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足球网

图片

首页 / 政务公开 / 信息公开 / 法定主动公开内容 / 执行公开 / 规划计划 / “十四五”规划 / 规划原文

第一足球网 关于印发宜春市“十四五”消费升级规划的通知

时间: 2022-01-12 09:18 来源: 市政府办 访问量:
字号:

?
宜春经济技术开发区管委会,各县(市、区)人民政府,宜阳新区管委会、明月山温泉风景名胜区管委会,市直有关单位:

经市政府研究同意,现将《宜春市“十四五”消费升级规划》印发给你们,请结合实际,认真抓好贯彻落实。

                                                                            2022年1月10日

(此件主动公开)

宜春市“十四五”消费升级规划

消费是经济发展的目的和动力,妥善处理好消费与发展的关系、增强消费拉动能力,直接影响着经济的持续快速增长和发展方式转变,关系到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当前,为顺应居民消费升级趋势,加快完善促进消费体制机制,进一步改善消费环境,发挥消费基础性作用,助力形成强大国内市场,国家相继出台《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完善促进消费体制机制进一步激发居民消费潜力的若干意见》《完善促进消费体制机制实施方案(2018—2020年)》《关于促进消费扩容提质加快形成强大国内市场的实施意见》等政策文件,我省也随之出台《中共江西省委、江西省人民政府关于完善促进消费体制机制进一步激发居民消费潜力的实施意见》等政策文件。特别是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提出要加快构建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扩大内需被提高到一个新的历史高度。在此背景下,促进消费提质升级,具有十分重要的战略和现实意义。根据《宜春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二〇三五年远景目标纲要》及专项规划编制要求,特制订本规划,规划期限为2021—2025年。

一、发展基础与形势

(一)发展基础

“十三五”时期,在市委、市政府的坚强领导下,宜春市在积极应对各类风险挑战的前提下,特别是新冠疫情的严重冲击,全市居民消费仍呈现市场总体规范有序、市场规模逐步扩大、消费结构不断优化、消费模式日新月异、商品种类丰富多样的良好态势,居民消费的潜力进一步激发,消费水平迈上新台阶。具体来看呈现以下特征:

——消费规模不断扩大,居民消费水平不断提高。“十三五”以来,全市消费市场总体平稳健康发展,消费品市场体系日趋完善,消费市场规模不断扩大。全市社会消费品零售额再创新高,2020年达到909.61亿元,总量位居全省第5位。城乡居民消费支出不断增加,2020年分别达21030元、14190元,较2015年分别增长了1.32倍、1.57倍。城乡居民消费水平不断提高,城乡居民恩格尔系数持续下降,2020年分别为29.57%、34.59%,已达到或接近于联合国划分标准的富足水平。农村消费市场潜力充分释放,2020年农村社会消费品零售额达到142.5亿元,较2015年累计增长约31%,城乡消费市场差距进一步缩小。

——消费结构持续优化,消费升级态势明显。“十三五”以来,随着居民收入水平和消费水平不断提高,食品、衣物等生存型消费在居民消费中的比重明显下降,教育、医疗、文化、娱乐等享受型消费的比重不断提高,居民消费逐步从注重量的满足向追求质的提升、从有形物质消费向服务型消费转变。实物消费不断提档升级,二手车交易、改装报废等后市场消费规模增长迅速;家居家装类消费朝着品质化、时尚化发展,智能手机、平板电脑等智能终端产品销量持续走高,绿色环保、高端智能产品成为消费主流。服务消费市场持续活跃,特色餐饮、医疗教育、养老托育、家政服务等领域消费规模逐年增长,文化旅游消费、康体疗养消费成为消费市场的重要支撑,温汤旅游度假区成为全省首个国家级旅游度假区,2020年全市接待游客和旅游收入实现“双突破”,分别达1.07亿人次、1016.27亿元。

——线上线下加速融合,新模式新业态加速涌现。“十三五”以来,大数据、人工智能、移动物联网等新技术的兴起,加速推动消费向线上线下融合转变,智能经济、平台经济、共享经济等新业态发展壮大,网络购物、网上订餐、在线教育、互联网健康医疗、网络文娱等新消费需求呈爆发式增长。数字消费生态体系逐步形成,2020年全市网络零售总额达68.29亿元,总量居全省第四位。沉浸式、体验式线下体验店快速布局,“无接触配送”“不见面服务”“云逛街”等新模式蓬勃兴起。传统商贸企业加速转型,樟树三佳投资和宜丰红商城等一批转型升级示范企业实现零售逆势增长。

——消费环境日趋改善,市场潜力得到释放。“十三五”以来,全市制定出台了一系列促进消费的政策文件,打造了一批高品位的特色街区和商圈,成功创建了一批优质消费品牌,信息网络、物流体系加速畅通,全市消费环境得到进一步改善。品牌创建取得新突破,“宜春大米”“樟树药都”“奉新猕猴桃”等优质品牌全面打响,“两品一标”认证数位列全省第一,获批为国家农产品质量安全市、全国富硒农业示范基地,奉新入围国家消费品工业“三品”战略示范城市。消费载体和平台更加丰富,宜春寺库跨境电商智慧产业园建设加速推进,特色街区、商业综合体、农贸市场等消费载体基本实现县(市、区)全覆盖。现代物流体系建设取得重大成果,基本建成市县乡三级快递物流网络,顺利开通宜春至宁波铁海联运班列,成功入选全国首批城乡高效配送试点城市。消费领域监管创新成效显著,“赣溯源”平台推广使用率排全省首位,全市校园食堂“明厨亮灶”覆盖率排全省第二。放心消费创建工作稳步推进,累计发展放心消费示范店200余户,实体店“七日无理由退货”承诺单位达50家。

(二)面临形势

随着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加速演进,以平台经济、体验经济、分享经济等为代表的新兴消费业态蓬勃发展,以网络购物、网上办公、在线教育、远程医疗等新兴消费模式异军突起,数字化、网络化、智能化理念不断颠覆现有生产生活方式,以数字经济为引领的新经济新消费正在深刻重塑消费结构,新型消费正在成为消费的主要表现形式。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提出要加快形成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的新发展格局,持续挖掘内需潜力,为我市消费升级提供了广阔的市场空间。我国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取得决定性成就,脱贫攻坚战取得全面胜利,全国中等收入群体数量超4亿,居民人均消费支出占GDP比重达55%以上,消费能力和消费水平大幅提升,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和需求更加强烈,由传统消费、实物消费向新型消费、服务消费转型的趋势更加凸显。宜春丰富的文化旅游资源、得天独厚的富硒优势以及全国著名的中医药品牌,为我市培育“旅游 ”“健康 ”等消费新业态新热点提供了巨大的机遇;依托宜春位于赣湘鄂中心的区位优势和“四纵四横”便利的对外交通运输网络,加速人流、物流和信息流集聚,为我市打造区域性消费中心城市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同时,也要清醒地认识到,消费结构性矛盾依然突出,制约消费扩容提质的障碍仍然存在。消费外溢效应显著,本地商业综合体品牌同质化现象普遍,满足消费者多样化、个性化、高端化消费需求的能力不足,长株潭城市群、大南昌都市圈等丰富的消费业态和优越的消费环境对宜春消费带来了明显“虹吸效应”;物价水平高涨,由于住房、医疗、教育等刚性支出较高导致其他方面的消费被迫减少,产生了明显的“挤出效应”,制约消费需求扩大;商业街区、农贸市场等消费载体和平台功能仍不够完善,促进消费的体制机制和政策体系尚不健全,放心消费环境有待进一步改善。此外,受不稳定性不确定性因素影响,居民消费趋于谨慎,居民预防性储蓄增加,一定程度上削弱了消费增长的后劲。

综合来看,宜春市在促进消费提档升级方面存在着诸多机遇和优势,但复杂多变的环境形势也带来了不小的挑战。“十四五”时期,全市要紧紧抓住大有可为但充满挑战的战略机遇期,围绕打造开放创新强市、先进制造业强市、现代农业强市、绿色生态强市、文化旅游强市、社会治理强市的奋斗目标,顺应新发展阶段,贯彻新发展理念,融入新发展格局,突破消费升级瓶颈、补齐消费升级短板、重塑消费升级优势,促进形成强大消费市场,增强消费对经济高质量发展的基础作用。

二、总体要求

(一)指导思想

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深入贯彻党的十九大和十九届二中、三中、四中、五中、六中全会精神,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党的基本理论、基本路线、基本方略,坚决贯彻习近平总书记视察江西重要讲话精神,聚焦“作示范、勇争先”目标定位和“五个推进”重要要求,统筹推进“五位一体”总体布局、协调推进“四个全面”战略布局,全面落实省委“二十四字”工作思路,牢牢把握扩大内需这个战略基点,以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为根本目的,围绕顺应居民消费升级新趋势,聚焦让居民“能消费、敢消费、愿消费”这一中心,以深化供需两端结构性改革为主线,坚持调结构、提质量、优环境、促融合,提质扩容实物消费、优化提升服务消费、提档升级传统消费、培育壮大新型消费,完善促进消费体制机制,激发居民消费潜力,全力将宜春打造成区域性消费中心城市,切实增强消费在构建新发展格局中的基础性作用,为建设“六个强市”提供更持续、更强劲的动力支撑。

(二)基本原则

——坚持市场主导、政策牵引。突出市场主体地位,充分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决定性作用,以消费升级引领供给创新,以供给提升创造消费新增长点,培育形成更加成熟的消费细分市场。更好发挥政府作用,把破除制约消费扩大和升级的体制机制障碍摆在突出位置,扎实推进消费体制机制创新,努力营造公平竞争的消费市场环境。

——坚持创新引领、融合发展。深入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主动适应数字经济引领下的消费变革,推动技术、管理、产品、商业模式等各类创新,加快培育新业态新模式新场景,推动人工智能、大数据、互联网等新技术和各类消费业态紧密融合,实现线上线下融合消费双向提速,促进新型消费蓬勃发展。

——坚持绿色发展、健康消费。贯彻落实新发展理念,全面深化国家生态文明示范区建设,推进绿色低碳循环发展,大力推广绿色消费产品,营造绿色消费良好社会氛围。合理引导居民消费预期,鼓励节约适度、绿色低碳、文明健康的现代生活方式和消费模式,培育健康理性消费文化,促进可持续消费。

——坚持品质至上、放心消费。顺应居民消费升级趋势,持续提升传统消费,大力培育新兴消费,努力增加高品质产品和服务供给,切实满足多元化、品质化消费需求。倡导消费者优先,增强消费者主体意识,切实保障消费者合法权益,营造放心消费环境,实现消费者自由选择、自主消费,提升消费者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

——坚持深化改革、审慎监管。深化“放管服”改革,实施包容审慎有效监管。加强消费产品和服务标准体系建设,强化信用在消费领域的激励约束作用。推动互联网与更多传统消费相互渗透融合,构建企业自治、行业自律、社会监督和政府监管相结合的消费共同治理机制,有力有序有效发展消费新业态新模式。

