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足球网

图片

首页 / 政务公开 / 政府公报 / 2022 / 第6期(总第24期) / 市政府文件

宜春市人民政府关于印发宜春市“十四五”数字经济发展规划的通知

时间: 2023-01-10 16:31 来源: 宜春市人民政府 访问量:
字号:

                                               宜府发〔2022〕23号  2022年12月15日

宜春经济技术开发区管委会,各县(市、区)人民政府,宜阳新区管委会、明月山温泉风景名胜区管委会,市政府各部门:

经市政府研究同意,现将《宜春市“十四五”数字经济发展规划》印发给你们,请认真抓好贯彻执行。

2022年12月15日     

(此件主动公开)

宜春市“十四五”数字经济发展规划

为深入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数字经济发展的重要论述,全面落实党中央、国务院关于数字经济的战略部署和省委、省政府关于深入推进数字经济做优做强“一号发展工程”的决策部署,依据国家、省《“十四五”数字经济发展规划》《宜春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二Ο三五年远景目标纲要》《中共宜春市委 宜春市人民政府关于坚定不移实施数字经济“一号发展工程”推动经济社会高质量跨越式发展的实施意见》等,制定本规划。

一、背景形势

数字经济是继农业经济、工业经济之后的主要经济形态,是以数据资源为关键要素,以现代信息网络为主要载体,以信息通信技术融合应用、全要素数字化转型为重要推动力,促进公平与效率更加统一的新经济形态。数字经济发展速度快、辐射范围广、影响程度深,正推动生产方式、生活方式和治理方式深刻变革,成为重组全球要素资源、重塑全球经济结构、改变全球竞争格局的关键力量。

(一)数字经济成为全球经济增长新引擎

全球各主要国家高度重视数字经济发展,美、英等西方发达国家数字经济布局时间早、政策扶持力度大、技术创新效果好,奠定了数字经济发展的领先地位。发展中国家布局相对滞后,但正紧抓机遇,逐步缩小与发达国家的差距。在当今世界正经历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全球经济增长趋缓、下行压力增加的背景下,特别是经历新冠肺炎疫情冲击后,数字经济逆势而上,仍然维持高速增长,为各国经济复苏注入了新的强劲动能。据中国信息通信研究院统计,2020年全球数字经济规模达到32.6万亿美元,同比名义增长3%,占GDP比重为43.7%。数字经济对全球经济的贡献持续增强,成为应对全球经济下行压力的稳定器。

(二)全国数字经济迈入区域竞合发展新阶段

在新一代信息技术的驱动下,我国数字经济已全面渗透各行业领域,在国民经济中占据了主导地位。2020年我国数字经济延续蓬勃发展态势,规模达到39.2万亿元,较2019年增加3.3万亿元,占GDP比重为38.6%,同比提升2.4个百分点。分区域来看,全国各地数字经济发展“百花齐放”,总体上与其国民经济发展水平具有较强的正相关性。经济发展水平较高的省份,数字经济发展的势头也更为强劲。2020年,广东、江苏、山东、浙江、上海、北京、福建、湖北、四川、河南、河北、湖南、安徽等省市的数字经济增加值超过1万亿元,辽宁、重庆、江西、陕西、广西、天津、云南、贵州等省市超过5000亿元。

(三)江西数字经济迎来换道超车新机遇

习近平总书记在江西视察时强调,“要抢抓数字经济发展机遇,加快推进新旧动能转换”。近年来,江西省将数字经济发展作为加快新动能培育的“一号工程”,加快完善政策体系,在全国率先制定数字经济发展战略的实施意见,并先后出台数字经济创新发展“二十条”、平台经济规范健康发展“二十六条”等政策文件以及数字经济发展、新型基础设施建设、智联江西建设等行动计划,配套出台VR[1]、移动物联网、5G[2]、人工智能、区块链、工业互联网、数字乡村等专项规划政策。2020年,全省数字经济总量8354亿元,占GDP比重达32.5%。数字基础设施持续升级,累计开通5G基站3.4万个,实现各设区市主城区连续覆盖和全部县城核心区覆盖,高速光纤网和4G网络覆盖城乡,在中部率先建成全省光网。数字经济核心产业快速增长,增加值占全省GDP比重达6.5%。产业数字化动能强劲,两化融合[3]总体水平迈上新台阶,经营管理数字化普及率达70.6%,数字化研发设计工具普及率达69.6%,关键工序数控化率达46.9%。数字治理水平不断提升,省市政务云基本建成,数据共享交换平台、高频数据共享库加快建设,116个省级、498个市县两级“信息孤岛”全面打通,经济社会各领域数字化转型全面提速。

二、现状分析

(一)发展概况

数字基础设施不断完善。编制《宜春市5G通信基础设施专项规划》,积极推动5G网络与产业发展、行业应用深度融合,持续推进数字基础设施建设。截至2020年底,累计开通5G基站2552个,实现市主城区、县(市、区)核心区、重点产业园区5G网络连续覆盖。高标准建设赣西云数据中心,总建筑面积达4.8万平方米,规划4000个8KW高密度机柜,可提供区域性云存储和云计算能力,为宜春数字经济发展提供坚实支撑。

创新发展环境持续优化。持续加大科研投入,“十三五”收官之际,研究与试验发展经费投入强度达1.55%,与2015年相比实现大幅增长。完善科研创新服务体系,至2020年建成5个科技创新平台,2个众创空间,2个省级孵化器,科技进步贡献率达60.1%,规上工业高新技术产业、战略性新兴产业增加值分别增长5.5%和4.8%,分别高于全市平均水平0.8个和0.1个百分点。2020年,宜春入选全省首批数字经济创新发展试验基地。

数字治理水平稳步提升。纵深推进“放管服”改革,实施“一网通办”,持续开展“一次不跑”“一次办好”便民服务。加强政务信息系统集约化建设,建成统一数据共享交换平台、数据开放平台,人口、法人、电子证照等基础数据库投入使用,公共信用信息平台和信用网站等一批应用上线运行,特别是“赣服通”宜春分厅承接省级服务、接入本地服务、纳入县级服务,应用推广走在全省前列,在整合数据资源、强化数据治理、优化数据服务等方面取得了一定成效。

数字经济规划体系逐步健全。深入落实国家和省关于推进数字经济发展的战略部署,陆续发布《“云上宜春”新型智慧城市顶层设计》《宜春市大数据产业发展规划》《宜春市数字经济发展三年行动实施方案》《宜春市数字经济产业链链长制工作方案》等文件,提出抓紧抓实数字经济产业链发展,加速数字产业的发展与壮大。制定《中共宜春市委 宜春市人民政府关于坚定不移实施数字经济“一号发展工程”推动经济社会高质量跨越式发展的实施意见》,为宜春市数字经济发展提供全方位指引。

工作体制机制逐渐完善。2017年在全省率先成立市大数据产业发展与智慧城市建设领导小组,建立快速决策机制,统筹协调全市大数据发展和应用中遇到的重大问题。2019年以机构改革为契机,专门组建市大数据发展管理局,作为市政府工作部门,主管全市数据资源,统筹推进全市数字经济发展。随着数字经济蓬勃发展,及时成立数字经济建设工作领导小组,并由市委、市政府主要领导领衔双组长,高位推动数字经济“一号发展工程”任务落实。

(二)发展短板

数字经济领域人才短缺。随着数字经济的蓬勃发展,人才成为影响数字经济发展水平的重要因素。受产业环境限制及周边经济发达地区的虹吸效应影响,宜春市数字经济领域人才缺口较大,专业人员数量和结构不能满足数字经济发展需要,高端复合型人才的供需不平衡现象尤其突出。

数字产业化有待增强。宜春市目前数字产业化规模不足,缺乏核心竞争力,电子信息产业、信息传输和软件信息技术服务业规模偏小,集中度低,未形成完整产业链,且缺少龙头企业,拉动辐射效应、企业间规模效益和互动效应有限。

产业数字化不够深入。宜春市“两化融合”管理体系贯标等工作走在全省前列,但企业的信息化基础仍相对薄弱,数字化程度不够深,转型能力不足,可供借鉴的转型示范案例不多,导致企业对数字化转型效益增长存疑,转型意愿不强。此外,部分行业出于保护配方及关键工序等商业秘密考虑,对数据资源具有一定的封闭性,也加大了数字化转型的难度。

数据价值化探索有待进一步深化。宜春市当前数据开放共享和整合利用水平不高,一方面,各单位虽已建设信息化应用平台,但其中部分平台为上级部门建设,实现数据实时共享交换在对接沟通上有一定难度;部分平台虽为市级建设,但考虑上级部门有数据安全等规定则不愿共享,导致平台整合情况相对较弱,政务系统间数据难以对接,“信息壁垒”问题阻碍数字化治理水平的进一步提升。另一方面,宜春市在公共数据的汇聚、治理及服务等领域的法规保障和标准规范建设有待加强,需要为数据价值的充分释放保驾护航。

(三)发展机遇

政策红利密集释放,发展环境孕育新机遇。当前经济下行压力加大,新冠疫情影响深远持久,对产业发展、政府管理和服务的优化创新提出了更高要求,数字经济成为加速经济发展与治理模式转型的新动力。2020年4月,中共中央、国务院发布《关于构建更加完善的要素市场化配置体制机制的意见》,明确将数据纳入生产要素范围。江西省深入贯彻落实《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关于印发数字经济发展战略纲要的通知》,把数字经济发展作为加快本省新动能培育的“一号发展工程”,促进经济、政府、社会各领域数字化转型,引导宜春市数字经济高质量发展。

