宜府字〔2021〕53号 2021年12月13日
宜春经济技术开发区管委会,各县(市、区)人民政府,宜阳新区管委会、明月山温泉风景名胜区管委会,市政府各部门:
经市政府研究同意,现将《宜春市“十四五”制造业高质量发展规划》印发给你们,请认真抓好贯彻执行。
一、背景形势与发展基础
(一)值得关注的大趋势:宜春发展的宏观环境
1.全球经济增长的不确定性显著增强
根据世界银行等国际机构预测,未来一段时间内全球经济增速将进一步放缓,经济全球化继续推进,但反全球化、逆全球化思潮也在暗流涌动,防范性保护主义从贸易向科技、金融等领域扩展,大国博弈趋向长期性,我国制造业发展面临“双重挤压”。主要发达国家纷纷实施“再工业化”和“制造业回归”战略,高端制造业加速向发达国家回流,全球数字化、网络化、智能化技术发展和高新技术领域的竞争日渐加剧。再加上以美国为代表的发达国家仍具有经贸规则制定主导权,针对中国的贸易保护涉及领域从传统商品贸易领域扩展至中高端产品领域乃至高端要素流动领域。预计今后一段时间,宜春制造业企业拓展国际市场、开展国际技术研发合作面临的风险和不确定性明显上升,由于宜春当前正处于新旧动能转换的关键时期,国内外经济形势的恶化将给全市带来较大压力,增长不确定性显著增大。
2.工业化进程下产业高质量升级趋向
从世界各国产业发展趋势看,劳动密集型传统制造业在工业先行国家都得到过快速发展,随着工业化进程的深入,技术密集型产业逐渐取代传统要素密集型产业在制造业中的主导地位,产业高端化升级态势明显。但传统产业并没有就此从发达国家产业体系中退出,而是在规模不断下降的同时,加快实现传统产业自身的升级。在美国1987—2009年间纺织服装业产出年均增长率为-3.3%,生产规模明显下降,但同期劳动生产率年均增长率却达到3.4%,在美国同期全部制造业中位居第三位。目前,美、日、韩、意大利等工业先行国家中传统产业占制造业的比重依然保持在15%-20%左右。可以预见,未来随着宜春稳步向工业化后期推进,传统制造业大幅扩张的窗口已经不复存在。对于目前仍以传统制造业为主导的宜春而言,“十四五”时期如何在做好传统产业内涵式提升的基础上加大力度培育新产业动能,最终通过结构优化升级实现宜春制造业高质量发展势在必行。
3.经济腹地向开放高地转变的区域格局
区域经济是由要素高度集聚的“经济中心”与资源分布相对稀疏的广阔“腹地”组成的空间网络结构。从世界发达国家区域经济发展历程看,世界级的沿海经济带需要世界级的腹地,沿海经济带与经济腹地融合已经成为一种必然趋势。美国大西洋沿岸经济带的发展就是依托航运与铁路运输与五大湖都市圈建立起紧密地联系。近年来,随着长江经济带、长三角区域一体化、粤港澳大湾区等国家战略相继实施,沿海经济带与经济腹地互动发展逐步深入,新一轮的中国区域经济创新发展正在步入高潮。江西作为中部六省中唯一与粤港澳大湾区、长三角经济区都相邻的省份,具有连南接北、承东启西、通江达海的潜在区位优势,尤其是随着中部首个国家级内陆开放型经济试验区获批设立,承接沿海产业转移的巨大潜力和战略地位进一步凸显。宜春市作为沪昆和京九两大高铁经济带重要节点城市,随着“东进”和“南下”的开放大通道进一步贯通,如何发挥产业发展空间巨大的优势,通过完善产业配套、优化发展环境等措施来厚植和增强本地承接能力,以更大视野的开放合作深度嵌入以上海、深圳等中心城市为引领的长三角和珠三角沿海城市群经济网络体系,逐步成为世界级沿海城市群的世界级腹地和开放发展高地。
图1江西省和宜春市所处区域格局
(二)工业创强的新成效:宜春成长的稳健步伐
1.工业实力稳步增强
“十三五”以来,宜春市坚持主攻新型工业化不动摇,深入实施“产业兴市、工业强市”战略,攥紧稳增长、干项目、兴产业等系列“组合拳”,全市工业经济呈现出稳中向好的发展态势。截至2020年底,全市共有规模以上工业企业1812户,较“十三五”期初增加551户,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十三五”期间年均增长7.5%;新增营业收入超50亿元企业3户,实现全市零的突破;累计培育省级“专精特新”企业210户、全省民营制造业百强企业34户,数量均排全省前列。有效投入持续扩大,2020年全市工业投资同比增长8.4%,技改投资同比增长18.6%,较“十三五”期初分别提高3.3、13.7个百分点,发展后劲不断增强。
2.主导产业支撑有力
近年来,宜春市聚焦聚力做好存量优化和增量优质两篇大文章,基本形成了新能源、医药、电子信息、装备制造、建材、纺织鞋革、食品、化工等八大重点产业。2020年全市八大产业共有规模以上工业企业1335户,实现营业收入2532亿元、利润总额225.5亿元,占全市的比重分别达69.6%和72.1%,扛起了带动和支撑全市工业经济发展的大旗。特色产业集群优势突出,截至目前,全市共培育形成宜春经开区锂电、樟树医药、高安建陶、袁州医药、上高鞋革、奉新纺织、丰城再生金属等14省级重点工业产业集群,数量居全省第一。特别是新能源产业发展迎来爆发期,宁德时代、国轩高科、华能晶科、合众汽车等项目成功落地,紫宸科技、通瑞新能源、永兴新能源等项目顺利投产,成为全国唯一拥有从锂矿采选到新能源汽车制造完整产业链的地级市。规上医药工业营业收入列全省第一,全省首个中药配方颗粒项目建成投产、首家中药质量第三方检验检测中心投入运营,樟树中医药职业技术学院一期项目竣工,生物制药、化学制药和医疗器械制造规模加速扩张,医药产业配套更加完善、链条更加完整。
表12020年宜春市八大主导产业基本情况
序号 |
主导产业 |
企业数 |
营业收入 |
||
本年累计(户) |
占全市比重(%) |
本年累计 (亿元) |
占全市比重(%) |
||
全市合计 |
1812 |
—— |
3634.8 |
—— |
|
八大产业合计 |
1335 |
73.68% |
2532 |
69.66% |
|
1 |
新能源 |
70 |
3.86% |
250.1 |
6.88% |
2 |
医药 |
85 |
4.69% |
315.9 |
8.69% |
3 |
电子信息 |
120 |
6.62% |
408.7 |
11.24% |
4 |
先进装备制造 |
142 |
7.84% |
161.7 |
4.45% |
5 |
建材 |
358 |
19.76% |
656.9 |
18.07% |
6 |
食品 |
190 |
10.49% |
287.5 |
7.91% |
7 |
纺织服装 |
159 |
8.77% |
245.4 |
6.75% |
8 |
化工 |
211 |
11.64% |
205.4 |
5.65% |
3.园区平台加快建设
“十三五”期间,宜春市深入实施工业园区集群式项目“满园扩园”行动和“两型三化”管理提标提档行动,加快推进园区提质增效发展,其中,丰城高新区升级为国家级高新区,高安、奉新获批省级高新园区,袁州、铜鼓获批省级产业园,5个县完成园区扩区调区。截至2020年底,全市拥有国家级和省级工业园区11个,累计开发面积达73.09平方公里,投产工业企业达1650户,其中规上企业1278户,实现营业收入3269.8亿元,同比增长9.6%,增速较“十三五”初提高4.8个百分点。数字化“软平台”建设亮点突出,宜春智慧工业平台作为全省第一家集工业管理和企业服务为一体的综合性工业大数据平台,累计上线企业13884户,实现全市园区企业、规上企业全覆盖,累计接入数据8267万条。
表2 宜春市主要工业园区发展基本情况
园区名称 |
园区性质 |
2020年营业收入(亿元) |
宜春经济技术开发区 (含袁州工业园) |
国家级经开区 |
325.31 |
奉新高新技术产业园 |
省级高新园区 |
423.23 |
万载工业园 |
省级工业园区 |
239.86 |
上高工业园 |
省级重点工业园区 |
284.66 |
宜丰工业园 |
省级工业园区 |
282.11 |
靖安工业园 |
省级工业园区 |
53.34 |
丰城高新技术产业园 |
国家高新区 |
697.55 |
樟树工业园 |
省级重点工业园区 |
513.98 |
高安高新技术产业园 |
省级高新园区 |
423.44 |
铜鼓工业园 |
省级产业园 |
26.31 |
4.数字融合深度推进
近年来,宜春市主动融入“数字”新时代,以产业数字化、数字产业化为主线,大力推动数字经济与制造业深度融合发展。截至目前,全市已先后启动宜阳新区数字经济产业集聚区、樟树智慧医药产业园、丰城智慧教育产业园和高安智慧物流产业园“一区三园”数字经济平台建设,其中宜阳新区被正式批复认定为省级数字经济创新发展试验基地;累计培育数字经济重点企业101家,在建和拟建重大项目131个,总投资854.2亿元,其中袁州区5G手机配件生产项目列入省首批数字经济重点项目。“两化”深度融合水平不断提升,全市有省级两化融合示范企业39户,两化融合贯标企业88户,数量居全省第一,累计培育省级智能制造标杆企业4户,省级智能制造试点示范项目达到18个,形成了万申制药机械、华伍制动、金虎集团、仁翔药业等一批两化深度融合的示范点。
5.生态底色更加鲜亮
“十三五”时期,宜春市深入开展开发区环保基础设施建设、化工园区整治、工业企业达标排放、“散乱污”企业整治和淘汰落后产能等“五大专项行动”,扎实推进工业领域生态环境保护工作,持续完善绿色制造长效发展机制,实现工业文明和生态文明和谐共融。2020年,全市单位GDP能耗下降20%,主要污染物排放量均完成上级下达目标,能耗“双控”考核在全省通报表扬。建立完善了“废旧资源回收—拆解及分选—熔炼—精深加工”、“中药材种植—炮制—药渣利用”、“陶瓷废料—加工—产品”等多条循环经济产业链条。梯队式推进绿色工厂、绿色园区建设,截至目前,全市累计创建国家级、省级绿色工厂14家、20家,国家级工业产品绿色设计示范企业2家,丰城循环园区获批第一批国家级绿色园区,成功实现我市国家级绿色园区零的突破。
(三)制约发展的新问题:宜春面临的问题挑战
1.省域排名掉队风险
