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足球网

图片

首页 / 政务公开 / 政府公报 / 2022 / 第4期(总第22期) / 市政府文件

宜春市人民政府关于印发宜春市“十四五”开放型经济发展规划的通知

时间: 2022-09-14 10:51 来源: 宜春市人民政府 访问量:
字号:

宜府发〔202219  20227月8

宜春经济技术开发区管委会,各县(市、区)人民政府,宜阳新区管委会、明月山温泉风景名胜区管委会,市政府各部门:

现将《宜春市“十四五”开放型经济发展规划》印发给你们,请结合实际,认真贯彻执行。

2022年7月8日                        

(此件主动公开)

前言

一、发展基础与存在问题

(一)发展基础

1.国际循环能力持续增强

2.贸易结构持续优化

3.贸易质量不断提升

4.招商引资增势良好

5.开放通道不断丰富

6.外经工作成效显著

7.营商环境逐步完善

(二)存在问题

1.招商引资效益亟待提升,产业配套滞后12

2.进出口贸易规模偏小,贸易结构有待完善

3.开放平台存在突出短板,开放通道仍需强化

4.对外合作有待深化,全球资源配置能力不强

5.开放型人才短缺,新旧动能转换支撑不足

二、面临形势

(一)国际形势

(二)国内形势

(三)区域形势

三、总体要求

(一)指导思想

(二)基本原则

1.坚持创新发展

2.坚持高质量发展

3.坚持协调发展

4.坚持绿色发展

5.坚持安全发展

(三)主要目标

1.总体目标

2.具体目标

四、主要任务与重点工程

(一)提升招商引资质效,打造高端要素引力场

1.强化招商引资力度

2.提高招商引资质量

3.完善招商引资机制

4.优化招商引资环境31

(二)促进贸易动能转换,增强外贸发展内驱力32

1.全面提升产品竞争力32

2.加快推进外贸数字化转型

3.培育壮大外贸新业态、新模式

4.夯实外贸发展支撑体系

(三)推进高质量“走出去”,增强全球资源配置力

1.拓展延伸跨国产业链协同合作

2.健全企业与资本“走出去”联动服务机制

(四)打造开放通道体系,提升开放型经济承载力

1.建立区域协作机制

2.拓宽高水平开放通道40

五、保障措施41

(一)组织保障41

(二)政策保障41

(三)资金保障

(四)人才保障

前言

“十四五”时期(2021—2025年)是宜春市抢抓江西内陆开放型经济试验区建设机遇,积极参与“一带一路”产能合作,主动融入粤港澳大湾区、长江经济带发展、中部地区崛起、大南昌都市圈建设的战略机遇期。为全面深入贯彻新发展理念,加快构建新发展格局,以更高水平推进对外开放,根据《江西内陆开放型经济试验区建设总体方案》、《江西省商务发展“十四五”规划纲要》、《宜春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二Ο三五年远景目标纲要》,结合市委、市政府对经济工作的新部署与宜春市改革开放发展的新形势,编制《宜春市“十四五”开放型经济发展规划》,重点明确“十四五”时期全市开放型经济发展的总体要求、预期目标、主要任务、重点工程和保障措施,做好顶层设计,加强推进落实,引领宜春开放型经济高质量、跨越式发展。

一、发展基础与存在问题

“十三五”时期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实现第一个百年奋斗目标的决胜时期,是宜春经济社会发展取得重大成就的关键时期,也是宜春开放型经济工作迈上高质量跨越式发展阶段的起步时期。五年来,宜春始终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主动适应经济发展新常态,坚持互利共赢开放战略,深化外贸领域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全面构建宜春市开放型经济发展新格局,各项工作成就斐然,为“十四五”开好局、创新局、成大局积蓄了力量。

(一)发展基础

1.国际循环能力持续增强

受土地资源短缺、劳动力成本上升、城市承载能力有限、国际贸易摩擦等因素的影响,对外经济发展面临严峻挑战,宜春市坚持做优增量、调整存量,全力稳定外贸外资规模。2016-2020年,全市进出口贸易总额分别占全省进出口总额的比重依次为6.56%、6.39%、6.12%、5.93%和6.09%,占比总体保持平稳,总量规模则稳步上升,年均增长9.13%。特别是2020年,宜春市在极为不利的外部环境下,成功抵御住了中美贸易摩擦与新冠肺炎疫情带来的双重冲击,进出口总额较2019年同期增长17.2%,实现外贸规模稳中有进,外贸体量不断壮大。

图1“十三五”时期宜春市进出口总额变化情况

2.贸易结构持续优化

2020年,全市货物贸易进出口总额352562.9万美元,其中一般贸易进出口总额312556.3万美元,占比88.7%,较2019年提高6.4个百分点,占比稳步提高;加工贸易进出口总额38367.2万美元,占比10.9%,较2019年下降27.6%;跨境电商、二手车出口等新兴贸易业态快速发展,充分表明宜春市贸易方式持续优化、内生动力增强、企业直接参与国际竞争能力提高。

——市场结构进一步优化,一些新兴市场国家也进入了宜春市贸易伙伴的前列,贸易伙伴更趋多元。2020年,宜春市前三大贸易伙伴依次为东盟、欧盟和美国,对其进出口总额分别为76226.9万美元、53916.3万美元和47099.8万美元,新兴市场国家的贸易份额进一步增长。

——出口产品结构优化明显。2020年,宜春市机电产品出口84.8亿元,增长38.3%,占同期出口总值的37.1%,同比提高3.7个百分点。同期,纺织服装等7大劳动密集型产品出口53.3亿元,增长4.3%。医药材及药品出口1585万元,增长60.1%。出口产品结构中,技术密集型出口份额不断上升,产品的技术含量和附加值进一步提高。

——民营企业主体不断壮大。2020年,宜春市民营企业进出口289855.2万美元,增长28.7%,占同期全市外贸总值的82.2%,同比提高7.5个百分点。第一大外贸主体地位更加巩固,展现出较强韧性和发展活力。

3.贸易质量不断提升

大力实施科技兴贸战略,加快推动贸易新旧动能转换、加快产业转型升级、促进经济提质换挡,对外贸易的质量水平不断提升,实现稳中提质,外贸高质量发展持续推进。2019年,宜春市有36个产品被评为江西省名牌产品,名牌产品认定数在11个地市中排名第四位,位居全省前列。此外,旅游购物、跨境电商、外贸综合服务平台等新型外贸业态在宜春市蓬勃兴起,成为开放型经济的新增长点。

4.招商引资增势良好

紧紧围绕“产业兴市、工业强市”战略,不断提升招商引资硬实力。充分利用省级活动平台,借助中博会、赣深会、旅发会等重要经贸平台,开展“三请三回”投资恳谈会、文旅产业招商推介会等活动,并组建市级新能源、装备制造、数字经济、文旅商贸等8大产业招商小分队,由市委、市政府主要领导亲自带队,先后赴上海、广东、福建、湖南等地招商,推动招商引资工作取得新突破。