国家重点区域战略融合,开拓数字经济发展新动力。推动共建“一带一路”、深化区域合作、加快区域协调发展是“十四五”时期的重要发展趋势。2021年3月30日,中共中央政治局审议的《关于新时代推动中部地区高质量发展的指导意见》指出,要强化科技创新,促进长江中游城市群发展。中部地区崛起战略将助推宜春市与长株潭城市群、湘赣边县域群等强化合作、联动发展,加快产业转型升级,增强创新驱动能力,拓展了宜春市数字经济发展空间。同时,“一带一路”建设、京津冀协同发展、长三角一体化、粤港澳大湾区战略将为宜春市承接数字产业转移及相关领域创新成果转化提供机遇,为数字经济的发展注入活力。

数字技术快速迭代,数据融合应用展现新格局。大数据、5G、人工智能、物联网、区块链等新一代信息技术实现群体性突破,有力支撑数据要素资源化、资产化、资本化,加速数据要素与各行业融合,推动生产力和生产关系变革,丰富数字经济应用场景。在“新基建”提速的背景下,宜春市数字基础设施建设已初见成效,赣西云数据中心汇聚数据资源已涵盖40余个领域。紧抓数字技术发展的机遇,进一步盘活数据资源,将有效释放数据放大、叠加、倍增效应,赋能宜春市产业发展、社会治理和民生服务。

三、总体要求

(一)指导思想


图1:规划整体框架图

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和习近平总书记视察江西重要讲话精神,对标“十四五”时期发展思路和二〇三五年远景目标,把握国家实施长江经济带和中部地区崛起等区域战略机遇,立足全局、准确识变、科学应变、主动求变,切实把数字经济作为加快宜春新动能培育“一号发展工程”,结合宜春市资源禀赋和产业布局,全面推进各领域数字化转型,奋力建设全省数字经济发展强市。

(二)基本思路

规划按照“四梁八柱”总体思路进行编制,即:以“四化”(数字产业化、产业数字化、数字化治理、数据价值化)为核心,大力实施“八大工程”(加强数字经济基础设施建设、释放数字驱动发展新动力、赢得数字产业化竞争新优势、构建产业数字化转型新路径、推进重点行业数字化升级、加快数字社会建设步伐、培育新产业新业态新模式、优化数字经济生态体系),推动宜春数字经济发展水平不断提升。

(三)发展目标

加快把宜春打造成电子元器件及设备制造产业集聚区、产业数字化效率提升活跃区、大数据全产业链发展示范区,力争到2025年底,全市数字经济增加值突破1800亿元,数字经济增加值占GDP比重超45%,数字经济发展态势和成效进入全省第一方阵。

——建成集约高效的数字基础设施。完成光纤到户网络改造和骨干网优化升级,建设智能泛在的物联网、车联网,实现5G网络深度覆盖。优化赣西云数据中心功能,形成集约化、规模化、绿色化的“数网”体系;完善云资源接入和一体化调度机制,降低算力使用成本和门槛,形成“数纽”体系;加强数据流通与治理,打造数字供应链,形成“数链”体系;深化大数据在产业发展、社会治理、民生服务的融合智能应用,形成“数脑”体系;提升大数据安全水平,强化对算力和数据资源的安全防护,形成“数盾”体系。到2025年底,网络设施泛在互联,信息基础设施全面升级,5G基站数达7000个,“五数”一体的数据中心协同创新体系基本形成。

——数据资源价值化探索成效显著。按照资源化、资产化、资本化三个阶段有序推进数据资源价值化,到2025年底,形成较为完善的数据资源体系,各领域主题数据库全面建成,城市部件的实时信息采集率突破95%。建立健全数据治理政策标准体系,形成跨层级、跨部门的数据资源共享机制,非涉密政务数据实现100%共享。在数据资源采集、标注、审核、开发企业数量和规模上实现突破,数据增值服务应用产品超过30个。持续延伸数据共享开放范围边界,最终有效扩展至公共数据。  

——数字经济核心产业实力壮大。以科技创新引领数字经济核心产业发展,大力推动电子信息制造业、软件和信息技术服务业繁荣发展,完善产业链条,鼓励各地建设数字经济产业园,引领数字产业集聚发展,助推数字产业发展动力活力实现新提升。到2025年底,规模以上电子信息制造业营业收入突破1000亿元,软件和信息服务业营业收入突破50亿元,数字经济核心产业增加值占全市GDP比重达到10%以上。

——产业数字化发展成效显著。“十四五”时期,加速推进大数据、物联网、云计算、区块链等技术与三次产业融合发展。依托先进制造业集群优势,发力智慧新能源等新赛道,紧抓国家区域协调发展机遇,面向长江经济带中发展传统产业数字化转型需求,鼓励和支持大型企业“走出去”和“引进来”,打造在全国具有重要影响力的数字经济产业基地。到2025年底,产业数字化增加值突破1350亿元,上云企业数量突破8000个,两化融合示范企业数量突破200个,成功打造多个产业数字化转型典型案例。

——数字化治理达到新水平。深化数字技术在社会治理、公共服务、教育、医疗、交通、文旅、农业、环保、科研等领域协同创新,全面完善数字化治理体系。到2025年底,公共服务数字化水平进一步提升,“数字政府”建设和社会治理体制机制进一步完善,全面实现“一网通办”,让群众切实感受到新型智慧城市建设带来的便利。

——数字经济生态体系全面优化。立足产业发展和功能定位,统筹优化数字经济空间布局。增强科技创新实力,培育数字经济市场主体,加快推进区域协同发展。力争“十四五”期间研发经费投入年均增长7%以上,到2025年底,全面建成制度完善的科技创新服务体系,营商环境达到全省一流水平。

表1  全市数字经济发展主要指标

序号

类别

指标

2020年

2025年

指标属性

1

总量规模

数字经济增加值(亿元)

798

1800

预期性

2

数字经济增加值占GDP比重(%

33

45

预期性

3

基础设施

5G基站建设数(个)

1754

7000

预期性

4

市级出口带宽(Gpbs

3600

6600

预期性

5

移动物联网终端数(万个)

160

350

预期性

6

数字产业化

数字经济核心产业增加值(亿元)

109.7

400

预期性

7

规模以上电子信息制造业营业收入(亿元)

408.7

1000

预期性

8

软件和信息服务业营业收入(亿元)

10

50

预期性

9

产业数字化

产业数字化增加值(亿元)

712

1350

预期性

10

企业上云数(个)

3000

8000

预期性

11

两化融合示范企业数量(家)

30

200

预期性

12

网络零售额(亿元)

68.29

135

预期性

13

数字化治理

依申请政务服务事项网上可办率(%

-

100

预期性

14

赣政通用户日活率(%

-

80

预期性

15

赣服通实名注册用户数(万户)

150

300

预期性

16

数据价值化

非涉密政务数据共享率(%

72

100

约束性

17

城市部件的实时信息采集率(%

70

95

约束性

18

数据增值服务应用产品(个)

-

30

预期性

19

数字生态体系

研发经费投入增长(%

-

>7

预期性

20

数字经济高新技术企业数量(家)

21

34

预期性

四、重点任务

(一)坚持安全高效,加强数字经济基础设施建设

1. 加快新一代网络基础设施建设

大力推进高速光纤网络等信息通信基础设施建设,积极参与和融入6G[4]等新一代新型通信网络建设,实现骨干网络的安全自主可控;支持通信运营商加快推进5G网络建设,力争实现全域5G网络连续覆盖。大力实施03专项,持续推进NB-IoT[5]等物联网建设和应用,建立协同发展的NB-IoT/4G/5G综合通信网络体系,满足行业发展不同需求。引入卫星通信网络覆盖,使卫星通信系统与5G相互融合,共同构成一体化综合通信网,满足用户业务需求。加快全市骨干网、城域网和接入网的IPv6[6]升级改造,推进全市IPv6规模应用建设。

2. 统筹推进一体化新型数字基础设施建设

依托赣西云数据中心,进一步完善云基础设施,积极融入“东数西算”布局,力争将赣西云数据中心打造成一体化数据中心区域枢纽节点;加快数据中心改造提升,提升数据中心可再生能源利用水平,推进绿色数据中心建设;充分利用网络云化技术,实现云网融合发展;搭建云计算、边缘计算等多元普惠计算设施,实现云边端协同一体,提升数据汇聚、处理及服务能力,将宜春打造成为辐射赣湘鄂的区域性云服务中心。

加快构建工业互联网体系。大力推动医药、金属家具、纺织、电子信息等重点产业企业内外网建设,在宜春市现有工厂网络和公众互联网基础上改造升级,引导工业企业开展内网互联网协议化、扁平化、柔性化技术改造和建设部署,支持企业在工厂内、外网络技术和互联互通、标识解析、工业大数据等领域开展创新应用示范。加快建设连接中小企业的专线网络,鼓励企业对生产全流程进行网络深度覆盖和数据实时采集。

强化融合基础设施建设。加快推进能源、交通运输、公共安全、水利、物流、环保、市政等领域基础设施数字化改造,助力基础设施网络化、智能化、服务化、协同化发展。推进公路、铁路、水运、民航、邮政等交通基础设施与5G通信基础设施融合升级;有序推动发电侧至用电侧全环节智能化升级,推进能源互联网、智慧油气管道、综合能源服务设施部署,新建一批电动汽车智能充电桩;大力推进智慧水利建设,整合全市水利基础、监测、业务数据及其他行业数据,全方位提升智慧水利基础设施的智能感知水平。