(三)发展定位

——国际硒养大健康消费高地。为积极应对人口老龄化,依托优质中医药资源和富硒资源,加快推动国家健康城市试点、“生态 大健康”产业改革试点建设,大力发展富硒农产品、富硒中药材、富硒温泉等优质健康产品,积极培育“健康 医药”“健康 医疗”“健康 养生”“健康 养老”“健康 食品”等“健康 ”消费新业态,满足居民对健康服务、健康食品、健康医药等的强烈需求,将宜春打造为国际硒养大健康消费高地。

——全省商贸流通创新发展高地。依托区域公用品牌、“老字号”企业,以及各类特色商业街区,结合全国首批城乡高效配送试点城市建设,加快引导生产和流通、线上与线下、城市与农村深度融合发展,促进商贸消费与文化旅游、健康养老、体育休闲等产业资源互补、协同发展,全力打造现代商贸流通产业生态圈,建设“衣、食、住、行、文、旅、购”等一站式生活配套服务中心,形成区域消费能级提升的强大引擎,打造全省商贸流通创新发展高地。

——赣西消费新业态集聚高地。依托宜春赣西云数据中心,加快补齐5G网络、物联网、千兆光网等数字化基础设施短板,积极搭建消费新平台、新场景,创新消费新业态、新模式,重点发展定制消费、体验消费、共享消费等新业态及“宅经济”、直播电商、在线文娱等新模式,构建线上线下融合的“智能 ”消费生态体系,打造赣西新型消费业态集聚高地。

(四)主要目标

“十四五”时期全市消费升级的总体目标是:居民对美好生活的需要得到有效满足,能消费、敢消费、愿消费的环境基本形成,消费在双循环新发展格局中的基础性和引领性作用全面增强,基本建成在全省具有影响力、辐射力的区域性消费中心城市。具体目标是:

——消费规模进一步扩大。居民消费总量稳步上升,消费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进一步提高,居民对美好生活的需要不断满足,基本实现更高水平的供需平衡。到2025年,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突破1300亿元,消费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稳定在50%以上。

——消费结构进一步优化。衣食住行等传统实物消费提质扩容,文化旅游、健康养老、教育培训等服务消费占比稳步提高,以大数据、互联网、人工智能等为支撑的新型消费规模显著扩大,消费结构基本实现向发展型、享受型和品质型消费升级。到2025年,网络零售总额达175亿元,旅游接待总人数、旅游综合收入年均增速分别达11%和13%左右。

——消费能力进一步增强。居民收入水平逐步提升,中等收入群体比例明显提高,城乡居民收入差距逐步缩小,居民消费能力和消费意愿明显提升。到2025年,城乡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比不高于2.09,城乡居民人均消费支出分别达29500元、19900元。

——消费环境进一步改善。消费领域基础设施不断健全,社会信用环境明显改善,市场监管进一步加强,消费者维权渠道更加畅通,重要消费产品和服务标准体系基本建立,消费者满意度显著提高,基本建成便利、放心的消费环境。到2025年,产品质量合格率达85%,消费者投诉举报处置率达100%。

三、实施四大消费领航行动,激活消费升级引擎

围绕打造区域性消费中心城市,聚焦实物消费、服务消费、传统消费和新型消费四大消费领域,坚持实物消费与服务消费、传统消费与新型消费并重,积极推动消费线上线下融合发展,促进宜春市消费规模扩大、消费结构优化和消费档次提升。

(一)实施消费品质提升行动,提质扩容实物消费

顺应实物消费高品质、智能化、个性化等新趋势,以优化实物消费转型升级为方向,充分发挥市场机制的调节作用,不断扩大吃穿住用行等实物消费供给规模,提升实物消费质量。

推动住宿餐饮消费持续升温。大力推广“民宿 ”“ 民宿”等新模式,在全市推出一批有故事、有体验、有品位、有乡愁的精品民宿,重点打造明月山温汤、靖安中源、铜鼓大塅等三大高端精品民宿集聚区。引导各县(市、区)推出一批具有本地特色的美食或小吃,参与“赣菜美食文化节”评选活动,打造具有宜春特色的名店、名宴、名菜、名点、名小吃等美食名片。支持有条件的县(市、区)培育或引进一批IP跨界合作、推广创意菜的个性化时尚餐厅、网红餐厅,吸引白领、学生等年轻客群消费。加快推进宜春旅游迎宾宴落地,全面打响宜春旅游、商务、公务接待“一桌菜”品牌。鼓励各县(市、区)因地制宜开展各类美食节、餐饮展、技能赛等促消费活动,持续释放餐饮消费潜力。支持餐饮企业拓展线上销售,鼓励发展“社区团购 集中配送”“中央厨房 线下配送”“无接触配送”“餐饮 零售”等新经营模式。支持有序放开深夜食堂、酒吧、咖啡店等餐饮店“外摆位”限制,提升消费体验。持续提升餐饮消费环境,优先在大中型餐饮服务企业普及“阳光厨房”,保障“舌尖上的安全”。倡导绿色健康的餐饮消费习惯,推广“半份菜”“小份菜”点餐服务,避免“舌尖上的浪费”。

专栏1  住宿餐饮消费提振工程

(一)“一县一品”推介计划。以打造宜春美食地标为抓手,充分利用节假日举办消夏节、美食节、小吃节、啤酒节、海鲜节、龙虾节等餐饮嘉年华活动;积极开展品牌餐饮评选品鉴,大力推介袁州松花皮蛋、温汤发糕、丰城冻米糖、高安腐竹、奉新猕猴桃、万载南酸枣糕、上高榜眼蹄花、宜丰蜂蜜、樟树药膳、靖安白茶等本地特产美食。

(二)百家精品民宿推广计划。实施百家精品民宿推广计划,充分挖掘宜春文化旅游、生态康养、历史人文等资源价值,鼓励各类市场主体参与开发民宿项目,打造一村一品”“一村一特”“一村一景等极具创意和美学的乡村精品民宿,提高民宿的吸引力和竞争力。


推动汽车租赁消费结构优化。激发汽车消费市场活力,大力发展汽车消费金融,不断优化汽车市场消费结构。推广新能源汽车消费,加快推进新能源汽车充换电站(桩)网点布局和建设,落实新能源汽车购置补贴和优惠政策,优先在城市公共交通领域推广哪吒、莱特等新能源汽车品牌。大力发展二手车消费市场,全面取消二手车限迁政策,加强二手车交易市场和经营主体服务与经营行为管理,鼓励具备条件的二手车交易市场、经销企业设立机动车登记服务站。加快培育汽车后市场,积极发展汽车美容、保养、维修、配件销售等专业服务,依法有序放开汽车改装市场。鼓励企业采取融资租赁、分时租赁、整车租赁等方式开展汽车租赁业务。鼓励和支持各县(市、区)汽车行业协会、经销商等结合实际开展各类汽车展览展销和促销活动。到2025年,力争建成赣西片区最大的综合性汽车消费市场,每千人汽车拥有量达180辆。

专栏2  汽车消费升级工程

(一)扩大新车消费市场。适度放开汽车限购政策,有序取消行政性限制汽车购买规定,加快构建城乡一体化的汽车销售和售后服务网络。推广新能源汽车消费,重点对无车家庭购置首辆新能源家用汽车给予支持。加大汽车促销力度,通过政企联动促进汽车购买和使用消费。丰富汽车消费金融服务,引导金融机构加大对汽车消费贷款、汽车库存融资等领域的支持力度。

(二)发展二手车消费市场。全面取消二手车限迁政策,鼓励经销商为消费者提供交易、纳税、登记、保险等一站式服务,推动二手车异地便利迁移。加强二手车诚信体系建设,完善二手车经营主体信用信息,加强二手车信息互联互通和共享运用。

(三)培育汽车后市场新业态。引导企业生产定制版汽车、出售改装套件、拓展周边产品,探索建立安全规范的汽车改装流程。鼓励各县(市、区)结合本地条件打造一批汽车主题公园、汽车影院、汽车营地,组织开展汽车嘉年华、房车旅游等活动。

(四)改善汽车使用环境。优化小区、学校、医院、核心商圈等重点区域停车设施供给,合理利用公园、绿地等场所地下空间建设停车场。加快完善新能源汽车使用环境,支持依托加油站、高速公路服务区、停车场等建设充(换)电基础设施。鼓励具备条件的加油站提供汽车维修保养、清洗美容及简餐、应急药箱、便民洗车等服务。


推动住房租赁消费健康发展。坚持“房住不炒”定位,加快构建新建商品房、二手房市场与住房租赁市场的联动体系,加快建立住房租赁信息服务和监管系统平台,逐步实现房源登记、信息发布、租赁交易、网上签约、登记备案等全过程网上办理。积极推广混凝土、钢结构等装配式建筑,加强新建住宅小区配套公共服务设施建设,合理满足居民改善型住房需求,推动住房消费朝绿色化、健康化和智能化发展。支持有条件的县(市、区)组建国有住房租赁发展投资公司,大力培育和引进机构化、规模化租赁企业。鼓励房地产开发企业利用已建成住房、新建住房、库存商品住房等开展租赁业务,支持个人依法合规出租自有住房,加大保障性租赁住房供给。继续推进多层老旧住宅加装电梯等适老化改造。

推动智能消费产品全面普及。把握5G网络升级的契机,加快推动移动通信用户向5G迁移,加快华为授权店、小米之家、联想体验馆等知名厂商实体授权店落地,促进5G手机、平板电脑、超高清显示、VR/AR、可穿戴设备等消费电子产品升级,丰富高端消费电子产品供给。鼓励企业加强核心技术研发,推动可穿戴设备、智能服务机器人等产品创新和产业化升级,提供更多优质消费类电子产品。支持企业或商家建设“线上 线下”体验中心,积极运用VR/AR、交互娱乐等技术丰富消费体验,培养消费者信息消费习惯。加快设备智能化、生活智慧化的信息终端设备普及与升级,推广面向各类人群的智能手机、超高清显示、平板电脑等信息终端设备,鼓励企业开发面向老年人的健康管理类智能可穿戴设备,提升农村新型家电保有量。持续推动网络提速降费,开展5G和IPTV终端产品促销活动,开发5G及千兆宽带流量优惠套餐。

推动家居家电消费更新换代。以家居智能化为目标,重点支持节能型、智能型家电研发,鼓励企业开发基于物联网、人工智能技术的家电组合产品和一体化产品,横向打通家电、照明、安防、家具等领域,向消费者提供智慧家居综合解决方案。支持智慧家居企业与房地产、家装企业加强合作,积极开展智慧家居项目试点应用。鼓励家居装修企业推出“全屋定制”服务,提供设计、选取材料、施工交付、售后服务等一站式服务。加快激活家电家具消费市场,制定出台支持家电家具消费的激励政策,鼓励消费者淘汰旧家电家具并购买绿色智能家电、环保家具。

(二)实施消费潜力挖掘行动,优化提升服务消费

以推动服务消费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主线,通过提升服务品质、增加服务供给,大力促进健康、文化、旅游、体育、教育托幼等服务消费提质扩容,实现服务消费规模持续扩大。

