各县(市、区)人民政府,市政府各部门:
为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在十九大报告中“推动新型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农业现代化同步发展”和视察江西时关于“三农”工作的重要指示以及中央、省、市农村工作会议精神,按照市委“建设美丽宜春决胜全面小康”的要求,更好地发挥我市现代农业示范园(产业园)(以下简称示范园(产业园))的引领带动和发展“排头兵”作用,经市政府同意,现就进一步加快示范园(产业园)建设提出如下意见:
一、总体思路
以“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为引领,以转变农业发展方式为主线,以推进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重点,按照“扩大总量、提升档次、特色鲜明、示范带动”的总体要求,大力推进“四区四型”(四区:生态种养区、精深加工区、商贸物流区和综合服务区,四型:绿色生态农业、设施农业、智慧农业和休闲观光农业)为一体的发展模式,做强核心区、提升示范区、扩大辐射区,把示范园(产业园)打造成为要素集中、产业集聚、经营集约的现代农业综合体。
二、发展目标
力争到2020年,全市建设30个以上示范园(产业园)。示范园(产业园)基本实现农业现代化,成为农业装备与技术应用的先行区、产业融合与绿色发展的引领区、经营主体与产业培育的样板区。
三、重点任务
1.做大示范园(产业园)总量,强化示范引领。按照“一区多园”的建设思路,通过部门领办、乡镇共办、企业联办、招商新办、改造创办等方式,建设一个或多个示范园(产业园)。各县(市、区)要结合农产品区域布局和产业发展实际,搞好现代农业示范园区的提升改造。要注重点面结合,统筹谋划、梯度推进,在抓好核心区建设的同时,推动示范园(产业园)辐射水平上台阶,逐步扩大示范园(产业园)示范引领范围。(责任单位:市农业局、市林业局、市水利局、市国土资源局、市工信委、市财政局,县(市、区)人民政府)
2.把准功能定位,优化产业布局。坚持以农业生产发展和产业提档升级为主导,科学编制示范园(产业园)建设规划,明确主导产业及发展方向,重点培育发展绿色有机、富硒、肉牛、中药材、油茶、猕猴桃、花卉苗木、休闲农业等特色农业产业,积极引导龙头企业向示范园和优势产业集中,增强龙头企业的辐射力和带动力,加强技术和机制创新,创造集群品牌效应,打造“特色鲜明、优势突出、三产融合、绿色生态”的示范园(产业园)。综合考虑产业优势、发展潜力、经济区位、环境容量和资源承载力等各种因素科学布局示范园建设,到2020年,每个县(市、区)建设3个以上示范园(产业园)。重点打造高安肉牛、丰城富硒、袁州油茶、樟树中药材、奉新猕猴桃、万载有机农产品、上高和宜丰绿色农产品、靖安和铜鼓有机茶叶等示范园(产业园)。(责任单位:市农业局、市林业局、市水利局、市发改委、市国土资源局、市工信委、市财政局,县(市、区)人民政府)
3.完善设施条件,提高装备水平。统一规划,健全完善示范园(产业园)水、电、路、通讯、环保等基础设施。优先在示范园(产业园)建设永久性基本农田,因地制宜对现有灌排系统及其配套设施、田间道路进行综合整治,实现示范园(产业园)核心区高标准农田全覆盖。推进农机装备更新升级,推广钢架大棚、喷滴灌、温湿调控等先进适用设施,其中核心区智能温室和标准钢架大棚面积达到100亩以上。提高机械化应用率,到2020年,示范园(产业园)主要农作物耕种收综合机械化水平达80%以上。(责任单位:市发改委、市国土资源局、市水利局、市工信委、市农业局、市林业局、宜春供电公司,县(市、区)人民政府)
4.推进产业融合,促进发展升级。以示范园(产业园)主导产业为重点,着力打造生产、加工、收储、物流、销售和服务于一体的农业全产业链。以省级以上园区为平台,积聚土地、资金、科技、人才等要素,培育壮大农业产业集群。大力推广种养结合生态循环利用模式,培育构建生态循环农业。大力实施“互联网+示范园(产业园)”行动,加快示范园(产业园)电子商务平台及配套服务体系建设,着力打造线上、线下相结合的现代农业流通体系。积极拓展农业功能,推进农业与旅游、教育、文化、健康养老等产业深度融合。力争到2020年,每个县(市、区)集中打造1个以上一二三产业融合示范点,打造出一批一二三产融合发展的现代农业综合体。(责任单位:市发改委、市农业局、市财政局、市科技局、市服务业发展办、市林业局、市水利局、市国土资源局、市工信委、市旅发委)