3. 构建新型基础设施安全体系

加强网络安全基础设施建设,强化金融、通信、交通、能源、工控、医疗、政务网站等关键信息基础设施安全防护能力。构建能动态评估、主动防御、持续监测、自动响应的网络安全运营体系。建设大数据安全态势感知平台,全天候全方位感知全市政务外网及云平台安全态势,为全市电子政务外网网络、应用资产和大数据资产提供持续性安全保障能力。强化数据安全保护,逐步建设政务数据同城备份中心、异地灾备中心,完成“两地三中心”架构,保障重要政务数据的完整性和重要应用业务的连续性。打造服务于电子政务内网、电子政务外网和业务专网的网络安全岛链,实现全市党政部门、重点行业的网络安全保障。加快发展信创领域产品服务,加快构建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基础软硬件产品体系,打造形成信创人才、产品和产业集群的资源池。加强区块链技术在信息安全领域的深度应用,有效扩大数据监管范围,防止数据造假,提升信息安全防护等级,服务政府、企业、个人等多方面、多层次的信息安全保障需求。

专栏1  新型基础设施建设

全光网建设提升工程。大力推进高速光纤网络等信息通信基础设施建设,建设互联网骨干网节点,实现骨干网、城域网与接入网同步扩容,增强骨干网络和省际出口承载能力,开展千兆光纤接入试点,引导面向重点场所优先覆盖“千兆宽带、千兆WiFi”网络。到2025年,实现互联网市级出口带宽达到6600Gpbs,全市通信光缆长度达到40万公里。

5G网络提升工程。围绕重点区域、人口密集区域、口碑和标志性场景、业务集中区域进行优先建设,有序推进5G网络覆盖及部署。到2025年建成5G基站数达7000个,使用5G网络人口占比达40%。

物联网部署及商用工程。增强NB-IoT接入支撑能力。选取城市运行管理和生态大健康产业、物流业等重点行业的重点应用领域,加强对传感器、摄像头、电子标签等物联网感知设备的统筹布局和共建共享,形成全方位实时监测和感知的能力,实现各类感知信息的汇聚共享和整合应用。到2025年,实现移动物联网终端用户数突破350万个。

物联网连接管理平台建设工程。建设全市统一的物联网连接管理平台,统一接入标准,支持各种物联网前端设备通过NB-IoT、3/4/5G、Wi-Fi、有线网络等接入物联网连接管理平台,实现对全市物联网监测数据的统一采集和集中分类管理。到2025年,建成全市统一的物联网连接管理平台,实现感知设备统一接入、集中管理和数据共享利用,各领域物联网应用成效显著,有力支撑城市运行监测和管理。

一体化数据中心节点布局及优化工程。依托赣西云数据中心,对接国家级、江西省级及长三角、粤港澳大湾区一体化数据中心枢纽节点,推进直连网络建设,优化跨网、跨地域数据交互,提升数据传输质量。面向宜春及周边区域,在公共服务、互联网应用服务、重点行业和社会企业等方向提供存储、算力等服务。加快赣西云数据中心优化提质,实现云网融合,提高用户使用便利性感知,实现业务网络互通;对赣西云数据中心实行节能和绿色化改造,采用绿色环保技术,有效降低用电负荷;加强数据中心能耗数据监测和管理,提高能源利用率;加强云安全建设,对进出虚拟机端口的网络报文进行安全过滤,建设异地灾备中心。到2025年建成区域性异地灾备中心。

工业互联网基础设施建设工程。对企业内外网进行升级改造,开展工业互联网标识解析体系建设,紧抓工业互联网标识解析二级节点/行业节点建设契机,以锂电新能源、生物医药等行业为抓手,推动工业互联网标识在行业上的应用,推进产品追溯、供应链管理、产品全生命周期管理和智能生产等工业互联网新模式新应用。到2025年,基本实现全市工业互联网基础设施建设完成,工业互联网标识解析体系得到推广应用。

信息安全提升工程。充分利用大数据、人工智能和区块链等创新技术,加大关键信息基础设施和数据安全保障力度,加强公共服务领域重要信息系统安全保障,加大数据知识产权保护力度,保护个人隐私与信息安全。到2025年,建设成较完善的大数据安全态势感知平台、政务数据灾备中心和网络安全岛链。

(二)坚持要素引领,释放数字驱动发展新动力

1. 加强数据资源的采集汇聚

建设高质量政务数据资源池,进一步加强数据资源的融合汇聚。按照各部门业务需求,拓展数据资源采集渠道和范围,推动数据采集汇聚范围从政务数据向公共数据、社会数据等各领域拓展,采集数据由非实时数据向准实时、实时数据扩展,推动部署各类物联感知设备和新一代移动信息采集设备,同时,部署智慧灯杆、智能充电桩等新型城市基础设施,对原有路灯及充电桩进行智能化改造,纳入物联感知体系,提升数据采集和更新的效率,统筹各类城市部件信息的汇聚分析,提高数据利用率。

2. 构建完善的数据治理体系

构建覆盖多层级、横跨多部门的全链条数据治理服务体系,建立数据核对反馈机制、常态化更新机制,推动数据深层次广泛应用。推进全市统一的信息资源目录体系建设,加快完善基础信息资源目录、主题信息资源目录、部门信息资源目录,建立动态更新机制。建立跨系统、跨部门、全过程的数据资源管理体系。形成涵盖数据质量、数据生命周期、数据安全、数据架构与标准和元数据管理各方面可落地、可执行的管控流程,为实现对数据的集中化、标准化管理提供切实的管理体制保障。培育壮大数据服务产业,增强企业数据治理意识,引导企业开展DCMM[7]国家标准贯标,培育企业数据治理咨询和解决方案服务能力,提升数据管理水平和数据质量。

3. 进一步优化数据资源的共享开放

完善主题数据库。以场景应用为牵引,进一步完善数字经济领域的主题数据库建设,促进政府信息资源整合共享。

完善数据共享体系。健全数据资源目录和管理制度,实现数据资源目录动态管理。加快推动各级、各部门间数据交换共享,制定数据共享责任清单及数据接口的标准规范,有效推动数据流通与按需使用。开展数据共享交换绩效评价,确保共享数据更新及时。

完善数据开放管理体系。建立健全数据开放标准、开放目录和审核制度,做好开放全流程的数据安全保障和隐私保护,建立数据开放的考核和评估制度,提高开放数据的质量和鲜活度。持续优化宜春数据开放平台,丰富数据领域主题、数据目录、服务接口等,引导企业、行业协会、科研机构、社会组织等主动开放数据。

4. 探索建立数据要素市场化机制

以锂电新能源、中医药、建筑陶瓷、智能金属家具等宜春特色支柱产业为试点,加快建立数据要素市场交易、监管等规则体系,根据数据要素特性,鼓励科研院所、联盟组织、市场主体与政府联合探索覆盖数据产品和服务的数据确权、评估、定价、交易等全环节的数据资源价值变现体系,初步建立数据确权、估值定价和计价机制,奠定数据流通交易基础。

5. 强化数据安全保障

完善数据安全风险评估、监测预警和应急处置机制,建立网络空间统一身份认证体系。加强数据全生命周期安全管理,健全完备的数据安全管理体系,搭建分类分级的数据分发体系,建立数据资源灾备体系,提供数据全生命周期管理、分级分类和对敏感及隐私数据的智能保护,确保数据资源的安全可控、准确可信。

专栏2  数据资源服务体系建设

完善基础数据库和主题数据库建设。不断完善宜春市人口、法人、自然资源和空间地理、宏观经济、电子证照等基础数据库,并逐步建设并优化工业、农业、政务、教育、医疗和交通等主题数据库。到2025年,本市基础数据库得到全面完善且有效支撑城市相关应用,各领域主题数据库均全面建成。

加快建设统一时空信息云平台及应用推广。依托赣西云数据中心,加快推进优化服务资源池、服务引擎、地名地址引擎、业务流引擎、知识引擎和空间规划管理服务系统等,充分融合静态专题信息和实时智能感知信息,形成时空信息大数据,完善全市地理信息“一张图”。加快建设并推广基于该云平台的应用,包括多规合一信息联动机制、城市规划辅助决策能力建设和城市精细化管理等。到2025年,时空信息云平台可高质高效支撑本市的时空信息需求场景,有力支撑本市数字经济的发展。

推动数据标注、数据审核等人工智能领域劳动密集型产业发展。立足宜春劳动力资源特点,鼓励大数据企业创新发展数据采集、数据标注、数据审核等业务,指导和帮助企业优化市场需求、培训、管理、平台、工具、人员等数据产业发展关键要素,快速形成数据标注产业发展体系。服务宜春传统产业转型升级,优先在锂电新能源、中医药、建筑陶瓷、智能金属家具、汽贸物流等支柱产业开展数据采集清洗、专业标注分析等全链条技术应用服务,鼓励数据需求方、提供方、加工方、使用方联合开展数据资源共享、人工智能算法模型研发、训练测试验证、产品应用服务,形成良性迭代、具有宜春产业特色的数据标注服务生态体系。

(三)坚持产业驱动,赢得数字产业化竞争新优势

1. 夯实数字经济关键基础产业

积极推进集成电路和半导体产业发展,加速电子元器件及材料产业的发展和集聚。推动行业工业软件的标准化进程,加快MES[8]、WMS[9]、PLM[10]、BI[11]等工业软件在数字车间和智能工厂建设中的部署,不断提升锂电新能源、生物医药、先进装备制造、智能金属家具等重点行业的工业软件发展水平。鼓励软件企业发展,培育龙头企业,促进软件企业与创新平台、产业平台对接,助推行业协同和规模化发展。发展应用电子领域,推动电子信息产业向其他行业领域渗透融合,促进移动互联网与工业、农业、服务业深度融合,壮大电子商务、移动新媒体、动漫游戏等细分领域。