提高大健康消费质量。依托宜春特色的富硒资源、优质的生态资源和独有的中医药资源,结合国家健康城市试点建设,推进健康与医药、医疗、旅游、养老等领域融合发展,培育发展全科医学服务、康复照护、心理咨询、临终关怀等多元化医疗健康服务。推动医疗服务、中医药保健和度假养生等融合发展,大力推广以温泉、中医药为依托的养生保健服务,重点发展养生旅游、温泉疗养、生态养生、中医药康复疗养等新业态,支持樟树创建全国中医药健康旅游示范区,打造具有宜春特色的全国康养高地。加快提升医疗综合服务能力,重点推进中医药特色服务和中医诊疗手段应用推广,打造一批国内知名的中医品牌专科。以济民可信、仁和集团等龙头企业为引领,积极开发化学仿制药、原料药、中成药等中医药产品,持续释放中医药消费潜力。大力发展康复护理、医疗美容、健康管理、健康体检等健康服务,拓展健康消费市场空间。鼓励公立医院与社会资本共建共享专业健康管理机构,支持有条件的养老机构开展医疗服务,推动医养结合型养老服务业发展。

专栏3  “健康 ”消费引领工程

(一)发展健康医疗消费。大力开展中医药特色服务,重点建设推拿科、脾胃科等一批特色专科和品牌专科,加快建设温汤热敏灸中医药养生小镇、岐黄小镇,积极创建国家中医药健康旅游示范区。

(二)发展健康医药消费。依托济民可信、仁和集团等龙头企业,重点开发具有地方特色的药膳、保健食品、中药材饮片、药酒、药饮、药茶、药枕等产品,培育壮大金水宝胶囊、复方鲜竹沥液、清热解毒口服液、蛇胆陈皮口服液等一批知名品牌,提升中医药养生的层次和品质。

(三)发展健康养老消费。加快培育一批医疗器械、康复辅具等智慧康养产品,积极推广居家社区医疗、老人护理、养老公寓、健康管理等健康养老服务,打造成为国际知名的健康养老旅居目的地。

(四)发展健康旅游消费。依托国家首个世界温泉健康名镇、江西首个国家级旅游度假区品牌优势,支持发展森林体验馆(中心)、森林浴场、体检机构等业态,大力开发森林康养、富硒康养、高山避暑等健康旅游产品。

(五)发展健康定制消费。加快丰富商业健康保险产品,引导社会力量投向康复护理、临终关怀以及高端医疗、口腔、医疗美容等资源稀缺领域。支持发展中医医疗保健、健康体检、医疗保健旅游等多样化健康服务。


释放旅游消费活力。聚焦建成全国一流、国际知名的健康养生休闲度假旅游目的地和文化特色鲜明的国家级旅游休闲城市的目标定位,积极打造全时全季旅游消费新场景,构建别具一格的旅游产品新体系,加快创建国家文化和旅游消费试点示范城市。依托宜春丰富温泉资源、文化资源、生态资源等旅游资源,积极培育“旅游 ”“ 旅游”消费业态,重点发展康养旅游、文化旅游、红色旅游、乡村旅游、城市旅游、工业旅游等旅游消费业态。全面推广宜春文化和旅游消费一卡通,定期推出“文化旅游消费季”等文化旅游促销活动,常态化开展“月亮文化旅游节”等活动,提升旅游消费体验。丰富和拓展旅游消费产品,培育中医药康养、文化养心等一批中高端旅游消费产品,提升餐饮、住宿、购物、娱乐等“软性”旅游消费比例。积极开展精品旅游景区和度假区创建工程,推进有条件的县(市、区)创建国家级及省级旅游度假区、高A级旅游景区、全域旅游示范区。优化提升旅游消费环境,加快健全游客服务中心、旅游公路、景区标识、旅游厕所等配套设施,完善宜春“智慧文旅云”功能。探索设立旅游地接奖励扶持专项资金,全面提升本地旅行社服务品质。到2025年,力争全年接待旅游人次突破1.5亿人次。

专栏4  旅游消费融合工程

(一)康养旅游。充分发挥温泉、森林生态、中医药、禅宗文化等康养资源优势,重点提升袁州、宜丰、樟树、铜鼓等地的康养旅游消费品质。以明月山温泉度假区为核心,以铜鼓汤里温泉、靖安九岭森林温泉度假村、宜丰潭山温泉、奉新九仙温泉度假村等为支撑,加快打造特色各异、功能互补的温泉疗养、保健养生业态。推进中医药养生产品开发,围绕阁皂山、古海、三皇宫、药都园、岐黄小镇等打造全国知名的中医药健康旅游示范区。围绕避暑养生养老需求,以靖安、铜鼓、奉新、宜丰等优质生态资源为依托,开发一批避暑度假、森林康养等业态,重点推进宜春花博园熊出没、靖安云水 f 自然界国际旅游度假区、奉新九仙温泉度假村等项目建设。依托袁州、丰城等地富硒资源优势,打造以富硒温泉为引领,富硒康养产品、富硒农产品等为补充的硒养大健康消费品牌。

(二)文化旅游。深入挖掘宜春本地中医药文化、温泉文化、禅宗文化、月亮文化、民俗文化、红色文化、洪州窑文化、府衙文化、书院文化、农耕文化等文化内涵,积极打造一批故事演艺、故事博物馆、故事景区、故事线路等,重点推出秋收起义、月亮文化、非遗文化等特色故事,积极推进文化创意产品进景区活动。依托宜丰黄檗、宜丰洞山、袁州仰山三大禅宗祖庭,围绕宜春禅都文化博览园、明月山、百丈山、宝峰寺、九峰山等知名文化景区,开发一批禅修养心项目,培育一批禅修养心旅游线路,做响宜春独有的禅修文化康养IP。以创建旅游休闲街区、文化特色街区和文化产业和旅游产业融合示范区为契机,积极开展文化文艺展示、旅游打卡等活动,将本土特色文化渗透到旅游休闲、体验的各个环节。

(三)红色旅游。围绕铜鼓秋收起义纪念地景区、秋收起义沉浸式体验中心、万载仙源湘鄂赣红色景区、上高会战遗址、樟树毛泽东旧居和苏维埃政府旧址、袁州会议旧址、奉新苏维埃旧址、水江爱国主义教育基地等红色景区,全面推进党性教育、廉政教育、研学旅行等红色文化主题游,打造一批党史教育示范基地。积极融入国家红色旅游大线路,重点支持秋收起义和湘鄂赣革命根据地纳入全国红色旅游精品路线。依托湘赣边红色文化旅游合作共同体,推进湘赣边区域深度合作,加快实现区域资源共享、产品共建,推动湘赣边红色文化旅游合作共赢。

(四)乡村旅游。以精品休闲园区(农庄)、田园综合体、度假民宿、乡村博物馆为特色,引导休闲农业与特色产业、资源环境、农耕文化等融合,大力发展农旅融合新业态新产品,重点推进宝峰镇美丽乡村示范带、神山湖农业生态园、奉新仰山乡村振兴文旅综合体等一批乡村旅游点建设。支持各县(市、区)依托乡村旅游示范点,建设一批农产品销售专区、商贸街区、集中购物区等,销售本地农特产品、加工产品和地方特色旅游纪念品。实施传统手工艺振兴计划,推进具有宜春地域特色的传统工艺产品的提质发展,争取更多宜春元素伴手礼、工艺品进入旅游市场。

(五)城市旅游。积极拓展城市休闲活动空间,加快推动文笔峰公园、春台公园、状元洲公园、金湖公园、百花山公园等公园建设和改造,加快推进袁州古城采茶剧院复建工程。围绕袁州古城、万载古城、天宝古城、三皇宫等具备一定客流量基础的区域,发展健身运动、传统民俗活动、休闲购物、美食酒吧、主题度假、亲子游乐等城市旅游消费业态。

(六)工业旅游。依托宜春现有工业企业和遗址遗迹,深挖花炮产业、中医药产业、银矿产业、工业设计等工业文化内涵,建设一批城市休闲型、主题公园型工业旅游示范点,开展工业购物游、工业科普游、工业遗产游、中医药体验游,打造宜春工业旅游IP


提升文化消费品质。加强传统文化传承创新,推进宜春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努力创建国家历史文化名城。深挖提炼宜春本地特色文化内涵,推出一批特色文化研究成果,重点打造一批特色文化博物馆、民俗特色小镇、非遗小镇等。加强传统文艺精品创作,借助高新技术推动剧场演艺、歌厅演艺转型升级,加大艺术精品巡演巡展和剧场演艺力度。在中心城区建设宜春文化创意产业园,壮大中心城区数字动漫、工艺美术、创意设计等文旅消费业态。加快打通旅游目的地消费、文体活动消费、住宿餐饮消费之间的产业链,满足市民游客多元化休闲消费需求;引导图书馆、博物馆、美术馆、旅游景区等文化和旅游场所增加参与性和体验性文旅融合消费项目;在商圈、文化园区、文旅街区规划打造一批融合艺术展览、非遗体验、文创商店、精品书店、游戏演艺、主题影院、特色餐饮、运动休闲等文化旅游业态,形成一站式文体商旅休闲消费集聚地。

专栏5  文化消费提升工程

(一)文物遗迹保护利用工程。加快推进樟树吴城国家考古遗址公园、筑卫城遗址、万载古城、袁州古城、宜丰天宝古村、高安贾家古村、洪州窑遗址、靖安雷家古村、西门古街修复、寨下山遗址公园、上高蒙山银矿考古遗址公园、宜春古城墙遗址公园等项目建设。推进赣鄂湘片区革命文物的整体保护利用,将土地革命、抗日战争、解放战争、社会主义建设与改革开放等各个时期的旧址旧居、见证物纳入革命文物保护的范畴。

(二)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利用工程。加快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利用基础设施建设,推进市、县两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展示场馆改造提升。健全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名录保护机制和监督检查机制,建立全市非物质文化遗产数据库。加强高安采茶戏、万载傩舞、樟树药俗、袁州版画等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积极组织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开展研习、培训活动。引导社会群体建设私人非遗场馆、文化馆。深化非物质文化遗产与旅游融合,培育以非物质文化遗产为主要吸引物的旅游景区或民俗博物馆。

(三)文艺精品提质工程。加快推进现实题材舞台剧目、美术、广播影视、音乐、舞蹈等艺术门类作品创作生产。大力实施地方戏曲振兴工程,积极培育和扶持民间创作力量。以建设赣西文化中心为契机,依托市文化馆、美术馆、采茶歌舞剧院等平台,打造一批特色文化品牌,创作一批精品力作。

(四)文化创意产业培育工程。引导文化创意企业参与旅游商品的设计与制造,重点依托夏布制作、脱胎漆器、竹木工艺等传统技艺,围绕中医药文化、红色文化、禅宗文化、月亮文化等地域特色文化元素开发具有本地特色和文化底蕴的旅游商品、文创产品。重点培育明月千古情、和美陶瓷为代表的一批高质量文化产业示范基地,提升万载古城为代表的文化产业和旅游产业融合示范区。


