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以来,市科技局聚焦“走在前、勇争先、善作为”目标要求,锐意进取、担当实干,深入实施“科技兴赣六大行动”,按照“咬定一个目标、发力五个突破、聚力八大攻坚”工作思路,扎实推进全市科技事业发展,科技创新对全市高质量发展的引领支撑作用日益凸显,宜春市入选全国创新驱动示范市(2023—2025年)建设名单。
(一)强化基础支撑,推动科技创新水平有效提升。一是强化科技政策供给。深入推进科技体制机制改革,完成科技部门机构改革,修订《宜春市关于促进科技创新发展的若干措施》,出台《宜春市“揭榜挂帅”重大科技项目管理办法》等政策文件,科技部门政策规划和资源统筹能力有效增强。大力引导企业持续加大研发投入,2022年度我市规模以上工业企业中有研发活动企业占比33.3%(全省29.2%),全市R&D经费总量60.78亿元,增长10.7%;R&D经费投入强度1.75%,提高0.03个百分点,研发投入总量、占比、增速均列一类设区市第3位。其中,袁州区(含三区)R&D强度达到2.64%,首次超过全国平均水平(2.54%);袁州、奉新、万载、上高、高安、靖安6个县市区强度超过全省水平。今年,全市上报2023年度全社会研发投入约105亿元,初步了解到全省研发投入强度约1.88%,宜春与全省平均水平相当,研发投入攻坚行动取得明显成效。二是积极建设创新平台。我们积极引进大院大所等高端创新资源共建高端研发机构,成立江理宜春锂电新能源产业研究院、省农科院宜春分院、省林科院宜春分院,江西省商贸物流产业科技创新联合体稳步推进,南昌大学循环经济产业丰城研究院运营,宜春锂电科创城开局起步。截至目前,全市已创建省级重点实验室1家、省级技术创新中心8家、省级工程技术研究中心47家。三是创新举措引育人才。我们以人才项目促产业提档升级,利用省“双千计划”人才项目,四批共申报803项创新类人才及团队项目,累计入选132项,列全省设区市第一。推出企业科技特派员制度,累计选派企业科技特派员近700人次,有效促进了企业、人才的交流互动和成果转化。
(二)完善创新体系,促进产业创新动能持续迸发。一是大力培育创新主体,推进科技型企业梯度培育行动,扎实开展高新技术企业认定和科技型中小企业入库工作,今年以来,入库科技型中小企业1200余家,组织申报高新技术企业200余家,推荐参评“独角兽”“瞪羚”等高成长性企业80余家。着力推动高新技术产业发展,2023年度全市高技术产业投资占比18.5%,列一类设区市第三位,同比提高3.6个百分点,列一类设区市第一位。二是促进科技产业融合。聚焦产业链“卡脖子”难题,实施关键核心技术“揭榜挂帅”制度,组织重大科研项目攻关。开展锂电新能源企业涉锂技术调查摸底,集中资金、资源开展涉锂长石粉、尾泥及锂渣资源化利用和消纳处置等制约锂电新能源产业链发展难题,推动中科院“特色锂矿石无害化资源化利用技术”C类先导专项落地实施。发挥龙头企业引领作用,推动济民可信药业有限公司联合南昌大学建设江西中药提取物及制剂省重点实验室,国轩高科在宜春市建设第九产业研究院,赣运通科技有限公司牵头建设江西省商贸物流产业链科技创新联合体,科技领军企业在推动产业链上下游协同创新发挥重要作用。三是完善成果转化体系。推进宜春市科技成果转移转化中心建设,引进哈工大技术转移分中心,有力强化了科技成果转化服务功能。今年以来全市技术合同数1011项、成交额188.34亿元,分别增长4.81倍、3.97倍,获批2023年度省科学技术奖12项,列全省第三。2023年每万人有效发明专利拥有量6.17件,同比增长41.3%,增长速度居全省第二位。四是推动科技金融融合。积极推动科技与金融良性互动,有效发挥“科贷通”惠企效益,帮助企业解决融资难题,1-8月贷款新增8.85亿元,同比增长40.5%,贷款额居全省前列。
(三)优化科技服务,营造一流创新创造环境。一是突出综合考核引领。全省综合考核科技指标分值排位高、权重大,市级科技指标分值一直是在市直单位中排第2位,今年9.94分,占总分值的10%左右。我们以综合考核为牵引,加强同基层科技部门的沟通联系,召开市县综合考核工作推进会,分析当前形势,研究有效措施,特别是针对短板指标,精准辅导各地再发力、再冲刺,确保我市综合考核科技指标顺利完成年度“争三冲二”目标。二是做好政策宣传解读。积极开展科技政策宣传辅导和解读,及时在局网站、微信公众号发布科技政策、项目申报通知以及有关解读和指南文件,编印科技政策汇编,积极开展研发费用统计、高企认定、项目申报等各类辅导活动,推动科技政策更精准更有效支持企业科技创新,让企业有实实在在的获得感。三是开展科学普及活动。我们积极开展群众性科普活动,举办全省科技活动周宜春主会场活动、科普讲解大赛,全市共组织活动188场,线上线下参加人员超17万人,为市民群众呈现了一场科技盛宴,传播了科学知识,弘扬了科学精神。
附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