“十三五”期间,宜春市签约亿元以上项目1464个,10亿元以上项目239个,签约国内外500强企业投资项目38个,央企及子公司投资项目22个。特别是2020年,面对中美贸易摩擦与新冠肺炎疫情带来的双重冲击,宜春市的招商引资工作依然取得了骄人的成绩,全市引进亿元以上项目389个,其中20亿元项目40个、50亿元项目8个,100亿元项目1个。从具体金额上看,2016-2020年,宜春市利用省外资金总额分别为569.29亿元、631.35亿元、699.95亿元、762.04亿元和829.40亿元,年均增长率高达9.86%,在全省排名稳居第6;利用外资总额分别为70969万美元、77176万美元、84471万美元、90763万美元和97529万美元,在全省排名同样稳居第6,增幅则从2016年的第11位上升至2020年的第5位,增长态势良好。外商投资重点从纺织服装、家具、玩具等传统产业转向新一代信息技术、生物医药、新能源、新材料等新兴产业,逐步推进贸易结构优化和产业结构升级协同发展。

图2宜春市“十三五”期间利用外资情况

5.开放通道不断丰富

宜春海关自2017年开关以来,在不断探索中总结经验,围绕提高涉企办事效率、降低通关成本、拓展开放功能平台、服务企业转型升级等方面提出具体举措,开展专项行动。

宜春市主动对接江西省“三同”政策,开通宜春至宁波铁海联运班列,大大降低赣西地区外贸企业物流成本,有效填补了江西省“三同”政策覆盖的“赣西空白”,更结束了赣西无直接出海通道的历史;开通高安铁海联运班列,开启了口岸物流进出口新通道。通过“建通道、聚产业”的带动效应,一大批陶瓷、机电、化工、光电、食品、水泥及工程机械等行业知名企业纷纷落户宜春。

“十三五”期间,宜春市口岸物流基础设施更加完善,高安铁路口岸作业区、万载公路口岸作业区以及樟树水运口岸作业区主体建设基本完成。特别值得一提的是宜春港樟树港区的投资建设,其河东作业区码头在2019年底已建成并试运行,2020年又启动了河西作业区港城一体化建设,通过樟树港区项目带动城市一江两岸建设。

6.外经工作成效显著

“十三五”期间,宜春市“走出去”项目的数量和质量稳步提升。正常经营的“走出去”项目23个,实现对外直接投资0.83亿美元,自2006年至2020年,累计实现对外直接投资2.41亿美元。投资目的地涉及美国、德国、澳大利亚、俄罗斯、瑞士、土耳其、赞比亚、马来西亚、越南、所罗门群岛、香港等国家和地区。此外,“十三五”期间,新备案对外直接投资项目22个,新备案2家对外工程承包资质企业。备案项目逐年增加,涉及行业不断拓展,项目质量和科技含量均有所提升。

图3宜春市“十三五”期间对外直接投资情况

7.营商环境逐步完善

“十三五”期间,宜春开放型经济体制创新、改革红利在持续释放。依托商务大数据应用服务平台,深入推进外商投资企业“放管服”改革,全面落实外商投资准入前国民待遇加负面清单管理制度,做好外商投资信息报告管理工作,完善事中事后管理服务体系。主动复制推广自贸试验区政策,深入推进贸易自由化便利化改革,跨境贸易便利化水平持续提高,进出口通关整体通关时间进一步压缩。2020年,宜春市进口整体通关时间为16.98小时,比2018年快3.29小时;出口整体通关时间为0.02小时,比2018年快0.63小时。

推行国际贸易单一窗口国家标准版应用,互联网+海关一体化网上办事平台投入使用,多类原产地证书实现自主打印,网上申报作业覆盖率达100%,通关一体化率100%。推行申报材料无纸化、预约查验、允许有成品库存的企业“一次查验、分批出口”等措施,确保合格产品即报、即验、即放。

落实证照分离改革,出口食品生产企业备案核准实施审批改为备案。积极推动减税降费落地落实,2021年审批减免出口税款达4008万元,切实为外贸企业减负增效。

专栏1:宜春市开放型经济发展十三五规划主要指标完成情况

指标名称

单位

规划目标

完成情况

2020年预期值

年均增长(%)

2020年完成值

年均增长(%)

实际利用

境外资金

亿美元

10

8.66

9.7529

8.11

实际利用

省外资金

亿元

823

9.8

829.40

9.86

外贸进出口

亿元

244.1

8.79

外贸出口

亿元

180

4.0

228.5

9.06

对外直接投资

万美元

1176.72

127.41

(二)存在问题

“十三五”期间,宜春市开放型经济高质量高水平发展成效初显,但与发达地区和同类地级市相比,仍存在招商引资效益不足、产业附加值有待提升、开放型通道和平台建设短板明显、全球资源配置能力不强、新型贸易人才缺乏、商业模式创新滞后等一系列突出矛盾和问题。

1.招商引资效益亟待提升,产业配套滞后

当前,宜春外资招引仍然面临“传统产业往外转,高端产业不愿进”的困境。招商引资质量效益有待提升,引进投资规模大、科技含量高、带动作用强的重大项目较少,产业配套能力弱,对龙头企业吸引力不强。

外资来源地较为单一,特别是来自发达国家的先进制造业投资缺乏,投资环境有待进一步优化。

2.进出口贸易规模偏小,贸易结构有待完善

当前,宜春进出口总额在全省占比只有6%左右;发展水平不高,外贸依存度远低于全国平均水平,高新技术产品出口和服务贸易比重较低;外贸结构调整优化任重道远。与新兴市场国家之间的贸易份额占比不大,没能充分利用“一带一路”国际合作新平台,对“一带一路”沿线国家新兴市场的开拓还有待进一步加大力度。

全市对外贸易仍以商品贸易为主,个性化定制、柔性化生产的覆盖面不广,不少核心技术与关键零部件仍受制于国外,极大制约着外贸企业产出附加值的提升,进而影响高端市场的拓展。

3.开放平台存在突出短板,开放通道仍需强化

宜春开放通道支撑体系建设不足,在物流网络、口岸平台、外贸综合服务体系、海关监管区等核心环节存在明显短板,也是宜春开放型经济持续高质量跨越式发展的重要制约因素。主要表现在以下三点:

一是口岸通道缺乏有利支撑。与赣州、九江等相比,宜春国际物流通道面临周边一类口岸的虹吸效应明显。中心城区口岸平台缺失,高安铁路货场、万载监装平台、樟树河东港区受国家政策和现有通关模式制约,均未实现封关运营,口岸工作经验缺失;口岸物流系统专业人才缺乏,相关人员编制数量不符合发展需要;受季节性和疏浚工程延时影响,樟树口岸作业区运营效能不佳;烟花爆竹出口通道不畅通,长距离绕道外省出口,以及我市未纳入省“三同”试点,物流成本问题凸显。

二是开放平台主体功能作用发挥不够。跨境电商综合试验区、国际物流集散中心、海关监管区、国际邮快件监管中心等重要平台缺失,与市场需求不相适应。

三是外贸综合服务体系尚需进一步完善。传统外贸企业业务转型推进缓慢,外贸综合服务企业数量低速增长,专业服务有待增强,相关政策亟待完善,总体上仍然处于探索阶段。供应链金融发展严重滞后,中小企业在降低采购物流成本、破解融资难困境上缺乏支撑。