挖掘体育消费潜力。深入实施“一县一品”发展战略,鼓励各县(市、区)因地制宜发展健步走、健身跑、水上运动、自行车、球类、健身舞、登山、武术、垂钓、工间操等群众喜闻乐见的运动项目,积极培育户外徒步、户外定向、击剑、冰雪等具有消费引领特征的运动项目,扶持推广舞龙舞狮、龙舟等具有乡土特色的运动项目。大力发展体育竞赛表演产业,大力支持社会力量举办高水平体育赛事,着力打造环鄱阳湖国际自行车大赛、国际马拉松、全国农耕健身大赛、环昌铜生态经济带自行车拉力赛、VR电竞大赛等一批国际性、区域性品牌赛事。促进体育与文化旅游融合发展,做响靖安三爪仑、宜丰九天、奉新仰天峡、铜鼓尖尾峡、上高白云峰等漂流品牌,大力开发低空飞行、探险露营、水上运动、射击射箭、赛事观摩、龙舟竞赛等户外康体产品。鼓励社会资本开办健身培训机构,引导健身培训机构规范化、品牌化、连锁化发展。到2025年,力争全市人均体育场地面积达2.6平方米。


专栏6  体育消费培育工程

(一)优化体育产业布局。实施一县一品体育发展战略,形成以袁州南庙武术、樟树体育舞蹈、丰城围棋、靖安足球、奉新围棋、高安龙舟、上高排球、宜丰体育舞蹈、铜鼓门球、万载篮球体育产业发展格局,积极争创国家体育消费试点城市。

(二)发展山地运动产业。依托明月山、三爪仑资源优势,建设一批户外运动小镇、山间营地、户外运动小镇、体育训练营地、旅游度假村等,积极开发徒步旅行、露营探险、山地穿越、定向越野、山地车比赛等活动项目,打造集运动休闲、旅游度假、康体健身于一体的山地运动产业。

(三)发展体育健身娱乐业。广泛开展全民健身活动,鼓励各县(市、区)因地制宜地发展滑雪、漂流、垂钓、武术、体育舞蹈、龙舟、自驾游、素拓等体育健身娱乐运动项目。积极开展慢走、广场舞、太极拳、老年瑜伽等适合老年人的休闲运动项目。

(四)发展体育竞赛表演业。主办或承办环鄱阳湖国际自行车大赛、国际全程(半程)马拉松、全国农耕健身大赛、环昌铜生态经济带自行车拉力赛等一批高水平比赛,培育打造若干个具有较大影响力的国内知名品牌赛事。积极开发赛事冠名权、特许商品经营权、广告经营权、赛事转播权以及衍生产品,延伸体育赛事产业链。

(五)发展体育中介服务业。积极开展赛事推广、体育广告、技术培训、信息咨询、体育保险等中介服务,培育发展多形式、多层次的体育协会和中介组织。探索开展体育经纪人业务。

(六)培育多元化体育产业。加快人才、资本等要素流动,培育和引进一批市场潜力大、创新能力强、发展理念新的体育产业龙头企业。促进体育制造业发展,扶持一批体育运动器材、体育健身器材和运动服装制造的企业。鼓励文化、旅游、金融等领域骨干企业进入体育产业领域,参与或支持体育市场开发、场馆建设、赛事承办等。


提质家庭消费需求。鼓励发展员工制家政服务企业,推动家政服务平台与传统家政服务企业融合发展,培育壮大家政服务龙头企业。支持宜春职业技术学院等高校、职业院校开设家政服务相关专业,支持建设家政产教融合、人才培训等实训基地和家政服务高技能人才培训基地,拓宽家政从业人员学习和培训渠道。推动家政服务企业标准化和规范化发展,实行家政从业者岗前培训、健康体检、认证考核、失信公开等制度。积极开展家政服务领域信用建设专项行动,组织开展“诚信家政建设万里行”活动,推动家政服务业信用信息平台嵌入宜春公共信用信息平台。鼓励家政服务企业与养老机构、医疗机构等融合发展,扩大失能失智老人长期护理和照护服务和婴幼儿照护服务供给,构建全天候全周期家庭服务体系,推进家政进社区、进家庭。培育发展家庭管家、金牌月嫂、高级保姆等高端家政服务,更好满足中高端家庭服务消费需求。

规范教培消费市场。按照一县(市、区)一所公办中等职业学校要求,重点支持赣西中职学校、樟树中医药学校等职业院校建设,力争丰城中等职业学校建成江西联合职业技术学院首批分院,打造高水平职教园区、专业化产教融合实训基地和公共实训中心。鼓励社会力量和资本通过多种形式举办或参与举办职业院校、成立职教集团,加快成立以宜春职业技术学院为龙头的职业教育集团(联盟)。大力支持宜春学院向应用型大学转型发展,积极推动宜春幼专专升本,加快推进宜春开放大学融合发展,全力构建多层次、多样化的教育培训体系。大力发展普惠性学前教育,通过采取提供场地、购买服务、减免租金、派驻公办教师等方式引导和支持民办幼儿园提供普惠性服务,鼓励有条件的幼儿园开设托班和早教服务。

(三)实施消费活力激发行动,提档升级传统消费

围绕提档升级传统消费,不断深挖农村消费市场潜力,适当增加公共消费支出,推广绿色消费方式,不断缩小城乡消费差距,激活城乡消费活力。

激活农村消费市场。以实施乡村振兴战略为抓手,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不断丰富农村消费业态,补齐农村消费载体短板,推动农村消费梯次升级。实施品质消费下乡进村计划,积极开展新一轮汽车下乡、家电下乡等促销行动,采取企业让利、政府补贴方式促进农村居民耐用消费品更新换代。实施农村便民服务消费提升计划,加快推动乡镇生活综合服务中心和村级生活综合服务站全覆盖,完善快递收寄、日用消费品、农机租赁、幼儿看护、养老护理、家电维修等日常生产生活服务功能。实施电子商务下乡进村计划,推动电商与乡村旅游、休闲农业等多产业深度融合,扎实推进“赣品网上行—村播计划”,支持奉新冯川镇、丰城铁路镇等一批淘宝村镇建设。实施消费助农计划,支持各县(市、区)打造一批精品农产品展示馆、专柜,常态化开展农产品网络直播专场活动,鼓励参加中国国际农产品交易会、中国绿色食品博览会等高规格农产品展销会。实施农村消费基础设施补短板行动,重点推进快递进村、网络降费、道路畅通三大工程建设,优化乡村消费环境。

提升公共消费比重。合理布局教育医疗、养老托育等公共服务设施,不断提高基本公共服务供给总量和质量水平,引导财政资金更多向公共服务领域倾斜,鼓励社会组织和社会资金投资建设公共服务设施,满足居民日益增长的高品质公共服务需求。聚焦办好人民满意教育,实施学前教育优质普惠发展、义务教育优质均衡发展、普通高中优质特色发展、职业教育优质融合发展、高等教育优质内涵发展五大工程,打造高质量教育体系。聚焦提供全方位全生命周期健康服务,全面提升公共卫生服务能力,加强卫生健康服务体系建设,提高县级医院和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医疗服务水平,大力发展中医药健康服务新业态,全面深化以医联体和家庭医生签约服务为主的医药卫生体制改革,健全医疗卫生服务体系。加快健全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大力实施公共文化标准化、数字化、惠民化三大工程,推出一批“24小时书店”,构建主城区和中心乡镇15分钟、一般村镇20分钟的“公共文化服务圈”。加快健全基本养老服务体系,加大社区居家养老扶持力度,加快补齐“党建 乐龄中心(幸福食堂)”等普惠型农村互助养老服务设施短板,鼓励社会力量投资兴办养老服务机构,建设居家社区机构相协调、医养康养相结合的养老服务体系。推进优生优育全程服务,全面整合孕前保健、孕期保健、住院分娩、儿童保健、儿童预防接种等服务内容,推动婴幼儿照护服务行业发展,鼓励社会力量建设高标准婴幼儿照护场所,优先支持优质公办幼儿园提供多样化的婴幼儿照护服务,打造优生优育“一条龙”服务链。到2025年,养老护理型床位占比达60%以上,每千人口拥有0—3岁婴幼儿托位数达4.5个。

专栏7  公共消费补短板工程

(一)高质量教育体系建设工程。重点推进一中、三中、实验学校扩建,宜阳新区宜阳二中、大塘学校小学部、十运学校、北湖学校建设,袁州区袁河小学、实验小学新建及十中改扩建,丰城城区小、十一中、丰水湖小学、丰水湖中学、文安学校、龙泉学校建设,樟树市滨江二小、四中、六小、中医药职业学院建设,靖安县城南小学建设,奉新一中、七小建设,高安德远、六中建设,上高职业教育园区,宜丰城东学校建设,铜鼓四小建设,万载五小、六小、三中建设。

(二)医疗卫生服务体系建设工程。重点推进宜春市人民医院二期、宜春市中医院、宜春市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南昌大学第一附属医院(靖安县人民医院)、樟树市新城区人民医院、奉新县中医院整体搬迁、第一足球网人民医院整体搬迁、宜春学院第一附属医院(万载县人民医院南部新城院区)。

(三)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工程。重点推进宜春采茶戏剧院、樟树市吴城文化博物馆、樟树市筑卫城遗址、樟树市工人文化宫、高安市采茶戏艺术中心、丰城市洪州窑博物馆新馆、上高县博物馆陈列展览、万载县湘鄂赣革命纪念馆、万载县图书馆、万载县文化馆、万载县文化艺术中心、靖安县演艺会务中心、靖安县智慧图书、第一足球网五馆二心等项目建设。

(四)养老托育服务体系建设工程。重点推进丰城市剑城颐养、宜丰祥胜老年公寓、樟树市乡镇敬老院、奉新县老年护理院,市、县两级托育服务指导中心建设。


扩大绿色消费规模。倡导简约适度、绿色低碳、文明健康的生活理念和生活方式,推广绿色技术、绿色产品、绿色出行、绿色建筑,鼓励创建绿色商场、绿色饭店、绿色社区,引导绿色消费、健康消费。试点探索实施绿色产品消费积分制度,培养绿色消费习惯。大力实施“百万亩中药材”“百万亩富硒大米”两大种植计划,培育富硒大米、富硒油茶、富硒中药材、富硒水果、富硒蔬菜、富硒畜禽等具有宜春特色的区域品牌,力争在全省率先全域建成富硒绿色有机农产品示范市。制定碳达峰行动计划方案,在工业、建筑、交通等重点领域推广清洁能源,提高清洁能源消费比例。大力推广装配式建筑,推动绿色、节能、环保的绿色建材应用,扩大绿色建材消费规模。推动快递物流绿色发展,支持使用标准化、减量化和可降解包装材料,推广“周转箱 托盘”单元包装、无包装配送模式,提高快递包装回收利用率。完善废旧产品回收处理体系,支持汽车、家具家电等大宗商品及手机、电脑等消费类电子产品开展以旧换新活动,制定出台废旧汽车、家电、电子产品等回收利用行业规范发展的实施办法。鼓励发展“互联网 废旧物资回收”、家电家具租赁等新模式,支持二手闲置物品在线交易平台发展。促进生活垃圾分类收运体系和再生资源回收体系“两网融合”,努力打造宜春资源循环利用品牌。

专栏8  富硒农产品消费推广工程

(一)富硒大米。大力发展优质大米,突出富硒大米、有机大米等优势品种,加快建立以袁州、丰城、樟树、高安、上高、奉新、万载为重点的富硒大米产业园区,打造以万载、铜鼓、宜丰为重点的有机大米产业基地。

