党的力量来自组织,党的全面领导、党的全部工作要靠党的坚强组织体系去实现。
2024年,是新中国成立75周年,是实现“十四五”规划目标任务的关键一年,也是全市组织工作乘势而上、砥砺奋进的一年。全市组织系统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党的建设的重要思想、关于党的自我革命的重要思想和习近平总书记考察江西重要讲话精神,认真贯彻落实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精神,围绕贯彻全国、全省组织部长会议部署,建立大抓落实“533”重点工作推进机制,以系统思维推进理论武装、选贤任能、强基固本、育才聚才等各项工作取得新进展新成效。
坚持固本培元 新时代党的创新理论武装扎实深入
旗帜指引方向,思想凝聚力量。这一年,全市组织系统以党的政治建设为统领,坚持不懈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凝心铸魂,引导广大党员干部坚定拥护“两个确立”,坚决做到“两个维护”。
政治建设走深走实。巩固拓展主题教育成果,建立健全“第一议题”制度,举办领导干部读书班,开展领导干部讲专题党课活动。大力实施“一把手”政治能力提升计划和年轻干部理想信念强化计划,切实增进对党的创新理论的政治认同、思想认同、理论认同、情感认同。
理论武装入脑入心。把学习贯彻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精神作为重大政治任务,举办全市县处级领导干部学习贯彻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精神轮训班及专题研讨班,实现县处级以上领导干部培训全面覆盖;分期分批开展基层干部轮训培训,推动全市广大党员干部把思想和行动统一到全会精神上来。
党纪学习见行见效。精心组织动员134个县处级以上单位、1.1万余个基层党组织、24万余名党员以学纪知纪明纪促进遵纪守纪执纪,制定16项具体举措推动纪律教育经常化制度化。全市各级党委(党组)理论学习中心组集体学习2786次、党支部学习3.47万次,开展市、县、乡“三级书记”讲纪律党课活动,累计培训2.19万人次。
优化“选育管用” 高素质干部队伍建设稳步推进
应变局、育新机、开新局、谋复兴,就要把领导班子配优建强、把干部队伍管好用好。这一年,全市组织系统坚持落实新时代好干部标准,统筹做好干部“选育管用”,着力锻造忠诚干净担当的高素质干部队伍。
树立用人导向。贯彻落实新一轮全国党政领导班子建设规划纲要,统筹抓好干部队伍梯队建设,探索建立“政治三员”机制,持续完善政治素质专报等定期走下去了解干部十项措施,把好选贤任能政治关。坚持重实干、重实绩、重担当的用人导向,健全完善从“六个一线”常态化选拔使用干部工作机制。
培优干部能力。深入实施宜春市党政领导干部“大抓落实、狠抓项目”培训赋能工程,举办6期专题培训班拓宽干部视野、提升专业能力;抓实干部教育培训课程开发与现场教学点建设,打造本土课程54门、现场教学点25个,继续编纂“专项工作ABC”教材第三辑;开展第二批党外干部“同心·熔炉”多岗位实践锻炼,有的放矢加强专业训练和实践锻炼,促进干部既有担当之心,又有担当之能。
严格监督管理。制定出台加强县(市、区)党政正职管理监督十条举措、进一步加强全市干部队伍管理监督十条举措,规范党员干部“八小时以外”行为……不断严密管理监督链条。先行探索实施选人用人说情打招呼记录报告制度并集中开展专项整治,修订领导干部近亲属提任事项报告审核规程,抓好领导干部报告个人有关事项工作。
强化考核激励。完善综合考核体系,全面精简优化考核事项和指标,做到“瘦身”减负;强化综合考核结果运用,真正让干得好的考得好、考得好的用得好。统筹用好公务员职务与职级并行、县以下事业单位岗位职员等级晋升等制度,持续释放正向激励效能。
聚焦强基固本 党建引领高质量发展持续用力