4.对外合作有待深化,全球资源配置能力不强

在“走出去”上,尽管近年对外投资合作增速较快,但总体发展质量、投资结构、抗风险能力等都有较大提升空间。“走出去”的步伐迈得太小。整个“十三五”期间,宜春市对外直接投资累计仅8270.35万美元,对外承包工程未能取得零的突破。现有金融支持政策不能适应企业海外投资需求,境外项目融资渠道有限、金融产品单一等成为限制企业“走出去”的重要因素。

5.开放型人才短缺,新旧动能转换支撑不足

近年来,市场采购、跨境电商、服务外包、海外仓、保税物流、外贸综合服务等贸易新业态、新模式发展迅速,但宜春开放型人才却十分匮乏,远远跟不上开放型经济的发展速度。夹在长沙、南昌两大城市之间,宜春开放型人才的引进缺乏明显优势和吸引力,加之人才培训需要较长周期,种种因素叠加,制约着开放型经济的发展壮大与开放型经济发展新旧动能的转换。

二、面临形势

(一)国际形势

从国际看,世界经济增长持续放缓,国际贸易增速大幅下滑,全球动荡源和风险点显著增多,形势复杂严峻。2020年以来,各国为应对疫情采取的限制性措施,让原本低迷的国际贸易雪上加霜。随着生产、消费、交换活动的骤然停滞,世界需求、国际贸易和跨境直接投资急剧萎缩。世界经济出现前所罕见的负增长、负价格、负利率、负收益,全球产业链、供应链和价值链面临前所未有的重大冲击。国际单边主义、贸易保护主义乃至经济霸凌主义阴云笼罩,世贸争端解决机制陷入停摆。有关国家滥用长臂管辖,动辄使用技术性贸易壁垒(TBT)和实施卫生和植物卫生措施协定(SPS)以及加征关税等措施打击贸易竞争对手,增加了世界经济的动荡性和风险性。

与此同时,位居价值链高端的“系统集成商”主要分布在美欧日等发达经济体,但新兴经济体参与全球分工的基础和能力在迅速提升,国际产业转移大趋势没有改变,发达国家部分高新技术、高端产业仍将向新兴市场主体转移。世界各国对境外投资的争夺更加剧烈,部分发达国家实施制造业回归战略,一些周边国家利用更低的人力、土地、水电气等要素成本吸引外资企业,“高端回流”和“中低端分流”的态势更加凸显。

(二)国内形势

从国内看,新冠肺炎疫情防控取得明显成效,国民经济运行总体平稳,但我国经济发展面临需求收缩、供给冲击、预期转弱三重压力。2020年全年GDP同比增长2.3%,成为世界主要经济体当中唯一实现正增长的国家。从外部环境看,中美贸易摩擦进入战略相持阶段,中美科技脱钩、金融脱钩乃至产业脱钩的隐忧日渐高企。同时,中澳经贸关系跌到冰点,中欧经贸关系发展蒙上阴影。不过,当前的全球经济正在经历数字化转型,科技创新赋予世界发展新动能。全球产业链分工进一步细化,中间品贸易超过了产成品贸易,服务贸易增速远超货物贸易增速。

党中央提出加快构建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要求在更大范围促进经济循环流转和产业关联畅通,形成需求牵引供给、供给创造需求的更高水平动态平衡,更好满足国内需求、吸引全球要素资源。以创新为引领、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主线。这些都要求我们建设更高水平的开放型经济新体制,更好地统筹国内国际两个大局、两个市场和两种资源,推动更大范围、更宽领域、更深层次的对外开放,形成与我国经济发展阶段和要素禀赋相匹配的高质量开放型经济。同时,我国进一步完善对外开放战略布局,扎实推进“一带一路”建设,高标准高水平建设自贸试验区,积极搭建高能级开放平台,成功签订区域全面经济伙伴关系协定(RCEP)和中欧全面投资协定(CAI)等高标准经贸规则,推动中日韩东亚循环,加快推进商品和要素流动型开放向规则等制度型开放转变,为我市加快融入全球价值链体系、集聚全球高端要素带来更大机遇和挑战。

(三)区域形势

从宜春市看,开放型经济面临的发展问题和深层次矛盾愈发凸显。近年来,生产要素成本不断攀升,传统发展模式遭遇增长瓶颈。产业园区基础设施建设滞后,用地指标和环保容量紧缺。政府产业引导基金缺失,产业配套能力弱,招商引资难度加大,难以吸引巨型产业龙头项目,产业集聚效应无法进一步扩大。吸收外资后劲不足,外企增资扩产意愿不高,项目“落地难”问题依然存在。

从区域经贸协作来看,以《江西内陆开放型经济试验区建设总体方案》(发改经贸〔2020〕669号)出台为契机,可以主动融入共建“一带一路”,积极参与长江经济带发展和大南昌都市圈建设,向南对接粤港澳大湾区,向东对接长三角地区和海峡西岸城市群,向西对接长株潭城市群和成渝城市群,向北对接京津冀地区和新亚欧大陆桥,构建具有区域竞争力的现代化开放型经济体系,打造高质量跨越式发展先行区。江西省委、省政府提出构建“一圈引领、两轴驱动、三区协同”发展新格局,加快推进赣州、南昌、九江内陆口岸通道建设,推动区域间融合互动发展,促进高端要素在区域间合理流动和优化配置。这些政策利好为宜春市抢抓“六个求突破、五个走前列”战略机遇、加快产业转型升级、促进经济提质换挡提供了强大增长动力和巨大发展空间。同时,也将为宜春市促消费、引外资、强服贸、拓开放提供坚实的政策支撑,为宜春开放型经济高质量跨越式发展提供强大的制度保证。

三、总体要求

(一)指导思想

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坚持稳中求进工作总基调,立足新发展阶段、践行新发展理念、构建新发展格局,推动更大范围、更宽领域、更深层次的对外开放,奋力实现宜春开放型经济高质量跨越式发展。

坚持促进要素自由流动,构建与高水平国际经贸规则相衔接的开放型经济新体制,实施全面扩大开放。以江西内陆开放型经济试验区建设和宜春加快江西综合实力强市建设为抓手,优化升级“一号改革工程”,提升招商引资质量效益,促进产业双向转移,投资双向流动,贸易双向发力。加快构建宜春水陆空无缝对接、江海铁海多式联运的立体化开放通道,争取设立保税物流中心、综合保税区等开放平台,提升开放口岸综合效能,拓展“走出去”空间渠道,助力构建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国际国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形成国际合作和竞争新优势。

坚持统筹利用开放资源,夯实开放发展产业基础为重点,优化宜春开放布局。深度参与“一带一路”、长江经济带建设,全面对接粤港澳大湾区、长三角区域一体化等国家重大区域发展战略,主动承接产业转移;加快丰城、樟树、高安、奉新、靖安融入大南昌都市圈,主动承接溢出效应;全面推进宜新萍三市区域一体化建设,推动赣西转型升级发展;积极推进袁州、万载、铜鼓参与赣湘区域合作,与长株潭城市群、湘赣边县域群构建联动发展。

图4宜春开放型经济空间布局

(二)基本原则

1.坚持创新发展

突出“数字赋能、拼搏争先”工作导向,以数字化改革撬动开放型经济各领域的数字化转型,推动宜春开放型经济发展由要素驱动向创新引领转变。以数字为手段,深入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通过不断加强理念创新、政策创新、体制创新、平台创新、服务创新,抢占对外开放制高点,形成开放型经济发展新优势、新局面,实现从数量规模型增长向质量效益型增长转变,从低成本传统优势向综合竞争力优势转变。