(二)富硒果蔬。加快发展猕猴桃产业,适当发展市场适销对路的梨、杨梅、草莓等时令果品和椪柑、葡萄、脐橙、火龙果、桑葚、蓝莓等具有商品优势的精品水果。加快推进城郊蔬菜及主产县蔬菜的发展,重点推进干辣椒、上高三辣、万载百合、樟树青皮冬瓜、丰城豇豆和昌铜沿线高山有机蔬菜等特色蔬菜种植。

(三)富硒茶叶。重点打造靖安白茶产区、铜鼓宁红茶产区及袁州禅茶产区,加快建设一批标准化茗茶加工厂,培育一批茶叶龙头企业。

(四)富硒中药材。重点在丰城、樟树两市的105国道沿线,布局三子一壳天花粉、芡实等道地中药材种植。在高安、上高、万载、袁州四个县(市、区)的320国道沿线,种植粉防己、太子参、白芍、金银花、菊花等特色中药材。在昌铜高速沿线,种植黄精、罗汉果、黄柏、杜仲、厚朴、白术、玉竹等木本中药材。

(五)富硒畜禽。以规模化养殖为发展主线,加快推进肉牛、肉羊养殖、黑山猪、禽蛋等基地建设。大力发展绿色水产养殖,重点在袁州、靖安、铜鼓、奉新等区域建设特色繁养基地。

(六)富硒油茶。以丰樟高、袁上万两大产业集群为重点,形成全产业链发展格局,把宜春打造成全国高产油茶栽培标准示范基地、苗木繁育基地、产品集散基地。


(四)实施业态模式创新行动,培育壮大新型消费

抢抓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机遇,聚焦数字化、个性化、便利化消费需求,鼓励发展定制消费、体验消费、共享消费等新业态,大力培育“宅经济”、“网红经济”、在线文娱等新模式,加快构建线上线下融合的“智能 ”消费生态体系,培育壮大新型消费。

鼓励发展新型消费业态。支持发展在线定制、网络预售、众筹团购等个性化定制化消费,鼓励发展具有宜春特色的工艺美术品和手工品高级定制消费,打造一批满足青年群体个性化消费的主题门店。应用短视频、直播、AI、VR/AR、5G 4K/8K等技术,打造沉浸式全景在线产品,积极推广“云旅游”“云展览”“云演出”“云逛街”“云阅读”等新模式,拓展体验消费新空间。以增进生活便利和满足新消费需求为导向,引入和培育一批共享经济平台型企业,积极发展共享出行、共享旅游、共享教育、共享医疗、共享厨房、共享派对空间等新型共享消费产品,拓展联合办公、开放社区等共享众创空间,扩大共享消费新需求。


专栏9  消费新业态培育工程

(一)定制消费培育行动。针对不同年龄、不同地区等人群,鼓励企业发展家居定制、餐饮定制、旅游定制、医疗健康定制、养老定制、家庭服务定制等服务;大力发展高级定制,开发一批具有特色的工艺美术产品、手工作品;打造一批集吃、喝、游、玩于一体的实体门店,满足年轻群体的个性化消费需求。

(二)共享消费培育行动。实施共享经济平台型企业培育计划,到2025年,力争引进和培育35家共享经济平台型企业。实施共享出行普及计划,到2025年,全市中心城区、县城城区、产业园区等重点功能区实现共享出行全覆盖。实施旅游资源共享行动,到2025年,基本实现全市旅游景区间、旅游公司间旅游资源共享。实施共享经济培育行动,到2025年,力争开发35个应用于教育培训、医疗健康等领域的共享应用软件和平台。

(三)体验消费培育行动。鼓励旅游景区、博物馆、美术馆等应用短视频、直播、VR/AR5G 4K/8K等技术,打造沉浸式全景在线产品,推出不夜春城在线数字展览,丰富宅家看特展”“宅家听讲座”“宅家购文创等线上服务,拓展云旅游”“云展览新空间。鼓励实体商业通过直播电商、社交营销开启云逛街等新模式。开展就医复诊、健康咨询、健康管理、家庭医生等在线医疗服务,完善网上预约诊疗服务,拓展云医疗新空间。支持平台企业和学校建设在线学习、在线职业教育、技能培训平台,拓展云教育新空间。培育数字体育平台,发展线上竞技、线上健身等业态,拓展云体育新空间。


培育壮大新型消费模式。鼓励发展“宅经济”,充分运用互联网手段,推动教育、医疗、养老、旅游、体育、家政等领域线上线下融合发展,建立健全“互联网 社会服务”消费模式。扶持壮大“网红经济”,利用“网络直播”“短视频”等新媒体,常态化举办“电商直播文化节”、“电商直播网购节”、产地直购直播等主题活动,加快建设宜阳新区直播电商基地、丰城青年网红直播基地等5G 直播电商基地,打造一批网红地标。大力发展数字文娱,推动动漫电竞、网游手游、网络文学等在线文娱发展,培养和引进一批优质电竞战队俱乐部、孵化一批头部电竞主播、举办一批有影响力的电竞赛事,将宜春打造成“网红之城、电竞之都”。

专栏10  消费新模式壮大工程

(一)宅经济普及推广计划。积极发展互联网医疗健康,积极推广分时段预约诊疗、互联网诊疗、电子处方流转、药品网络销售等服务,推进互联网医院和远程诊疗中心建设。全力构建智慧文旅新生态,加快升级宜春智慧文旅云平台,重点打造一批智慧景区、智慧旅游乡村试点、数字博物馆,鼓励有条件的景区开发5G VR全景直播、5G AR慧眼、5G AI旅游,加快实现4A级以上景区智慧服务网络全覆盖。大力提升在线教育质量,积极打造高品质名师课堂名校网络课堂,积极推进一批智慧校园建设。发展壮大智慧健康养老、智能体育等互联网服务,积极构建互联网家庭式共享养老模式。

(二)直播电商扶持壮大计划。常态化举办电商直播文化节电商直播网购节、产地直购直播等主题活动,加快建设宜阳新区直播电商基地、丰城青年网红直播基地等一批5G 直播电商基地,培育富硒大米、靖安白茶、奉新猕猴桃、高安腐竹、上高三辣、宜丰白及等一批网红产品,打造温汤热敏灸小镇、袁州古城、万载古城、古井泉街、爱情花卉小镇、岐黄小镇、巴夫洛生态谷、水墨镜山、状元坊、元青花、三爪仑等一批网红地标,构筑线下孵化供应链线上平台于一体的直播电商孵化集群。实施直播电商四个一工程,到2025年,力争成功打造10个特色产业5G 直播电商基地、10家直播电商骨干企业、10个网红品牌、10个网红带货达人。

(三)网红之城、电竞之都培育计划。深入挖掘月亮文化、禅宗文化、中医药文化等优秀传统文化底蕴,通过授权方式与动漫、游戏电竞企业进行市场化合作,加快培养和引进一批优质电竞战队俱乐部、孵化一批头部电竞主播,加快建设专业化电竞场馆,争取举办全国性电竞赛事,力争打造全省乃至全国知名的网红之城、电竞之都。到2025年,力争成功孵化3-5个头部电竞主播、建成1个专业化电竞场馆。


大力推广新零售模式。积极推进实体商贸零售转型升级,鼓励实体商贸零售企业建立线上交易平台,积极引进一批国际国内知名新零售品牌企业,培育“智慧餐厅”“智慧超市”“智慧商店”等新零售业态,推动向“商品 服务”转型。支持线上商贸零售主体开展线下新零售业务,鼓励传统零售主体及跨境电子商务主体开设线下实体展示店、体验店。加快传统商贸零售主体数字化改造,推动传统商贸综合体、超市等生活服务场所进行“人、货、场”云改造,打造场景化、体验式、互动性、综合型消费场所;推动商品实体交易市场数字化转型,探索“新批发 新零售”模式。推广“不见面”“零接触”服务等无接触式消费,积极推进无人货柜、电子菜柜、无接触配送站点、无人智能售货机等社区基础设施建设,满足群众便利消费和无接触消费需求。加快推动新零售业态向大型居住区、新城区和乡村延伸,提升新零售服务业覆盖面。

专栏11  新零售创新发展工程

(一)商贸零售企业创新转型发展行动。实施实体商贸零售转型升级行动,积极引进盒马鲜生、奥特莱斯、山姆会员店、沃尔玛、家乐福、麦德龙、欧尚等一批国际国内知名零售品牌企业,鼓励和推动百货商场、大型超市、商业综合体、餐饮服务企业、社区便利店等建立线上交易平台,丰富娱乐、影院、健身、美容美体、儿童游乐、健康美食等体验式业态,积极培育智慧餐厅”“智慧超市”“智慧商店等新零售业态,推动向商品服务转型。到2025年,50%的商贸零售企业建立线上交易平台,成功打造8-10家新零售示范企业。

(二)商贸零售龙头企业线下融合行动。实施商贸零售龙头企业线下融合行动,支持企业利用阿里巴巴国际站、寺库网等电商平台开展快闪促销活动,鼓励传统商贸零售企业开设展示店、体验店,支持跨境电商企业设立形式多样的跨境电商线下体验店。到2025年,力争成功设立35家跨境电商线下体验店。

(三)商贸零售企业数字化改造行动。实施商贸零售企业数字化改造行动,支持大商场、综合体、商圈、商业街、社区等加强商业基础设施智能化、数字化改造,推广自助结算、刷脸支付等移动支付方式,鼓励商贸零售企业利用人工智能、VR/AR等新一代信息技术提升消费者购物体验,全面提升商贸零售企业智能化、数字化水平。

(四)无接触消费普及行动。实施无接触消费普及行动,加快推进无人货柜、电子菜柜、无接触配送站点、无人智能售货机等社区基础设施建设,支持门店宅配、前置仓提货站”“安心达”“闪购、自助式消费等新模式发展,创新发展线上预约下单、线下服务到家等无接触配送到家服务。到2025年,力争建成5个无接触配送站点,在写字楼、商场、车站、社区等人群密集区域设置200个无人智能售货机,在20个小区配备无人货柜和电子菜柜。


四、实施六大消费支撑工程,夯实消费升级基础

围绕增强消费升级供需两侧基础,聚焦实施拓展空间、优化供给、完善基础、畅通流通、提升能力、营造环境六大工程,健全消费升级的支撑体系,实现供给与需求更高水平的动态平衡。

(一)实施消费空间载体拓展工程

聚焦拓展消费升级新空间,优化商圈、步行街、百货商场、购物中心、便利店、农贸市场等城乡商业网点布局,加快塑造五大新型消费场景,积极搭建三大新型促销平台,积极构建城乡融合的新型消费网络节点体系,培育扩大消费升级有效载体。