近年来,宜春制造业虽然得到较快发展,但在“不进则退,小进慢进也是退”的激烈区域竞争中,制造业领先优势逐步弱化,在省内的位次也明显后移。具体而言,从全省看,宜春市规上工业营业收入占全省的比重由2016年的11.3%下滑至2020年的9.5%,总量规模先后被鹰潭市、吉安市赶超,排列位次由“十三五”期初的全省第三位下降至第五位,且与后一名上饶市的差距也大幅缩小,有掉队风险。特别是在与上饶、吉安等对标城市的对比中,宜春中心城区竞争力明显偏弱,在带动全市在全省发展格局中排位争先上的作用偏弱。2020年宜春市中心城区规上工业营业收入占全市比重仅为9.95%,与上饶市的25%、吉安市的14.8%相比明显偏低,宜春市中心城区集聚从业人员占全市比重仅为14.98%,低于上饶市的18.72%、吉安市的15.35%,全省发展格局中的支撑力不足。
2.新旧动能转化缓慢
“十三五”时期,虽然宜春着力推动产业结构调整,加大新兴产业培育力度,但宜春制造业仍主要以劳动力和资源密集型传统产业为主,新兴产业占比仍然偏低。2020年仅建材、食品、纺织服装、机电、化工五大传统产业规上工业营业收入约占全市六成比重。而同期全市战略性新兴产业增加值占规模以上工业的比重仅为21.7%,低于全省22.1%的平均水平,新增长点和新动能培育亟待加快。近年来,尽管宜春传统产业智能化、品牌化改造提升步伐加快,但是整体上仍处于价值链低端加工制造环节,产出率相对较低,再加上受要素成本上涨、环境压力加大、产能过剩等“多重挤压”,传统产业增长动力和竞争力明显减弱,2020年五大产业营业收入和利润总额较“十三五”期初均呈下滑态势,支撑宜春发展的传统制造业比较优势正不断弱化。
3.创新动能支撑不足
科技创新是产业升级、结构优化的基础动力。近年来宜春科技创新环境明显改善,企业创新能力不断提升,但驱动产业发展的内生动力仍显薄弱。从研发投入看,全市研发投入强度仍处于较低水平,2019年宜春规上工业企业研发经费占营业收入比重仅为1.04%,在全省排位也较为靠后。高层次创新人才和高能级产业创新平台支撑不足。目前,市内国家级研发平台,国家级科技企业孵化器、加速器等未能取得突破,创新产出效益还有待提升。
4.工业用地低效分散
工业用地资源日益趋紧与土地粗放开发利用之间的结构性矛盾愈发突出。虽然作为经济腹地的宜春市与沿海沿湾地区工业发展用地空间具有一定优势,但随着近年来宜春工业经济快速发展,对工业用地的需求持续增长,有限土地资源的硬约束也在不断加大。而且宜春现有土地利用水平总体较为粗放,工业园区建设用地低效、无效和闲置现象较为严峻,对入园企业把关不严,土地占而不用或少用,出现圈地囤地现象,再加上供地较为分散、容积率偏低等问题的存在,导致工业用地集约利用程度不高,用地规模与投资强度、产值规模与质量效益等均存在一定的不协调。2020年全市工业园区每平方公里完成营业收入44.7亿元、实现利润3.89亿元,较“十三五”期初分别下降21.4%和25.2%。再加上现有园区基础设施投入不足,配套功能不够完善,已经成为宜春未来承载沿海产业溢出,打造开放高地的较大制约。
图22016-2020年宜春市工业园区每平方公里营业收入和利润(亿元)
(四)谋求跨越的新征程:宜春抢抓的发展机遇
1.数字经济蓬勃发展孕育发展新机遇
当前,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日新月异,以信息技术和数据作为关键要素的数字经济蓬勃发展,深刻改变着经济社会各领域的生产生活方式,成为促进新旧动能转换和经济高质量发展的先导力量和重要动力。近年来,我国大力推动5G、工业互联网、物联网、大数据、云计算等为代表的数字科技与实体经济深度融合,将制造业作为发展数字经济的主战场,持续深化数字技术在制造业研发、设计、生产、管理等领域的应用,加快重点数字领域产业化步伐,抢占未来产业发展制高点。江西省把数字经济发展作为加快新动能培育的“一号工程”,以数字产业化、产业数字化为主线,全力以赴建设数字经济发展新高地。宜春作为全省工业大市,“十四五”期间可充分发挥制造场景优势,发力数字经济,用先进的数字技术驱动制造业高质量发展的同时,加快培育数字经济产业,努力在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中赢得竞争优势,在全省数字经济赛道中奋勇争先。
2.国内国际双循环互促升级孕育新动力
构建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是我国“十四五”时期重要战略方向。“双循环”战略的基点是我国超大规模、多层次、多元化的本土市场优势,这是我国经济发展的显著比较优势和强大的发展韧劲所在。未来一段时期,国内市场主导国民经济循环特征会更加突出,内需潜力激发和核心产业链供应链本土化布局趋势明显,供给体系对国内需求适配性将进一步提高,最终以“内循环”支撑“外循环”,实现内外循环“互促”。“十四五”时期,宜春不仅可以利用国内市场消费扩容提质大好机遇,引导制造业企业通过加大研发创新、质量提升、品牌培育等增强优质供给能力,拓宽产业升级发展的市场空间;更能够以国内产业链供应链调整构建为契机,做好重点产业链“强链”“补链”“延链”项目布局,加快培育一批代表未来方向、引领宜春工业转型升级的标志性产业链,形成发展新动力。
3.国家和省重大区域战略叠加释放新红利
当前我国经济发展空间结构正在发生深刻变化,中心城市和城市群成为承载发展要素的主要空间形式,以及今后区域合作与竞争的主导。随着长江经济带、长江中游城市群战略、江西内陆开放型经济试验区等国家战略深入推进,大南昌都市圈建设、湘赣边区域合作示范区建设和赣西转型升级发展区三区协同发展等江西区域发展战略的实施,将在更深层次、更宽领域、更广范围上推动区域资源整合、协同发展,由此带来新一轮伴随着结构转型的要素流动、产业转移和技术扩散,宜春成为这一系列国家和省重大区域战略叠加区,将为今后工业转型升级集聚更多高端资源、带来更多政策红利、营造更优发展氛围。
二、总体思路
(一)指导思想
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党的十九大和十九届二中、三中、四中、五中、六中全会精神,深入贯彻习近平总书记视察江西重要讲话精神,按照省委、省政府部署要求,立足新发展阶段、贯彻新发展理念、融入新发展格局,以高质量跨越式发展为主题,以碳达峰目标与碳中和愿景为牵引,以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主线,以改革创新为根本动力,坚定不移实施“开放创新、强攻工业”战略,以实施产业链链长制为抓手,以问海借力、创新赋能、全域联动、强链聚群、绿色低碳为路径,全力构建彰显宜春特色的“4 3 N”现代化制造业体系,培育形成新能源、生物医药、建材家具三大千亿级产业集群,加快推动制造业向高端化迈进,奋力打造先进制造业强市,为把宜春建设成为江西综合实力强市提供强有力支撑。
(二)发展战略
——问海借力。跳出宜春发展宜春,紧紧抓住长江经济带、长三角区域一体化、粤港澳大湾区等国家战略带来的历史性机遇,充分用好自身区位交通、产业空间等优势,架起向海发展的大桥梁大通道,加快嵌入长三角、珠三角等沿海城市群产业体系,积极加强与长株潭城市群产业协同,努力由内陆腹地向开放前沿转变,做好产业转移“接力手”,持续提升链接国内外能力,打造对接沿海地区产业合作转移的开放发展新高地。
——创新赋能。全力打造宜春市科技创新“在地”与“飞地”两大版图,着力夯实本地科创平台支撑能力,主动连接上海、杭州、深圳等科教中心城市,加大人才科创“飞地”建设和引智借技力度,全力补强内生创新动能,突破重点领域、关键环节等技术瓶颈,孵化一批高新技术创新成果,催生新产业、新模式,全面增强创新引领发展能力,形成以创新驱动为主引擎的制造业高质量发展动力新机制。
——全域联动。牢固树立全市一盘棋思维、大宜春意识,坚持双轮驱动,加速中心城区强起来、县市区跑起来步伐。聚焦宜春经济技术开发区这一中心城区工业经济发展“主战场”,向国内一流开发区对标看齐,瞄准千亿园区目标,做强首位产业,推进产城融合、优化管理体制,增强中心城区产业规模能级和辐射带动能力,扭转“小马拉大车”局面。坚持双轮驱动、互促共赢,在不断提升县域特色产业发展水平的基础上,着力增强市、县产业发展合力,统筹推进项目建设和产业布局,支持县市区各展所长、错位发展,提高宜春制造业整体竞争力。
——强链聚群。大力推进战略新兴产业倍增、传统产业优化升级和未来新动能产业培育工程,瞄准优势产业链和新兴产业链,做好铸链补链强链扩链文章,促进产业集聚、集约、集群发展,全力打造一批高成长性、高技术含量的标志性产业链,加快培育形成以新能源、生物医药、建材家具三大千亿产业为引领、若干百亿产业为支撑的集群化发展格局。
——绿色低碳。抢抓“双碳”发展机遇,统筹考虑碳排放、工业经济增长等多重目标的综合平衡,以调整优化产业结构为重点,加快淘汰一批高碳低效落后产能,加大高碳高效产业的能效提升、资源综合利用和清洁生产改造提升力度,推进工业领域绿色制造,支持引进一批储能、医疗器械等低碳高效新兴产业,进一步拓宽“两山”转化通道,形成绿色、低碳、循环的可持续发展模式,打造绿色低碳发展先行示范区。
(三)发展目标
通过五年左右努力,全市制造业增长速度、质量和效益更加协调,结构调整更趋合理,创新驱动更为彰显,绿色生产方式蔚然成风,涌现一批在国内外具有高享誉度的企业和产业集群,成为极具发展活力、增长潜力和综合实力的工业强市,迈入在全省制造业高质量发展第一方阵。
——规模质量显著提升。到2025年,全市工业增加值突破1500亿元,力争在全省排位中争先进位,规上工业增加值年均增速稳定在7.2%,制造业增加值占全市GDP比重稳定在三分之一以上,规上工业亩均产值年均增长10%以上。
——结构调整成效显著。到2025年,制造业投资年均增速保持10%以上,实际利用外资年均增速保持5%以上,有力推动新动能加速发展壮大,战略性新兴产业增加值占规上工业的比重力争达到28%,数字经济核心产业增加值占GDP比重达到7%左右,培育形成新能源、生物医药、建材家具三大千亿级产业集群。