2.坚持高质量发展

紧扣“担当追赶、再创辉煌”的目标要求,全力发展更高水平的国际贸易和投资,大力推进对外开放平台项目建设和体制机制创新,切实增强追赶发展的责任感和弯道超车的使命感,提升宜春在全省开放型经济发展中的地位。把追求“质量第一”摆在开放型经济发展的首位,推动质量变革贯穿于开放型经济发展的始终,大力实施质量提升行动,加快构建开放型经济高质量跨越式发展的体制机制。全面提升宜春市开放型经济在全球产业链中的国际分工质量,在全球供应链中的产品服务质量,在全球价值链中的利益分享质量,在全球竞争链中的能力地位质量,全方位提高产业质量、产品质量、服务质量、品牌质量、效益质量、能力质量,推动开放型经济向优品优服、优质优价、优进优出转变,切实提升开放型经济的质量水平与内涵能级,努力实现开放型经济发展质量新变革。

3.坚持协调发展

构建国内国际双循环的新发展格局,坚持“走出去”与“引进来”、内贸与外贸、货物贸易与服务贸易、进口与出口、线上与线下协调发展,努力提升利用国际国内两个市场两种资源的能力,促进国内国际要素有序流动。鼓励宜春有条件的内贸企业“走出去”,把技术、品牌和渠道优势向国外延伸,实现价值链升级;引导外贸企业面向国内市场加快布局,提供高品质的商品和服务。

4.坚持绿色发展

深入贯彻落实碳达峰、碳中和重大战略决策,牢固树立“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坚定不移推进开放型经济领域走生态优先、绿色低碳的发展道路。积极推动招商引资向招商选资转变,发展绿色投资、绿色贸易,推动开发园区绿色集约发展,加强资源节约集约利用和生态环境保护。积极构建科技含量高、能源消耗低、环境污染少的绿色产业体系,提高开放型经济绿色、低碳水平,创新开放型经济发展新模式,推动实现宜春市开放型经济发展降本增效。

5.坚持安全发展

将统筹发展与安全贯穿于宜春开放型经济发展的各环节和全过程。完善应对经贸摩擦机制,持续实施市场多元化战略,推动产业链安全布局。加强事中事后监管,丰富防范应对重大风险的手段,形成从风险预警到精准施策的应对标准化流程,提升应急响应处置能力。

(三)主要目标

1.总体目标

“十四五”时期,通过全面组织实施重大战略任务和重点工程,力争全市开放型经济规模持续增长,结构进一步优化,综合竞争优势明显增强。招商引资、外贸出口等主要指标增幅居全省上游;开放型平台建设进程加快,出入境货运吞吐量比”十三五”期末增长明显;对外经济合作取得新进展,对外投资增速进入全省“第一方阵”,同时力争对外承包工程取得零的突破。努力实现宜春开放型经济发展质量新变革,奋力打造赣西经济新增长极、江西内陆开放型经济试验区的赣西开放门户。

2.具体目标

——对外贸易:对外贸易辐射能力明显增强。力争到2025年,全市货物贸易进出口总额达到400亿元,“十四五”期间年均增长10%左右。贸易结构进一步优化,力争“十四五”末机电和高新技术产品出口占全市出口的比重提高3个百分点。服务贸易实现稳步创新发展,服务贸易进出口总额占比显著提升。

——招商引资:全球资源配置能力显著提高。外资利用结构不断优化,呈现质量更高、领域更宽、方式多样特点。招商引资实现新突破,取得新成就。力争全市实际利用外资年均增长9%左右,到2025年达到15亿美元;引进省外项目资金年均增长9.4%左右,到2025年达到1300亿元。招商引资结构渐趋合理,现代农业、现代服务业招商引资实现稳步发展。招商引资质量明显提升,“十四五”时期引进世界500强企业投资项目5个以上,引进国内500强企业投资项目25个以上,引进投资总额1亿美元以上和10亿元以上重大项目250个以上,引进一批高新技术企业投资项目。

不断加强宜商平台建设,推动异地宜春商会网络扩大发展,到2025年,实现省级异地宜春商会全覆盖,市级以上异地宜春商会达23家,会员单位突破10000家。继续做好“三请三回”工作,“十四五”时期引进宜商返乡投资项目1300个以上,投资总额1400亿元,分别占比40%、20%以上。

——口岸发展:整合综合交通和现有口岸功能平台等相关资源,加快推进宜春各物流园区、宜春港、明月山机场等关联性基础设施建设,适时推进宜春保税物流中心建设。

——电子商务:数字商务成为经济发展新动力,电子商务与实体经济深度融合,成为产业转型升级、引领创新创业和开拓国际市场的关键动能。到2025年,全市电子商务网络零售交易额达到220亿元,年均增速不低于26%;跨境电子商务交易额达到20亿元。

——对外经济合作:统筹利用国际国内两个市场,两种资源,实现“走出去”规模和质量同步发展,深化与“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和地区产业和经贸合作,到2025年,对“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和地区新增投资项目达到10个以上。

——对外合作交流:推动科技、教育、文化、金融、卫生、旅游等领域全方位开放,实施一批高水平对外交流合作项目,共建一批交流合作基地。

专栏2:宜春市“十四五”时期开放型经济发展主要指标

类 别

指 标

2020

实际值

2025

目标值

年均增长(%)

属性

对外贸易

货物贸易进出口总额(亿元)

244.0649

400

10左右

预期性

服务贸易进出口总额(万美元)

13176.97

稳步创新发展

稳步创新发展

预期性

招商引资

利用外资(亿美元)

9.7529

15

9.0左右

预期性

利用省外资金(亿元)

829.40

1300

9.4左右

预期性

口岸发展

口岸平台建设

保税物流中心

预期性

电子商务

网络零售额(亿元)

68.3

220

26左右

预期性

跨境电子商务交易额(万元)

200000

预期性

对外经济

技术合作

对外承包工程和劳务合作新增投资项目

0

平稳有序发展

平稳有序发展

预期性

对外直接投资

(万美元)

1176.72

平稳有序发展

平稳有序发展

预期性

四、主要任务与重点工程

(一)提升招商引资质效,打造高端要素引力场

发挥好招商引资对经济发展的“牛鼻子”作用,坚持引资与引技、引智并举,吸引全球高端资源要素,优化利用外资结构,提高利用外资质量和效益,促进外资与产业发展深度融合,不断提升产业国际化水平。

1.强化招商引资力度

(1)明确招商主攻方向。以推动制造业转型升级为引领,以对接目标城市为重点,以区域产业转移为线索,以跨国公司全球业务布局调整为契机,做好产业招商规划。秉持“立足长珠闽、深耕港澳台、放眼京津冀、拓展美日欧”的招商理念,积极承接大湾区中心城市产业转移和外溢。编制重点产业招商地图和产业技术图谱,以高新技术和高附加值为导向,重点围绕新能源(锂电)、先进装备、生物医药(大健康)、电子信息、节能环保(循环经济)、数字经济(信息安全)、文旅商贸、绿色食品(富硒)、纺织鞋革、建材家具(房地产建筑)产业以及各地主导产业、优势产业,策划生成一批重大项目,高质量招商选商,提高项目质量。

