区人民政府)
5.特色食品产业。以特色农产品开发为重点,以精深加工为方向,不断延伸产业链条,壮大健康食品产业规模。加强研发生产以百合、灵芝、茶叶、猕猴桃等为主要原料的健康食品和以果蔬汁、茶饮料、米乳为主的新型健康饮料。加快发展多醣类、维生素类、活性菌类、功能性油脂(脂肪酸)类、肽与蛋白质类健康食品和功能食品。引导培育禅宗素食产业发展,在袁州仰山、靖安宝峰寺、丰新百丈寺、宜丰洞山等地探索发展素食产业,带动禅宗文化与健康食品结合。(责任单位:市工信委、市农业局、市市监局、市发改委、市商务局,各有关县市区人民政府)
(五)养生养老
大力支持社会力量发展养生养老服务业。到2020年,全市每千名老人床位数达到43张,政府运营的养老床位比例不超过50%,护理型养老床位比例不低于30%,初步建成以居家为基础、社区为依托、机构为支撑的养老服务体系。
1.大力推广以中医药为依托的养生保健服务。发展三伏贴、热敏灸、刮痧、拔罐、推拿、按摩、膏方、药膳、药浴、药熏等中医药养生保健产品,形成一批养生保健服务特色品牌。(责任单位:市卫计委、市市监局,各县市区人民政府)
2.打造特色养生服务。依托宜春特有山水、温泉、中医药等生态和特色资源,积极发展中医药休闲养生、温泉养生养老、生态养生、中医药康复疗养等新业态。依托我市独特的佛教、道教资源,建设若干禅修基地,开发宗教静养、佛乐欣赏、素食餐饮等宗教养生产品,加快发展宗教静养特色养生服务。同时鼓励开展康复治疗服务,智能水疗、虚拟训练、心理治疗等应用示范。(责任单位:市卫计委、市旅发委、市民宗局,有关县市区人民政府)
3.加快完善养老服务体系。加快完善以居家为基础、社区为依托、机构为补充、医养相结合的多层次养老服务体系。重点推进供养型、养护型、医护型养老机构建设,提高护理型养老床位的数量和比重,满足老年人特别是失能老年人对机构养老服务的需求。鼓励社会力量参与各类养老服务设施的建设和运营,利用“互联网+”技术积极为老年人提供生活照料、医疗卫生、康复护理、精神慰藉、文化娱乐、体育健身、金融理财等多样化养老服务,建设一批面向国内外高端人群的颐养型养老机构和连锁度假式健康养老基地。(责任单位:市民政局、市卫计委,各县市区人民政府)
(六)健康管理
大力发展全过程健康管理服务、健康保险产品和服务、健康信息服务,二级以上综合医院设老年病科比例达到35%,65周岁及以上老年人健康管理率不低于80%。
1.加强健康管理机构建设。鼓励公立医院与社会资本共建共享专业健康管理机构。加强全民性的常规体检工作,推动专业健康体检机构向全面的健康管理机构发展。(责任单位:市卫计委,各县市区人民政府)
2.加快推进健康数据共享。建立基于信息技术和网络技术的全民健康数据管理系统,建设面向全民的健康咨询服务平台,推进专业健康管理机构与医疗服务机构实现信息共享。(责任单位:市卫计委、市政务信息化办,各县市区人民政府)
3.不断完善医疗保障政策。加快推进城乡居民基本医疗保险工作,完善商业健康保险产业政策,鼓励商业保险机构针对不同的市场群体开发不同的健康保险产品,适时建立长期护理保险制度,完善服务规范、保障范围、参保缴费、待遇支付等政策体系。适时建立政府、社会、个人多方筹资的商业保险购买方式,鼓励企业、个人参加商业健康保险及其他补充保险,鼓励养老服务机构、医疗机构和医师个人等购买责任保险。(责任单位:市卫计委、市人社局、市民政局、市财政局,各县市区人民政府)
4.加快建设健康信息平台。依托宜春市华为云数据中心,搭建公共卫生、计划生育、医疗服务、医疗保障、药品供应、综合管理等六大业务互联互通的健康信息服务基础框架,实现各类个人健康信息归并、整合和共享,加快建成开放、统一、优质、高效的宜春“健康云”。(责任单位:市卫计委、市政务信息化办、市民政局、市财政局,各县市区人民政府)
三、抓好试点示范工程
通过实施绿水青山宜居环境提升工程、“中国药都”振兴工程、新经济模式示范工程、大健康特色小镇工程、养生文化品牌示范工程等五大工程,打造宜春“生态+大健康”产业发展试点示范。
(一)绿水青山宜居环境提升工程