2. 培育壮大战略性新兴数字产业

聚焦产业链关键领域和核心环节,增强关键技术创新能力。创建开放繁荣的大数据双创环境,形成初期应用导向、中远期技术创新导向的大数据产业发展模式。充分发挥赣西云数据中心的功能,加强数据采集、存储、挖掘、安全等领域关键技术攻关,加速大数据应用发展,推进大数据和云计算产业聚集。积极招引国内外优势企业和项目落户本地,推进5G行业产学研合作和区块链关键技术的研究应用,发展基于物联网和人工智能的智能终端设备制造。促进VR/AR[12]技术和旅游、文创、电竞等领域的深度结合,加快落实电竞网红经济发展项目,将宜春打造成智慧旅游的现实应用样板和新业态新经济下的“电竞之城”“网红之都”。


专栏3  数字产业化重点方向

电子信息制造产业。以移动智能终端、数字电视、可穿戴设备等应用芯片设计为切入点,鼓励企业和科研院所加大集成电路研发投入。依托宜春经开区、袁州工业园、高安高新技术产业园、樟树工业园、上高工业园、奉新高新技术产业园、第一足球网工业园等重点发展锂电池材料、高频覆铜板、线路板、软磁合金磁芯材料、光纤连接件等元器件及部件。推进宜春市车载半导体、传感器、连接器、显示模块、控制器、汽车音响等汽车电子产业和头戴式耳机、蓝牙耳机、高端航空耳机等数字视听产业的壮大。

5G产业。依托上高电子信息产业园、袁州跃鹰5G通讯科技产业园等平台,以商招商,大力推进一批5G项目落地建设,推动高安天孚光电、上高友隆通讯科技、宜春经开区艾特磁材等现有企业做大做强,鼓励引导传统电子信息制造企业围绕5G产业链中的智能终端、通信模组、天馈线等环节进行布局和转型。鼓励开发面向工业互联网、人工智能、车联网、智慧城市、智慧农业、智慧医疗等领域的5G融合应用。到2025年,重点打造5-10个5G融合应用标杆,力争5G及相关产业产值突破60亿元。

大数据产业。加快宜春大数据产业发展,统建全市的大数据平台和信息安全创新中心,积极发展本地锂电和中医药等支柱行业、无车承运物流和安全生产服务等特色产业的大数据应用,加速大数据产业在智慧经济特色小镇(大数据产业园)等园区的聚集。

区块链产业。以区块链应用需求为引导,积极拓宽区块链在公共服务、金融征信、特色产业等领域的应用场景,建设并推广在数据共享开放、数字档案管理、身份认证、供应链金融、保险、产品溯源、市场监管等方面的区块链创新示范应用。

3. 促进数字创意新业态发展

依托宜阳新区智慧经济特色小镇,集聚游戏直播、文创类企业,加速以网络游戏直播为代表的网红经济培育和发展,逐步建立起平台化、基地化、园区化的宜春特色网红经济产业链;加强网红经济与实体经济联动,助推第三产业创新变革,创造更多就业机会;引导网红经济规范化、体系化发展,营造良性发展氛围。结合宜春大型商圈、办公区、新型社区建设,打造一批无人银行、无人零售店、无人加油站等系列基于新技术的“无人经济”新模式。

4. 大力推进数字金融建设

结合区块链、大数据、人工智能等技术手段,推出精准化的特色金融产品,提高数字化金融服务能力,促进线上线下业务融合,提升金融机构在信用贷款、担保业务、中小企业融资服务等方面的服务水平,满足不同用户群体的金融需求。结合区块链技术与供应链金融业务,建设供应链金融区块链平台,突破传统供应链金融模式下中小企业融资瓶颈,缓解中小企业融资难题。建立基于区块链技术的智能风险识别与评估系统,打造先进的生物信息识别平台,构建全面风险管理体系,提高金融风险防控和金融欺诈防范水平。

5. 积极培育共享经济

立足与居民生活紧密相关的资源、产品、服务,在交通、医疗、教育、养老等领域重点推进共享服务平台模式,推动社区养老服务与医疗服务、文旅服务、家政餐饮服务等互联互通和资源共享,进一步完善共享单车、网约车、共享家庭医生、共享图书等多种线上线下融合的场景化服务,促进共享生活产业链优化发展。发挥宜春市智慧工业平台的企业服务作用,强化企业供求信息、闲置资源等信息共享,实现产业精准对接。鼓励企业通过联合建设、战略投资等方式探索建设专业化、跨区域、综合性共享制造平台,积极培育产能对接、协同生产、共享工厂等共享制造新模式新业态。基于产业园区建设基础,鼓励园区内企业在原材料、生产技术、知识、办公场所等更多方向开放共享,实现资源优化配置,推动共享模式的创新探索,推广共享应用工程全面落地。

专栏4  培育新产业新业态新模式重点方向

网红经济培育工程。支持打造一批以网络游戏直播为代表的MCN[13]机构,助力宜春打造网红经济领先业态,基本建立起包括品牌商/广告主、网红、电商平台、内容平台、MCN 服务机构多个环节的宜春网红经济产业链;通过各大短视频及社交平台,对宜春市特色产业如中医药、大健康等产业进行大力宣传,通过“直播带货”、“剧情创作”等新时代营销技巧,促进网络经济市场蓬勃发展。到2025年,构建基本成熟的网络经济产业链,打造网红经济示范区。

金融科技创新工程。大力发展消费金融、供应链金融、大数据征信与风控等金融新业态。基本建成金融综合服务平合,推动普惠金融数字化转型,稳妥开展网络银行、网络证券、网络保险等业务。

“区块链+征信”应用。建立联盟机构名单存证平台,数据实时同步,实现数据共享且可追溯,数据可用性强,有效解决传统征信过程中的痛点,进一步做大征信市场规模。

共享制造工程。支持重点行业企业开放能力,搭建行业共享平台,基本建成宜春共享制造平台。到2025年,实现成熟的共享制造平台并得以大规模应用。

(四)坚持融合赋能,构建产业数字化转型新路径

1. 加快制造业智能化升级

推进工业企业智能化升级改造,打造5G 全连接示范工厂、数字车间、智能标杆企业,推进数字技术产业链与各行业高效协同。深化工业互联网创新应用,推动工业互联网标识解析的应用,鼓励龙头企业搭建工业互联网平台,带动上下游企业加快数字化转型。完善智慧工业云平台,汇聚产业链上下游资源,打通生产制造及销售、采购环节的数据流动,推动中小企业、民营企业上平台,提升产业链协作水平。推动传统支柱产业转型升级,培养一批数字化协同建设示范项目。加强工业信息安全监测与管理水平,提升工业信息安全支撑保障能力。

2. 推进农业产业数字化转型

依托宜春市各农业产业集群(园区),利用数字技术赋能农业生产。建立农业投入品、农产品电子追溯监管体系,实现农产品全程追溯。招引大型电商企业深入宜春开展农产品电子商务业务,借助数字化手段完善农村物流、金融、仓储、销售体系。构建农村特色产业融合发展体系,结合宜春绿色有机、富硒、油茶、肉牛、中药材、休闲农业等六大特色农业优势,探索农村一二三产融合发展路径,以农业科技推广和发展模式创新为动力,提升农产品加工过程的数字化管理水平。

3. 助力服务业融合创新发展

依托宜春丰厚的森林、温泉、禅文化、红色文化资源,基于宜春旅游“两心两核、三廊三片”空间格局,推进智慧旅游创新发展。提升景区硬件设施信息化水平,借助5G、VR/AR等技术提供360度全景环幕旅游体验。完善宜春市智慧旅游大数据中心和智慧监管平台建设,通过大数据提供精准丰富的智能化旅游服务。推动全市文旅资源整合共享,实现“一部手机游宜春”。不断完善旅游主题数据库,建设智慧旅游统一指挥调度中心。推动智慧广电工程建设,加快节目生产传播体系数字化升级工作,实现市县乡三级数字媒体资源联动。孵化本地数字文创企业,推进企业深挖历史IP[14]数据资源开展数字内容创作,支持一批文化创意项目申报江西省数字文化创意项目扶持计划。


专栏5  产业数字化转型重点方向

智慧工业云平台。不断完善智慧工业云平台,助力宜春发展智能制造,形成共享开放、信息化和工业化融合的格局。到2025年,打造200个两化融合示范企业,同时形成对全工业领域“互联网+先进制造”的综合服务模式,使宜春成为省内领先的先进制造业基地。

智能制造产业链延伸及大数据创新应用工程。组织开展工业企业智能化生产大数据创新应用遴选和网络化协同大数据创新应用遴选。推动优秀智能制造、服务化转型及大数据创新应用示范项目在工业互联网创新体验中心集中展示,向其他支柱产业推广智能化改造、服务化转型及大数据创新应用经验。

传统建筑施工行业升级改造。推动全市建筑施工企业数字化转型,推进企业以“三化”(数字化、网络化和智能化)和“三算”(算据、算力、算法)为特征创新建造模式,着力打造一批基于BIM[15]模型+建造数据一体化协同的示范建筑企业和示范项目;推动建筑市场数据服务与动态监管平台建设,提升工程项目数字化交付水平,助力建筑业提质增效。

