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所在位置: 首页>政务公开>信息公开>法定主动公开内容>重点领域信息公开>社会公益事业>国家重大健康行动

银龄健康丨不要忽视老年人腿脚肿胀

访问量:

关联稿件:

随着年龄的增长,身体的各项机能都在下降,尤其是60岁以上的中老年人群,身体会出现各种各样的问题,例如高血压、糖尿病、冠心病等,很容易让疾病“找上你”。就像很多老年人出现腿部肿胀的情况,给生活带来很多的困扰。当老年人出现双下肢水肿,要考虑以下几个因素,提高警惕。

▏****生理性因素

一、长时间站立或久坐老年人身体机能下降,长时间保持一种姿势,腿部肌肉收缩减少,下肢静脉回流的动力不足,血液易淤积在腿部,导致肿胀。例如老年人长时间打麻将,腿部缺乏活动,就可能引起腿肿。

二、年龄增长导致身体机能衰退老年人肌肉逐渐萎缩,力量变弱,对静脉的挤压作用减小。同时静脉瓣功能减退,无法有效阻止血液倒流,静脉血回流心脏的效率降低,使得血液容易在下肢积聚,进而引发腿部肿胀。

▏病理性因素

一、肾脏功能衰退,水液代谢失衡对于老年人而言,腿部肿胀可能是一种常见的体征,但往往容易被忽视。当肾脏功能受损时,体内多余的水分和废物无法正常排出,导致体液在体内积聚,尤其是下肢部位。这种肿胀不仅影响行动能力,还可能伴随疼痛、皮肤紧绷感,严重时甚至影响睡眠质量。因此,一旦发现家中老人腿部出现异常肿胀,应及时就医检查,以排除肾脏疾病的可能性。原因:肾脏是人体关键的排泄器官,它对维持体内水、电解质平衡以及废物的排出具有至关重要的作用。肾脏疾病引发的水肿常在早晨起床时从眼睑和颜面开始显现,随着时间的推移,这种水肿可能逐渐蔓延至全身。其中,双下肢的对称性凹陷型水肿,是较为常见的表现,它通常不易恢复,并伴随尿检异常。当尿中出现蛋白以及低蛋白血症时,这可能预示着肾病综合征的风险。若患者有高血压病史并出现血尿和蛋白尿,且水肿表现为非凹陷型,这可能是肾炎的征兆。对于老年人而言,若患有高血压、糖尿病等疾病且出现水肿,需警惕是否与糖尿病肾病、高血压肾病或肾功能不全等相关疾病有关,确诊还需进一步的相关检查。护理要点:1.合理饮食限制钠盐摄入,减少水肿;适量补充优质蛋白质,如瘦肉、鱼类,以维持身体所需营养;避免高钾食物,以防肾脏负担加重。2.适度运动在医生指导下进行适量的有氧运动,如散步、太极等,有助于促进血液循环,减轻腿部肿胀。但需注意避免过度劳累,以免加重病情。3.抬高患肢休息时可将双脚抬高,利用重力作用促进血液回流,减轻肿胀。使用弹力袜也能有效预防和改善下肢水肿。4.定期监测定期监测血压、血糖、肾功能等指标,及时发现并处理异常情况。遵医嘱按时服药,不可随意停药或更改剂量。

二、下肢血管疾病随着年龄的增长,老年人的血管壁逐渐失去弹性,血液循环变得缓慢。下肢作为人体的承重部位,其血管更易受到压迫,从而引发一系列血管疾病,如静脉曲张、动脉硬化等。这些疾病导致血液在下肢淤积,无法正常回流至心脏,进而引发腿部肿胀。严重时,还可能伴有疼痛、皮肤变色等症状,严重影响生活质量。观察与识别:老年人及家人应密切关注腿部变化,一旦发现以下症状,应及时就医:- 腿部明显肿胀,尤其是脚踝和小腿部位;- 皮肤温度升高,伴有红肿、疼痛;- 行走时感到腿部沉重、乏力;- 夜间休息时,腿部肿胀减轻,但晨起后症状又加重。护理与预防:面对下肢血管疾病引起的腿肿胀,科学的护理与预防至关重要:1.适度运动鼓励老年人进行适量的有氧运动,如散步、太极等,以促进下肢血液循环。但需注意避免剧烈运动,以免加重血管负担。2.抬高患肢休息时,可将双脚抬高至心脏水平以上,利用重力帮助血液回流,减轻肿胀。3.穿戴合适选择宽松、透气的衣物和鞋子,避免紧身裤袜和高跟鞋,以减少对下肢血管的压迫。4.合理饮食保持低盐、低脂饮食,多摄入富含纤维的食物,如蔬菜、水果等,有助于维持血管健康。