专栏3:招大引强攻坚工程

“5020”重大产业项目专项行动

围绕新能源(锂电)、生物医药、先进装备制造等重点产业,组建重点产业招商小分队,着力对接引进如宁德时代、国轩高科等重特大项目,壮大宜春市重点产业规模。力争每年引进超 20 亿元、超 50 亿元项目落地。

民企入宜提升工程

紧盯已签约的民企入宜项目,制定工作计划,逐个推进落实。进一步挖掘资源、加大请进来力度,务实开展系列民企入宜对接活动,签约和储备一批项目。

外企入宜推进工程

发挥驻上海、北京、深圳等经济联络和招商办中心作用,深入对接国内500强及跨国公司区域性总部;继续开展访外企促增资活动,鼓励外资企业增资扩股。

三请三回

工程

举办宜商大会,打造宜商回归创业重大合作交流平台,研究出台鼓励宜商回归创业政策举措。

服务业招商工程

围绕宜春云计算、物流、会展、康养等服务业,在广州、上海、深圳等地举办服务业招商专题活动,推动服务业引资比重进一步提升。

会展招商

工程

围绕重点产业延链补链,大力开展产业链招商、基金招商、以商招商。积极参加赣港会、赣台会等重大招商活动,发挥月亮文化旅游节、樟树药交会等平台作用,注重招商实效。


(2)创新引进外资方式。探索与国内外金融机构和民间资本合作设立产业引导基金,积极引入天使投资、风险投资等股权投资机构来我市设立创投基金。鼓励境外投资者以境内居民企业分配的利润用于境内直接投资;支持境外投资者以并购方式、境内股权出资方式、无形资产出资、定向增发等多种方式投资,支持外资参与PPP项目。在CEPA框架协议下,争取在外资准入门槛、股权比例、业务领域、市场范围等对港澳进一步开放。鼓励本土企业通过发行债券等方式拓宽外资使用渠道。推动由“引进绿地投资为主”向“引进绿地投资与并购投资并重”转变。

(3)加强园区招商建设。发挥宜春经开区等大平台在外资招引中的主力军作用,加大各地园区基础设施配套建设,提升招商引资服务水平;努力挖潜外资,存量盘活和增量引进并举、专业招商和全社会支持招商并举、重点产业招商和面上资本集聚并举,推动外资集聚发展,寻求外资“引进来”新突破,推广利润再投资模式;探索集约利用土地的新思路、新举措,提高土地利用和单位产出率,引导盘活利用存量土地、闲置厂房,突出轻资产类、高科技类项目招商。

2.提高招商引资质量

(1)推进产业链项目招商。围绕宜春特色生态资源和矿产资源,依托重点产业和重点园区,有针对性地开展产业链“建链、补链、强链”,深入实施产业链招商。树立“全产业链”思维,瞄准“高大上”、紧盯“链群配”,围绕打造“4+3+N”现代化产业体系,着力招引一批、培育一批链主企业,实现产业链效益最大化。

专栏4:特色产业资源招商工程

1. 生态招商。围绕特色中药全链化、生物制药及化学制药规模化的发展方向,进一步发挥本地道地药材资源优势,实施中国药都振兴工程,推进一批生物药创新成果和化学药物项目落地,打造国内有影响力的生态+大健康生物医药产业集群。

2.资源招商。走以资源换产业路子,加快锂资源优势向产业优势转化,做精做优锂电核心材料产业。大力扶持新能源整车生产,形成汽车、电池材料的新能源(锂电)产业。加快推动新能源汽车及零部件产业发展,推动锂电产业向光伏等新能源领域拓展,从原料深加工向下游应用转变,瞄准万亿级储能电池市场加快产业延伸,打造国家级战略性新兴产业集群。

积极对接国家和省产业基础再造工程,聚焦主导产业发展短板和关键技术,推动产业链与创新链融合共进。充分利用宜春锂云母矿的独特资源优势,重点推动宁德时代与国轩高科在宜春建设新型锂电池生产制造基地及相应碳酸锂等上游材料生产基地,加大锂电新能源产业链的招商引资力度。重点依托宜春经济技术开发区、袁州产业园、丰城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高安高新技术产业园,围绕装备制造和智能打印重点方向实现智慧集群、绿色集约发展,建设中部地区重要的先进装备制造产业。围绕半导体照明及显示、印刷电路板(PCB)、智能终端、电子元器件产品领域,重点布局消费电子产品研发生产能力,提升电子信息材料及元器件配套生产能力。重点依托樟树、袁州省级医药产业集群,打造国内有影响力的集中医药、生物医药、医疗器械、医药旅游、健康养生等为一体的多层次、多维度医药产业综合体,把樟树打造成中医药强省的先行先试区,力争在中医药全产业链发展上走在全国前列,创建国内一流、世界知名的中医药传承发展中心。以产业数字化和数字产业化为主线,促进数字经济与社会各行业领域深度融合,建设宜阳新区数字经济产业集聚区、樟树智慧医药产业园、丰城智慧教育产业园和高安智慧物流产业园等“一区三园”,打造“省内领先、全国知名”的数字经济创新发展试验区。

(2)集聚高端服务业外资项目。以培育壮大现代服务业为导向,大力引进技术密集、产业链条长、符合绿色发展理念的优质项目以及新技术、新商业模式、新业态等高成长性的新锐企业、隐形冠军企业和独角兽企业落户我市。实施头部企业重点招商计划和产业链整体承接工程,大力吸引粤港澳大湾区企业、资本来宜投资生态休闲旅游、健康养老、文化创意、现代物流、商贸服务业、金融、信息软件与服务外包、研发设计、检验检测、教育及人力资源服务等服务产业,推进宜春中医药产业事业文化融合发展试验,加快建设国家中医药健康旅游示范区。加快推动丰城、樟树、高安、奉新、靖安融入大南昌都市圈,主动承接溢出效应,提升服务一体化水平。

专栏5:招商引资质量提升工程

1.完善产业招商准入制度。以新一轮科技革命为契机,以产业优化升级为目标, 以重点产业园区为载体,以国外500强为重点招商对象,实施负面清单+正向激励清单相结合的招商准入制度,瞄准欧美发达国家引资引技引智,强化精准招商。引导更多外资投向高端装备、新一代信息技术、新材料、新能源及零部件、大健康五大新兴产业,以及智能制造、智慧城市等新基建产业链项目。

2.建立招商项目质量评估体系。重点从投资方(500 强、跨国公司、央企、行业龙头、成长性强企业、创新型企业、上市公司)、投资强度、建设情况(开工快、建设快、投产快)、项目效益(产出与营收、税收贡献、产业带动、节能环保、科创)等方面形成一套标准化的评估体系,对项目引进进行科学评判

3.引入优质大型龙头项目。依托宜春经济技术开发区、丰城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等重大发展平台和高安国家绿色光源高新技术产业化基地、樟树中医药高新技术产业化基地、宜阳新区大数据产业园科技文化融合基地,实施产业链招商、以商引商、以会招商和委托招商,尤其要抓好超 20 亿元、超 50 亿元的航母级产业龙头项目的引进,谋求招商引资质量的重大突破。