——创新能力持续进步。到2025年,制造业创新投入强度大幅增加,规上工业企业研发经费支出占营业收入比重达到2%,区域协同创新体系加快构建,在上海、深圳等地打造科技/人才“飞地”平台5个左右,省级以上企业研发机构数量持续增长,国家高新技术企业数量增至1200户,在重点领域突破一批关键核心技术、掌握一批自主知识产权,制造业创新发展动力和活力更加强劲。
——企业实力明显增强。到2025年,企业梯队培育取得关键性突破,全市规模以上工业企业主体数量力争突破2400户,累计培育营业收入五十亿元以上企业达到6户、十亿元以上企业达到90户,境内外主板上市企业达到12户,县县实现本土上市企业零突破,省级两化融合示范企业达到80户,培育一批细分领域制造业单项冠军企业和“独角兽企业”“瞪羚企业”。
——绿色制造广泛普及。到2025年,工业减碳按下“快进键”,制造业绿色发展底色更加厚重,资源能源利用效率和清洁生产水平显著提升,单位工业增加值能耗及二氧化碳排放完成省下达指标,创建一批绿色工厂和绿色园区,实现制造业高效清洁循环低碳发展。
——安全发展持续稳定。到2025年,制造业企业能牢固树立安全发展理念,正确处理安全与发展的关系。主体责任有效落实;安全风险分级管控全覆盖;重大安全风险100%整改到位;安全生产标准化创建率达到100%;100%应用江西省安全生产监管信息系统报告查改隐患情况。实现由被动接受监管向主动加强管理转变,达到从根本上消除事故隐患和从根本上解决问题的目标。
表3 宜春市“十四五”制造业主要发展目标
类别 |
序号 |
指标 |
2020年 基期值 |
2025年 目标值 |
指标 属性 |
规模质量 |
1 |
制造业增加值占GDP比重(%) |
33% |
1/3以上 |
预期性 |
2 |
工业增加值(亿元) |
994 |
1500 |
预期性 |
|
3 |
规上工业增加值五年平均增速(%) |
7.5 |
7.2 |
预期性 |
|
4 |
规上工业亩均产值年均增长(%) |
— |
10 |
预期性 |
|
结构调整 |
5 |
制造业投资年均增速(%) |
— |
10 |
预期性 |
6 |
实际利用外资年均增速(%) |
8.3 |
5 |
预期性 |
|
7 |
战略性新兴产业增加值占规上工业比重(%) |
21.7 |
28 |
预期性 |
|
8 |
数字经济核心产业增加值占GDP比重(%) |
— |
7左右 |
预期性 |
|
科技创新 |
9 |
规上工业企业研发经费支出占营业收入比重(%) |
— |
1.5 |
预期性 |
10 |
建设科技/人才“飞地” |
1 |
5 |
预期性 |
|
11 |
国家高新技术企业数量(户) |
725 |
1200 |
预期性 |
|
企业实力 |
12 |
规模以上工业企业数量(户) |
1812 |
2400 |
预期性 |
13 |
营业收入五十亿元以上企业(户) |
3 |
6 |
预期性 |
|
14 |
营业收入十亿元以上企业(户) |
70 |
90 |
预期性 |
|
15 |
境内外主板上市企业(户) |
8 |
12 |
预期性 |
|
绿色制造 |
16 |
单位工业增加值能耗累计降幅(%) |
— |
完成下达任务 |
约束性 |
17 |
单位工业增加值二氧化碳排放降幅(%) |
— |
完成下达任务 |
约束性 |
|
18 |
省级及以上绿色工厂(家) |
20 |
40 |
预期性 |
三、构建“4 3 N”现代化制造业体系
着眼于国内国际“双循环”新发展格局以及区域产业分工协作和产业链重构,从本地产业基础出发,积极嵌入全省“2 6 N”产业体系和大南昌都市圈产业布局,着力做大做强新能源、生物医药、电子信息、先进装备制造四大战略性新兴产业,提升发展建材家具、绿色食品、纺织鞋服三大传统优势产业,培育拓展医疗器械、节能环保、新材料等若干个引领未来发展的新动能产业,全力构建形成高质量、竞争力强的“4 3 N”现代化制造业体系。
(一)做大做强四大战略性新兴产业
1.新能源
(1)发展目标
紧盯争创国家级新能源产业集群目标,加快推动宜春由锂资源优势加快向产业优势转化,以开拓新能源产业链中下游高端和高价值环节为重点,加大对国内锂电池龙头企业精准招引力度,全力推进宁德时代宜春新型锂电池生产制造基地、国轩高科宜春锂电新能源项目等重大项目建设,做精做优前端锂电核心材料特色领域,不断提升我市新型锂离子电池领域规模实力,积极延伸切入储能电池市场。全力推动新能源汽车及零部件实现突破式发展,着力打造从锂矿原料、锂电池材料到锂离子电池、新能源汽车较为完整的新能源产业链条。同时,积极抢抓我国能源发展进入新时代的政策红利,把握光伏行业进入新一轮的景气周期的市场机遇,培育壮大太阳能光伏产业。到2025年,力争新能源产业全产业链营业收入突破1500亿元,打造江西新能源产业发展应用先行示范区。
(2)发展重点
——锂电核心材料。聚焦推动宜春锂云母矿石资源优势转化,以提升精深加工水平为重点,加快突破和应用锂矿石高效清洁提锂技术和先进除杂工艺,鼓励发展电池级碳酸锂、金属锂等系列化深加工产品,加快研发生产三元电池用高纯度氢氧化锂材料。重点补齐电池正极材料短板,加快在能量密度高、放电电压高、低温性能好的镍钴锰酸锂、镍钴铝酸锂、磷酸铁锂、钴酸锂等领域培育形成规模化竞争优势。积极发展高比能固态电池超薄锂负极材料、新一代硅碳负极材料等。大力发展中高端湿法隔膜、新型聚合物涂覆隔膜、混合涂覆隔膜、陶瓷涂覆隔膜、质子聚合物膜等隔膜材料。
——新型锂电池。聚焦锂离子电池多元化应用领域,重点发展高能量密度、长循环寿命以及高充电倍率的磷酸铁锂电池、锰酸锂电池、三元材料电池等动力锂电池。前瞻性布局后锂电时代技术路线,依托清陶能源加快固态锂电池关键技术攻关,力争在能量密度、安全性等关键性能指标方面取得较大突破,尽快实现产业化、规模化发展。把握储能市场快速发展机遇,积极培育从储能电池产品到大型储能电站整体解决方案的系统供给能力。鼓励发展应用于智能手机、可穿戴设备、无人机、服务机器人等智能终端领域的中高端软包电池、柔性电池、高倍率电池等3C锂电池。支持引导企业开展电池梯度利用和回收技术研发及业务网络建设,逐步实现电池梯度利用和回收服务的市场化。
——新能源汽车及零部件。加快合众新能源整车项目落地,大力发展综合工况续驶里程不低于400公里、适用于城市家庭、分时租赁、出租和公务出行等领域的纯电动乘用车,不断突破和应用车载智能计算平台、高精度地图与定位、车辆与车外其他设备间的无线通信(V2X)等整车智能化、网联化技术,优先在封闭区域、公共交通、短程接驳等领域,针对特定市场需求,部署智能网联汽车示范应用。重点针对电机、电控等核心零部件领域,积极引进培育高性能永磁同步电机、电驱动总成、逆变器、定转子等驱动电机系统以及高控制精度、高动态响应速率的整车控制系统。加快推动汽车电子规模化发展,支持引进转向助力马达、电子换挡、电控可变进排气控制等动力控制系统和底盘电子系统,以及车载毫米波雷达、激光雷达、多目摄像头、全景影像、LED自适应照明等驾驶辅助系统和车身电子系统。鼓励研发生产研发大功率智能互联网充电桩、便携充电枪等设备。
——太阳能光伏。聚焦提升太阳能电池转换效率,强化N型衬底、选择性发射极、低温电极、晶体硅异质结等关键技术研发攻关和应用,大力发展高转换效率、低衰减、长寿命的单/多晶PERC太阳能电池,鼓励开发低能耗、高效率、环保型的双面、双玻、多主栅(MBB)等系列化光伏组件。把握“互联网 ”光伏产业融合发展机遇,积极引培具有优化消除阴影遮挡功率损失、失配损失、消除热斑、智能控制关断、实时监测运行等功能的智能光伏组件。不断完善和增强光伏玻璃、封装胶膜、高效逆变器、PV电缆、线管、防水硅胶等辅料配套能力。
2.生物医药
(1)发展目标
按照拉长“长板”、补足“短板”的思路,围绕特色中药全链化、生物制药及化学制药规模化的发展方向,进一步发挥本地道地药材资源优势,实施“中国药都”振兴工程,以中药材种植为基础、以高品质中药产品研发生产为引领,以樟树、袁州两个省级医药产业集群为极核,延伸“中药材种植—中药饮片加工—中成药开发”中医药产业链发展,通过异地研发、本地转化等方式,借力引进一批生物药创新成果和化学药物项目在宜春落地,促进特色中药全链化、生物制药及化学制药规模化,加快形成一、二产带动三产联动发展新格局。到2025年,力争生物医药产业全产业链总收入突破2000亿元,打造具有全国影响力的生物医药产业集群。
(2)发展重点
——特色中药。推进中药材基地规范化种植,重点发展栀子、茱萸子、车前子、枳壳“三子一壳”道地药材和太子参、白芍、金银花、杜仲等优势大宗中药材,不断加强良种选育繁育,做好主导品种提纯复壮,鼓励应用中药饮片加工炮制全过程的智能化控制、微波连续提取、微粒给药、超微粉碎等技术,重点开发免煎饮片、颗粒饮片、直接口服饮片等新型中药饮片。依托仁和、济民可信、百神药业等龙头企业,加大对中药经典名方二次开发,做精金水宝胶囊、复方鲜竹沥液、小青龙合剂、益母草颗粒等知名品牌,鼓励开发用于治疗亚健康、老年性疾病、呼吸道疾病等安全有效的特色优势中成药系列产品。创新发展中药保健品,推动以药食两用中药材为原料的保健汤料、药膳、食品添加剂、调味剂等健康类产品的开发和产业化。
——生物制药。前瞻性把握生物科技与新医药领域技术动向,以生物制药CMO为切入点,加快培育发展新型生物技术药,优先引进用于人类健康状态评价、疾病的预防、监测及流行病学调查等的抗原、抗体、核酸、激素、肿瘤标记物、细胞组织配型、免疫组化等生物诊断试剂。积极关注临床优势突出的抗体偶联药物、全新结构蛋白、多肽类激素药物、新型疫苗、基因工程药物、血液制品等前沿生物制药领域,重点加强同上海、深圳等生物医药研发领先地区的合作,加快引进一批有核心技术、落地就能生产的创新成果产业化项目,力争形成一批优势产品,实现宜春生物制药的突破和迅速发展。