三、营养不良

营养不良,在许多人眼中似乎是贫困或饥饿的代名词,但在现代社会,它更多地与不均衡的饮食、消化吸收能力下降以及慢性疾病等因素有关。对于老年人而言,由于牙齿脱落、味觉减退、运动量减少等原因,他们往往难以摄入足够且均衡的营养。长期以往,不仅会导致体重下降、免疫力下降,还可能引发一系列并发症,腿肿胀便是其中之一。营养不良性腿肿胀的识别与危害:营养不良性腿肿胀通常表现为双侧下肢对称性肿胀,皮肤紧绷发亮,按压时有凹陷性水肿。此外,患者还可能伴有乏力、食欲不振、体重下降等症状。这些症状不仅影响老年人的日常生活,还可能加重原有疾病,如心血管疾病、糖尿病等,形成恶性循环。更为严重的是,营养不良性腿肿胀还可能掩盖其他潜在的健康问题。例如,它可能是心力衰竭、肾功能不全等严重疾病的早期信号。因此,对于老年人而言,及时发现并处理这一症状至关重要。针对性护理办法:针对营养不良性腿肿胀,我们需要从饮食、运动、心理等多个方面入手,为老年人提供全方位的护理。1.增加蛋白质摄入蛋白质是维持血浆渗透压的关键。老年人应适量增加瘦肉、鱼类、豆制品等高蛋白食物的摄入,以改善营养不良状况。2.补充维生素与矿物质多吃富含维生素C、E和钾、镁等矿物质的水果和蔬菜,有助于促进血液循环,减轻腿部肿胀。3.限制盐分摄入过多的盐分会导致体内水分潴留,加重水肿。老年人应尽量避免高盐食品,如腌制品、咸味零食等。4.少量多餐由于老年人消化吸收能力下降,建议采用少量多餐的饮食方式,以减轻胃肠负担,提高营养吸收效率。5.散步与瑜伽散步和瑜伽是适合老年人的轻度运动,有助于促进血液循环,减轻腿部肿胀。建议每天进行30分钟左右的散步,并在专业人士指导下进行瑜伽练习。

四、肝病

肝病引发老年人腿肿胀的核心机制在于肝脏合成蛋白质的能力大幅下降。正常情况下,肝脏合成的白蛋白在维持血浆胶体渗透压方面起着关键作用。一旦肝脏功能受损,白蛋白合成不足,血浆胶体渗透压随之降低,血管内的水分便会向组织间隙渗出,最终导致腿部肿胀。例如肝硬化等严重肝病,肝脏的组织结构遭到破坏,肝细胞数量减少,其合成功能严重受损,腿肿胀的症状也更为明显。有效的护理措施:1.体位护理卧床休息时,可将老年人的下肢适当抬高,高度以超过心脏水平为宜,一般建议抬高15-30度。这样的体位有助于借助重力作用促进静脉回流,减少血液在下肢的淤积,从而缓解腿部肿胀。可在老人的小腿下方垫一个软枕,使其腿部微微抬起,既保证舒适度,又能达到促进回流的效果。2.饮食调整注重优质蛋白质的摄入,如瘦肉、鱼肉、豆类及豆制品等。这些食物所含的蛋白质为完全蛋白质,即其含有的必需氨基酸种类齐全,含量充足,相互比例适当,能够满足人体对不同氨基酸的需求,有助于肝脏合成白蛋白。然而,需注意控制蛋白质的摄入量,避免因过量摄入蛋白质而加重肝脏代谢负担,甚至诱发肝性脑病等严重并发症。同时,严格控制盐的摄入,每日摄入量不宜超过2克。减少盐的摄取可有效降低水钠潴留,减轻腿部肿胀程度。烹饪食物时应尽量少放盐,避免食用腌制食品等高盐食物。3.皮肤护理由于腿部肿胀,皮肤的张力增大,血液循环相对不畅,皮肤的屏障功能减弱,容易发生破损和感染。因此,要保持腿部皮肤的清洁与干燥,每日用温水轻轻擦拭腿部皮肤,避免使用刺激性强的清洁剂。擦拭后,用柔软的毛巾轻轻拍干皮肤,避免用力摩擦。同时,为防止皮肤干裂,可适当涂抹无刺激性的保湿乳液。在日常护理中,要特别注意避免腿部皮肤受到碰撞与挤压,穿着宽松、柔软、透气性好的衣物与鞋袜,减少对皮肤的摩擦刺激。

