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展入河(海)排污口排查整治,既是深入贯彻习近平总书记重要指示精神的具体行动,也是解决“十四五”水环境质量突出问题、推动高质量发展的重要举措。樟树生态环境局坚持精准、科学、依法治污,以改善生态环境质量为核心,建立健全入河排污口长效监督管理机制,着力解决污水违规溢流直排等突出环境问题,有效管控入河污染物排放,不断提升环境治理能力和水平,筑牢生态安全屏障。
一、全面排查筑基础。河湖污染“表象在水里,根子在岸上”,入河排污口是污染物进入河流的最后一道“闸口”,“闸口"好不好,直接关系到水环境质量和生态环境安全。因此进行现场全面排查,对排口的现状进行摸排就显得尤为重要,同时也可为后续的溯源整治工作打下了基础。樟树生态环境局按照“有口皆查,应查尽查”的原则对全市227个入河排污口进行了细致的“把脉”。一是整合资料,确定相关排口信息。通过入河排污口环境监督执法系统中的信息和以前相关文件资料对入河排污口周边水体情况,以及排口具体位置与周边地理环境进行大致的了解。二是精准施策,制定合理排查方法。秉持“因地制宜、安全合理”的原则,统筹分析辖区内入河排污口的地形条件,交通,水系情况,确定排查工作量与所需技术支持(无人机航拍)。将整个排查区域划分为若干责任网格,分配任务、人员和装备,实施全覆盖排查。组织人员徒步“拉网式”排查所有入河排污口,核实排污口信息,查明排污状况,并进行信息填报登记,形成排污口现场排查成果清单。三是比对分析,不断压实排查成果。将排查结果与历史资料进行比对分析,对存在疑义的点位形成“重点区域”;然后通过现场专家实地勘察,针对“重点区域”,深入细致开展技术排查,更新完善排污口数据。二、精准溯源构支柱。入河排污口溯源需在全面排查的基础上进行,是落实分类管理的重要手段,是承上启下关乎排口整治能否顺利高效进行的关键支柱。樟树生态环境局在工作中发现目前入河排污口的管理普遍存在分类不清,责任主体划分不明确等突出问题。这不但使入河排污口日常管理混乱,而且造成排口整治出现推诿扯皮,成效不显等问题。于是樟树生态环境局果断出击,联合各乡镇街道与相关部门以及相关领域的专家对全市所有入河排污口进行精准溯源。樟树生态环境局入河排污口溯源采取了资料溯源、人工排查、技术溯源“三步法”。首先进行资料溯源:确定溯源范围和目标排污口。收集相关的水系图、管网图、污染源分布等基础资料,充分利用入河排污口排查结果与收集的资料,通过资料查阅对入河排污口进行湖源预判。其次进行人工排查:对排污口进行详细观察,记录污水特征、水量等。沿着排污口向上游排查可能的来水渠道、管道等。同时通过水质监测、烟雾试验、染色试验、泵站运行配合等方法,探查排放来源。最后进行技术溯源:当资料溯源、人工排查无法完成溯源时,对于污染来源不明确、溯源难度大的排污口,利用管道检测、无人机补充航测等科技手段进行溯源调查攻坚。通过“三步法”,樟树生态环境局确定了排口的种类,根据统计目前樟树市工业废水排口27个,城镇生活污水排口4个,农业农村排口13个,港口码头排污口7个,城镇雨洪口126个,沟渠、河港(涌)、排干等31个,其他排口19个。同时也明确了污水的来源与流通路径,从而精准的划分好了责任主体,实现了精准溯源。三、专项整治护生态。入河排污口整治是整个入河排污口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是入河排污口工作成效的检测点,是保护生态环境的重要着力点。樟树生态环境局按照按照“依法取缔一批、清理合并一批、规范整治一批”的整治要求,坚持实事求是,以截污治污为重点稳妥有序开展整治。依法取缔一批。对违反法律法规规定,在饮用水水源保护区、自然保护地及其他需要特殊保护区域内设置的1个入河排污口,依法采取责令拆除、关闭等措施予以取缔。并妥善处理历史遗留问题,避免“一刀切”,合理制定整治措施,确保相关区域水生态环境安全和供水安全。清理合并一批。对于已失去原有排水功能或已废弃不用的39个排口一律进行封堵拆除,严防其他污水借道排放。规范整治一批。按照“谁污染、谁治理”和政府兜底的原则,明确入河排污口责任主体,压实属地责任,开展排污口规范化整治。对存在借道排污等情况的入河排污口,组织清理违规接入排污管线的支管、支线,推动一个排污口只对应一个排污单位;对确需多个排污单位共用一个入河排污口的,督促各排污单位分清各自责任。对存在布局不合理、设施老化破损、排水不畅、检修维护难等问题的入河排污口和排污管线,有针对性地采取调整入河排污口位置和排污管线走向、更新维护设施、设置必要的检查井等措施进行整治。
附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