——化学制药。按照制剂优先、原料药协同发展的思路,抢抓全球专利药密集到期和国内大力发展仿制药重大机遇,大力引育一批市场潜力大、临床价值高、新专利到期药物的“首仿、高仿”制剂项目,重点结合仿制药质量和疗效一致性评价发展解热镇痛、消化系统、心血管疾病、神经系统、糖尿病、高发性免疫疾病等治疗领域的化学制剂。以特色高端、绿色优质为方向,选择性发展甾体类、抗感染类、麻醉类、皮肤科类特色原料药,突破发展专利原料药,加快提高大宗原料药绿色产品比重。积极推广应用高效提取纯化、生物转化、高产低耗菌种应用等绿色清洁生产工艺,加强原料药副产品循环利用、废弃物无害化处理和污染物综合治理。
3.电子信息
(1)发展目标
紧抓京九(江西)电子信息产业带发展机遇,围绕半导体照明及显示、智能终端、太阳能光伏、印刷电路板(PCB)重点领域,以重大项目、龙头企业为依托,加快推动电子信息产业快速成规模、上台阶,积极承接粤港澳大湾区电子信息产业转移,融入参与省内区域电子信息产业协作,打造成为中部地区重要的电子信息元器件配套生产基地。到2025年,力争电子信息产业实现营业收入500亿元。
(2)发展重点
——半导体照明及显示。主动对接南昌光谷,延伸LED照明产业链条,加快引进一批CSP芯片级封装、EMC封装、COB集成封装等先进照明封装技术产业化项目,大力发展LED室内照明、景观照明、城市照明等通用照明产品,积极拓展农业植物生长(补光)、医用消毒杀菌等高附加值特种照明应用领域。把握功能照明向智能照明升级趋势,引导和推动移动互联网、物联网、节能型电器调节等数字技术与LED灯具融合发展,积极开发具备语音控制、光线强度自动调节、感知场景切换等功能的智慧化LED灯具。前瞻性把握LED新型显示市场机遇,培育发展Mini-LED、Micro-LED等先进光电显示器件,协同布局边框架、玻璃基板、散热基板、关键元器件、发光器件等关键部件。
——印刷电路板(PCB)。顺应高密度、高集成、高速高频、高散热、小型化发展方向,积极研发应用球栅阵列封装(BGA)、插针网格阵列封装(PGA)、组件埋嵌等先进封测技术,鼓励引进发展适用于5G通信的大容量高速高频多层板、任意层互连HDI板、挠性FPC板、高导热金属PCB板、类载板等系列化印刷电路板,不断提升中高端PCB产品比重。着力强化本地配套能力建设,大力发展高熔点、高耐热板材、高频、无卤无锑的环氧玻纤布覆铜板、环氧复合基覆铜板、用于LED显示高导热覆铜板,培育开发新型金属基板、陶瓷基板、复合基板。积极引进PCB废水、废液处理企业,实现集中化、规模化、绿色化处理。
——智能消费终端。紧抓智能家居由单品智能向全屋智能演进趋势,大力培育发展智能音箱、服务机器人、智能风扇、智能门禁、智能照明、智能仪表、智能门锁、可视门铃、智能摄像头等系列化智能家居产品,加快突破综合布线、网络通信、安全防范、自动控制、环境信息采集和人体感应等关键技术,逐步打通各类、各品牌家居产品数据交换瓶颈,增强一站式智能家居整体解决方案能力。加快推动樟树金属家具智能化、数字化、网络化升级换代。紧紧围绕休闲娱乐、家居生活、交通出行等领域智能化发展需求,大力引进一批具备智能感知、交互、大数据服务等功能的智能手环、VR/AR、智能手表、智能眼镜等新兴智能穿戴终端,完善提升马达、摄像头系统、精密金属件、连接器等模组配套能力。
4.先进装备制造
(1)发展目标
以智能化、数字化、成套化为发展方向,做优做强特种电机和建筑工程机械优势领域,加快培育壮大教育装备产业,面向本地产业应用需求和市场增长潜力布局发展一批智能专用装备及零部件,加快实现由零部件加工配套为主向成套整机带动与零部件加工并重升级,努力建成中部地区重要的先进装备生产基地。到2025年,力争先进装备制造产业实现营业收入突破300亿元的目标。
(2)发展重点
——特种电机。顺应电机高效化、节能化、智能化发展趋势,发挥江特电机行业龙头引领作用,加强铸铜转子、大功率高压变频、无功补偿控制系统等核心技术以及冷轧硅钢片、新型绝缘材料等关键材料的应用,大力发展电梯电机、风电配套电机、港口及船用电机、防爆电机、起重及冶金电机等特殊专用电机。积极引进培育功率密度大、过载能力强、可靠性高的车用集成启动/发电一体化电机、电动助力转向系统工作电机、汽车空调系统工作电机、驱动电机、车用风机等车用电机,以及机器人用伺服电机、感应电机等新型高效电机。协同发展定子机座、轴承、电刷/转子支架/绕组、端盖/底板集电环、换向器和风扇等结构部件。
——建筑工程机械。推动建筑起重机械向大型化、高速化、智能化方向发展,支持中天智装等行业骨干企业研发生产新一代具备智能吊装运行、毫米级控制精度、近场感应防碰撞、故障自诊监控等功能的平头塔机、动臂塔机等塔式起重机械以及固定式升降机、液压升降机等施工升降机械,加快产品升级换代。进一步完善和提升起重限制器、称重传感器、起重机电子工艺秤、塔机安全监控管理系统等关键环节配套能力。提升发展装载机、挖掘机、混凝土机械等工程机械。做大做强叉车整机制造,重点发展高起升搬运车、带称搬运车、平衡重堆高车、托盘堆垛车等高效节能内燃叉车和绿色电动叉车,积极争取龙工机械更多畅销车型落户宜春。大力拓展轴套、液压泵阀、变速箱、驱动桥、油缸等零部件。
——教育装备。瞄准教育装备蓝海市场,重点推进中部教育装备创新产业城建设,鼓励发展便携式录播一体机、多媒体讲台、智慧压感黑板、电子白板、家教机、投影机、无线高拍仪等数字化产品。逐步引进教学机器人、VR教学辅助设备等智能化辅助教学产品,积极布局聋校测听设备、助听扩音设备、语言矫正设备等特殊教育装备,全力打造以教育装备设计、研发、展示、交易、产业孵化、教育研学等为一体的国内教育装备产业发展新高地。进一步打响宜春国产安全打印设备“金名片”,重点发展能够适配国产操作系统及软件的信息安全激光打印机以及打印、复印、传真、扫描等多功能智能一体机,加快拓展服务型制造新模式,积极在全国范围内布局发展共享打印新业态。协同发展标签机、条码机、扫描仪、碎纸机、验钞机、切纸机、收银机等标签识别设备,提升录音笔、键盘、鼠标、转换器、计算器等办公耗材及辅助用品配套能力。
——智能专用装备及零部件。聚焦壮大制药装备规模,支持研发生产气动真空上料机、无尘投料站、气流超微粉碎机组、无尘筛分设备、无尘自动配料系统等药物制剂装备,逐步培育医药智能工厂整体解决方案能力。依托江工精密等龙头企业,大力发展注塑机、压铸机、橡胶机等模压成型智能装备、智能机加工设备及其核心零部件。围绕智能制造的市场需求,重点培育发展自动化仓储物流设备、机器人系统集成及零部件、3D打印设备、智能仪器仪表与试验设备等智能制造装备系统,进一步加大在宜春本地食品、建材、鞋服等传统产业领域的推广应用力度。围绕构建高水平配套体系,大力发展智能控制系统、变频器、数据采集板卡、精密传动装置、伺服系统等智能测控装置与零部件。
(二)提升发展三大传统优势产业
1.建材家具
(1)发展目标
以绿色化、智能化、高端化为方向,围绕高端建筑陶瓷、新型装配式建筑材料、智能金属家具三大特色领域,强化新产品研究开发和新技术攻关,着力提高智能制造水平,到2025年,力争建材家具产业营业收入突破1000亿元,产品结构调整升级取得明显成效,高技术含量、高附加值的功能性建陶、新型装配式建筑材料、智能家具等产品占比大幅提升,打造具有全国影响力的建材家具制造与贸易中心。
(2)发展重点
——高端建筑陶瓷。按照控规模、调结构、提质量的思路,推动建筑陶瓷向绿色化、精品化、高端化方向发展。加快突破岩板全通体数字布料技术、陶瓷水性墨水、水性数码釉技术、大板干粒抛技术、3mm抛光磨边加工技术等新工艺、新技术创新研发应用,重点发展零渗透不吸污、抗冲击耐刮磨的超薄陶瓷岩板、高强韧抛光陶瓷岩板、透光陶瓷岩板等新型陶瓷产品,探索发展大面积、大图案、高清晰、高逼真、多层次模仿天然名贵石材。围绕新能源、电子信息等新兴领域,谋划发展超薄液晶玻璃基板用陶瓷材料、高纯超细氧化铝粉体及透明陶瓷、碳化硅防弹陶瓷、碳化硅蜂窝陶瓷、太阳能瓷砖等功能型陶瓷产品。推广应用超高压数控AC五轴万能水刀切割机、CNC电脑数控石材加工中心、全自动直线异型边抛光生产线、在线数字化检测及自动包装等成套高精尖先进设备,提升企业在干燥、烧成、切割、包装等环节生产效率和质量水平。
——新型装配式建筑材料。适应建筑产业现代化需要,重点发展轻质、高强、保温、隔音、隔热的装配式墙体材料,积极开发加气混凝土砌块、防水防腐保温复合一体化装配式建筑内墙和外墙板材等非烧结类产品,以及真空绝热板等本质安全、节能、绿色的保温材料。充分把握和发挥装配式钢结构建筑自重轻、抗震性好、造型丰富、建设周期短等优势,大力引进培育以镀锌冷压薄壁槽钢、槽钢、工字钢等为主的轻型和重型钢结构部件,积极推进装配式钢结构公共建筑发展。鼓励发展集成式厨房、集成吊顶、集成墙面、集成地面、轻质隔墙等装修部品,以及无污染、健康环保的涂料、密封材料、建筑胶黏剂等装饰装修材料。
——新型金属家具。加速推动传统金属家具智能化、高端化、定制化迭代升级。支持本地企业开展高性能智能感知、低功耗轻量级软硬件控制、人机交互、语音理解等核心关键技术的研发投入和探索应用,推动宜春传统金属家具向智能密集架、智能书架、智能管制药品柜、智能金库、智能枪(弹)柜、智能案管柜等智能化产品领域升级。强化本地智能化配套支撑,以江西京九电子信息产业带建设为契机,积极承接引入一批智能控制面板、电控锁、智能控制器声、系统集成软件、声学光学器件等核心部件配套企业。
2.绿色食品
(1)发展目标
策应安全、健康、营养、便利等消费升级趋势,以精深加工为主攻方向,围绕富硒特色产品、绿色营养食品、饮料及酒类制品等特色资源和特色产品优势,不断延伸产业链条,全力打造从田间到餐桌的产业链条,壮大绿色食品产业规模,进一步打响“世界硒养之都”知名度和影响力。到2025年,宜春市规上绿色食品产业实现营业收入300亿元,在全省率先全域建成富硒绿色有机农产品示范市。
(2)发展重点