塑造新型消费场景。积极开展特色商业示范街区建设,支持润达国际购物中心、万达广场等中心城区和各县(市、区)商业街区智慧化改造,建设一批“智慧街区”“智慧商圈”,打造一站式综合性、高品位消费平台。鼓励中心城区和各县(市、区)打造夜间经济集聚区,加快建设餐饮集聚型、休闲购物型、养生体验型、潮流娱乐型等一批夜间经济示范街区,培育发展“宜春夜购、宜春夜游、宜春夜食、夜间文体、夜间亲子”等业态,打造一批城市夜间经济地标,构建市县联动的“2 N”夜间消费网络。补齐城乡社区便民消费短板,加快引入一批高端连锁便利店,推动农贸市场国有化运营和智慧化改造,打造满足社区居民购物、娱乐、家政等日常需求的“15分钟便民服务圈”。实施“百亿市场”培育工程,积极推动商品交易市场转型升级,培育创建百亿级综合型商品交易市场和十亿级专业型商品交易市场。充分发挥乡镇人口、交通、产业等优势,持续打响宜春特色商贸小镇品牌,创建一批工贸型、农贸型特色商贸小镇,不断提升乡镇商贸集聚水平。

专栏12  新型消费场景塑造工程

(一)高品位商业街区和商圈。深入开展省级高品位商业街区创建行动,鼓励步行街区由线下经营实体向场景化、体验式、互动性、综合性消费转型,重点推进宜春润达商业步行街、明月山古井泉街、中山路王子巷商业步行街、樟树三皇宫等步行街新建或改造提升,着力打造一站式综合性消费平台。实施重点商圈数字化改造,先行开展宜春润达国际购物中心、万达广场等商业聚集度高、基础条件好的商圈智慧化改造试点,打造一批新型智慧商圈。到2025年,力争在中心城区和各县(市、区)分别培育23条、12条高品位商业步行街,在中心城区建成12个具有一定影响力的智慧商圈。

(二)高品质夜间经济集聚区。加快打造宜春润达商业步行街、中山路王子巷商业街等中心城区夜间经济示范街区,积极推进万载古城二期、明月山古井泉街、樟树三皇宫等县(市、区)夜间经济示范街区提质扩容,重点提升万载古城景区国家级夜间文旅消费集聚区品质,加快创建明月山古井泉街、宜春明月千古情景区、铜鼓汤里文化旅游度假区、樟树三皇历史文化街区、靖安西门古街、上高大观老街等主要夜间文旅消费集聚区,着力构建以中心城区鼓楼夜间消费圈和市府夜间消费圈两大夜间经济街区为主、县(市、区)N条夜间经济街区为辅的夜间消费网络。繁荣夜间消费活动,积极开展宜春市夜间美食嘉年华夜间消费盛典等大型夜间消费活动,创新推出醉琳琅夜市六六夜肆、彩虹星光夜市、牛喂集市、红林后备厢夜市、赣皖艺术文化交流节等系列活动,活跃夜间消费氛围。

(三)便利化社区生活服务圈。加快推动连锁便利店建设,积极引进美宜佳、全家、乐豆家等国内外知名品牌便利店,提升社区消费品质;加快完善社区便民消费服务中心美容美发、家电维修、洗衣修鞋、家政托幼、人像摄影、代办邮件、生活缴费、日用消费品等基本生活服务功能,满足居民消费、休闲、娱乐与交流一站式生活需求;加快新城区农贸市场建设步伐,推动农贸市场国有化运营和智慧化改造,重点推进宜春经开区经发智慧农贸市场建设,鼓励在大型社区布局生鲜自提柜、智能贩菜机等智慧微菜场,满足居民更优质购物体验。

(四)高标准商品交易市场。积极推动综合型商品交易市场转型升级,重点推进奉新猕猴桃综合商贸交易中心、靖安现代农产品综合交易市场、樟树赣中农产品交易市场(一期)建设,重点扶持赣西农副产品批发市场、宜春国际商贸城、樟树中药材批发市场和锦江农产品批发市场做大做强,打造赣西商品交易中心、赣西区域农产品集散中心;加快推进二手车、报废汽车、建材贸易等一批专业型商品交易市场转型升级,打造一站式服务平台和消费平台。到2025年,中心城区建成2个高标准商品交易市场,各县(市、区)至少建成1个高标准商品交易市场,成功打造赣西片区最大报废汽车市场。

(五)高质量特色商贸小镇。依托各乡镇特色产业,持续打响明月山温汤镇、樟树市临江镇、丰城市梅林镇、高安市八景镇等特色商贸小镇品牌;积极围绕中药材、宜春大米、富硒油茶、富硒食品等特色优势产业,推动樟树、袁州、万载、奉新、上高等县(市、区)各乡镇创建一批工贸型、农贸型特色商贸小镇。到2025年,力争培育新增3个左右省级特色商贸小镇。


搭建新型促销平台。聚焦假日消费、新型消费、展会经济等,大力开展方式多样、内容丰富的线上线下促销行动,策划开展贯穿全年、覆盖全市的消费提振系列活动。支持商贸、餐饮等企业开展节假日促销活动,依托特色街区和商圈、夜间经济集聚区、商品交易市场等场所打造实体现货直销系列促销平台,做到“无节造节、有节造市”“月月有活动、每季有节会”。深化与淘宝、快手、抖音、视频号等大平台合作,实施“赣品网上行”“宜品网上行”系列活动,拓宽宜春产品营销渠道,提高宜春产品线上销售比重。鼓励开展品牌展会促销活动,培育壮大会展业市场主体,打造一批国际化、品牌化、高端化、市场化、专业化的高端会展平台,提升会展拉动消费的作用。

专栏13  新型促销平台搭建工程

(一)节假日促销活动。开展春暖花开 f 宜人宜购系列活动,鼓励各县(市、区)发放电子购物消费券,常态化开展动全城消费月、亮丽换妆促销行动、避暑纳凉促销季、庆国庆迎中秋促销、孝敬长辈重阳购等让利活动,繁荣节日经济。办好特色节庆促销活动,积极举办月亮文化旅游节、民俗文化节、万载百合花旅游节、万载花炮文化节、奉新猕猴桃节、靖安白茶开采节、靖安宝峰孝文化庙会、上高三月三洋林少数民族节等各类主题购物节会,做到无节造节、有节造市”“月月有活动、每季有节会,力争每年在全市范围举办1次大型促销活动,各县(市、区)每季度开展1次以上应季消费活动。

(二)线上节会促销活动。深化与淘宝、快手、抖音、视频号等大平台合作,推行一县一品一主播模式,积极举办电商直播网购节”“春城带货王等网购促销活动,全面释放网购消费潜力。创新打造云端美食节,通过图文、视频等形式,组织开展主厨厨艺直播、网红吃播、订餐秒杀等线上活动,推动特色美食跨区域消费。鼓励跨境电商平台选取进口精选商品开展快闪促销活动,推进跨境电商进出口快速上量。

(三)品牌展会促销活动。实施展会促销活动,充分发挥国家级、省级品牌节会平台优势,重点做好全省旅游产业发展大会、樟树全国药材药品交易会、中国(高安)陶瓷采购节、中国锂业大会暨中国(宜春)锂电新能源产业高峰论坛等4个重大经贸活动,培育形成具有全国影响力的品牌展会。依托县(市、区)区位产业优势,按照一城一展一会的要求,重点打造樟树药材、高安陶瓷、宜春锂电新能源等特色产业展览会,吸引全国行业客商到宜春参会参展,培育形成具有区域影响力的品牌展会。大力引进国内外优质品牌展会到宜春落地,持续办好高品质家电、智能家居、家具、汽车、酒业等N个全领域全行业展销、展会活动,在全市形成月月有活动、季季有展销的会展格局。


(二)实施消费供给体系优化工程

聚焦推动居民“乐消费”,围绕提升消费产品供给质量,以健全消费产品和服务质量标准为前提,加强自主优势品牌建设,积极扩大名优产品供给,不断满足宜春人民高品质消费产品和服务需求。

健全质量标准体系。夯实消费品质量安全标准基础,提升消费品市场准入标准门槛,加快制订、修订一批基础质量标准,积极创建一批标准化集成示范基地。加强消费品标准管理,完善与强制性国家标准协调配套的推荐性标准体系,推动消费品标准由生产型向消费型、服务型转变。深入推进企业标准“领跑者”行动,充分发挥“领跑者”标杆引领作用,加快全市消费品质量升级,营造生产看“领跑”、消费选“领跑”的氛围。围绕优势产品领域和新兴服务领域,制定一批具有国内先进水平的团体标准,打造一批具有影响力的团体标准品牌。引导和鼓励企业、科研单位、高等院校等主动参与地方标准、行业标准、国家标准乃至国际标准的制修订工作。实施服务业标准领航行动,在旅游、养老、家政、餐饮等重点领域遴选一批服务质量标杆单位参与制定相关行业服务标准。鼓励企业建立标准信息自我声明公开和产品全生命周期质量管理制度。加强消费品领域科技、专利、标准一体化研究,鼓励企业将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关键技术纳入标准。

专栏14  消费领域质量标准提升工程

(一)企业标准领跑者行动。实施企业标准领跑者行动,充分发挥标准化的基础性、引领性、战略性作用,重点鼓励酒业、金属家具、建筑陶瓷、烟花爆竹、婴幼辅食、锂电新能源和砂轮等优势领域企业以及养老托育、家政安保、文化旅游等服务领域企业主动制定并实施先进标准,在主要消费品和服务领域形成一批具有市场竞争力的领跑者企业标准。到2025年,力争成功培育25家江西省企业标准领跑者

(二)团体标准培优行动。实施团体标准培优行动,以满足市场竞争和创新发展需要为目标,鼓励全市社会团体制定高于国家标准、行业标准和地方标准的团体标准,重点围绕富硒产品、绿色有机食品、道地药材、金属家具、锂电新能源等传统优势领域以及智慧物流、智慧旅游等新兴服务领域打造一批先进团体标准,逐步扩大全市标准军团。到2025年,力争成功培育1-3个团体标准。


加强自主品牌建设。实施消费品牌提升工程,加强对老字号、地理标志产品、富硒产品、绿色有机农产品等优质品牌的培育和保护,持续开展老字号认定申报工作,推进老字号企业名称、字号、商标“三统一”。鼓励老字号开设旗舰店、体验店、快闪店等,加快打造一批品牌消费集聚区。深入实施消费品工业“三品”战略,鼓励行业协会、研究机构等开展宜春自主品牌研究,打响“宜春大米”区域公用品牌,重点培育樟树中药材、靖安白茶、奉新猕猴桃、铜鼓黄精等一批区域优势品牌,积极构建“1 N”[]的自主品牌体系。加强自主品牌宣传推介活动,鼓励运用互联网和新媒体等手段开展品牌推广,持续办好宜春月亮文化旅游节、白茶文化旅游节、樟树药交会等具有影响力的会展活动。推动宜春特色产品“走出去”,拓宽宜春特色产品销售渠道。到2025年,力争成功认定3—5个江西省老字号品牌,“两品一标”农产品认证数量达880个。

专栏15  县(市、区)自主品牌创建工程

(一)袁州区。宜春大米公用品牌为依托,着力发展绿色大米、有机大米、含硒大米、富硒大米,构建宜春大米 N个企业品牌的品牌体系。擦亮袁州油茶名片,推动油茶向药用、医用、保健、化妆品等领域延伸。推进医养游”“康养游”“乡村游融合发展,做强绿城 f 桃花源、松鼠部落、油茶博览园等一批优质文旅品牌。