1.抓好环境整治。扎实推进“净空、净水、净土”行动,开展大气、水、土壤污染防治行动计划。开展工业企业污染专项整治,建立生态环境监测数据云平台,提高环境综合分析、预警预测和协同监管能力,通过排污许可、总量控制、污染减排、在线监测等手段,倒逼环保设施改造升级。加快建立生活垃圾分类制度,深入推进生活垃圾分类处理和减量工作。加快畜禽规模养殖场治污配套设施建设,提高畜禽养殖废弃物资源化综合利用率。加大铁路、高速公路沿线等重点区域环境整治和景观建设。大力实施“整洁美丽、和谐宜居”新农村建设行动,推进农村环境综合整治,进一步改善提升人居环境。注重强化城市扬尘、机动车尾气等污染防治,持续改善中心城区空气质量。(责任单位:市环保局、市工信委、市委农工部、市综合行政执法局、市农业局,各县市区人民政府)
2.筑牢生态屏障。统筹推进山水林田湖草生态系统的整体保护、系统修复和综合治理,打造山水林田湖草生命共同体。推进低产低效林改造和珍贵阔叶林培育工程,调整和优化林分结构,提高森林资源质量。强化湿地资源保护,提高自然保护区、风景名胜区、水产种质资源保护区和森林公园保护和建设水平。严守生态保护红线,建立市县生态保护红线清单及靖安、铜鼓国家重点生态功能区产业准入负面清单,规范各类开发建设活动。推进昌铜高速沿线等重点区域森林景观“美化、彩化、珍贵化”。(责任单位:市国土资源局、市环保局、市林业局、市发改委、市水利局、市农业局,各有关县市区人民政府)
3.开展生态创建。加快推进国家级和省级生态县、乡、村创建,抓好省级生态文明示范县和示范基地建设,力争省级生态文明示范基地15个以上。在官山探索自然保护区向公众开放试点,加快建设开放型绿色生态教育基地。支持靖安三爪仑创新中国成立家5A级旅游景区,推动靖安、宜丰、铜鼓、奉新创新中国成立家全域旅游示范县,促进生态优势提质升级。(责任单位:市环保局、市发改委、市林业局、市旅发委、市农业局,各有关县市区人民政府)
(二)“中国药都”振兴工程
1.建设精品樟帮药。以樟树道地大宗药材为重点,以“三子一壳”为主,其他药材(含动物类)品种为辅,大力推进中药材规范化、规模化种植,到2020年,樟树中药材种植面积达到30万亩,打造江西道地药材主产区和全国道地药材规范化种养基地。加强中药饮片、原研药、新制剂及中药制药装备等研发创新,继承创新樟帮炮制技术,加快建设第三方中药检验检测平台,提升饮片和中成药优质产品质量,打造樟帮药品牌。(责任单位:樟树市人民政府,市工信委、市农业局、市发改委、市市监局)
2.建设千年文化都。以樟树特色的中医药文化为核心内容,提高城市“药”味,将樟树打造成独具一格的中医药文化传播中心。把樟树药交会打造成线上线下相结合,具有国际影响力的现代中医药高端会展,力争跻身国家级主流展会,并成为中国乃至世界中医药行业的系统服务平台。(责任单位:樟树市人民政府,市工信委、市商务局、市卫计委、市文广新局、市发改委)
3.建设健康美丽城。充分利用“中国药都”品牌,大力发展中医药保健食品,推动中医药健康服务与旅游产业有机融合,发展以中医药文化传播和体验为主题,融中医疗养、康复、养生、文化传播、商务会展、中药材种植、药膳食养、中药加工体验与旅游于一体的中医药健康旅游。推出特色药膳宴、中医药特色商品,创建中医药健康旅游线路。(责任单位:樟树市人民政府,市旅发委、市工信委、市商务局、市卫计委、市文广新局、市发改委)
(三)新经济模式示范工程
1.建设医养联合体示范工程。逐步建立政府的保障功能、社会力量的整合功能、社区的辅助功能及家庭的基础功能,建设医养联合体示范工程。到2020年,市中心城区建设3个以上医养联合体示范工程,各县市建设1个以上医养联合体示范工程。在中心城区规划建设大健康智慧产业园,形成医疗服务、总部办公、医疗研发、创新孵化等高端智能要素的产业集聚区。创建健康社区示范点。在老年人口集中的袁州、丰城、高安、宜丰、樟树、奉新、铜鼓、靖安等地推广智慧养老,引入专业医养管理团队,推动微细胞健康小区建设。(责任单位:市卫计委、市民政局、市财政局、市发改委,各县市区人民政府)