5.突出绿色生态,唱响农业品牌。以推进昌铜四县绿色有机农业产业发展为契机,实施绿色生态农业“十大行动”(绿色生态产业标准化建设、“三品一标”农产品推进、绿色生态品牌建设、化肥零增长、农药零增长、养殖污染防治、农田残膜污染治理、耕地重金属污染修复、秸秆综合利用、农业资源保护行动),打造全省乃至全国知名的绿色有机农产品基地。大力推进农业废弃物资源化利用,确保示范园(产业园)生态环境指标达到无公害农产品生产标准以上要求。加快园艺作物标准园、畜禽标准化圈舍以及标准鱼池建设,推行标准化生产和“三品一标”认证,健全农产品质量安全可追溯体系,做大做响绿色生态农产品品牌。到2020年,主要农产品“三品”认证率达到80%以上,农产品质量安全抽检合格率达到98%以上。(责任单位:市农业局、市发改委、市财政局、市环保局、市国土资源局、市质量技术监督局)
6.推动创新应用,强化科技支撑。加强农业科技创新,建立以市场为导向、以企业为主体、产学研紧密结合的技术创新体系。开展关键技术研究攻关,加快现代种业发展,筛选和培育出一批高产、优质、多抗的动植物优良品种。推广物联网、互联网、3S等先进技术,大力发展数字农业、精准农业、智慧农业。到2020年,示范园(产业园)农业科技进步贡献率达65%以上,示范园(产业园)至少有1家省级以上科研教育或技术推广单位作为技术依托单位,具有相应规模的新品种、新技术展示区;示范园(产业园)良种覆盖率达到100%,主推技术基本普及,病虫害专业化统防统治率达到80%以上;国家级园区核心区建成全过程物联网,省级园区核心区建成物联网示范点。(责任单位:市农业局、市科技局、市教育局、市服务业发展办)
7.培育多元主体,激发经营活力。加快培育示范园(产业园)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在示范园(产业园)优先开展新型职业农民培训,打造一支有文化、懂技术、会经营、善管理的新型职业农民队伍。加大技术、资金等支持力度,扶持发展一批种养大户和家庭农场,组建创办一批农民合作社。加强教育培训和规范管理,培育一批农村经纪人。引进一批大企业、大集团入园进驻,支持示范园(产业园)企业通过整合联合、兼并重组、上市融资等方式,组建企业集团。(责任单位:市农业局、市科技局、市教育局、市商务局、市财政局、市政府金融办)
四、保障措施
1.加强组织领导。各地、各部门要把示范园(产业园)建设作为加快全市农业现代化发展的重大任务,作为现代农业强市的重要抓手,纳入经济社会发展总体布局,切实抓紧抓好。市政府成立现代农业示范园(产业园)建设工作领导小组,由市政府分管领导任组长,市发改委、财政局、农业局、国土局、农开办、林业局、水利局、科技局、服务业办、工信委、旅发委、统计局、质监局、国税局、地税局、法制办、金融办、人行宜春支行、宜春银监分局等为成员单位。领导小组下设办公室,办公室设在市农业局,负责协调示范园(产业园)的申报、考评认定、规划评审、督查指导、建设管理和破解发展难题等日常工作,各县(市、区)也要抓紧成立专门的示范园(产业园)管理机构。各级政府是示范园(产业园)建设的责任主体,要加强组织领导,健全工作机制,落实工作责任。要明确示范园(产业园)管理职责,健全内部管理制度,做到有专人负责示范园(产业园)营运管理、招商引资和协调服务等工作,有办公场所和经费。要加大统筹推进工作力度,创设支持示范园(产业园)建设的政策和制度,推动更多的项目资金向示范园(产业园)集聚、各类改革措施在示范园(产业园)实施,抓出特色、亮点,形成可学可复制可推广的发展典型。(责任单位:市农业局、市委农工部、市发改委、市财政局、市国土局、市农业综合开发办、市林业局、市水利局、市科技局、市服务业发展办、市工信委、市旅发委、市统计局、市质监局、市国税局、市地税局、市政府法制办、市政府金融办、人民银行宜春市中心支行、宜春银监分局,县(市、区)人民政府)。
2.增加资金投入。各级政府要加大对示范园(产业园)的支持力度,积极构建示范园(产业园)投入长效机制,破解示范园(产业园)发展资金瓶颈。按照“多个渠道进水、一个池子蓄水、一个龙头放水”原则,对农业、林业、水利、科技、商务、质监、农业综合开发等有关部门资金进行整合,增加对示范园(产业园)建设的投入。(责任单位:县(市、区)人民政府,市财政局、市发改委、市农业局、市林业局、市水利局、市国土资源局、市科技局、市商务局、市质量技术监督局)市财政统筹安排农业专项资金,对全市示范园(产业园)建设适当予以奖补。(责任单位:市财政局) 运用财政贴息、奖补等方式,引导各类金融机构简化信贷手续,降低贷款利率,适当延长贷款周期,增加对示范园(产业园)生产、加工、流通的贷款规模和授信额度。(责任单位:市政府金融办、人民银行宜春市中心支行、宜春银监分局、市农业局、市财政局) 积极开发金融产品,稳步推进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集体经营性建设用地使用权、农用设施装备以及宅基地等抵押贷款试点。完善市、县政策性融资担保体系,成立担保平台,建立发展基金,支持银行发放贷款,引导金融资本加大示范园(产业园)投入。(责任单位:人民银行宜春市中心支行、宜春银监分局、市财政局、市农业局、市国土资源局、市政府金融办) 扩大示范园(产业园)政策性保险的覆盖面,鼓励保险公司开发特色产业保险,优先在示范园(产业园)探索农产品价格、产量和指数等创新保险试点,鼓励通过财政给予保费补贴,探索形成风险保障、利益共享机制。支持符合条件的企业通过上市融资、债券融资、股权基金融资等方式,积极吸引各类社会资本投资示范园(产业园)。加强信用体系建设,不断完善信用的采集、评价、共享和应用,为金融资本提供信用保障。(责任单位:市政府金融办、市农业局、市财政局)