——富硒特色产品。依托宜春独特的富硒土壤资源优势,鼓励各地因地制宜,推广借鉴高安市上湖辣椒基地和樟树市吴城中药材基地建设的做法,实行政府引导、城(村)投公司投资、合作社运营、农户参与等模式,集中建设一批特色优势明显、连片规模大、带动能力强的富硒农产品示范基地,大力推行以“硒 X”模式发展富硒大米、富硒油茶、富硒中药材、富硒水果、富硒蔬菜、富硒畜禽等富硒农产品,为富硒资源就地转化提供基础支撑。把握大健康消费机遇,加快富硒微生物育种与发酵工艺技术、富硒功能食品添加剂制备技术等关键工艺技术推广应用,重点培育富硒功能食品、饮品和保健品等科技含量高、附加值高的富硒精深加工产品,实现富硒产品功能化、精品化、特色化突破转型。
——绿色营养食品。加快突破质构定量调控、超高压防腐等关键技术以及烘干成熟一体化、自然气候模拟等核心工艺装备,大力发展酱卤制品、香肠、腌腊肉、速冻等畜禽肉制品精深加工。依托旺旺食品、千年食品等龙头骨干企业,突出特色、培育品牌,提升发展膨化、威化饼干、罐头、南酸枣糕、坚果、炒货、糖果、糕点、果脯、果仁、干果等特色休闲食品。充分利用全市水稻、油茶林、毛豆、木姜等资源种植优势,重点发展高端挂面、优质营养米粉、五谷杂粮粉、代餐棒、优质茶油、非转基因大豆油等粮油精深加工产品,提高食品质量,增加食品种类。
——饮料及酒类制品。充分发挥宜春天然矿泉水优质资源优势,在做优现有瓶装、桶装等包装饮用水的基础上,鼓励加快勘察天然矿泉水资源力度,积极发展面向中高端市场婴幼儿用水、茶道用水等天然矿泉水。依托宜春猕猴桃、柑橘、葡萄等特色水果和蔬菜种植,培育发展低糖多维型果蔬饮料、NFC果蔬饮料、蛋白饮料、茶饮料和植物性饮料等功能性饮料。深度挖掘本土白酒的文化底蕴,重点开发适应不同消费群体需求的健康白酒、特色酒等,提升品牌知名度和美誉度。大力推动酒旅深度融合发展,积极探索酒厂工业游、酒厂文化旅游、酒庄 景点精品游等工业旅游新模式,宣传推广酿酒产区的生态、自然、风土之美。
3.纺织鞋服
(1)发展目标
以差异化、高端化、个性化为方向,大力推进机器换人,促进“数字 ”纺织鞋服工艺全流程的深度融合,持续增强精品制造和柔性生产能力,重点发展现代纺织、时尚服装、时尚鞋革,推动宜春纺织鞋服产业转型发展。到2025年,宜春市规上纺织鞋服产业实现营业收入300亿元。
(2)发展重点
——现代纺织。围绕满足个性化、时尚化、功能化的纺织终端产品消费需求,全力构筑“纺纱—织布—染整”全产业链发展格局。加快突破生物基合成纤维原料高效合成、生物基聚酯、多组份纤维复合混纺以及再生棉、再生涤纶、再生绢丝、生物基聚酰胺纤维等纺纱新技术、新材料的研发应用,重点发展中高支气流纺纱、紧密纺纱、涡流纺纱、高端锦纶纱线、高支烧毛丝光纱线等差别化、功能性混纺纱线。加快推广新型高档整经浆纱设备和自动穿经机、吹结机、高速剑杆织机、数控节能型喷气织机等新型机织设备以及无PVA上浆、预湿上浆等技术应用,积极发展功能性色纺大提花织物复合织造、新型生物基纤维、纳米仿生面料、色织物等功能性面料产品。着力提升印染后道加工环节,支持染整清洁生产技术酶处理、针织物连续平幅前处理、小浴比气流或气液染色等绿色印染技术研究,重点发展束状染色、液氨染色、数码印花、冷转移印花等清洁染整、智能染整。
——时尚服装。加快推动宜春服装产业由贴牌加工为主向知名品牌企业委托设计生产乃至自主创牌转变。强化“设计 ”引领,着力增强企业在裁剪设计、色彩设计、主题设计、图案设计等方面的设计整体解决方案开发能力,做精做优学生校服定制,积极发展更具时尚设计的中高档休闲运动装、羽绒服装、时尚针织外衣、都市女装等。大力推广使用自动化、集成化程度高的三维服装建模、无缝拼接、整烫定型、针织物疵点机器视觉检测、高速数码喷墨印花以及柔性整烫系统、具有自动缝制单元、模板的自动缝制系统等先进生产工艺和辅助管理系统。顺应个性化定制趋势,促进智能制造与传统服装工艺全流程的深度融合,积极采用人体数码扫描技术和裁剪缝纫自动组合技术,探索发展小批量、柔性化量身定制的时尚服装产品。
——时尚鞋革。顺应时尚鞋革高端商务、时尚休闲、健康舒适、功能专用等发展趋势,着力加强舒适性、抗皱性、贴肤性更好的PU牛二层贴膜革、高级移膜革、生态皮革以及绿色纤维、功能性纤维、天然植物纤维、石墨烯涤纶复合纤维等环保健康新材料研发应用,积极推广以人机智能交互、柔性敏捷生产等为特征的智能制造方式,重点发展运动鞋、休闲鞋、旅游鞋、时尚皮鞋等。充分利用江西省鞋业产业基地集聚资源优势,着力引进皮革精深加工、纺织材料配件、鞋化工、鞋金属配件等配套企业,不断延伸和完善鞋业产业链条。鼓励企业提升高品质代加工能力,努力进入国际品牌企业供应链体系,提升产品附加值。
(三)培育拓展N大未来动能产业
1.医疗器械
(1)发展目标
聚焦推动“药械联动”发展,把握疫情防控下医疗器械产业发展新机遇,加快构建高值医用耗材、临床诊疗设备及零部件、康复理疗保健器材协同发展格局,培育形成新增长点。
(2)发展重点
——高值医用耗材。加快推动现有的传统注射和输液器具向无菌自毁式注射器(带针)、自动止液精密过滤输液器(带针)、精密过滤输液器(TPU)等高附加值产品升级,提升发展医用退热贴、冷敷贴、麻醉穿刺包、医用口罩、采血管等高品质医用卫生材料及辅料。加快引进拓展高端植入型医用耗材,培育发展接骨板、接骨螺钉、髓内钉、脊柱内固定植入物等骨科植入耗材,延伸发展心血管介入类降解冠脉支架、可降解封堵器、生物降解心脑血管载药支架、颅内药物支架、椎动脉药物支架、可重复使用介入治疗用器械导管等高端植(介)入医用材料。
——临床诊疗设备及零部件。推动本地中医药与器械联动发展,重点培育发展经络刺激仪、穴位刺激仪电针仪、电子针疗仪、电针治疗仪、经络导平治疗仪、灸疗床、灸疗机等中医治疗设备。瞄准先进医学影像检测诊断设备,力争在高场强超导磁共振系统、高端超声诊断设备、全数字化彩色三维超声影像诊断系统、多模态融合分子影像设备PET-CT和PET-MRI等领域引进一批产业化项目,积极培育具备医疗数据采集处理、健康状态辨识、远程分析等功能的电子内窥镜、胶囊内窥镜、超声内窥镜、CT结肠镜等智能可视化诊疗设备,协同发展新型超声单晶探头、CT球管、内窥镜三晶片摄像系统、高压发生器等核心部件。
——康复理疗保健器材。把握国内人口加速老龄化的发展趋势和特点,着力引进一批与康复理疗、养老保健服务等相关的器械和设备生产企业,重点发展便于操作使用、适于家庭或个人的智能血糖仪、智能心率表、额温枪、微型血压计、可穿戴生理信息监测器等健康检测设备。培育发展电疗设备、磁疗设备、助听器、助视器、假肢、肌力评测设备、言语测量设备、步态分析设备等康复医疗器械及辅助器具,积极拓展家用跑步机、健身车、健腹器、按摩椅、足疗机等运动健康器械。
2.节能环保
(1)发展目标
把握碳达峰、碳中和战略下节能环保产业发展新机遇,以丰城市国家“城市矿产”示范基地、万载国家大宗固体废弃物综合利用基地、樟树循环经济产业园为依托,加快发展再生资源循环利用,积极培育高效节能技术设备和环境治理技术设备新动能,打造成为全国知名的绿色产业示范基地。
(2)发展重点
——再生资源循环利用。大力推动再生铜、再生铝、再生塑料向价值链高端迈进,积极培育再生稀贵金属综合利用和精深加工,加强高温合金批量预处理、清洁无害化综合利用、超低排放焚烧等关键技术研发应用,大力推动资源高质高效再利用,引导和推动产业进一步向下游终端产品方向延伸,加快实现由传统废旧金属拆解向精深加工发展转变。积极拓展废旧汽车回收拆解及再制造,重点发展废旧汽车的铜、铅、塑料、橡胶、钢材等回收加工,加强机械产品损伤检测、体积检修、疲劳检测与服役寿命评估等再制造技术攻关,争取尽快在汽车变速器、前后桥、结构件、传动系统等零部件再制造领域取得突破。
——高效节能技术设备。重点培育生物质能锅炉、高效低氮燃烧器、富氧/全氧燃烧装备、智能配风系统等高效清洁工业燃烧锅炉,协同发展螺纹管式换热器、蓄能器、空冷器、冷凝器等高效换热设备,不断提高产品自动调节、主辅机匹配优化和智能控制水平。推进节能仪器设备研发应用,大力发展能源监测管理系统、环境热工仪器、建筑节能检测仪器、变频智能节电器、电机自动跟载稳速节电器及中央空调节能器等节能监测专用仪器设备。积极引进钢铁烧结余热发电、转炉汽化蒸汽发电、蒸汽回转干燥提质、焦炉煤气回收利用设备、余热干燥、余热蒸馏等关键技术产业化项目。
——环保处理技术设备。鼓励发展适用于城镇化发展需求的城市生活污水脱氮除磷深度处理、分散式污水处理、高浓度难降解有机废水处理、污泥处理处置等技术和装备。积极发展高效膜分离材料与膜组件、中空纤维超微滤膜、高性能防渗材料、反渗透净水设备、水处理絮凝剂、生物膜吸附材料及填料等高性能环保材料和药剂,加快拓展其在化工、纺织服装、食品等行业领域的创新应用。加快引进一批PM2.5等细颗粒物便携简易式检测装置、室内空气污染检测装置、重金属在线连续监测仪器等环境污染监测技术和设备制造项目,培育发展新动能。
3.新材料
(1)发展目标
以规模化、高端化、新型化为导向,聚焦新能源材料、高品质金属材料、前沿新材料三大重点领域,强化新产品、新工艺和新材料研发攻关,持续加大产业链上下游配套企业和关联项目引进力度,不断培育壮大宜春新材料产业规模集聚水平。
(2)发展重点
——新能源材料。加快突破耐高温高浸润性涂覆隔膜技术、基础材料表面处理工艺、胶粘剂配方工艺、精密涂布技术和高分子材料合成配合技术等关键新工艺、新技术创新研发应用,重点发展一批高能量密度、高安全性使用需要的中高端湿法锂电池隔膜、陶瓷涂覆隔膜、新型电池铝塑膜、封装膜等锂电池膜材料,积极发展柔性屏PI膜、光学显示扩散膜、液晶反射膜、液晶屏背光模组增亮膜、纳米反渗透膜等光学膜材料。以布局发展太阳能光伏为契机,加快布局发展硅基薄膜电池、低成本晶硅电池、聚氟乙烯太阳能电池用膜等太阳能电池材料,延伸拓展产业链条。抢抓氢能源技术革命进入市场化临界点的战略性机遇,前瞻性引进和布局一批燃料电池膜电极、双极板、质子交换膜、密封垫、碳纤维纸等燃料电池关键材料。
——高品质金属材料。加快突破超细钨酸分离、纳米级碳化钨生产技术、高性能钨系硬质合金材料制备工艺、硬质合金涂层材料制备工艺等关键工艺技术,重点发展钨合金、碳化钨粉等硬质合金材料,积极向下游拓展应用,大力发展超硬度、高强度、耐磨性和耐腐蚀性的数控刀片、焊接切削到刀片、挤压及模压型材、钨板材等硬质合金制品。进一步做精做优铜精深加工,重点发展具有高强高导、耐磨、高阻尼、高弹性抗蠕变等特殊性能的铜合金材、高纯无氧压延铜材等,提升发展精密、超薄、超长、异型的铜管、铜杆、铜线、铜棒、铜材、电线电缆等基础铜压延产品。