(二)明月山。打响享健康到温汤禅意胜境、生态洪江口号,争创全国森林康养示范基地。培育和研发富硒大米、富硒菊花、富硒石斛、富硒护肤品等一批有影响力的富硒产品,打造国际硒养中心。丰富夜市”“夜销”“夜秀”“夜展等新业态,做强夜经济品牌。

(三)樟树市。发展中医药健康理疗、乡村休闲、药膳食养、药景观赏科普、古镇遗址等旅游产品,打响中国药都养生樟树旅游品牌。依托药、酒、盐、金属家具等四大产业创建一批自主品牌,积极推广四特酒、药膳养生宴、古海盐浴、野生茶油、黄蜡石等特色产品。

(四)丰城市。发展以麻鸭为首位,以富硒大米、水产、中药材、畜禽等为特色的富硒种养精深加工项目,打造麻鸭、大米等富硒全链条产品,叫响真牛好鸭和丰城一桌菜等特色品牌。

(五)靖安县。生态大健康为发展方向,依托靖品 f 靖安生活馆区域影响力,推动靖安白茶、皇菊、香菇、黑木耳、奇石等名特产品做大做强。推进国家全域旅游示范区建设,加快城区景区化、乡镇景点化、农村景观化进程,全力打响有一种生活叫靖安品牌形象,创建江西绿色生态品牌。

(六)奉新县。依托国家消费品工业三品战略示范城市建设,抓好以纺织、竹制品为特色,电子信息、食品、医药为主攻产业的消费品工业发展,推动奉新大米、猕猴桃、纺织服装产业标准化、品牌化发展。

(七)高安市。围绕腐竹辣椒小黄牛、大米黑猪富硒油做文章,做大做强高安大米”“高安辣椒”“高安牛肉”“高安腐竹等农产品区域品牌。提升高安指数影响力,打造全国知名的二手商用车集散地。充分挖掘高安文化精髓,推出元青花文化、书院文化、陶瓷文化、古衙文化、禅宗文化等文旅品牌。

(八)上高县。围绕食品消费新需求,发展壮大富硒油茶、肉牛、中药材、食用菌以及三辣等特色农产品品牌,积极争取上高粉防己获评农产品国家地理标志。引导文化、乡村、生态等元素与旅游产业深度融合,打响水墨镜山、大观天地特色小镇知名度。

(九)第一足球网。围绕油茶、果蔬、中药材、养殖等特色种养业,大力发展集规模种养产品加工于一体的绿色富硒有机农业,扶持竹香飘飘”“黄岗味道等品牌做大做强,支持宜丰盈科泉茶”“宜丰白及申请认证农产品地理标志。

(十)铜鼓县。以创建国家全域旅游示范区为抓手,策划穿越湘赣边、重走秋收路精品旅游线路,全面提升长寿铜鼓 f 康养胜地旅游品牌知名度。充分利用中国黄精之乡品牌,发展富硒绿色有机产业,扩大铜鼓富硒”“铜鼓有机品牌影响力。

(十一)万载县。以万载古城为核心,打造中国喜文化”“婚庆文化”IP。实施休闲农业和乡村旅游精品工程,打造中国最美乡村旅游目的地。推动油茶、龙牙百合、三黑一黄特色养殖、三子一壳道地中药材、稻渔综合种养等产业快速发展,打响有机富硒品牌。


扩大名优产品供给。加大全国各地特色产品供给,积极引进省内外名企入街、名品入店,增加中高端商品供给,重点支持万达广场、天虹购物中心、润达国际购物中心等一站式综合性消费平台发展,打造赣西区域时尚消费高地。加快打造跨境电商平台载体,做大进境家禽海关指定监管场地等跨境平台,积极争创宜春综合保税区、跨境电子商务综合试验区。加快发展跨境进口电子商务,探索跨境电子商务民生消费品零售进口新模式,支持跨境电子商务零售进口平台规范化发展,鼓励线上率先实现境内外商品同款同价。支持中心城区及有条件的县(市、区)发展“首店经济”和“首发经济”,积极引进一批国际高端品牌在宜春慕尚名品集合店等名店落户,鼓励国际一线品牌设立免税店、品牌首店、旗舰店、体验店。

积极拓展内销渠道。实施消费“同线同标同质”工程,将内外销产品“同线同标同质”实施范围逐步从食用农产品领域拓展到其他消费品领域。支持出口企业宣传推广自有品牌,鼓励出口企业利用国内展览展销会逐步建立、拓宽国内营销网络。鼓励外贸企业利用网上销售、直播带货、场景体验等新业态新模式,扩大交易规模。鼓励出口消费品进步行街、进专业市场、进零售店,支持有自主品牌、内销意愿强的外贸企业与大型商超建立长期直采供货关系。鼓励政府机关、企事业单位在同等条件下优先采购出口转内销消费品。

(三)实施消费基础设施提升工程

聚焦培育壮大消费新业态、新模式、新场景,推动传统消费模式业态数字化、智能化转型,加快布局以5G、物联网为代表的新型消费基础设施,加强智能技术在各领域、各场景的集成创新应用,不断改善宜春居民消费体验。

加强新型消费基础设施建设。同步推进通信基础设施与云数据中心建设,积极创建“双千兆”示范城市,建成全省领先的5G、物联网、千兆光宽带等通信基础设施及大容量、高算力、节能环保型的云数据中心。实施5G网络普及工程、千兆全光网提升工程、IPv6改造工程,推进高速宽带网络优先覆盖核心商圈、重点产业园区、重要交通枢纽、主要应用场景等。实施物联网部署及商用工程,加快部署物联网感知设施,支持智慧停车、智慧灯杆、智能抄表、智慧农业、环境监测等中低速率物联网场景应用,提高物联网覆盖深度和广度,构建协同发展的NB-IoT/4G/5G移动物联网综合生态体系。积极推进全市统一的物联网连接管理平台建设,实现感知设备统一接入、集中管理和数据共享利用。实施赣西云数据中心优化工程,建设全市统一标准、统一管理、统一运营、统一维护、统一安全防护的大数据中心。推动城市信息模型(CIM)基础平台建设,完善智慧城市领域标准体系,打造智慧城市时空大数据平台。推进智慧广电建设,加强以4K/8K为载体的新型广播电视视听产品和服务供给。

专栏16  新型消费基础设施建设工程

(一)5G网络普及工程。围绕核心商圈、重点产业园区、重要交通枢纽、主要应用场景进行优先布局,有序推进乡村地区5G网络覆盖及部署,加快实现全市中心城区和重要功能区5G网络连续覆盖。到2025年,力争建成5G基站数达6450个,使用5G网络人口占比达40%

(二)千兆全光网提升工程。推进高速光纤网络等信息通信基础设施建设,建设互联网骨干网节点,实现骨干网、城域网与接入网同步扩容,增强骨干网络和省际出口承载能力,开展千兆光纤接入试点,引导面向公共场所和智慧经济产业特色小镇优先覆盖千兆宽带、千兆Wi-Fi”网络。到2025年,力争完成光纤到户网络改造和骨干网优化升级。

(三)IPv6改造工程。加快全市骨干网、城域网和接入网的IPv6升级改造,推动典型互联网应用、政府门户网站、新闻媒体类网站、商业网站、基础通信网络、大数据中心等IPv6升级改造,实现网络、应用、终端全面支持IPv6。到2025年,IPv6网站支持率为100%

(四)物联网部署及商用工程。全面提升窄带物联网(NB-IoT)接入支撑能力,加强在生态大健康、锂电新能源、文化旅游、现代物流等重点行业的应用,加快传感器、摄像头、电子标签等物联网感知设备的统筹布局和共建共享,提升全方位实时监测和感知能力,实现各类感知信息的汇聚共享和整合应用。到2025年,力争移动物联网终端用户数突破350万个。

(五)物联网连接管理平台建设工程。支持各种物联网前端设备通过NB-IoT4/5GWi-Fi、有线网络等接入物联网连接管理平台,实现对全市物联网监测数据的统一采集和集中分类管理。到2025年,建成全市统一的物联网连接管理平台,实现感知设备统一接入、集中管理和数据共享利用。

(六)赣西云数据中心优化工程。推进赣西云数据中心优化提质,加快建设全市统一标准、统一管理、统一运营、统一维护、统一安全防护的大数据中心,重点打造面向公共服务、互联网应用服务、重点行业和大型企业的云数据中心。


推动智能技术集成创新应用。推进社区便利店数字化升级,全面推广自助结算、刷脸支付等移动支付方式,探索推行社区体验式电商、社区无人零售、无接触配送等新模式,打造一批“互联网 便利店”。支持在教育、医疗、文化、体育、养老等民生服务领域推广智能技术,推动服务消费网络化、智能化、平台化发展。按照“一县一重点,一业(产业)一主题”的要求,加强智能技术在锂电新能源、中医药、智能制造、文化旅游、绿色农业等本地支柱产业和无车承运物流、安全生产服务等特色产业领域的应用。瞄准未来消费重点领域,加强智能新能源汽车、智能家居服务机器人、互联网动漫电竞、可穿戴设备、移动智能终端等智能化产品研发,开展服务消费领域人工智能应用试点。推动区块链技术在现代金融、中医药、绿色农业等领域应用,打造跨境金融区块链服务平台等一批行业领先的区块链公共服务平台。

(四)实施消费流通体系畅通工程

围绕不断缩小城乡品质消费差距,聚焦当前在线消费、优质农产品消费等消费热点的需要,加强物流基础设施建设,健全物流高效配送体系,构建布局合理、双向流通、高效配送的消费流通体系。

加强现代物流设施建设。聚焦消费和产业“双升级”需求,统筹全市物流节点布局,加快推动综合服务型、货运服务型、商贸服务型、生产服务型、口岸服务型等物流节点建设,构筑分层分级物流网络节点体系。以福州江阴港、宁波港为重点,积极实施物流“大通关”战略,畅通铁海联运、铁水联运、公铁联运集装箱快速运输通道,推动全市货物进境与沿海同价到港、出境与沿海同价起运、通关与沿海同等效率,着力把宜春港建设成货运、客运合一的综合性口岸开放平台。积极构建“全链条无脱冷、绿色节能环保、5G物联智配”高标准冷链物流骨干网,加快补齐冷链物流枢纽中心、冷链物流初级加工或仓储中心、大型种植基地预冷库、小型冷库等冷链物流设施短板,布局生鲜冷链物流配送网点,畅通产地生鲜冷链“最先一公里”和生鲜冷链物流末端“最后一公里”。积极推动医药物流发展,加快建设江西省药品集中仓储配送中心,建成全省最大的医药物流智慧配送中心,打造中国南部药品集散中心。

专栏17  现代物流设施提升工程

(一)物流节点优化工程。充分利用宜春登高临空的条件,依托航空、港口、铁路、公路等交通枢纽,按照物流枢纽、物流园区、物流中心、配送中心四个层次,加快推动综合服务型、货运服务型、商贸服务型、生产服务型、口岸服务型等物流节点建设,构筑分层分级物流网络节点体系。重点推进袁州区彬江物流小镇、湖田临港综合物流园区、上高铁路经济产业园、丰城高新区综合物流园、丰城梅林仓储物流基地、丰城曲江临港保税物流园、高安汽运物流产业园、高安建陶物流产业园、宜春物流商贸中心、宜丰粮食物流(产业)园、万载物流商贸城等物流节点建设,到2025年,促进社会物流费用占GDP比重下降23个百分点。