“互联网+现代农业”工程。推进新型信息技术在农业发展中的融合应用,实现汇集数据在江西农业物联网云平台的存储与分析。开发智慧农业APP供种植养殖从业者掌控信息、反馈问题。加快建成覆盖全市的农业社会化服务平台、智慧农业服务平台并实现与全省12316资讯服务中心的有效对接。建立农业信用体系,推进优质高效的农业项目可持续、高质量发展。与中国农科院等农业科研院所合作,在禽畜养殖、粮食种植等特色领域形成全国发展农业移动物联网的通用标准和统一解决方案。到2025年,建成20个以上省级农业物联网示范区。

农产品电商应用工程。完成益农信息社在所有行政村的有效覆盖,引进VR技术企业与农业企业或农业合作社合作,借助“赣农宝”平台,通过VR等方式,增强农产品购物体验,创新农产品电商营销和服务手段。建立农村电子商务“十馆百站千点”(10个县级特色馆、100个乡镇电商服务站、1000个村级电商服务点),基本实现农村电商体系建设完备,培育出一批网络销售额亿元以上的农业相关骨干企业。到2025年,实现农村网络销售额突破220亿元。

农产品溯源工程。打造宜春市绿色农产品溯源应用示范项目,集聚一批拥有RFID[16]、二维码、双向校验及商品身份码防伪等技术的企业,推出系列绿色农产品溯源服务产品。 到2025年,实现农业数据自动化采集、网络化传输、标准化处理和可视化运用,推出系列绿色农产品溯源服务产品。

智慧旅游文创工程。完善旅游主题数据库,实现A级以上旅游景区全覆盖,建设旅游大数据平台。支持明月山古井泉街文化创意、第一足球网禅文化创意、靖安县智慧旅游体验馆、丰城市众翔铜业文化创意申报江西省数字文化创意项目扶持计划,支持宜阳新区国民文化传奇产业园建设数字文化创意产业示范基地,支持明月山古井泉街、万载古城、上高五谷村建设省级文化和旅游产业融发展示范区、文化和旅游消费集聚区;积极培育数字文创企业,围绕宜春特色旅游资源发展网络文学、网络视频、文化创意演出等现代数字内容,开发旅游创意周边,孵化一批数字文化创意品牌,推动宜春数字文创产业发展。

智慧广电工程。推进广电5G网络建设和4K应用,加快智慧广电内容生产体系、节目制播体系、传播体系建设,持续推进全媒体建设,实现市县乡三级媒体资源联动,数字新媒体能力有效提高。

(五)坚持特色优先,推进重点行业数字化升级

1. 不断提升锂电新能源产业数字化水平

依托国家级锂电新能源高新技术产业基地,不断利用数字技术实现强链、延链、补链,在锂矿加工生产、锂电池关键材料生产、锂电池生产、锂电新能源应用等领域做大做强,形成材料零部件、装备、整车等全产业链协同发展态势。依托锂电新能源(汽车)产业展览会平台引进更多合作项目,助力宜春锂电产业高水平领先发展,进一步深化产业集群生态,擦亮“亚洲锂都”名片。

专栏6  锂电新能源产业发展工程

锂电新能源产业运行监测平台。联合锂电新能源各级行业协会和研究机构,构建锂电新能源发展指数体系,搭建锂电新能源产业运行监测平台,对锂电新能源数据资源进行收集、分析。支持产业资源优化配置,促进宜春市锂电新能源产业转型升级。

锂电新能源智能化改造工程实验室。协同锂电新能源研究机构、高校、锂电新能源企业、装备制造企业搭建实验室,加强关键环节制造设备的协同攻关,促进锂电新能源智能化制造成套装备产业化,有效满足动力电池生产制造自动化、智能化需求。

锂电新能源大数据应用试点示范。鼓励宜春时代、江西国轩、江特、远东电池等宜春锂电企业开展智能化改造,提升企业在资源配置、工艺优化、过程控制、产业链管理、节能减排、安全生产等方面的智能化水平。选择优秀案例进行推广,促进大数据、物联网等数字技术在锂电新能源企业研发、生产、销售、配送等全过程的应用。到2025年,形成一批数字化应用标杆,并实现锂电新能源大数据应用的全面推广。

2. 着力推进富硒产业数字化建设

推进明月山富硒温泉旅游景区开展数字化建设,打造集生产、加工、旅游为一体的富硒产业集群。积极引入数字医疗健康产业基金,推进“健康宜春”工程建设,搭建跨区域健康养老公共服务云平台,建设智能医疗器械工业互联网产业园,发展5G+医疗健康新业态应用。

专栏7  富硒产业发展工程

富硒温泉数字化改造。重点围绕明月山景区的温汤“富硒”温泉,充分利用物联网、大数据、AR/VR和可视化等创新技术,推进宜春富硒温泉的数字化改造,融合休闲度假、乡土风情、非遗传承等元素,发展特色文化养生旅游。

健康宜春工程。建设5G+智能医疗器械工业互联网产业园,建立智能药盒核心组件、纳米雾离子核心组件智造柔性生产线;建立医疗健康软硬件第三方检测与实验中心,开展相关测试和检测。发展5G+医疗健康新业态应用,搭建为慢性病专科医生和基层全科医生服务的“医生帮”,为慢性病患者服务的“一生帮”。开展基于富硒的数字康养和数字康复。积极引入或建立数字医疗健康产业基金,为工程建设提供资金支持。

跨区域健康养老公共服务云平台。以社区为基础搭建健康养老公共服务平台,为老年人提供多样化养老服务。支持各类养老服务市场主体,开发和应用信息化、智能化、智慧化、数字化养老产品和服务。

3. 积极发展智慧物流产业集群

聚焦高安智慧物流产业园、樟树智慧医药物流园等重大项目,推动智慧物流产业集聚。扶持鼓励平台型物流企业深入实施“互联网+物流”行动,推动物联网、人工智能、机器人等技术与物流产业融合。培育物流服务配套企业,大力发展“无车承运”,着力打造智慧物流大数据平台。推进智慧供应链建设,搭建物流行业区块链平台。进一步整合全市汽运物流资源,提高宜春物流产业数字化、组织化、规模化水平,赋能宜春现代物流业快速发展。

专栏8  智慧物流产业发展工程

建设物流公共服务平台。整合全市物流资源信息,建设统一的物流公共服务平台,并对接省级平台,推动宜春物流产业实现跨运输方式、跨部门、跨区域信息共享;到2025年,建成融合新技术的物流大数据平台、物流监管平台、供应链管理平台等智慧物流重点功能模块,基本实现物流业动态管理。

打造无车承运智能物流平台。依托宜春行者物流、华正道智慧物流等物流龙头企业,持续引入国内知名的无车承运物流大数据企业,与宜春本地物流信息化企业开展合作,联合打造宜春本地无车承运智能物流平台,并逐步向区域、全省、全国提供服务。

建设物流行业区块链平台。充分利用区块链、大数据等创新技术,政府牵头建设宜春物流行业区块链平台,通过该平台对相关业务场景需要进行数字化增信,推进物流行业的税务合规治理,解决卡车司机、快递员、外卖骑手等新平台经济时代的自由职业者完税问题,推动灵活用工的发展;通过该平台对物流相关业务进行增信背书,解决物流相关项目融资难题。到2025年,实现物流行业区块链平台的大规模应用。

4. 加速建筑陶瓷产业数字化升级

优化建筑陶瓷行业产业结构,巩固产业数字化改造成效,建设建陶产业大数据平台。鼓励建陶生产企业利用人工智能、VR/AR、3D打印等技术,结合建陶产品特点,形成涵盖营销获客、建模设计、生产加工、物流运输、施工保养等环节的全场景数字化解决方案和服务。支持企业设立智慧展示中心和客户个性化定制平台,深入挖掘并满足客户的不同需求,提升企业综合盈利能力,助力建陶产业高质量发展。

专栏9  建筑陶瓷产业发展工程

建陶产业大数据平台建设。推动新中源、新明珠、和美陶瓷等龙头企业高质量发展,形成建筑陶瓷重点产业集群。依托高安建筑陶瓷基地,重点梳理基地内建筑陶瓷企业相关数据,构建建筑陶瓷大数据平台,通过大数据分析,优化建筑陶瓷行业产业结构,帮助企业精准决策,推动“泛高安”建陶产业做强做优。

5. 深入推进中医药产业数字化

大力推进信息技术在中药材种植、生物制药等领域的融合应用。建立覆盖全市的中药材主要产区资源监测网络。汇聚制药行业大数据,辅助药物制剂分析、研究,提高新药创制的命中率,推动中药制剂的产业化、高端化发展。深化与知名互联网医药平台的合作,借助数字化手段加强产品溯源管理和知识产权保护,打造“中国药都”知名品牌,争创全国中医药大健康数字经济示范样板。


专栏10  中医药产业数字化发展工程

中医药大数据中心。依托樟树市和袁州区两个医药产业集群,加强建设中医药大数据中心,收集并整理医药产业相关数据,提高宜春市医药产业信息化、集群专业化水平。推进中医药产业孵化基地、中药现代制剂工程技术中心、中药制药质量控制技术研究中心之间的数据交换,帮助医药相关行业的升级和高质量发展。

中医药电子商务平台。引进叮当快药、阿里巴巴等知名电商企业,整合宜春中医药电子商务基础,与引入企业进行合作,打造“宜春药品交易网”电子商务平台,聚集中医药产业链各环节涉及的资源,提供产业链垂直电商服务,实现中医药由传统交易向现代流通体系转变。