——前沿新材料。依托宜春经开区超导产业园建设,加快布局发展高温超导材料、磁体以及高温超导感应加热器等应用产品。紧抓京九、沪昆两大高铁经济带的建设机遇,进一步加强与深圳、上海等新材料先发地区产业合作对接,积极引进一批与半导体照明及显示、PCB、智能消费终端相配套的电子信息材料项目,重点培育发展碳化硅、氮化镓等第三代半导体衬底材料、超薄介质高容电子陶瓷材料、低温共烧陶瓷多层陶瓷基板、高导热电子封装测试材料、触控材料、触摸屏用玻璃基板等。承接布局一批生物医用材料及医疗器械材料、石墨烯新材料、化工新材料、高性能磁性材料、纳米材料等先进材料项目,加快形成发展新动能。
四、产业空间布局
立足自身发展基础、资源和区位条件,深度对接和融入长三角一体化、粤港澳大湾区和大南昌都市区建设等重大战略布局,从宜春未来产业发展重点和方向出发,强化中心城区首位度和向心力,提升各县(市、区)协调联动,全力构建“一核引领、三区协同、两轴联动”的产业发展总体布局框架。
图16宜春市“十四五”产业空间布局示意图
(一)一核引领
宜万产业引领极核:以宜春经开区、袁州区、万载县为主,大力发展新能源全产业链,培育发展以特色中药、生物制药为主的生物医药、以特种电机为主的先进装备,以高端医用耗材、临床诊疗设备及零部件为主的医疗器械,以新能源材料、前沿新材料为主的新材料等新兴产业,提升发展绿色营养食品等传统优势产业,以产业大发展带动中心城区能级大提升。宜春经济技术开发区对标国内一流开发区,聚焦千亿园区目标,全力打造关键锂电材料、新型锂离子电池、新能源汽车整车及零部件的新能源标志性首位产业链,积极布局新能源材料、前沿新材料、电子信息等新兴动能产业,加快实现园区空间布局再优化、产业发展大提升、服务效能上台阶,努力建设成为改革开放与创新发展的先行区、产城融合发展的引领区、优化营商环境的示范区。袁州区做大做强以生物技术药、中医药为主的生物医药产业,加速推进袁州医疗器械产业城建设,培育发展高端医用耗材、临床诊疗设备等医疗器械产业,提升发展以特种电机等为代表的先进装备制造业。万载县加快推进撤县设区工作,以宜万经济走廊建设为契机,深入接轨宜春中心城区,着力做精锂电核心材料,积极发展以高品质医用卫生材料及辅料为主的高值医用耗材;依托万载县健康食品产业园,提升发展肉制品精深加工、特色休闲食品、粮油品精深加工产品等绿色营养食品。
(二)三区协同
1.丰樟高“新星”产业培育区
以丰城市、樟树市、高安市为主,大力发展特色中药、生物制药和化学制药等生物医药产业,以高端建筑陶瓷、新型金属家具为主的建材家具产业,以再生资源循环利用和高效节能技术设备为主的节能环保以及电子信息等新兴动能产业,以教育装备和智能成套装备及零部件为主的先进装备制造业,以康复理疗保健器材为主的医疗器械产业,提升发展以富硒特色产品和饮料及酒类制品为主的绿色食品产业。
丰城市依托循环经济产业园,围绕大宗废旧家电、报废汽车回收利用,推动再生铜、再生铝,推动再生铜、再生铝、再生塑料产业全产业链发展,拉长做强再生资源循环利用首位产业链条,不断提升精深加工产品比重,打造具有全国影响力的资源综合利用产业集群;进一步发挥毗邻南昌的地理优势和丰城国家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平台优势,深度对接南昌光谷,重点发展以半导体照明及显示主的电子信息产业,做大做强太阳能光伏板块;以京九(江西)电子信息产业带建设为契机,着力培育智能消费终端;依托丰城(深圳)教育装备产业创新中心,布局承接教育装备;加速推进丰城集成电路产业园建设,布局发展印刷电路板(PCB);依托国家火炬生物制造特色产业基地,大力发展生物制药;注重“智造 ”“文化 ”融合应用,提升发展高端精品建筑陶瓷。
樟树市以“樟帮”和中国药都振兴发展为目标,巩固提升特色中药全产业链,加快打造中医药特色产业基地和“樟帮”中药材大宗商品线上线下交易中心;充分利用三类工业用地的空间优势,严把项目准入门槛,力争在“首仿”“高仿”制剂领域形成突破,推动大宗原料药向特色原料药升级;依托中国金属家具产业基地,加速推动传统金属家具智能化、高端化、定制化迭代升级;着力提升本土酒品牌知名度和影响力,促进酒旅深度融合发展。
高安市以大南昌都市圈为纽带,加快布局发展智能专用装备及零部件、高效节能技术设备;着力做精LED通用照明领域,鼓励发展智慧化LED灯具;推动建筑陶瓷与装饰、家居、景观、书画等产业相互渗透协同发展,延伸布局石墨烯发热陶瓷、艺术瓷砖、无机陶瓷膜等功能性陶瓷产品,加快向全国第一大产区迈进。
2.上宜铜绿色制造示范区
以上高县、第一足球网、铜鼓县为主,重点发展以中药材为主的特色中药产业,提升发展绿色营养食品、以天然矿泉水为主的饮料及酒类制品产业,以时尚鞋革为主的纺织鞋服产业,巩固发展以高端建筑陶瓷、新型装配式建筑材料为主的建材家具产业。
上高县发挥上高鞋革产业基地优势,加快提升时尚鞋革产业,协同发展鞋革材料、鞋业包装、鞋模加工等配套产业;以旺旺、李子园等龙头企业为依托,加快发展休闲食品、特色饮品和农产品精深加工等绿色食品;依托上高矿产资源优势,提升发展新型墙体材料、高档瓷砖等,逐步淘汰和限制能耗高、污染大、附加值低、规模小的建材企业。
第一足球网充分发展地理生态以及优质天然矿泉水资源优势,提升发展绿色饮料产业;充分利用本地丰富的瓷土资源优势,以瓷土精深加工为核心,提升发展高端建筑陶瓷;依托宜丰新型微晶装饰材料产业园,加快发展新型装配式建筑材料。
铜鼓县充分发挥生态资源和地理气候优势,打造黄精、迷迭香等濒危中药材种植基地;依托全国首个整体有机农业示范县建设,提升发展以特色休闲食品、粮油品精深加工产品为主的绿色营养食品产业。
3.奉靖“融昌”协同配套区
以靖安县、奉新县为主,重点发展以建筑工程机械为主的先进装备制造业,以半导体照明为主的电子信息产业,以环境治理技术设备为主的节能环保产业,以高品质金属材料为主的新材料产业,提升发展以现代纺织、时尚服装为主的纺织鞋革产业。
靖安县充分发挥南昌大都市区核心组团的城市功能定位,以南昌打造节能装备制造高地为契机,强化区域协同配套,着力布局以环境治理技术设备为主的节能环保;依托靖安硬质合金产业基地,重点发展以高品质金属材料为主的新材料;依托靖安绿色照明产业基地,重点发展半导体照明;依托江西南特、江西精劲等龙头骨干企业,进一步做大做强建筑工程机械装备。
奉新县依托国家级纺织产业基地,抢抓沿海地区纺织产业发展重心转移机遇,进一步提升奉新涤棉纱线市场影响力和竞争力,延伸完善原料、纺纱、织布、染整、制衣的纺织服装产业链条;做强做优锂电池负极材料、石墨碳素、锂加工等锂电产业集群。
(三)两轴联动
1.沪昆创新联动发展轴
以江西省沪昆高铁经济发展驱动轴建设为契机,沿沪昆高铁轴线延伸,辐射拓展丰城市、樟树市、上高县、万载县等区域,强化“东进”、“西出”,深度接轨沪杭融入长三角,主动对接长株潭城市群,加大域外科技/人才“飞地”建设和引借智借技力度,积极承接上海、杭州等优质科技创新资源和产业溢出机会,支撑宜春产业创新发展。强化区域联动,有机衔接宜春经济开发区、丰城高新技术园区两大国家级主平台,袁州工业园、樟树工业园、万载工业园、上高工业园等省级平台,加速推进平台产业和项目统筹布局,切实增强区域产业协同联动发展水平。
2.京九产业辐射带动轴
以江西省京九高铁经济发展驱动轴建设为契机,沿京九高铁延伸拓展,发挥宜春经济腹地地理区位优势,抢抓新一轮产业转移机遇,北向积极对接京津冀协同发展和长江经济带战略,南向全面对接粤港澳大湾区中心城市,重点承接一批新兴智能消费终端、印刷电路板(PCB)、高值医用耗材、临床诊疗设备及零部件等建链补链项目,同时辐射带动高安市、靖安县、奉新县、铜鼓县、第一足球网等区域,合力在新兴产业重点领域和关键环节形成规模化优势,为宜春制造业发展增添新动能。
五、主要任务
(一)畅通陆海合作通道,提高产业链现代化水平
1.融入长三角和粤港澳产业分工
把握国内国际“双循环”新发展格局契机,全面对接中部地区高质量发展、粤港澳大湾区、长三角区域一体化等重大区域发展战略,以沪昆高铁和京九高铁两条出海大通道为牵引,东向主动与大南昌都市圈以及上海、杭州、南京等长三角中心城市建立合作网络,南向积极承接深圳、广州、珠海等地经济辐射和溢出,西向和北向强化与长株潭城市群、武汉都市圈的合作层次,加快建立科技创新成果转化、产业分工协作与转移布局深度协作机制,着力建设赣西开放门户。支持相关县(市、区)与粤沪苏浙产业园区开展产业链对接、资本对接、创新对接、人才对接等形式多样的战略合作,推动丰城、樟树、高安、奉新、靖安融入大南昌都市圈,支持袁州、万载、铜鼓参与赣湘区域合作,探索共建跨区域产业协作配套基地、高新技术成果产业化基地等产业承接平台。进一步擦亮宜春“名片”,积极在深圳、上海等地定期举办产业发展推介会、洽谈周等活动,加大对宜春投资环境和发展商机宣传推介力度,促进更大范围、更广领域的开放交流合作。
2.加强产业链重大项目招引
坚定“项目为王”理念,聚焦新能源、生物医药、先进装备、电子信息、医疗器械、节能环保和新材料等新产业领域,以“建链、补链、强链”为重点,开展产业链精准招商引资,精心编制产业链全景图和产业招商地图,系统梳理与宜春产业发展高度匹配的目标客户库、项目数据等信息,实现“靶向招商”。不断创新招商方式,实施“宜商回归”工程,以宜商大会召开为契机,精准摸清宜春人才、科技、产业资源,动员更多宜春籍企业家回家乡投资兴业。积极开展会展招商,借助赣港会、樟树药交会、锂电高峰论坛等经贸活动,根据不同主题和对象开展精准招商。探索开展产业基金招商,针对投资额大、科技含量高、引领带动性强的优质项目,定制专项基金予以配套支持。紧盯不放抓好招商项目的落地转化,切实提高项目的注册率、进资率、投产率。加大产业招商统筹力度,强化招商引资协调机制和跨区域招商引资利益分配机制。
3.全力打造标志性产业集群