3.加大政策保障。各地、各有关部门要认真落实好国家和省级有关优惠政策,加大对示范园(产业园)发展的扶持力度。对示范园(产业园)从事农、林、牧、渔业项目所得,依法免征、减征企业所得税。(责任单位:市国税局、市地税局)示范园(产业园)从事农业生产的单位和个人销售的自产农产品,按规定免征增值税。示范园(产业园)内增值税一般纳税人,按照相关规定实行增值税进项税额核定扣除的,依核定扣除办法按生产销售产品的适用税率计算进项税额;其他纳税人购进农产品,除取得增值税专用发票或者海关进口增值税专用缴款书外,按照农产品收购发票或者销售发票上注明的农产品买价和13%的扣除率计算进项税额。(责任单位:市国税局)示范园(产业园)企业开发新技术、新产品、新工艺发生的研究开发费用,按规定可以在计算应纳税所得额时加计扣除,其中,未形成无形资产计入当期损益的,在按照规定据实扣除的基础上,按照研发费用的50%加计扣除;形成无形资产的,按照无形资产成本的150%摊销。(责任单位:市国税局、市地税局、市科技局)示范园(产业园)内种植业、养殖业及相应的农业生产设施及附属设施等用水、用电价格,执行省价格主管部门公布的农业用水、用电优惠价格标准。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中的加工业用电,用电容量达到315千伏安及以上的,执行大工业用电价格,其他农业企业加工业用电执行一般工商业用电价格。工商、质检、卫计、国土、税务、金融、邮政等相关部门和单位要向示范园(产业园)延伸服务网点,涉及行政收费的一律按最低标准执行。(责任单位:市发改委)建立健全示范园(产业园)建设经营、权益保护、服务保障及其风险防范的政策法规体系,明确政府、示范园(产业园)管理机构以及经营主体的权责利,保障示范园(产业园)经营主体的合法权益。(责任单位:市政府法制办、市农业局)
4.强化用地支持。坚持依法自愿有偿原则,引导和鼓励示范园(产业园)农民采取出租、托管、股份合作等方式向示范园(产业园)经营主体流转土地,发展适度规模经营。(责任单位:县(市、区)人民政府)示范园(产业园)内生产设施、附属设施和配套设施用地直接用于或者服务于农业生产,其性质属于农用地,按农用地管理,不需办理农用地转用审批手续。示范园(产业园)所需建设用地,应尽量利用荒山、坡地、滩涂等未利用地和低效闲置的土地,不占或少占耕地,节约集约土地,提高土地利用效率。对符合省重大项目用地管理规定的重点项目用地,优先列入省重大项目推进平台予以解决。(责任单位:县(市、区)人民政府,市国土资源局、市农业局、市林业局)
5.推进改革试点。优先在示范园(产业园)内推进农业农村改革,推进示范园(产业园)加快发展。运用好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确权登记颁证工作成果,探索市场化流转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的有效办法,规范土地流转行为。稳步推进农村集体资产权能改革试点和全市“两权”试点县(铜鼓县)抵押贷款试点,推动资源变资产、资金变股金、农民变股东,增加示范园(产业园)农民财产性收入,带动农民致富。围绕产前、产中、产后服务,强公益、活经营、促融合,加快推动以农业公共服务机构为主导、多重层次、多种形式、多元主体的新型农业综合服务体系在示范园(产业园)全覆盖,努力为示范园(产业园)内各类农业经营主体提供全方位的农业生产经营服务。(责任单位:县(市、区)人民政府,市农业局)
6.实施监督考核。将示范园(产业园)建设作为县(市、区)科学发展考评的重要内容,实行动态管理,末位淘汰。建立规范的示范园(产业园)认定评价体系和管理制度。加强对示范园(产业园)建设进度与质量、示范带动功能与运行机制等的跟踪督查和综合评价,纳入全市农业农村年度工作考核。各地要抓好示范园(产业园)建设监督指导,实施目标管理,做到硬约束、严考核;对主要任务完成情况,实施月调度、半年督导、年度总结;对重大工程、重点项目加强现场督查,及时发现问题,及时整改到位。充分利用网络、电视广播、报纸等各种新闻媒体,广泛宣传示范园(产业园)试点示范进展、成效、经验、做法,总结示范园(产业园)发展模式,凝聚社会共识,让支持示范园(产业园)建设成为全市上下的自觉行动。(县(市、区)人民政府,市统计局,市农业局)
2017年11月15日
附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