中医药区块链溯源平台。通过物联网和区块链账本技术实现中医药从生产、加工、运输、销售等全流程的透明化,建立健全中医药可溯源交易体系,提升宜春中医药管理水平。

“中国药都”数字振兴工程。重点围绕樟树市智慧医药物流园、生物医药产业园、中药饮片产业园、大健康产业园及千年药都文旅风情园、中药材交易市场等,运用数字技术推动中药材种植交易、医药会展、康养旅游、医养结合、医药文化宣传等中医药全产业链发展。

(六)坚持以人为本,加快数字社会建设步伐

1. 深入推进数字治理

以“五型”政府建设为统领,加快建设数字政府。遵循完整性、统一性、先进性原则,对全市政务网络施行统筹规划、分级管理。依据江西省电子政务外网互联网出口技术规范,持续深化“纵向到底、横向到边”的政务外网建设,将其进一步延伸到各乡镇、社区等基层单位。加快推进“互联网+监管”系统建设,积极对接省级系统,构建“一网统管”在线监管场景。依托宜春数据开放平台,丰富基础数据库、主体数据库和公共数据资源开放目录,推进政务数据的共享开放。优化政务服务应用,加快实施数字档案工程,全面推动“赣服通”的升级提速和“赣政通”的建设推广,完善并拓展一体化在线政务服务平台功能,促进政务服务便民利民。

坚持发展和监管两手抓,提升数字经济治理能力。强化协同治理和监管机制,明晰主管部门、监管机构职责,强化跨部门、跨层级、跨区域协同监管;增强政府数字化治理能力,建立完善基于大数据、人工智能、区块链等新技术的统计监测和决策分析体系,加强重大问题研判和风险预警;加强数字经济统计监测,加强统计成果应用;推进多元共治,建立完善政府、平台、企业、行业组织和社会公众多元参与、有效协同的数字经济治理新格局。

2. 大力推进新型智慧城市建设

以《“云上宜春”新型智慧城市顶层设计》为引领,坚持数据驱动,推动新型基础设施建设。建设城市时空信息云,构建标准一致、统一街接的全市地理信息“一张图”。推进综合信息平台建设,实施城市大脑示范工程,全面推进城市运行“一网统管”。深化重点社区的数字化升级改造,加强物联网感知终端布放,整合社区数据资源,推进品质社区智慧社区建设,推动社区管理线上线下协同共治。完善公共安全智慧化体系,提升公共安全视频覆盖率和联网水平。积极推动交通大数据融合应用,强化“互联网+交通运输”监控平台应用效能。构建应急管理大数据资源服务体系,推广“智赣119”[17]等智慧应用。加强环保数据的采集汇聚,构建空天地一体的环境监测体系,提升环境感知、监测、治理能力。完善生活垃圾全程分类信息体系,实现全程数字化、精细化、可视化管控。

3. 广泛布局数字民生

完善宜春教育信息基础设施,实现全市学校“宽带网络校校通”“优质资源班班通”“网络学习空间人人通”,加快推广应用智慧作业。建设全市智慧教育平台,实现教、学、考、评、管场景应用全覆盖。开发数字教育资源,推动优质教育资源的流动共享。持续优化智慧医疗。积极探索医疗大数据应用,建立远程医疗应用体系,实现多级医疗卫生数据互联互通。拓展社会保障卡在医疗领域的应用,不断提升居民规范化电子健康档案覆盖率,实现宜春居民“人手一卡、一卡多用、全省通用”。探索区块链在医疗卫生领域的应用,实现医疗信息全生命周期追踪溯源。促进“医防融合”协同服务,建立重大疾病防控和全流程健康管理体系。倡导各类公共服务“数字无障碍”,鼓励民生服务智慧化应用的适老化、无障碍化改造,全面推进智慧养老,推广老年终端,建立智能化呼叫救助服务平台、养老大数据平台,创建“系统+服务+老人+终端”的智慧养老服务模式。

4. 积极开展“数字乡村”建设

全面落实《数字乡村发展战略纲要》,补齐通信基础设施弱项,深入实施电信普遍服务项目,行政村基本实现光纤网络和4G网络普遍覆盖,在具备条件的行政村推进5G和千兆光网建设,以信息流带动物流、资金流、技术流,激活农村要素资源。探索乡村数字化治理,以智慧党建平台、农村公共服务平台为引领,优化乡村治理平台体系,推动大数据与乡村振兴深度融合,强化县级综合服务能力。推动农村生活服务数字化,构筑“互联网+乡村服务”体系,在乡镇、村建立电商服务站、点,鼓励县内电商平台开展农村服务网点建设,优化提升网络支付、移动支付等便捷金融服务,推动县乡信息化融合发展。

专栏11  数字社会建设

智慧政务工程。优化统一政务服务平台,提升主动化服务能力。提升政务服务终端在办事大厅的普及率,完善市民服务APP。完善网上效能监察平台,与12345政府服务热线平台联动,全面打造事中事后综合监管体系。到2025年,全面实现“一网通办”,推进低成本、开放创新、公开透明、精准个性化订制的政务服务,打造数字政府。

数字档案工程。进一步完善机关办公自动化系统电子文件在线归档功能,推进机关开展来源可靠、程序规范、要素合规的电子文件以电子形式归档;探索建立档案信息化工作协调机制,推进数字档案馆和数字档案室建设,加快纸质档案数字化,规范电子文件和电子档案管理,提升档案信息化水平。

宜春城市智能运营中心(IOC)。基于赣西云数据中心,完成宜春城市智能运营中心(IOC)建设,对支撑平台、城市指标体系、城市运行监测平台、应急联动指挥平台和大数据决策支持平台集约化管理,助力智能决策和数字治理。到2025年,全面实现“城市智脑”平台与主要业务领域智慧应用系统的对接,实时展示城市运行体征状态监测指标、各领域实时监测和预警预测结果等信息。

智慧社区体系。完善智慧社区主题库,数据共享交换平台、智慧社区管服平台整体对接。建设智慧社区管服、智慧社区家居端等平台,开发门户网站、智能端APP等便民应用入口,依托“云上宜春”增强数据获取和汇聚能力,通过社区互动、社区网格化管理、积分管理和随手拍等模块加强社区治理与服务水平。到2025年,建成15个智慧社区样板,形成更加完善的智慧社区服务体系。

智慧环保工程。在全市范围形成常态化的污染源和生态要素智能监测体系。建设全市统一生态环境监测平台,加强重点污染源和生态要素点位的智能监测设备配置,实现24小时监测与数据传输。建设生态环境大数据分析系统,以宜春市生态环境主题库数据为基础,推进全景式生态环境趋势研判。开发生态环境综合管理系统和移动执法系统,提升执法智能化水平。到2025年,实现全市污染源和生态要素的常态化智能监测,城市环境问题处置率达到90%。

智慧交通工程。建设道路运输综合管控系统,广泛布局视频采集监控网络,整合升级现有的交管系统及“宜春e行”公众平台。建设动态交通诱导系统与交通智能指挥调度系统,利用视觉仿真、雷达测速等技术实现路况实时分析与信号灯动态调节,并通过指挥中心统一调度。建设智慧停车综合管理系统,提供用户管理、营收管理、数据分析功能,与天网、交警、公安等系统形成互联互动机制。到2025年,实现全市多类型、广地域交通信息互联互通,交通管理、执法处罚、停车管理数字化水平大幅提升。

数字乡村工程。统筹数字乡村整体规划,支持高安市、第一足球网、铜鼓县建设“数字乡村”试点,完善乡村信息基础设施,促进信息资源融合,探索发展数字经济新业态,提升乡村数字治理水平,完善“三农”信息服务体系,培育数字乡村发展良好生态,促进城乡融合发展。

智慧教育工程。建设宜春市智慧教育平台,承载全市教育教学应用系统,归集教育数据,与市大数据中心的对接,为全市教育教学和教育管理提供应用和数据支撑。创新教育形式,引进教育信息化企业,深化教育大数据应用,提供人工智能、VR/AR教学等方式。到2025年,完成全市大中小学及幼儿园教育信息入库,数字校园覆盖率达100%,大幅提升教育大数据决策分析与信息化水平。

智慧医疗工程。建设5G智慧医院,实现远程问诊、远程手术。建设医疗大数据平台,依托全市统一CDR[18]平台,加强临床和科研数据资源的整合共享,按照统一的系统标准和数据标准,逐步推进各医疗机构信息化系统开发。到2025年,实现挂号、诊疗、住院、结算等全程医疗服务社会保障卡“一卡通”,全市医疗机构与居民电子健康档案数据共享,智慧医院建设覆盖率达100%,电子社保卡覆盖率突破70%。

智慧养老工程。搭建跨区域健康养老公共服务云平台,为老年人提供生活照料、医疗卫生、康复护理、精神慰藉、文化娱乐、体育健身等多样化养老服务。

(七)坚持创新发展,培育新产业新业态新模式

1. 探索虚拟产业园发展模式

建设虚拟产业园。鼓励相关产业园区发展打破物理边界的“虚拟”模式,加快产业资源虚拟化集聚、平台化运营和网络化协同。通过相应政策扶持推动具有产业链和价值链内在联系的企业和机构在虚拟空间集中,创造跨区域协作的虚拟创新环境,提高信息共享与创新合作效率,为企业发展赋能;建立完备的服务体系,探索虚拟产业园的创新发展模式,提升实体产业园的综合服务能力水平。

2. 实施数字经济创新示范培育工程

鼓励各地探索数字经济发展路径和模式,突破一批关键核心技术研究,破解一批体制机制障碍,总结一批创新发展经验,依托先进制造业集群优势,重点发展智慧新能源、智慧医药等赛道,打造在全国有重要影响力的数字经济产业基地。支持各地以数字经济与特色产业、特色文化、特色功能融合为主题,建设一批产业特色鲜明、生态环境优美、宜业宜居宜游宜创的特色小镇,争创一批省级数字经济创新发展试验区(基地)。