(3)创新引进外资路径。注重从招商引资向招商选资、招商选智转变。

——招商引资与引技相结合。瞄准全球价值链中高端产业发力,重点围绕宜春初具规模和优势的新能源(锂电)、生物医药、先进装备制造、电子信息、节能环保、新材料等具有发展潜力的新兴产业,以产业链高端和技术创新环节为引技重点,在积极承接长江经济带、粤港澳大湾区产业转移的同时,力争引进若干产业链高端环节、拥有核心技术、带动力强的制造业项目,鼓励外商特别是跨国公司将技术水平、附加值高的先进制造环节、工程中心、重点实验室和研发机构投资布局宜春。

——招商引资与引智相结合。鼓励企业建设国内一流技术中心、研发中心、工程实验室、中试基地、院士工作站、博士后工作站等创新载体。采取团队引进、核心人才带动引进等引才方式,探索与海外知名院校、研究院所等开展直接合作的引才新模式。支持我市企业在市外建设“人才飞地”,集聚外地人才资源。积极引进在国内同行业具有较高学术(技术)水平和较高影响力的高端创新人才,依靠人才智力优势,提升自主创新能力,为新兴产业发展提供人才支撑。

专栏6:招商引技引智工程

1.建设宜春技术转移中心。启动宜春技术转移中心建设,吸引一批国内科研机构、技术转移机构以及商(协)会进驻,形成开放型产业、技术与人才汇聚宜春、落户宜春的集聚区。探索与相关国内技术转移平台建立对接机制,引导国内技术合作成熟资源或溢出资源转移宜春,与企业实现创新资源的有效对接。

2.高端人才建设工程。大力引进两院院士、学术带头人、高层次创新团队和人才到我市任职、兼职,支持企业建立院士专家工作站和研发机构,到2025年,柔性引进院士20名,培养和引进培育省级优势科技创新团队10个,培养省级学术和技术带头人10人,培养和柔性引进杰出青年人才20人以上。

3.建立领导联系在外优秀人才制度,每人负责12名优秀在外人才的衔接、沟通、联络工作。选择在外人才相对集中的地区加快组建异地商会、同乡联谊会、人才服务站,建立在外人才常态化沟通交流机制,拓宽与家乡互动的渠道。

3.完善招商引资机制

(1)搭建招商服务平台。市、县两级商务部门建立招商引资服务中心,统一做好招商服务、规范招商流程,利用产业招商“云平台”系统,筛选流转有效信息,从项目对接、实地考察、招商恰谈、合同签订到项目落地投产等各环节实行全流程服务。

(2)完善项目跟踪服务。建立领导挂点服务机制,20亿元以上项目第一足球网挂点联系。定期调度通报重大项目进展情况,通过重大项目推进会、政企圆桌会议、政企银会议、省“5020”项目建设调度会等平台,协调解决重大项目推进中存在的困难问题,加快推进项目落地投产。

(3)健全跨县市区招商项目利益分享机制与激励机制。加强工作指导和上下联动,避免内耗和无序竞争,实现“比较优势突出的错位发展,比较优势互补的合作发展,比较优势相近的集约发展”。完善招商引资考核机制与容错免责机制,进一步把各县市区利用外资指标纳入红黑板考核范围。

4.优化招商引资环境

(1)构建优质外资项目扶持机制。落实好省、市财政对重大外资项目的资金支持政策,鼓励镇街、园区在市级基础上按照其对辖区的经济社会综合贡献度给予奖励。发挥宜春经济技术开发区、丰城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赣湘合作产业园等重大开放平台的招商引资功能。加强园区载体建设,着力打造连片大型工业用地,建设能容纳特大型航母级产业项目的园区。完善“标准地”改革,探索战略性新兴产业项目建设用地使用权带设计方案出让机制,实现“企业拿地即发证”。

贯彻执行建设项目差别化环保准入实施意见,对纳入省市重大项目范围的重大外资项目豁免入园禁区等限制要求,其排污总量指标优先从“市排污总量指标储备库”划拨。针对行业龙头企业或者地区总部以及外资的研发创新等领域,在强化外资投资领域引导、财政奖励、用地保障、研发创新扶持、低成本空间补贴等方面提出优惠扶持举措。

(2)深化外商投资管理体制改革。实行高水平投资自由化便利化政策,建立和完善外商投资促进机制,营造稳定、透明、可预期和公平竞争的市场环境。落实外商投资准入前国民待遇加负面清单管理制度,健全外商投资企业投诉工作机制。优化政府服务和外商投资环境,注重市场开放、公平竞争、涉外企业诚信体系建设和知识产权保护。有序推行涉外企业信用承诺、容缺受理等制度创新,建立涉外企业信用联合奖惩制度和协同机制。

(二)促进贸易动能转换,增强外贸发展内驱力

以推动质量、技术、品牌、专利、标准和服务等贸易软实力建设为突破口,以培育跨境电商、二手车出口、外贸综合服务等新业态为抓手,加快转变外贸发展方式,培育形成源源不断的新动能,打造全市外贸发展新增长点,推动宜春外贸高质量跨越式发展。

1.全面提升产品竞争力

实施出口升级战略。推进“创品牌”,开展支持宜春出口品牌企业认定工作,力争实现宜春出口品牌企业稳步发展。继续巩固和提升传统优势产品竞争力,扩大新能源锂电、纺织服装、机电产品、生物医药等产品出口,提升机电和高新技术产品出口占比。在全市产业园区大力弘扬精工细作、精雕细刻的“工匠精神”。引导企业加大技术创新投入,推动企业积极应用新技术、新工艺、新材料、新设备,对现有设施、工艺条件进行技术改造,进一步提高机电、陶瓷、纺织等重点出口产品的质量水平。

专栏7:贸易软实力建设工程

1.引导外贸企业实施全面质量管理TQM。积极推动外贸企业ISO9000系列质量管理体系、IS014000系列环境管理体系、OHSAS18000系列职业健康安全管理体系、SA8000 社会责任标准等国际通行的质量管理体系认证。鼓励企业建立国际认可的产品检验检测、认证体系和国际标准质量管理体系。

2.积极引导外贸企业申请AEO认证。联合海关积极推广AEO认证,利用报刊、网络、新媒体等平台开展海关AEO政策宣传,鼓励和支持信用良好的企业申请 AEO 认证,享受政策红利。通过对辖区内企业精准画像,筛选一批信用良好、风险可控的企业作为重点培育对象,开展一对一帮扶指导,使更多的外贸企业获得海关一般认证和高级认证资质,使其享受AEO互认国家和地区海关提供的减少查验、优先处置、快速通关等多项便利。

2.加快推进外贸数字化转型

巩固宜春在运输服务、电子商务、健康服务等服务贸易领域的传统优势,以大数据服务、创意设计、商贸会展等为重点,推动生产性服务业与制造业融合发展,并不断向专业化和高端化延伸。加强园区大数据、云计算等创新平台、创客空间的建设,推动众包、众创、众筹等社会创新模式。积极推动制造业服务化和服务业数字化、云端化、外包化进程,提升服务业的可贸易性。围绕中医药服务、旅游服务等传统服务,打造完整的数字服务贸易体系。

专栏8:外贸企业数字化工程

1.促进商贸企业数字化转型。以云技术为支撑,以大数据为驱动,以电子商务为应用场景,综合运用无人驾驶、智慧导航、虚拟体验、智能机器、3D 重建等技术,促进仓储、营销、配送等商务领域各环节的数字化赋能,培育一批数字化商业服务企业和创新应用企业。发展基于大数据的精准电商,引导电子商务企业以数据为纽带,精准匹配网络消费新需求,发展个性化订制、柔性化生产,加强与企业供销对接,助推数字商务创新发展。