着眼于区域产业分工协作和产业链重构,支持和推动宜春特色产业积极嵌入全省“2 6 N”产业高质量跨越式发展行动计划,制定实施专项培育方案,实现融合提升发展,全力打造一批彰显宜春特点、在国内有影响力的细分领域标志性产业链,培育形成以新能源、生物医药、建材家具三大千亿产业为引领、若干百亿产业为支撑的集群化发展格局。持续推动“链长制”工作落实落地落细,进一步建设产业链、融通供应链、提升价值链,推动本地大中小微企业在产供销、要素配置、仓储物流、技术交流、信息沟通等方面建立协同发展机制。探索实行龙头企业提需求、上下游企业揭榜参与的协作模式,引导同行业企业以及主要工艺(工序)相似度较高的跨行业企业深化供应链信息共享。
(二)强化科技创新赋能,激发产业高质量发展动力
1.建设高水平公共创新平台
积极探索“飞地”借智引智模式,以粤港澳大湾区(宜春?丰城)“人才飞地”建设为契机,进一步深化推进离岸创新平台建设,支持各县(市、区)及工业园区以购买或租用写字楼等形式在上海、深圳等创新资源集聚地打造一批域外科技/人才“飞地”,实现借脑研发、柔性引才。加快推进锂电、中医药、富硒三大产业研究院建设,在重点产业领域全面复制推广“一产一院”创新模式,聚焦锂离子电池基础材料、中成药品种二次开发、功能型建陶、Micro-LED、PERC太阳能电池高效转换等重点产业方向和“卡脖子”技术领域开展攻关活动。围绕产业发展需求,积极引进国家科研机构、大院名校等来宜春合作共建制造业创新中心、企业技术中心、重点实验室等新型研发机构,促进科技成果转移转化。加快构建和完善“创业苗圃—孵化器—加速器—产业园”接力式科技创新创业孵化链条,培育更多新生力量和后备军。积极吸引国际设计组织、跨国公司和国内外知名专业设计企业来宜春设立创新设计中心或分支机构。
2.提高企业创新发展能力
支持头部企业和国内外知名高等院校、科研院所组建创新联合体,聚焦“4 3 N”产业实施关键核心技术协同攻坚,提升产业链影响力和控制力。开展高新技术企业“育苗造林”工程,加快建立科技型中小企业—高新技术企业—瞪羚(潜在)企业—独角兽(潜在、种子)梯次发展格局,不断壮大支撑制造业高质量发展的创新主体。鼓励有条件的企业牵头与高校、科研机构共建院士工作站、博士后科研流动站等,支持企业创建国家级、省级企业技术中心、工业设计中心、工程(技术)研究中心、重点企业研究院等机构,推动企业研发机构上水平、上规模、提能力。聚焦标志性产业链核心环节建设,鼓励和引导更多企业加大研发投入,增强自主创新能力。开展企业管理创新提质增效行动,推进“送管理进园区”“巡回看管理”活动,挖掘推广一批管理创新的典型经验和做法,提升企业管理创新水平。
3.壮大高素质人才队伍
大力实施人才强市战略,优化“1233”人才平台体系,积极对接国家和省人才计划,研究制定标志性产业链人才地图和目录清单,靶向引进、培育一批高水平的科技领军人才、青年科技人才和高水平创新团队,聚国内外英才共建宜春、发展宜春。实施青年人才集聚行动,加大对博士、硕士以及入选省级以上人才计划的青年人才引进力度。弘扬劳模精神和工匠精神,落实“技兴赣鄱”专项行动要求,深化实施新时代“宜春工匠”培育工程,积极开展各种形式的岗位练兵、技术比武、技能竞赛等活动,努力造就一批知识型、技术型、创新型产业技术人才队伍。抢抓部省共建职业教育创新发展高地机遇,鼓励职业院校深化产教融合,培育一批具有根植性的新时代高素质技能人才队伍。实施宜商回归工程和宜春人才“反哺工程”,打造产业转移、项目落户、人才流入的“优选地”。优化人才服务效能,探索建立线上“人才码”,集成人才引进、服务、赋能等功能,营造近者悦、远者来的人才服务环境。实施优秀民营企业家素质提升工程,积极联合省内外知名高校开展企业家专项培训,遴选企业经营管理人才在政府经济部门挂职,着力打造一批具有创新精神、国际视野的宜商人才队伍。
(三)加快产业数字化转型,构建高效智能制造体系
1.实施智能制造升级工程
实施新一轮企业技术改造升级行动,以“智能 ”为主要手段,对建材、金属家具、鞋革、纺织、服装、机械等用工量大、生产工艺难度较低、内容重复度高的传统特色产业,在“机器换人”的基础上推动“生产换线”,重点扶持企业利用工业机器人等先进智能装备进行整线技术改造,引导企业逐步实现从部分环节单台自动化设备应用向全流程智能化改造提升,打造数字化生产线。对电子信息、生物医药、锂电等生产自动化水平较高、有一定信息化基础的优势企业,在实现装备数控化、产线数字化的基础上,运用信息化控制技术,打通生产现场数据、企业管理数据和供应链数据间壁垒,打造生产可视化、执行精准化、管理信息化、运营网络化的智能车间/工厂。加快推动锂电产业运行监测平台、建陶产业大数据平台、中医药大数据中心等数字平台建设。积极开展企业智能化生产大数据创新应用遴选和网络化协同大数据应用遴选,推动优秀智能制造、服务化转型及大数据创新应用示范项目在工业互联网创新体验中心集中展示和宣传推广。
2.加快推进“上云用数赋智”
持续完善“宜春智慧工业平台”建设,进一步整合产业资源、优化资源配置,提升平台的分析和服务等能力。高标准推动金虎保险设备、钽铌矿两大省级“5G 工业互联网平台”应用示范项目建设,形成典型经验和通用解决方案向其他行业推广。鼓励新能源、电子信息、先进装备、生物医药等行业企业与工业互联网平台商、运营服务商和系统集成商精准对接,重点面向工业现场生产过程、企业运营管理决策、生产资源优化配置与协同、产品全生命周期管理等具体应用场景开发应用一批模块化、低成本、快部署的典型解决方案,示范培育一批“5G 工业互联网”应用标杆企业。差异化推进实施企业上云行动,鼓励企业加快计算资源、存储资源、网络资源、安全防护等基础设施上云,引导企业生产管理、研发设计等业务应用上云,逐步实现云计算深度应用,提升企业管理现代化、信息化水平。
3.大力发展服务型制造
推动先进制造业和现代服务业融合发展,补齐产品研发、创新设计、售后服务等短板,增强现代物流、研发设计、金融保险、商务会展、电子商务等专业化服务能力,推动“数字 ”重大融合应用创新发展。支持万申制药、江特电机、中天智装、龙工机械、莱茵电梯、宜联打印等先进装备制造重点企业向“制造 服务”延伸,积极拓展面向全生命周期的在线检测、故障预警、故障诊断与修复、预测性维护、运行优化等远程运维服务,积极争创国家级和省级服务型制造示范企业。引导和支持服装、鞋革、建材、金属家具等终端消费品领域企业围绕拓展产品功能和满足用户需求,利用基于“大数据 ”的定制参数选择、三维数字建模、虚拟现实或增强现实等方式,开展产品材质、图案、花色、款式、功能等的大规模个性化定制,加快构建形成“消费者 互联网 产品研发 定制化生产”的新型制造体系。
(四)加强企业梯队培育,增强市场主体发展活力
1.做大做强产业链领航企业
突出“行业抓龙头、分级抓骨干”,不断加大政策扶持和工作支持力度,着力培育一批掌握国际领先水平的自主研发技术、在产业链供应链中具备支配地位的旗舰型领航企业和百亿级企业。实施“百企领航”培育计划,动态筛选一批带动能力强、科技含量高、市场前景好的骨干企业,制定“一企一策”定向培育计划,强化与行业知名企业对标对表,力促实现提质增效和倍增发展。实施企业上市“映山红行动”,推动我市更多企业改制、挂牌、上市,县县实现本土上市企业零突破,促进上市公司、挂牌企业围绕提高产业集中度、延伸产业链实施以高端技术、高端人才和高端品牌为重点的并购重组,在更大范围内整合优势资源,实现创新发展。鼓励有条件的企业子建立海外仓、海外营销公司等国际营销网络,积极拓展国际市场。
2.培育“专精特新”冠军企业
建立健全单项冠军培育库,遴选一批从事细分产品市场、企业市场份额高、技术工艺领先、产品质量精良、持续创新能力强、经营业绩优秀的制造业企业入库培育,持续加强运行监测和跟踪服务,积极争创一批国家级和省级单项冠军企业。支持远大保险设备、卓尔金属设备、春丝食品等单项冠军示范企业发挥模范标杆作用,引领和带动更多企业走“专精特新”之路。集聚优质资源支持企业持续快速成长,催生培育壮大一批跨界融合、颠覆式创新、爆发式成长的独角兽、瞪羚企业以及专业化小巨人企业。
3.加快小微企业提档升级
实施小微企业质效提升行动,以“升企入规”为目标,建立健全小微企业成长辅导机制和走访服务制度,着力破解小微企业发展中面临的融资、技术、人才等瓶颈和难点,促进小微企业向质量型、成长型、科技型、品牌型发展,助推小微企业“升规入统”做优做强。通过开展民营中小企业建立现代企业制度试点辅导集训等方式,帮助中小企业建立科学合理的治理结构和管理体制。积极引导小微企业向工业园区和产业集聚区集聚,完善技术、电子商务、信息、物流、检测等服务平台,形成集群规模化、集约化优势。支持中小企业创新商业模式、营销模式,在巩固线下渠道基础上,积极扩大网络销售份额,构建线上线下充分融合、双向发力发展模式。搭建小微企业与大中型企业交流合作平台,支持小微企业采用新技术、新工艺、新设备进行技术改造,以专业化分工、服务外包、订单生产等方式嵌入大中企业供应链配套协作体系,实现大中小企业融通发展。
(五)大力提升平台能级,拓展产业发展承载空间
1.推动工业园区创新发展
持续深化园区改革创新,加快建立更加精简高效的管理体制和运营机制。按照“三创新、两提升”要求,推动宜春经济技术开发区、丰城高新技术产业园区两大国家级平台拉高标杆、对标一流、赶超发展,引导和推动袁州、奉新、万载、上高、宜丰、靖安、铜鼓、樟树、高安等省级工业园区不断强化和提升招商引资、投资服务、项目建设、科技创新等经济发展功能,鼓励争创国家级经开区和国家高新区。加大工业园区整合优化力度,按照“一县一区、一区多园”的原则,加快对本行政区域内产业基地、工业小区、功能区等开发板块清理、整合。深化推进开发区“两型三化”管理提标提档行动。树立“以亩产论英雄”导向,建立健全工业园区亩均产出、亩均效益考核评价制度,深化工业项目“标准地”改革,加快消化批而未用土地,推进工业园区从数量规模型向质量效益型转变。鼓励有条件的工业园区与沿海发达地区共建“飞地经济”园区。加强工业园区与行政区的统筹协调,推进工业园区建设、管理、运营市场化改革。
2.建设一批专业化产业园区