3. 积极推进应用技术创新发展 

建设一批科技创新平台和新型研发机构,构建产业创新中心及服务综合体,聚焦制造业、工程(技术)研究、企业技术等方向,努力创造可以吸引国内外知名高校、企业来宜合作的本地科研和人才发展环境。鼓励在宜企业、科研院所及高校在VR、移动物联网、大数据、电子元器件及材料等领域,努力参与或承担国家标准乃至国际标准的制修订工作。

4. 着力推动数字经济制度及模式创新

按照既要规范、更要放活的治理理念,对现有规章制度进行全面清理,破除制约数字经济发展的不合理束缚和“隐性壁垒”,建立一批适应数字经济发展的包容审慎监管政策和规章制度,加快形成科学高效的监管体系。建立健全统计监测体系,探索制定数字经济发展评价实施方案,将推动数字经济发展情况纳入部门绩效考核和县市区高质量发展考核评价。深入实施数字化转型伙伴行动计划,加快建立高校、龙头企业、产业联盟、行业协会等市场主体资源共享、分工协作的良性机制,为宜春市数字经济发展注入新动能。

专栏12  创新平台建设

建设科技创新综合服务平台。开发科技项目与研发投入管理系统,建立科技主管部门与企业及专家之间进行网上项目申报管理的通道,提高项目申报、管理、评审、验收工作的效率;利用政务云的信息共享与数据交换,与财政、税务部门间的建立联合工作服务机制,提高全市研发费用税前加计扣除政策落实效率。建设创新政策应用系统,具备政策解读、申报提醒、特定对象智能推送等主要功能。建设技术交易系统,提供科技成果转化的全流程服务。到2025年,全面建成制度完善、内容齐全、质量优良、能力显著的科技创新服务体系。

培育工业互联网特色。建设工业互联网创新体验中心,邀请工业互联网产业联盟的测试床、优秀应用案例等项目入驻,展示工业互联网试点示范案例、已落地的解决方案,通过互动体验让用户体验工业互联网在智能化生产、网络化协同、工业智能、个性化定制和服务化转型的应用成效,促进更多优秀成果转化落地;联合工业企业、科研机构、高等院校和职业院校等多方力量建设智能制造和工业互联网人才培养基地,开展自动控制应用技术、机器人技术与应用、物联网及云技术、制造执行及信息系统、AR/VR技术及应用、仿真技术应用和3D打印技术应用等方面的培训和实训。

(八)坚持合作共赢,优化数字经济生态体系

1. 统筹规划数字经济发展布局

统筹规划空间布局、功能定位和产业发展,引导各地立足自身实际,着力推进数字产业化、产业数字化,形成定位清晰、各具特色、竞相发展的数字经济发展新格局。

表2  各县市区数字经济发展定位

宜春经济开发区:定位“锂电新能源产业集聚区”和“智能制造示范区”,实施数字化转型升级行动,推进锂电新能源、装备制造、新材料等产业数字化改造,打造数字化转型标杆。加大锂离子电池材料制造、智能新能源汽车、智能家用服务机器人等数字经济产业培育引进力度,全力打造锂电新能源产业集聚区。

宜阳新区:定位“大数据产业集聚区”,大力推进大数据及云计算产业集聚区建设,优化赣西云数据中心,承载并完善全市云计算资源、大数据平台、工业互联网标识节点等信息基础设施,发展电商直播、数娱文创、智慧新能源、平台经济、数据应用等数字经济,打造全省数字经济聚集区新样板。

明月山温泉风景名胜区:定位“智慧文旅康养示范区”,推进智慧文旅建设,细分智慧管理、智慧营销、智慧服务三大应用,充分运用5G、大数据、人工智能、AR/VR等数字技术,结合优势康养资源,塑造“掌上明月山”品牌,开拓“吃住行游购娱养”的云端服务业,建设文化旅游融合发展示范区,打造全省智慧文旅新样板。

袁州区:定位“数字经济综合示范区”,围绕生物医药产业、锂电新能源、智能装备制造、新材料、绿色农业、服务业等本地主要产业,不断延链、补链、强链,推进数字化转型,培育发展直播电商等新业态,打造具有区域影响力的“数字经济新城”,推进数字经济人才引入落户,使袁州区成为数字经济人才聚集区。

樟树市:定位“数字药都”,以“中国药都”振兴工程为抓手,推进樟树智慧医药物流园建设,重点打造中药材数字化平台,构建“大健康+大平台+大数据+大服务”体系,促进中医药健康形成新的智慧型全产业链,全力打造全国中医药大健康数字经济示范样板。

丰城市:定位“电商产业集聚示范区”,以国家级高新开发区为主要载体,加速推进传统产业和新兴产业数字化改造升级,依托京东产业生态,不断完善电商上下游产业链,服务行业数字化创新应用,形成数字化电商产业集聚区。

靖安县:定位“智慧康养基地”,推进“环保大脑”建设,丰富生态环境大数据,提升生态资源数字化管控能力。加快智慧旅游工程建设,积极推进康养产业数字化,打造以生态、旅游为支撑的智慧康养一体化平台,建成全省智慧康养基地。

奉新县:定位“国家县城新型城镇化建设示范县”,加快推进城市治理、社区服务等数字化、智慧化应用场景和项目建设。积极打造“锂电新能源产业集聚区”,加速数字技术与传统产业的应用结合,促进数字经济与实体经济融合发展。重点推进新能源新材料、纺织服装等行业开展智能制造应用示范。

高安市:定位“中国汽贸物流创新改革示范区”和“建陶产业数字化样板区”,规划建设高安智慧物流产业园,推动高安市陶瓷产业数字化升级,以“供应链物流”和“全产业链建陶”为支撑,培育数字化建陶、智慧物流、智能制造、数字贸易等产业链生态,建成中部地区供应链物流枢纽节点,打造中国汽贸物流创新改革示范区和建陶产业数字化样板区。

上高县:定位“电子信息产业集聚区”,做强做优电子信息产业园,大力推进劳动密集型企业实施自动化、数字化智能改造,加快发展电子商务产业园、铁路经济产业园,打造赣西电子信息产业集聚示范区。

第一足球网:定位“数字乡村示范区”,大力推进智慧旅游、数字文创、数字农业发展,加快发展节能环保、农产品加工等产业,鼓励企业积极引进新技术,培育新型业态,围绕新能源锂电首位产业,将锂电新能源确定为数字经济发展基础赛道。加快构建“锂电新能源智慧化样板区”。

铜鼓县:定位“‘生态+大健康’数字经济样板区”,主动搭建银企对接、校企对接、产销对接平台,推进有机农业大数据中心、铜鼓县游客集散中心建设,聚焦智慧旅游、医共体信息平台建设等,努力打造“生态+大健康”数字经济发展样板区。

万载县: 定位“5G+特色产业示范区”,推进“5G+智能安监”在全县花炮、矿山、化工、建筑等所有高危行业的运用,发展智慧旅游、数字文创、智慧医疗、智慧消防、智慧农业、智慧社区,推进农村电商发展,培育高端电子信息产业,打造“数字万载”。

2. 大力扶持数字经济市场主体

梯次培育重点企业,推动行业领军企业、国有企业实施平台化发展战略,推行国有企业数字化转型“一企一战略”和“一把手”负责制,打造国有企业数字化转型样板。实施中小企业数字化赋能专项行动,推行普惠性“上云用数赋智”服务,促进中小微企业“上云上平台”。积极引导优质数字经济企业对接资本市场,优先支持股改、挂牌和上市。支持上市企业开展资本运作、跨境投资和企业并购,提升企业规模和综合竞争力。聚焦数字经济领域,遴选一批科技实力突出、创新能力强劲、发展潜力巨大的企业,加大政策扶持,培育发展一批独角兽、瞪羚、制造业单项冠军、科技型企业,持续完善企业服务体系,助力中小企业“专精特新”发展。

3. 稳步构建区域协同发展格局

主动对接京津冀协同发展、长江经济带、长三角一体化、粤港澳大湾区等国家战略,搭建高效承接的产业转移平台,积极承接数字产业及相关领域创新成果转化和产业转移。开展靶向招商、精准招商和补链招商,吸引数字经济领域头部企业在本地开设分支机构。探索境外合作数字经济园区建设,打造对接“一带一路”的开放合作平台,鼓励市内企业参与沿线国家和地区数字经济领域项目建设。构建完善的产业配套体系和政策保障,在建设用地、项目融资等多个维度搭建好产业生态体系。

4. 切实推进产学研深度融合

推动企业与高校和科研机构开展数字经济领域的合作,全面整合资源。鼓励支持企业与宜春学院、宜春职业技术学院和江西农业工程职业学院等高校,以及宜春市科学院等机构共建数字经济领域联合实验室、研究院等,建立企业创新联盟,加强科技成果源头供给。

专栏13  数字经济生态体系建设

构建服务数字经济的职业教育体系。积极推动各高校、职业技术院校开办数字经济领域关键信息技术、运营知识体系等针对性强的现代化职业教育项目。到2025年,实现职业教育体系建设完备,产教结合的全市数字经济领域人才输送机制完善。

设立产学研用创新研究机构。发挥宜春学院等高校和宜春科学院等科研机构主体作用,开展数字经济领域基础理论和应用研究。与企业、高校等多方合作成立联合实验室、数字经济联盟,搭建完善的科技成果转化体系。建设工业互联网联合实验室,逐步推广至全域科技创新区。