根本固者,华实必茂。这一年,全市组织系统始终坚持把抓基层打基础作为长远之计和固本之策,着力固根基、扬优势、补短板、强弱项,不断增强各领域基层党组织政治功能和组织功能。
激发乡村振兴新动能。“一村一策”完成58个村(社区)软弱涣散党组织整顿提升,全市2696个村(社区)党组织中被评定为四星级以上的有2048个,占比76%。大力实施村干部学历提升、后备力量培育储备行动,持续优化驻村干部选派管理,指导各地编制发展村级集体经济专项规划,助力产业兴农民富。
大力实施治理强基战略。推进党建引领基层治理改革,着力破解基层治理“小马拉大车”突出问题。扎实推进建立乡镇(街道)履行职责事项清单工作试点,提出乡镇(街道)机构设置和管理体制“5+2”模板,强化乡镇(街道)统筹协调功能。健全村级工作事务指导目录和准入制度,持续规范村(社区)工作机制、挂牌和出具证明工作。优化城乡网格设置,推动“多网合一”,建立健全网格事项清单和准入、退出机制,推动多方力量参与基层治理,提升党建引领基层治理工作质效。
提升新兴领域党建工作质效。持续深化新兴领域“两个覆盖”攻坚提升行动,探索新业态新就业群体党建工作新模式,加快推进“红木莲”“安行e站”等党建品牌建设,“红木莲·同向行”党建品牌入选全国党建研究会非公专委会“百个‘两企三新’创新案例”,不断增强党在新兴领域的号召力凝聚力影响力。
建好管好用好党员队伍。巩固宜春市驻粤港澳大湾区流动党员党组织建设成果,率先与深圳市委组织部签订《关于加强流动党员协作共管的框架协议》,建立“1+3”协作共管机制,为推进流动党员跨省协同联管工作提供宜春经验。探索不合格党员组织处置“一图一表一单”机制,出台宜春暖流行动10条举措,搭建党员发挥作用平台361个,发动党员承诺践诺87.54万个,以模范行为为党旗增光添彩。
强化战略支撑 人才“引育用留”全链条优化升级一体推进
国以才立,政以才治,业以才兴。这一年,全市组织系统坚持党管人才原则,加快实施新时代人才强市战略,统筹抓好引才育才用才留才各项工作,充分激发各类人才创新创造活力。
完善人才政策体系。修订完善《宜春市人才引进培养办法》,出台关于推动丰樟高区域人才工作协同发展的20条措施,优化升级宜春人才“青苗计划”,新设立西安、上海、成都、北京4家实体“青苗驿站”……不断健全完善人才“引育用留”政策体系,积极探索人才工作区域协同发展,有效推动人才汇聚、激发人才活力。
提升科创平台能级。大力实施创建国家级创新创业平台“857”行动计划,成功创建国家级平台17个,其中国家级博士后科研工作站3个、国家级科技小院14个,数量居全省前列。
全力推进双招双引。深化产才融合,紧盯锂电新能源等重点产业发展,动态更新急需紧缺人才目录,主动链接粤港澳大湾区、长三角经济区等高端智力资源集聚区开展双招双引,先后促成131项产学研等项目合作、引进重点产业人才1.4万余人。
持续优化人才生态。坚持和完善党委联系专家制度,推动各级组织部门常态化联系服务3000余位专家人才及“青苗学子”。开设“宜说”部长沙龙,深入了解人才需求,解决人才关心的“关键小事”。建成3100余套人才公寓,人才安居保障进一步加强,强化人才政策宣传和落实,人才的获得感幸福感持续提升。
打铁必须自身硬。全市组织系统持续深化政治机关建设,以“学查改树”为重点,扎实开展作风纪律专项教育,坚决与形式主义、官僚主义作斗争,出台持续推进整治形式主义为基层减负17条措施。贯彻落实全省组工干部行为规范“十个严禁”、全市组工干部日常行为“十不准”等管理监督制度,倡导并践行不攀附、不弄权、不揽功、不讨好、不任性、不折腾的“六不”要求,从严治部打造“灯塔”机关,组织部门新风正气更加充盈。
初心如磐担使命,重任千钧再出发。新的一年,全市组织系统将始终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以改革精神和严的标准全力以赴强作风、促发展,不断开创组织工作新局面,为奋力谱写中国式现代化宜春篇章作出新的更大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