聚焦特色产业培育,按照“一园一支柱”、“一园一特色”的模式,鼓励各工业园区围绕首位产业、主攻产业,以“区中园”、“园中园”等形式,开发建设一批特色突出、服务集中、企业集聚的专业化主题产业园,引导产业链上下游企业入园集聚发展。做好园区整体设计,综合考虑行业特点、企业规模和发展定位等因素,明确园区选址、功能布局、建筑规模、厂房结构、配套设施等内容。创新园区开发建设模式,因地制宜采用政府主导开发、龙头企业开发、第三方专业机构开发、企业联合体建设、行业协会牵头建设等模式。聚焦园区专业化服务能力提升,引进专业服务机构为入园企业提供研发设计、检验检测、融资担保、创新孵化、知识产权等多项共性、专业服务。推动数字化赋能园区管理和生产性、生活性服务,支持建设集成“互联网 ”消防、物流、环保、生产等功能的“园区大脑”。鼓励园区与园区、园区与县(市、区)之间互相推荐招商项目或共同招商,实行招商引资任务、产值、税收、奖励等按比例分享。
3.提升产城融合发展水平
按照以产兴城、以城聚产、产城融合的思路,围绕推进产业和城镇空间协同,坚持因地制宜,突出自身特色,科学规划工业园区产城融合空间总体布局。坚持以产为基,促进产业集聚,更高水平推动先进制造业和现代服务业深度融合发展。加强工业园区5G基站、工业互联网平台、数据中心等新型基础设施建设,推动园区和企业数字化、智能化转型。合理布局教育、医疗、文化、体育等公共服务设施,集中建设住居、商业、娱乐、休闲等生活配套设施,提高工业园区与城区基础设施共享程度和利用效率,推动“产业园区”加速向“产业社区”升级。
(六)强化质量品牌建设,塑造宜春精品制造名片
1.推进“质量宜春”建设
持续实施质量强市战略,推进消费品工业“三品”专项行动,开展重点产品与国外产品质量及性能实物对比提升,切实增强优质产品的供给能力,鼓励争创国家级和省级消费品工业“三品”战略示范试点县(市、区)和示范企业。围绕提升质量检验检测公共服务能力,积极对接中国(南昌)中医药科创城建设,着力增强省锂电产品质量监督检验中心、樟树中药质量第三方检验检测中心、高安陶瓷国检中心、奉新纺织检测站等公共检测平台服务效率和水平,筹建国家锂电产品质量监督检验中心。加快质量技术与信息化的交互融合,鼓励企业研发应用在线质量检测、故障诊断、质量问题追溯及处理的质量控制技术,在提升企业过程控制能力和水平的同时实现产品质量升级。支持优秀企业争创国家级政府质量奖、江西省井冈质量奖、宜春市政府质量奖等,发挥标杆引领和带动作用。
2.培育“宜春制造”名品
围绕新能源、建筑陶瓷、金属家具、富硒精深加工产品、时尚鞋服等特色优势领域,加快制定实施分行业品牌培育计划,重点筛选一批竞争实力强、市场前景好、发展潜力大的优势骨干企业,政策引导和激励企业加强品牌建设,并积极争创国家工业品牌培育示范企业、中国驰名商标等。推进产业集群区域品牌建设,委托权威认证机构联合本地龙头企业,统一制订高安陶瓷、奉新纺织、上高鞋革等区域品牌标准,并统一对外宣传,对通过检测和认证的本地产品挂区域品牌标志,支持符合条件的争创国家知名品牌创建示范区。着力引进若干在国内外具有较强影响力的专业化品牌综合服务机构,为企业提供品牌设计、品牌传播等全流程服务,助力行业和区域品牌创建和推广。
3.实施“标准化 ”行动
积极开展分批次分行业“百城千业万企”对标达标提升专项行动,采取培训、对标达标、示范试点等方式,推动“4 3 N”重点产业企业对标国内外先进标准,以先进标准引导和推动企业提升产品质量、档次。加强标准化工作宣传培训,提升企业标准意识和标准水平。紧贴产业向中高端升级需求,引导和鼓励企业及时将创新成果转化为技术标准,鼓励企业主导或参与国际、国家、行业、地方和标准制(修)订,积极参与“江西制造”标准体系建设,推动企业主体由“采标者”向“制标者”转变。鼓励中医药、工程机械、建筑陶瓷、金属家具等领域行业龙头企业制定核心技术指标超国际标准或具有个性化技术指标的企业标准,争创行业“标准领跑者”。
(七)深入开展绿色制造,加快推广绿色制造模式
1.强化绿色低碳发展和安全生产
落实碳达峰、碳中和目标愿景与决策部署,以推动建陶、印染、再生资源利用等传统产业制造过程和终端产品绿色化转型升级为重点,大力推进节能低碳新技术、新工艺应用,进一步规范化工园区安全、环保、集约发展水平。以服装、鞋革、半导体照明、智能消费终端等消费品领域为重点,鼓励企业按照产品全生命周期理念,着力开发一批具有无害化、高可靠性、长寿命和易回收等特性的绿色新产品。加大淘汰落后和过剩产能力度,强化能耗总量和强度“双控”,坚决遏制“两高”项目盲目发展。大力推进绿色园区建设,鼓励工业园区开展分布式光伏光热、绿色公共照明、重点用能设备更新改造、园区循环化改造、立体绿化等绿色重点工程,积极争创国家级、省级绿色园区,支持有条件的产业园区和产业集聚区创建零碳、负碳产业创新示范区。开展矿山生态环境整治攻坚行动,大力推进绿色矿山创建和废弃矿山生态修复,特别是做好含锂瓷土矿绿色开采及尾渣消纳工作。围绕“查风险、除隐患、防事故、保平安”主题,持续深化安全生产整治,严密制定和细化分行业领域安全生产集中治理方案,筑牢安全生产基础。突出企业主体责任,督促企业强化安全投入和教育培训,健全完善企业各项安全管理制度。持续推进科技强安,利用5G、物联网、大数据等先进数字技术提升安全生产监测管理水平。
2.提升发展资源循环经济
加快推进丰城再生金属“废旧资源回收—拆解及分选—熔炼—精深加工”,樟树药酒盐“中药材种植—炮制—药渣利用、盐—氯气—PVC、盐—纯碱—玻璃”,高安建筑陶瓷“陶瓷废料—加工—产品”等循环产业链建设,全力构建“资源—产品废弃物—再生资源”的低消耗、低污染、高利用率的区域循环经济模式,实现污染物的减量化、再利用、资源化。以宜春市工业循环经济示范区建设为契机,着力推进丰城、樟树国家循环经济示范县建设,在金属制品、医药化工、建筑陶瓷等重点行业实施循环经济改造与示范企业创建工作,从源头削减污染物。加快推进园区循环化改造,探索建立资源联供、产品联产和产业耦合共生的循环经济发展模式和可复制推广的典型经验。
3.推动企业节能环保改造
加快化工、水泥、有色金属冶炼等重点行业废气污染治理。大力推进建陶、金属回收、盐化工等高能耗行业企业推广应用分布式冷热电三联供、纯低温余热发电、压差发电、低热值气体回收利用等节能技术装置和设备。支持企业能源管理中心、可视化用能监控系统建设,强化对企业能源系统的生产、输配和消耗环节实施集中扁平化的动态监控和数字化管理,改进和优化能源平衡。推广应用高效电机、配电变压器等先进用能设备,着力淘汰Y、Y2、Y3及派生系列低效电机、风机、水泵、S9(SCB9)型及以下变压器,推加速企业节能从局部、单体向全流程、系统节能转变。加强重点用能企业节能监察和诊断,依法依规淘汰落后产能。实施清洁生产水平提升工程,依法开展强制性清洁生产审核和持续清洁生产审核,提升工业企业绿色发展水平。
六、保障措施
(一)完善组织领导机制
在宜春市工业强第一足球网小组的统筹领导下,市工业和信息化局(市工业强市办)负责本规划组织实施,指导、协调、督促规划目标任务落实。市直相关部门、各县(市、区)和三区要加强工作协调和政策联动,在财政、税务、土地、人才、金融等方面予以支持。要强化激励约束,优化制造业高质量发展考核评价指标体系,形成规划实施合力。
(二)加大金融财政扶持
充分发挥宜春市发展升级引导基金的导向与杠杆效用,加强与国内相关私募基金、银行等金融机构对接合作,通过投资专业子基金、合作设立子基金、直接股权投资、产业项目投资等方式,积极引导带动社会资本投入宜春“4 3 N”制造业发展。切实提升政府产业基金引导和撬动作用,引进专业化第三方基金运营管理机构,优选基金管理人,确保产业基金精准扶持有力。支持金融机构加大对有核心竞争力、科技型和创新型制造业企业的融资支持,推动制造业贷款余额稳步增长,制造业中长期贷款占制造业贷款的比重稳步提高,缓解民营企业中小企业融资难融资贵问题,扩大小微企业信用贷款、首贷、无还本续贷、中长期贷款投放。积极落实国家各项税收优惠政策和大规模减税降费政策,全面落实降成本优环境、支持民营经济发展等措施。
(三)强化资源要素保障
全面树立以“亩产论英雄”为核心的高效集约用地理念,深入开展“节地增效”行动计划,建立健全以县(市、区)为主体的“亩产效益”综合评价工作推进机制,通过正向激励和反向倒逼,全面提高单位面积土地投入和产出水平,促进资源要素市场化配置。在国土空间规划中优化城市功能结构和空间布局,探索实施全市工业区块线保护管理,将制造业基础好、集中连片、符合规划的产业平台、工业园区等划入线内,实施分级保护、闭环管理,确保“十四五”期间工业用地总量稳中有升,每年出让土地总量中工业用地比例不低于30%。创新工业企业用地保障和项目监管方式,实施工业用地“标准地”改革。探索建立“土地超市”信息化平台,按照“优中选优”原则匹配项目与用地,促进优质项目落地。完善能源“双控”制度,在能耗强度达标的前提下,对单位能耗达到行业先进水平的制造业重大项目,利用新增和腾出的用能空间优先给予保障。
(四)营造一流营商环境
聚焦建设全省营商环境一等市、全省政务服务满意度一等市,深入推行“指标长”制,对标全国一流标准,对表国家营商环境评价体系,推动营商环境指标全面提升。纵深推进“放管服”改革,健全企业全生命周期服务机制,推广“有求必应”服务专区,常态化落实领导干部挂点联企、政企圆桌会议、驻企特派员等制度,探索建立政策服务“中央厨房”,变政府部门“端菜”为企业“点菜”,更好满足企业发展需要。着力缓解中小企业融资难、融资贵问题,进一步加强中小企业合法权益保护。建立健全企业家参与涉企政策制定、营商环境监督员、非公企业维权机制,实施政府与市场主体良性互动。结合“一次不跑”“只跑一次”改革,深化推进数字政府建设,打通各部门之间的数据库接口,打破信息孤岛,积极探索“区块链 电子证照 无证办理”新模式,打通服务企业“最后一公里”,最大限度提高企业办事便利度。积极构建亲清新型政商关系,打造“办事不求人”服务品牌。
(此件主动公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