建设工业互联网产学研交流平台。组建本地工业互联网联盟,组织召开工业互联网峰会和工业互联网论坛,搭建产学研交流合作平台,促进本地传统工业企业转型升级。到2025年,基本实现宜春市数字经济研究、创新创业联盟发展态势良好,一定程度形成区域协同、示范带动。

五、保障措施

(一)加强统筹协调

建立健全统筹协调机制。在市委市政府的统一领导下,充分发挥数字经济建设工作领导小组等协调机构作用,加强对全市数字经济发展的组织领导和统筹谋划,研究提出全市数字经济发展的政策措施,整合各级力量和各方资源,加强重点项目储备、谋划和建设,形成全市上下协同推进数字经济发展的工作格局。

建立健全考核评价机制。聚焦数字产业化和产业数字化,以我省数字经济发展水平监测评价办法(试行)为依据,制定更加契合宜春实际的数字经济评价指标体系。

建立健全咨询服务机制。组建宜春市数字经济专家咨询委员会,完善专家咨询制度,发挥专家对数字经济发展的指导作用,及时提出对策建议,强化数字经济发展智库支撑。

(二)强化资金支持

出台专项政策支持。集成数字经济领域相关的土地、税收、资金、人才、投融资、研发、知识产权、招商等方面的优惠政策,向宜春市内注册的科技型企业适当倾斜,对属于产业发展前沿、重点领域且处于产业链短板环节的数字化项目予以重点支持。落实国家高新技术企业、软件企业和技术先进型服务企业的税收优惠政策,积极争取并持续创新数字经济领域的各类先试先行政策,提升龙头企业、创新企业在辖区内落户吸引力。

加大财政资金支持力度。强化数字经济发展资金保障,积极开展新一代信息技术产业及产业数字化转型等领域争资工作,加大对重点行业、重点企业及各类试点示范项目的支持力度,对从事优先发展领域的中小型民营企业予以适当倾斜。持续完善财政专项资金的统筹整合、分配拨付、绩效评价、支持激励等工作机制,充分发挥专项资金的引导扶持效能。

完善金融支持体系。发挥投资基金的引领带动作用,积极引导金融机构、社会资本以多种方式支持市数字经济发展,引入天使投资、风险投资、创业投资、私募股权基金等优质社会资本,着力构建数字经济发展基金支持体系。鼓励银行、保险、证券等金融机构加大创新力度,合法合规开展信息科技融资担保、知识产权质押融资等产品和服务,进一步降低中小微民营企业的融资成本。深入推进企业上市,支持符合条件的数字经济企业通过在境内外资本市场上市、并购重组、发行债券等方式融资,拓展融资渠道。

(三)夯实人才队伍

持续做优数字人才引进政策。定期发布数字经济领域人才引进公告,推进数字经济领域人才评审认定工作,完善落实数字经济领域人才及其家属的补贴及福利,切实保障数字经济领域人才在宜落户与发展。对重点领域、重点项目的专家人才在住房、科研经费、个人所得税、子女教育等方面给予适当支持,在居留与出入境、子女入学、就医养老等方面做好服务保障。采用引进落户和柔性共享相结合的方式,引入数字经济领域院士、长江学者、博士等高端人才资源,打造数字经济领域人才聚集高地。

大力培育多层次数字人才。鼓励辖区内企事业单位、科研院所、高校与国内外相关领域机构开展深入合作,积极培养数字经济领域的学科带头人才、技术领军人才和高级管理人才。鼓励本地高校、职业院校增设数字经济相关专业和课程,扩大招生范围,培养大批量本地数字经济相关人才,考虑引入数字经济领域职业院校,适应本地对数字经济人才的需求。加强高校等对数字经济领域职业技能的培训,提升创业者和从业者数字技能,提升领导干部数字经济素养。

(四)强化安全保障

提升数据安全保障能力。探索开展数据权益、个人信息、专利技术、数字版权、数字内容产品等方面的隐私保护措施,明确数据权利主体、保护范围、定责机制。构建综合立体防御体系,强化数据平台安全保护水平,严格落实《网络安全法》《数据安全法》等法律法规要求,强化密码技术在网络与信息安全中的关键地位,建立完善密码管理监督制度。

构建长效安全评估体系。加强云平台安全管理和网络空间实体身份管理,实现全面覆盖数据采集、存储、传输、共享和应用过程的安全评估监督机制。定期开展数据安全检查、风险等级评测,更新风险防御措施,健全网络安全风险预警、情报共享、研判处置和应急协调机制,完善数据安全应急预案。加大对金融、电信、交通、电力等重点领域的数据安全审查力度,提升对新型数字化基础设施的数字安全事件应急处置能力。

(五)优化发展环境

持续深化放管服改革。简化涉企行政审批事项,降低数字经济新业态企业设立门槛。深入推进企业科技特派员制度,坚持“零障碍、低成本、高效率”原则,通过提升政府服务质量,加强数字经济发展软实力。坚持以市场为导向、企业为主体,完善“互联网+政务服务”、政务信息资源共享、公共数据资源开放等制度配套体系。完善知识产权保护措施,加强数字技术核心知识产权的保护力度,促进数字经济创新发展。

加大媒体宣传引导力度。大力实施全民数字素养与技能提升计划,营造全民参与数字化建设、全民共享数字经济成果的良好氛围,充分利用全媒体宣传平台,结合宜春市博览会、高峰论坛等各类活动,积极宣传推广数字经济的发展政策、创新成果、领先企业,深入贯彻发展数字经济的目的和意义,助推多领域的数字化、融合化发展,促进传统行业加快升级转型,持续扩大数字化技术和应用的社会影响力。


名词注解

[1]VR:虚拟现实,虚拟现实技术主要包括模拟环境,感知,自然技能和传感设备等方面。

[2]5G:第五代移动通信技术,具有高速率、低时延和大连接特点的新一代宽带移动通信技术。

[3]两化融合:信息化和工业化的高层次的深度结合, 是指以信息化带动工业化、以工业化促进信息化,走新型工业化道路。

[4]6G:第六代移动通信技术,一种概念性网络移动通信技术,处于技术研究、标准研究阶段,还没到商用阶段。6G网络在峰值速率、时延、流量密度、连接数密度、移动性、频谱效率、定位能力等方面将远优于5G,并将推动地面无线与卫星通信集成,实现网络信号全球覆盖。6G通信技术不再是简单的网络容量和传输速率的突破,更能缩小数字鸿沟,实现万物互联。

[5]NB-IoT:窄带物联网,构建于蜂窝网络,只消耗大约180kHz的带宽,可直接部署于GSM网络、UMTS网络或LTE网络,以降低部署成本、实现平滑升级。

[6]IPv6:互联网协议第6版,是互联网工程任务组设计的用于替代IPv4的下一代IP协议,其地址数量号称可以为全世界的每一粒沙子编上一个地址。

[7]DCMM:数据管理能力成熟度模型,是国家标准化管理委员会发布的我国首个数据管理领域国家标准。

[8]MES:制造执行管理系统,可为企业提供包括制造数据管理、计划排程管理、生产调度管理、库存管理、质量管理、人力资源管理、工作中心/设备管理、工具工装管理、采购管理、成本管理、项目看板管理、生产过程控制、底层数据集成分析、上层数据集成分解等管理模块,为企业打造一个扎实、可靠、全面、可行的制造协同管理平台。

[9]WMS:仓库管理系统,通过入库业务、出库业务、仓库调拨、库存调拨和虚仓管理等功能,对批次管理、物料对应、库存盘点、质检管理、虚仓管理和即时库存管理等功能综合运用的管理系统,有效控制并跟踪仓库业务的物流和成本管理全过程,实现或完善企业的仓储信息管理。

[10]PLM:产品生命周期管理,支持产品全生命周期的信息的创建、管理、分发和应用的一系列应用解决方案,能够集成与产品相关的人力资源、流程、应用系统和信息。

[11]BI:商业智能,又称商业智慧或商务智能,指用现代数据仓库技术、线上分析处理技术、数据挖掘和数据展现技术进行数据分析以实现商业价值。

[12]AR:增强现实,是一种实时地计算摄影机影像的位置及角度并加上相应图像的技术。

[13]MCN:一个多频道网络的产品形态,将专业内容生产内容联合起来,在资本的有力支持下,保障内容的持续输出,从而最终实现商业的稳定变现。

[14]IP:互联网界的“IP”可以理解为所有成名文创(文学、影视、动漫、游戏等)作品的统称,也指文学和艺术作品这些著作的版权。

[15]BIM:建筑信息模型,从建筑的设计、施工、运行直至建筑全寿命周期的终结,各种信息始终整合于一个三维模型信息数据库中。

[16]RFID:射频识别系统,是一种非接触式的自动识别系统,它通过射频无线信号自动识别目标对象,并获取相关数据,由电子标签、读写器和计算机网络构成。

[17]智赣119:江西省主导推进的智慧消防平台,是全国首个物联网监测泛链接数突破百万的消防大数据平台,其包括社会单位消防安全综合管理、火灾风险动态评估、民众消防服务智能化、灭火救援辅助决策、数字化动态预案管理、消防维保管理等六大系统。

[18]CDR:临床数据中心,其数据是临床病人在医院产生的全生命周期的临床数据。构建临床数据中心,可将患者所有临床数据集中在一起,方便随时调取使用,也有利于根据历史数据做出综合统计、分析和应用。

附件:

关联稿件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
    • 上一篇:
    • 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