2.开展电子商务企业示范创建活动。根据商务部《数字商务企业发展指引》等文件,出台宜春市数字商务企业发展指引细则,加快推动商贸企业数字化转型。深入开展数字商务企业创建活动,培育线上线下融合发展的数字商务企业,开展市级数字商务示范企业遴选培育工作。

3.引导外贸企业用好电商平台。帮扶外贸企业与平台服务企业精准对接,助力外贸企业以适销对路的出口产品从线上+线下双线开拓国内市场。进一步拓展数字化营销渠道,丰富出口转内销线上销售方式,利用直播带货、场景体验等新业态,打通直接面对国内消费群体的销售渠道。

4.支持建设数字商务示范园区。以宜春跨境电子商务综合试验区申报为契机,开展数字商务园区建设,吸引更多数字商务企业落户宜春,助力数字产业蓬勃发展,打造立足宜春、辐射赣西、面向全国的数字商务先行区。

3.培育壮大外贸新业态、新模式

——做大做强外贸综合服务企业。坚持培育本土企业和引进龙头企业相结合,支持国有企业及传统外贸服务企业转型为外贸综合服务企业;进一步强化外贸综合服务企业融资支持,落实外贸综合服务企业代办退税有关政策。引导外贸综合服务企业拓展服务内容、延伸服务链条、增强服务黏性,提升服务能级,支持企业积极探索“供应链金融+代理报关+贸易结算+出口退税”、“跨境电商+国际物流+海外仓贸易”等跨界融合服务新模式。

——促进跨境电商发展壮大。以智慧经济产业特色小镇为平台,配套建设跨境电商公共服务中心,加大对跨境电商企业的扶持力度,吸引国内主流电商平台入驻发展,支持企业共建共享海外仓,培育跨境电商龙头企业,积极申报宜春跨境电子商务综合试验区。建立健全宜春跨境电商公共服务中心,完善信息共享、金融服务、智能物流、电商诚信、统计监测和风险防控六体系。不断丰富线上综合服务平台和线下产业园区平台功能,为跨境电商发展营造良好的软硬件环境。

积极推动跨境电商B2B出口(9710、9810)业务发展,发动各县(市、区)重点跨境电商企业参与试点推广工作。加强与海关、税务、外汇部门之间的沟通协调,共同推动提升跨境电商B2B出口业务监管便利化水平,使该业务常态化稳定开展,推动跨境电商B2B出口业务成为宜春跨境电商出口的主要贸易方式,探索与跨境电商B2B出口相适应的税收监管方式和结汇方式。鼓励符合条件的企业发展B2C和O2O业务。

——加快发展二手车出口业务。充分发挥宜春作为江西省唯一一个开展二手车出口业务地区的优势,推动企业拓展二手车出口业务。支持相关二手车出口企业提升开拓市场能力、完善出口配套服务和海外营销及售后网络。建立适应二手车出口特点的检测、报关、仓储物流、金融信保等配套服务体系。

专栏9:服务贸易培育发展工程

1.文化贸易方面:积极与日韩、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合作开发建设国际旅游精品线路,提升国际旅游合作层次和水平。充分发挥宜春禅宗文化、月亮文化、中医药文化、农耕文化、温泉文化等优势,开展特色文化交流合作,打造一批人文交流品牌。

2.数字经济服务贸易方面:抓住国内外产业链龙头企业战略布局调整和沿海产业集群转移机遇,发展 5G 制造服务、区块链应用、移动互联网、智能穿戴、宅经济线上经济等数字新经济服务。

3.中医药服务贸易方面:樟树市可以将中医药服务贸易列为重点发展领域,因地制宜创新发展模式,推动中医药服务走出去步伐不断加快。搭建中医药服务贸易促进平台,建立国际中医药培训基地,加强培训交流、学历教育和对外服务;推进樟树市与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多所机构联合建立中医药诊疗科研中心,开展企业健康医疗、药材开发、旅游康养等合作;选派骨干医师长期坐诊,提供中医诊疗服务,开展学术交流活动,为当地培养中医服务人才。积极探索利用数字化手段,持续提升中医药服务便利化水平。整合医疗机构远程会诊、远程教育等功能,为境外用户提供线上问诊、健康科普等服务。鼓励外资企业参与宜春文化、数字服务、中医药等领域特色服务出口基地建设,发展服务贸易新业态新模式。

4.夯实外贸发展支撑体系

——加快外贸综合服务公共平台建设。围绕外贸综合服务核心业务,加快搭建覆盖企业信用体系、出口及金融风控体系、供应链金融、物流平台、创投平台、财税平台、会展平台、电商平台等业务模块外贸综合服务平台,逐步构建成良性发展的商业生态体系。整合通关、物流、外汇、融资、退税等所有外贸交易环节服务需求,构建与代办退税相符的全流风控系统,支持外贸综合服务企业和生产企业在税务部门申报双备案,加强与政府监管部门的互联互通,实现外综服务全流程的动态实时安全监管。

——创新外贸金融服务,积极落实银保监会、商务部、国家外汇局《关于完善外贸金融服务的指导意见》,鼓励金融机构创新贸易金融产品和服务。争取中国进出口银行江西省分行的支持,通过政银企三方努力,搭建为外贸企业提供直接信贷融资服务的金融助贸公共服务平台,扩大中小外贸企业金融覆盖面,增强外贸金融服务普惠性。积极宣传引导中小外贸企业向有关合作银行申请办理“政府+银行”、“政府+银行+保险公司”、“政府+银行+担保公司”信贷业务。进一步从信贷资源倾斜、审批流程优化、融资服务创新等方面加大对外贸企业的支持力度,帮扶外贸企业提高融资可得性、降低融资成本,保障资金链运转,缓解企业融资难、融资贵、融资慢问题。

专栏10:加速跨境电商综试区建设工程

1. 建设宜春跨境贸易电子商务中心园区,深化跨境电商零售进出口9610模式通关。以零售进出口9610模式网购保税进口1210模式为基础,继续稳定发展;以跨境电商B2B直接出口9710模式跨境电商出口海外仓9810模式为重点突破方向,提质增量。

2. 加快跨境电商产业型园区建设。重点依托宜春本地产业特色优势、资源汇集优势,打造一批打通外贸人货场、提供人才引留、业态培训、政务宣讲等支撑服务、年交易额超亿跨境电商产业园。

(三)推进高质量“走出去”,增强全球资源配置力

坚定不移推进高质量“走出去”,更好利用国内国际两个市场、两种资源,对标RCEP、中欧投资协定等国际高水平经贸规则和国际通行惯例,更好融入全球产业体系和价值链,形成国际合作和竞争新优势。

1.拓展延伸跨国产业链协同合作

积极支持本土企业“走出去”,加强与宜春产业和产能契合程度高、合作愿望强烈、合作条件和基础好的国家和地区的合作。引导宜春纺织鞋服、建材家具、富硒食品、绿色有机食品等劳动密集型企业向产业链高端延伸,有序向外转移简单加工制造环节,构建以宜春为主导的供应链。拓展对外投资领域,支持新能源锂电、生物医药等走出去参与国际分工,深度融入全球产业链。