2.建设健康大数据产业基地。抓住国家发展医疗健康大数据的战略,结合我市富硒水土、禅道文化、优质生态、中国药都、长寿之乡等稀缺资源,运用云计算、大数据、物联网、移动互联网等信息技术与健康服务深度融合,建设区域级健康医疗大数据产业基地,开展健康医疗大数据治理、数据运营、数据开发、数据交易等服务,促进健康产业发展,释放健康消费潜力,满足群众多层次多样化健康新需求,打造赣西地区医疗健康养生中心。(责任单位:市卫计委、市旅发委、市政务信息化办,各县市区人民政府)
3.建设“大数据+大健康云”模式。建立生态环境监测数据集成共享机制,加强各方数据的协调联动,实现有效集成、互联共享。建设全市生态环境大数据平台,提高环境综合分析、预警预测和协同监管能力,搭建面向社会公众和组织的数据开放和共享平台,打造精准治理、多方协作的生态环境治理新模式。选择部分重点地区和5家左右医院开展精准医疗大数据应用、医疗健康保险大数据应用、健康病例档案大数据应用、医院感染暴发监测大数据应用试点示范,并引导医疗机构依法开放医疗数据。(责任单位:市环保局、市卫计委、市政务信息化办,各县市区人民政府)
4.完善“中医药+互联网”交易平台。推动“中医药+互联网”融合发展。加强药市“信息化”,运用“互联网+”技术,重点建设中药材销售公共服务信息平台和中药材溯源大数据平台,推进樟树中药材市场有序发展;建设融政策信息、科技信息、市场信息于一体的市场交易中心,打造全国中药材交易的信息港。构建中医药商业系统化电商平台,开展医疗机构处方信息、医保结算信息与药品零售消费信息共享试点。支持企业构建具有特色商业模式的信息管理系统和特色电商服务平台。切实建好企业云、医疗云、信息云,抢占中医药数据高地。(责任单位:市卫计委、市农业局、市商务局、市市监局、市政务信息化办,各有关县市区人民政府)
(四)大健康特色小镇工程
1.打造特色小镇。根据特色小镇产业优势,依托生态资源,创新产业发展模式,打造一批有特色、有韵味、有活力的健康特色小镇、田园综合体和秀美示范村庄。继续打造世界级温泉名镇——温汤国家康养示范小镇,同时建设铜鼓温泉镇、汤里温泉度假小镇,奉新九仙温泉疗养小镇,主营康体旅游、养生养老、高端医疗、健康管理、美容护肤。推进国家级重点小城镇建设。建设樟树阁山镇,依托“本草小镇”和“岐黄小镇”等特色基地,主营中医药文化展示、中医保健康养、电子商务、中药材交易。建设靖安宝峰、奉新百丈禅韵小镇,明月山洪江、宜丰同安禅意小镇,主营禅修养心、禅意生活、农耕体验、休闲度假;建设高安华林山、靖安中源避暑小镇,铜鼓茶山红豆杉森林康养小镇,主营森林氧吧、高山避暑、乡村体验、养生养老;建设万载三兴、高安大城田园风情小镇,丰城梅林爱情花卉小镇,主营健康食品、乡村体验、观光农业。建设宜春智慧经济特色小镇,主营中医药大数据、电子商务。支持其它符合产业要求,有特色、有条件、有基础的村镇发展成为大健康特色村镇。(责任单位:市住建局、市发改委、市旅发委,各有关县市区人民政府)
2.提升品牌人气。把特色小镇作为一个整体进行营销宣传,以旅游产业集聚人气,充分挖掘市场潜力及消费需求,发展健康疗养、生态农业、文化体验、休闲度假、体育运动、健康产品等与生态健康相关的业态,打造特色品牌。(责任单位:市住建局、市旅发委、市发改委、市卫计委,各有关县市区人民政府)
(五)养生文化品牌示范工程
1.禅宗养心养生示范工程。推介禅宗文化,将禅宗文化与中医药、养生、饮食文化相结合,利用现有禅院基础条件,创新禅食餐饮、宗教静养等养生产品,引进专业运营团队,打造现代都市外的宜春禅宗养心修禅平台。同时鼓励开展禅宗康复治疗服务、心理治疗等应用示范,打造“宜春禅都之旅”。(责任单位:市卫计委、市民宗局、市旅发委,各有关县市区人民政府)
2.中医药养生文化示范工程。发掘、整理、研究樟树中医药文化内涵与特色,开展中医药典籍、偏方、文物征集认定,摸底调查樟帮传人、中药材资源。打造樟树中医药文化品牌。从选取道地药材、药材交易风俗、樟帮中药炮制工艺与技术、药膳、药业信仰、著名药企、中医药历史文化遗迹与中药文化特色等相关的题材入手,形成系列樟树中医药文化宣传片,推进“中国药都”品牌建设。(责任单位:市卫计委、市市监局、市文广新局、市旅发委,各有关县市区人民政府)
四、强化各项保障措施
