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所在位置: 首页>政务公开>信息公开>法定主动公开内容>结果公开>建议提案办理公开>人大建议

关于市五届人大五次会议第45号建议答复的函

访问量:

关联稿件:

游晓雨代表:

您提出的《关于引导和规范再生金属原材料市场的建议》已收悉,首先对您关心我市再生金属的发展表示由衷感谢!根据您提出的建议现答复如下:

丰城再生金属产业集群以丰城循环经济产业园为发展中心,是全省首个省级再生金属回收利用基地,已初步形成了再生铜、再生铝、再生塑料、再生稀贵金属等再生资源循环利用特色产业,集聚了格林美集团、中国瑞林、东江环保、恒吉集团等119家规上企业。规范的再生资源原材料交易是产业发展的重要基础,也是我市节能环保(循环经济)产业可持续发展的重要一环,对推动我市循环经济产业高质量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一、我市循环经济产业发展情况

截至2023年底,全市节能环保(循环经济)规上工业企业287家,营业收入为944.5亿元,利润总额为21.3亿元,营收占全市规上工业的比重为27%,在全市“1+3+N”产业体系中处于“3”个主导产业中的主导地位。我市牢牢把握“双碳”战略发展新机遇,加快布局成熟高效的动力电池回收处理体系,积极培育再生稀贵金属综合利用和精深加工,大力推动再生铜、再生铝、再生塑料等再生资源向价值链高端迈进,加速推进汽车零部件再造领域取得突破,全力打造全国知名的绿色产业示范基地。2024年,我市推荐江西宏成铝业有限公司等2家为符合综合利用行业规范企业。目前我市符合综合利用行业规范的再生资源综合利用企业已达到16家,居全省首位,我市再生资源综合利用行业规范化、绿色化水平显著提升。

二、支持循环经济产业发展政策出台情况

为更好的促进我市节能环保(循环经济)产业高质量发展,近年来,我市出台了《宜春市制造业重点产业链现代化建设“869”行动计划(2023—2026年)》,其中《宜春市节能环保(循环经济)产业链现代化建设行动方案(2023—2026年)》明确:到2026年,全市节能环保(循环经济)产业营业收入力争突破1500亿元。资源循环利用率明显提升,节能环保技术、装备和服务水平显著提高,产业实现规模化、高端化、绿色化、智能化发展,成为我市重要的主导产业,产业发展水平达到全国中上游,部分领域达到国内先进水平。今年初,宜春市又配套出台了《宜春市节能环保(循环经济)产业赛道招优引强指南》,要求依托我市资源禀赋和市场优势,紧紧围绕产业发展特点,以“城市矿产”为产业名片,主攻资源循环利用细分产业领域,不断延伸产业链向中下游精深加工推进,逐步壮大强化产业链条。

三、推进循环经济产业发展情况

近年来,我市持续推动全市循环经济产业链建设,督促各地通过招大引强,大力实施强链补链延链。指导和协助丰城积极组织细分产业园、产业基地,坚持走延伸闭合式循环之路、打造无缝链接式的特色产业集群。认真谋划铜基材料产业园、电线电缆产业园、水暖五金产业园、集成电路产业园、光伏组件产业园、汽摩配产业园等发展,增强后劲,创新创业,引向高端,坚持走延伸闭合式循环之路、打造无缝链接式的特色产业集群。全力推进项目建设,加快推进循环园区三期的麦得豪、今飞轮毂、汇峰铜业、晶科能源、博盛金属、广硕金属、诚勤塑业、普雷斯、恒泰铜材等项目建成投产,并尽快达产达能。尽快启动上海璞联、宏成精密、新颖铜业等一批新签约入园项目落地开工建设。

四、下一步工作打算

我们将从以下几个方面推动相关工作落实,不断完善再生资源原材料交易,持续支持我市节能环保(循环经济)产业健康可持续发展。

一是督促有条件的县市搭建规范回收体系平台,确保垃圾分类与再生资源回收体系的协同发展,建立“村级回收+乡镇转运+企业分拣加工”的“点对点”“门对门”再生资源回收体系,大幅提升再生资源回收率,减少垃圾填埋量,深化全市工业生产系统和生活系统的循环链接。

二是强化各地政府相关部门职能,提高生活垃圾在回收、分拣、处理等环节的运作效率,同时建议将年度再生资源原材料供应量纳入至高质量发展考评体系,坚持“管理出效率”的发展理念。

三是谋划建设国家级再生资源交易中心,主要依托丰城循环园区,建立信息交互、产品交易网络综合平台,减少回收环节,降低回收成本,提升再生资源回收效率,发挥行业龙头引领作用,实现供应端的“虹吸效应”。

四是积极组织开展探索,实施精准对接,鼓励有条件的县市与周边乃至全国再生资源大省大市签订再生资源城市化战略合作协议,将各地再生资源“纳入囊中”,扩大“养分”回收增量,保障再生资源集中供应,树立打造国内知名品牌。

五是引导大型回收企业利用互联网、大数据建立便捷高效的再生资源回收交易服务平台,开展信息采集、数据分析、流向监控,通过物联网技术跟踪再生资源流向,逐步整合物流资源,提高再生资源回收利用率和循环利用水平。

六是梳理回收渠道,优化原有回收网点布局,融合市级回收体系,使供需双方能够快速获得信息匹配,实现上下游企业间的智能化流通,完善再生资源回收体系,促使再生资源交易市场由线下向线上线下结合转型升级。最终发挥再生资源回收体系经济效益、社会效益、环境效益“三位一体”的新能量。

附件: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
返回顶部关闭本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