——推动“一带一路”协同发展。鼓励宜春本土龙头企业在“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和地区开展境外投资和海外并购。加快构建“一带一路”保障体系,加强与沿线国家和地区的规则、法律、制度等相互衔接,深化人文交流合作,提高海外安全保障能力和经贸合作水平。支持企业加强与“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和地区的经贸合作。主动对接“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和地区服务外包市场,依托基础设施和产能合作等重大项目,积极带动旅游服务、农业种植、文化创意、中医药服务、电子商务等服务外包“走出去”。

——深度把握亚欧经贸合作新机遇。抢抓RCEP落地机遇,加快推动基础设施建设、中间品加工与贸易等领域合作,提升电子信息、机电、纺织服务、建材家具等优势产业在RCEP产业链供应链上的影响力。加快宜春本土开放型企业“扩能提质”。推动宜春市大型企业合理有序进行全国甚至海外布局,在国内外范围内进行资源优化整合,培育和发展一批区域竞争力强、市场影响力大、品牌知名度高的本土企业集团。重点培育一批宜春本土龙头企业“借船出海”、“借壳上市”,快速高效进入资本市场。

2.健全企业与资本“走出去”联动服务机制

搭建“走出去”服务公共平台,为企业“走出去”提供国别指南、政策法规、市场信息、产能推介、合作商机、融资产品等多方面公共信息服务。集合资产评估、信用评级、投资咨询、法律服务等专业机构服务资源,与优质专业机构建立“走出去”辅导机制,构建“走出去”良好协作生态,及时协调解决项目进展中的各类问题。

(四)打造开放通道体系,提升开放型经济承载力

1.建立区域协作机制

强化动态管理,加强与沿海、内陆重点省区口岸协作,建立区域协作机制,扩大合作范围。

专栏11:加强开放平台协作工程

1. 加强区域协作。向东衔接抚州,向南衔接新余、吉安,万载公路烟花爆竹装箱监督平台向西衔接萍乡、浏阳等地,形成以高安铁路物流中心与南昌向塘国际陆港互动发展、樟树港区河东作业区与九江口岸一体化发展的口岸新定位新格局。

积极对接九江港、南昌昌北国际空港、南昌向塘国际陆港、宁波港、福州港、厦门港和深圳港等周边地区重要港口平台,建立健全口岸合作机制,促进开放平台共用共享,不断拓展宜春贸易通道便利水平,着力打造宜春各类陆港贸易平台。

2.产业合作平台。推动建设赣湘边区经贸合作产业园,积极对接长三角经济带、粤港澳大湾区、厦门福州海西经济区、赣江新区等区域,开展双飞地跨区域合作,合作共建飞地经济园区。

2.拓宽高水平开放通道

加强港口、铁路、高速公路基础设施建设,通过链接周边大港口、大铁路和大机场,高度集聚物流资源,构建陆海空立体物流体系和陆海联运、海铁联运、江海直航等有机结合的联运服务模式,打造服务赣西的国际物流新通道。

专栏12拓宽高水平开放通道工程

1.明月山机场陆航综合枢纽:依托明月山机场二期扩建,规划建设集航空、汽车客运、公共交通、私人汽车、出租车等交通方式与一体的综合枢纽。

2.综合保税区项目:依托宜春经济技术开发区分步建综合保税区,先申建保税物流中心,适时引入保税加工保税会展等功能。按照综合保税区要求,综合考虑交通枢纽、产业布局、商贸流通、市场需求、便于海关集中监管等因素,项目用地规划3平方公里

3.高安陆地港:支持高安铁路物流中心升级为高安陆港(内陆港港城一体化)项目。依托高安丰富的二手车资源、建陶产业提升业务量以及产业凝聚力。

4.樟树港河西作业区综合码头:支持樟树港河西作业区综合码头项目建设,达到陆域面积约1300亩,形成以重件集装箱、件杂货、散货吞吐为主,兼顾装卸仓储、中转换装等水铁公多种形式联运。

5.域内河道疏通:以布局宜春市内河高等级航道网,连通赣鄱黄金水道为契机,大力疏通内河航线,形成连接赣江、修水、抚河的内河航运网络,发挥宜春市水运优势,打造内河水运新格局;加快推进丰城龙头山水电枢纽下游航道疏浚工程,实现宜春港赣江水运全年通航1000吨级船舶,解决樟树港区水运通道的季节性瓶颈,提升作业区能效。

6.烟花爆竹通道:加快推进万载烟花爆竹省内通道打通,积极与九江港口协商,争取将爆竹装卸堆存出口资质列入九江港彭泽港区红光作业区综合枢纽码头或者瑞昌公用码头,并兴建一个400标箱的烟花爆竹堆场,辐射周边四大主产区的出口烟花爆竹经九江港转运,切实降低企业物流成本。

——航空贸易通道:“十四五时期”依托宜春明月山机场,在现有18条航线基础上,重点发展连接“一带一路”重点城市高效便捷的航空客货运网络。

——多式联运贸易通道:重点推动多式联运发展,畅通进出口物流通道,打造赣西国际货物集散中心。加快宜春港樟树港区、丰城港区、袁州港区、高安港区、上高港区和铜鼓港区六大港区建设。常态化运行宜春至宁波铁海联运快速班列,争取增加宜春、高安、樟树、丰城等地至上海、深圳、厦门和九江等各大港口的水水、铁水联运线路。

五、保障措施

(一)组织保障

加强对开放型经济发展工作的组织领导,强化扩大开放领导小组办公室统筹、指导、调度和督办作用,推动各部门分工协作、信息共享、监测联动,合力促进开放型经济发展。完善重大项目落地协同推进机制,制定年度实施计划,实行领导负责制,明确各级责任、任务分工,切实推动项目的引进实施。加强规划实施管理,组织开展中期评估和终期实施评价,对规划目标、任务进行适时调整。

(二)政策保障

用好国家改革政策,用足省市支持政策,用实部门帮扶政策,用活各项便利措施,加强产业、财税、金融、人才等政策的集聚整合,强化政策集成、制度协同和部门联动。加强开放型经济发展政策研究,以重大政策创新为引领,重点推动贸易持续增长、持续扩大开放、开放平台层次提升,加快制定相关支持政策。做好政策实施的动态跟踪和检查评估,破解政策落实过程的“最后一公里”难题,找准痛点、打通堵点、解决难点,确保政策落实到底、落地见效。

(三)资金保障

加强财政资金对开放型经济发展的支持力度,重点投向对外贸易新业态、主导产业利用外资、服务贸易发展、开放载体平台建设等关键领域。优化开放型经济发展专项资金设置,按照事后奖补、投入补贴等方式,支持企业技术自主创新、业态壁垒突破、双向投资扩大等。

(四)人才保障

注重培养、引进和使用开放型经济人才。加强在职培训,每年选派一定批次具有外语和法律基础、懂国际贸易规则的专业人才到国内知名高校或咨询管理机构进行培训。创新人才引进机制,引导和鼓励高校、科研院所和企业联合引才。选拔一批具有较强开放意识、开拓精神、务实肯干的年青干部到沿海一线挂职锻炼,加强干部轮岗交流。

附件:

关联稿件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
    • 上一篇:
    • 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