五、甲状腺功能减退

甲状腺功能减退症(简称甲减)在老年人群中并不罕见,其引发的腿肿胀症状不仅影响老年人的身体舒适度,还可能对其日常活动和生活质量产生诸多不利影响。深入了解甲减导致腿肿胀的机制,并实施有效的护理措施,对于改善老年患者的健康状况意义重大。病因:甲状腺功能减退引发腿肿胀的主要原因在于甲状腺激素分泌不足。甲状腺激素在人体新陈代谢过程中扮演着极为重要的角色,它能够促进机体对能量的利用以及物质的代谢转换。当甲状腺功能减退时,甲状腺激素水平降低,身体的代谢速率随之减缓。这使得组织间隙中的黏多糖等物质大量积聚,它们具有亲水性,会吸收并留住大量水分,进而导致黏液性水肿,腿部作为身体的低垂部位,更容易出现明显的肿胀现象。护理方法:1.药物管理与监测遵医嘱按时按量服用甲状腺激素替代药物,如左甲状腺素钠片,这是治疗甲减的关键。在用药过程中,需密切关注药物的疗效及可能产生的不良反应。定期复查甲状腺功能指标,根据检测结果及时调整药物剂量,以确保甲状腺激素水平维持在正常生理范围,从而有效缓解腿肿胀症状。2.饮食与营养支持为老年人提供富含营养且易于消化的食物,保证充足的蛋白质摄入,例如瘦肉、鱼类、蛋类、豆类等,以维持身体正常的代谢功能和肌肉质量。同时,增加富含膳食纤维食物的摄取,如蔬菜、水果、全谷物等,预防因甲减可能导致的便秘问题。由于甲减患者代谢减慢,热量消耗减少,应适当控制总热量摄入,避免体重过度增加,加重腿部负担。3.适度运动与康复锻炼鼓励老年人在身体条件允许的情况下进行适度的运动锻炼。如散步、太极拳等低强度运动,有助于促进血液循环,增强腿部肌肉力量,改善下肢静脉回流,减轻腿部肿胀。运动应循序渐进,避免过度劳累。可从短时间、小运动量开始,逐渐增加运动强度和时间。运动过程中如有不适,应立即停止并休息。4.腿部护理与水肿缓解在休息时,可将老人的腿部抬高,略高于心脏水平,促进静脉血液回流,减少血液在下肢的淤积。例如,在老人的腿部下方垫一个柔软的枕头或折叠的毛毯。此外,可采用温水泡脚或腿部按摩的方式,促进腿部血液循环。按摩时动作应轻柔,从脚部向大腿方向进行,每次按摩时间约15-20分钟,每天可进行1-2次。注意保持腿部皮肤清洁干燥,避免皮肤破损引发感染。5.心理关怀与情绪疏导甲减可能导致老年人出现情绪低落、抑郁、焦虑等心理问题,而这些不良情绪可能进一步加重身体症状。家人和护理人员应给予老人充分的关心与陪伴,耐心倾听他们的感受和诉求,鼓励他们积极面对疾病。必要时,可寻求专业心理咨询师的帮助,缓解老人的心理压力,促进身心健康。

附件: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
返回顶部关闭本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