各地各部门要迅速按照实施方案要求,不断强化组织保障、政策保障、人才保障、资金保障等各项保障措施,推进“生态+大健康”产业发展。
(一)组织保障
1.成立领导小组。成立市“生态+大健康”产业发展领导小组,由市委主要领导担任组长,全面统筹协调宜春大健康产业的发展工作,领导小组下设办公室负责日常工作。建立部门联席会议制度和专家咨询委员会,及时协调解决大健康产业发展中的有关问题和事项。(责任单位:各有关单位,各县市区人民政府)
2.健全评价体系。建立大健康产业统计核算和考核评价体系,加强对大健康产业发展的运行监测和统计分析,及时、准确、客观反映发展状况,为科学决策提供依据。定期督导各县市区和市直各单位推进和落实“生态+大健康”产业发展工作情况。(责任单位:市统计局,各有关单位,各县市区人民政府)
3.建立帮扶机制。建立“生态+大健康”产业项目帮扶机制,全市每年推进50个以上重大项目建设,实行滚动管理。做好重大项目的跟踪和监测分析,及时协调解决问题。(责任单位:市发改委,各有关单位,各县市区人民政府)
(二)政策保障
4.加大招商引资。按照全市大健康产业布局,运用“飞地经济”模式,大力引进大健康产业综合体、大健康产业园等重大项目。在项目归属、税收分成、合作共建方面进行政策探索,实现利益共享、互利共赢。(责任单位:市商务局、市卫计委、市财政局、市税务局,各有关单位,各县市区人民政府)
5.提升公共服务。对大健康产业项目在发展用地、市政配套、场地建设、经营环境等方面进行政策扶持和倾斜。建立健全政府购买健康服务制度,引导城乡居民提升健康服务需求。(责任单位:市国土局、市规划局、市住建局、市综合行政执法局、市卫计委、市财政局,各有关单位,各县市区人民政府)
(三)资金保障
6.设立专项资金。市财政统筹设立“生态+大健康”产业发展专项资金,专项用于“生态+大健康”产业宣传推介、产业招商、产业重大平台项目前期工作等。(责任单位:市财政局,各有关单位,各县市区人民政府)
7.强化资金引导。充分发挥财政资金的引导作用,利用宜春发投集团、金融控股集团等平台,鼓励支持各地运用政府和社会资本合作(PPP)模式,推进医疗、养老、体育健身、康复疗养等基础设施建设。(责任单位:市国资委、市财政局,各有关单位,各县市区人民政府)
8.吸引社会资金。依托中医药产业引导基金、大旅游产业基金、特色农业产业基金等各项基金,坚持市场化运作,加大对大健康产业的支持,引导吸引社会资金加大投入。(责任单位:市财政局、市工信委、市旅发委、市农业局、市卫计委,各有关单位,各县市区人民政府)
(四)人才保障
9.引入高端人才。邀请国医大师、国医名师等中医药专家在宜春设立大师馆、名医馆、工作室、研究站等。对院士国医大师设立国医馆300平方米以下办公场所免房租,国医名馆200平方米以下办公场所免房租。(责任单位:市卫计委、市人社局,各有关单位,各县市区人民政府)
10.鼓励科研建设。支持成立宜春市“生态+大健康”产业研究院,加大吸引高层次人才力度。支持规模以上医药企业建立院士工作站、博士后科研工作站。积极储备医药人才资源,对创建大健康企业或直接引进到大健康企业和科研院校工作的高层次人才或急需紧缺人才,在住房、落户、医疗、社保、子女入学、配偶就业等方面,享有市人才引进各项优惠政策。(责任单位:市委组织部、市人社局、市卫计委,各有关单位,各县市区人民政府)
11.健全培训体系。鼓励宜春学院、宜春职业技术学院等院校建设大健康产业特色学院和研究机构,开设相关专业或课程,建立校企合作实训基地、创新实践基地,建立与大健康产业发展相适应的培训服务体系。(责任单位:市教育局、市人社局,宜春学院、宜春职业技术学院,各有关单位,各县市区人民政府)
12.促进改革创新。深化医疗卫生人事制度改革,推进医师多点执业政策,重视民间中医药人才挖掘,创新公立医疗机构与非公立医疗机构、养老服务机构与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在技术、人才等方面的合作机制。(责任单位:市卫计委、市民政局,各有关单位,各县市区人民政府)
附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