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宜春市生态环境监测系统用全面详实准确的监测数据,为推动全市生态环境保护工作发挥了重要基础支撑作用。‘十四五’期间,我市不断提升生态环境监测现代化能力,建成2000余个生态环境监测点位,实现生态环境监测网络 ‘水陆空’全覆盖。”12月20日,在宜春市生态环境局现代化生态环境监测体系建设新闻发布会上,市生态环境局党组成员、副局长林柳介绍了有关情况。
统筹谋划,生态环境监测网络体系不断完善
一是织密环境空气质量监测网。全市环境空气质量自动监测站点达到146个,其中国家级5个、省级13个,乡镇空气站点127个,超级站1个。实现县级以上城镇环境空气自动监测体系全覆盖。
二是织密水环境质量监测网。“十四五”期间,全市省控及以上水环境质量手工监测断面(点位)数量达到32个。地表水环境质量自动监测站158个,其中国控水站7个、县级及以上集中式水源地水站17个、长江经济带水站14个、乡镇水站84个。
三是织密声环境质量监测网。根据声功能区的调整,形成了1391个声环境质量监测点位的全市声环境监测网络,其中功能区声环境质量自动监测点位10个,区域声环境手工监测点位1057个,道路交通声环境手工监测点位243个,功能区声环境手工监测点位81个。
四是织密土壤、地下水环境质量监测网。全市共设置地下水环境质量监测点位5个,土壤环境质量监测点位190个。
五是织密污染源执法监测网络。今年共对39个规模以上入河排污口、12个尾矿库、651个农村生活污水处理设施(其中20吨及以上设施444个,5-20吨的设施207个)、373家环境监管重点单位和80余家已核发排污许可证排污单位开展了执法监测。
六是织密生态质量监测网络。今年,共布设了2个长江流域水生态监测点位,68个生态质量监测样地(其中森林30个、水体7个、农田21个、城乡10个)。目前正按要求开展“十五五”期间监测点位优化调整工作。
强化保障,生态环境监测能力不断提升
一是科学谋划,建立完整组织架构。市局层面,由生态环境监测科牵头负责各项监测工作的整体推进;区域层面,成立1个正科级的区域中心站;县市层面,保留具备独立法人的10个县级站。近年来,全市新配备了1名正科级和5名副科级年富力强的监测站站长,为监测能力提升提供了坚强的组织保障。
二是抢抓机遇,争取项目资金支持。先后利用中央土壤污染防治和黑臭水体治理奖补等上级资金共计4000余万元,增配了大批量的监测设备,为监测能力提升提供了坚实的设备基础。
三是加强招录,强化业务培训。机构改革以来,采取招考、人才引进等方式补充人员,目前实有人员和技术人员均增幅50%以上,为监测能力提升提供了有力的队伍保障。同时采取专家授课、仪器实操和案例解读等方式,培养了一批“监测能手”和“业务尖兵”,为监测能力提升提供了强大的科技支撑。
注重实践,生态环境监测队伍本领不断增强
一是加大日常监测频次。定期组织分行业、分领域进行常规性质量监测,既做到摸清家底,又有效提升人员动手能力,提升本领。自2020年起,将具备地表水常规29项纳入年度考核,推动各地积极扩项并在日常开展实际监测。
二是加强监测执法联动。出台了《宜春市生态环境执法、应急与监测机构联动工作方案》等文件,积极推动执法、监测协同联动,做到相互学习相互促进。如靖安县积极开展“局队站合一”试点改革,推动环境管理与监测、执法“一盘棋”,全员取得执法证和采样证,实现一员多证、一员多能。
三是保障突发环境事件应急处置。2023年以来累计投入1000余万元购置应急设备,基本达到《生态环境应急监测能力建设指南》中应急监测装备配置要求,为突发环境事件处置提供有效保障。
下一步,该局将在生态环境监测数据质量、生态环境体系建设、生态环境综合分析能力等方面多向发力,持续加强监测体系和监测能力建设,以“严、真、细、实、快”的工作作风,严格把控环境监测数据质量“生命线”,持续推进生态环境监测能力现代化,为美丽宜春建设作出新的更大的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