(二)物流通道畅通工程。加快推进宜春港樟树港区、丰城港区、袁州港区、高安港区、上高港区和铜鼓港区六大港区建设,增强水运航道通行能力,逐步构建东西相连、南北贯通、路网完善、畅通高效物流运输集疏运体系。常态化运行宜春宁波、宜春福州东(江阴港)铁海联运快速班列,畅通进出口物流通道,打造赣西国际货物集散中心,融入全球123快货物流圈。争取开通宜春至深圳、厦门等主要港口的铁海联运班列。推进江海联运工作,将樟树水运口岸作业区并入九江长江经济带区域航运中心建设,衔接九江至上海洋山港转运通道。推进公水联运,打通万载公路口岸作业烟花爆竹至九江直航东南亚或上海洋山港转运通道。积极对接中欧班列,打通宜春至中欧班列节点城市铁路货运通道。到2025年,成功开通宜春至上海、深圳、厦门等沿海主要港口的多式联运班列。

(三)冷链物流补短板工程。在中心城区建设区域冷链物流枢纽中心,在袁州、万载、奉新、上高、丰城、高安、铜鼓等重点果蔬、禽蛋、肉类主要产区建设一批冷链物流初级加工中心或冷藏(冻)保鲜库,在全市各乡镇农业园区、种植基地合理配置一批以收集、分类、分装、预冷、保鲜等功能为主的基地预冷库,在城市农贸市场、超市卖场建设一批小型冷库,在条件成熟的社区建设一批生鲜自提柜、社区生鲜店、生鲜直销车等。重点推进袁州区彬江冷链物流、丰城市冷链物流基础设施、江西供销(铜鼓)冷链物流园、江西(万载)冷链物流园、上高县赣西北冷链物流产业园、丰城市和合智慧冷链物流中心和长福冷链物流中心、高安市农产品冷链物流中心、奉新县智慧粮仓和产品冷藏库等项目建设,加快完善铜鼓、丰城、宜丰、靖安等县(市、区)冷链物流骨干网。到2025年,基本实现中心城区和各县(市、区)冷链物流配送中心和农副产品冷链物流中心全覆盖。

(四)医药物流壮大工程。建立健全智慧医药物流体系,加快打造智慧医药物流服务平台,重点推进樟树智慧医药物流项目建设,推动医药企业从传统药品营销模式向现代化电子商务网络营销、现代医药智能仓储物流管理、药品终端直配的综合服务型模式转变,实现急救药品200公里范围3小时、特殊药品4小时、一般药品12小时送达;推进医药物流配送体系建设,整合上游药品供应商和下游医院、药店、诊所等医药资源,积极推进统一存储、集中分拣、各分(子)公司共同配送的第三方医药物流配送中心建设,形成辐射全省的第三方医药物流配送体系。


健全物流高效配送体系。围绕国家城乡高效配送试点城市建设,深入实施城乡高效配送专项行动,构建以物流园区、城区物流中心、县级物流配送中心、乡镇配送节点、村级公共服务点及末端网点为支撑的城乡双向流通、高效配送网络。以快递龙头企业为依托,以快递分拣中心为支撑,以快递超市为末端网点,深入实施“邮政在乡、快递下乡”工程,全域推广“快快合作”“邮快合作”“供快合作”等城乡一体化配送模式。深入开展电子商务进农村综合示范,实施“互联网 ”工业品下乡和农产品进城工程,改造提升乡村邮政快递末端物流服务基础设施,打通农产品出村进城“最先一公里”和工业品下乡进村“最后一公里”。依托城市快递物流网点资源,推广统一配送、集中配送、共同配送等集约化配送模式,加快建设一批城市末端共同配送站点和智慧末端配送设施,解决城市物流配送和快递投递“最后一百米”难题。加快组建“江西供销集配”宜春四方物流有限公司,支持中心城区及各县(市、区)组建“互联网 第四方物流”集中配送企业,建立一批第四方物流集中配送中心,发展第四方物流集中配送乡村自营网点和加盟网点,构建覆盖广、效率高、服务优的“互联网 第四方物流”供销集配体系。推进物流标准化建设,强化城乡配送技术标准应用。

专栏18  城乡快递物流高效配送工程

(一)以城区物流中心为核心,布局一级配送网络。按照物流交通一体化、城乡配送集约化的要求,坚持资源共享、优势互补和差异化发展,合理布局综合物流园区,贯通城市交通枢纽和对外交通节点,充分发挥分拨(配送)中心作用,实现城际物流和城乡配送合理衔接。重点推进宜春寺库跨境电商产业园、赣西(宜丰)综合物流园、丰城南铁路物流园等综合性物流园区建设。到2025年,新建或改造5个综合物流园区、3个铁路物流园区及专线、2个水运杂货码头。

(二)以县级配送中心为补充,布局二级配送网络。整合商贸、交通运输、邮政、快递、供销社等物流资源,强化集散中转、仓储配送等综合服务功能,新建和改造一批县级配送中心,为开展城乡高效配送提供核心节点支撑。重点推进丰城、樟树、高安快递物流园区等县级配送中心建设。到2025年,力争新建和改造6个县级物流中心。

(三)以农村(社区)末端网点为支撑,建立三级配送网络。依托重点商贸流通企业、邮政公司、电商快递企业等网点资源,在城市社区、居民集中区、大型楼宇、政府机关、学校周边等区域,新建和改造一批集零售、配送和便民服务多功能于一体的末端共同配送站点,大力发展以智能自提货柜、智能快递站等为代表的智慧末端配送设施,解决城市物流配送和快递投递最后一百米难题。到2025年,力争全市城市住宅小区智能快件箱覆盖率达90%,县城住宅小区覆盖率达70%。深入推进铜鼓、万载国家电子商务综合示范县建设,整合电商、邮政、供销等乡村邮政快递服务站点,补齐乡村邮政快递末端服务基础设施短板,打通农产品出村进城最先一公里和工业品下乡进村最后一公里。到2025年,力争建成2500个农村末端配送网点。


完善现代流通供应链体系。完善现代商贸流通体系,引导传统批发市场、物流企业、物流园区向供应链企业转型,培育一批技术先进、业务突出、竞争力强的新型供应链服务企业。推动大型批发、零售、物流企业打造采购、分销、仓储、配送供应链协同平台。支持流通企业与供应商、生产商对接,建设流通与生产衔接的供应链协同平台。支持传统实体商品交易市场打造线上线下融合的供应链交易平台,鼓励住宿餐饮、文化旅游、健康养老、体育健身等领域建设供应链综合服务和交易平台。大力推进产业与电商深度融合,探索推广“以销定产”等新生产方式,积极开展“赣品网上行”“宜品网上行”等活动。积极推进市级农产品“产供销”全链条服务平台建设,加快推广农产品“生鲜电子商务 冷链宅配”“中央厨房 食材冷链配送”等新模式,全面推进农批、农超、农餐对接,鼓励农产品直采直购,完善农产品“产供销”衔接体系。

(五)实施消费预期能力增强工程

聚焦推动居民“能消费”,以健全的社会保障体系为托底,以更充分更高质量的就业为保障,以全面提升居民收入水平为核心,不断改善居民消费能力和预期。

全面提升居民收入水平。健全有利于提高居民消费能力的收入分配制度,保护劳动者特别是一线劳动者所得,促进低收入群体持续增收,壮大中等收入群体“后备军”,不断增强居民消费能力。健全公务员工资正常增长机制和事业单位岗位绩效工资制度。健全企业职工最低工资标准调整、工资集体协商和工资正常增长制度,提高居民工资性收入水平。健全工资支付保障机制,重点根治农民工、企业职工欠薪问题,保障劳动者合法收益。实施中等收入群体培育行动,丰富和规范居民投资理财产品,拓宽居民财产性收入渠道。营造支持“双创”良好环境,引导居民通过创业、经营、持股等方式提高经营性收入。支持农村低收入人口和脱贫地区农产品销售,建立以农业化龙头企业带动低收入人口的利益联结机制,持续增加农村低收入人口收入。

促进更充分更高质量就业。全面落实吸纳就业补贴、职业培训补贴、创业担保贷款等系列扶持政策,加强公益性岗位开发管理,支持企业特别是中小微企业、个体工商户稳定岗位吸纳就业。大力推动宜春市智慧就业公共信息化服务平台建设,及时公开就业供求信息,支持“共享用工”“弹性用工”“跨界用工”等新型用工和灵活就业模式。稳定重点群体就业,精准帮扶高校毕业生、农村转移劳动力、退役军人、化解过剩产能下岗职工、残疾人等重点群体就业,确保零就业家庭动态清零。大力推进产教融合、校企合作,构建终身职业技能培训体系,创新推广“订单式 菜单式 定向式”培训新模式,提升劳动者职业技能和就业水平。推进基层公共创业服务平台建设,打造一批创业孵化基地,形成创业带动就业“倍增效应”。


专栏19  高质量就业创业筑基工程

(一)重点群体就业促进计划。健全高校毕业生、农村转移劳动力、退役军人、化解过剩产能下岗职工、就业困难人群、残疾人等重点群体就业创业服务体系,因地制宜开展校园招聘、专项招聘、金秋招聘月、春风送岗位等系列招聘活动。到2025年,力争每年组织开展系列招聘活动100场左右。

(二)劳动者职业技能提升行动。建立覆盖城乡全体劳动者、贯穿劳动者学习工作终身、适应就业创业需求的职业技能培训制度,重点推进上高、奉新、万载满天星等公共实训基地改扩建。到2025年,力争全市开展各类补贴性职业技能培训达到30万人次以上,技能劳动者占就业人员总量的比例达到30%以上,高技能人才占技能劳动者的比例达到40%以上。

(三)就业创业服务能力提升行动。构建城乡统一的公共就业创业服务平台,加快推进宜春市人力资源服务产业园和县级人力资源服务产业园建设。提升创业孵化基地带动就业能力,重点推进袁州区青年创业孵化园、袁州区创新创业孵化基地、万载县高新技术产业孵化园、樟树市产业孵化中心、丰城市富硒产业孵化园、铜鼓县高新技术成果孵化园(一期)、宜丰科技创新创业孵化园等项目建设。到2025年,力争新增30家左右创业孵化基地,打造10家左右特色突出、功能完善、示范带动效应强的创业孵化基地。


健全社会保障体系。健全覆盖城乡的多层次社会保障体系,筑牢促进消费的托底保障,降低居民支出成本。实施全民参保计划,健全参保扩面长效机制,放宽灵活就业人员参保条件,着力推进社会保险扩面征缴。健全社会保险待遇正常调整机制,规范社会保险基金管理。稳步提高失业保险、工伤保险统筹层次和保障水平。健全城镇职工基本医疗保险和城乡居民基本医疗保险待遇调整机制,逐步将门诊费用纳入基本医疗保险统筹基金支付范围。建立健全以基本生活救助、专项社会救助、急难社会救助为主体,社会力量参与为补充的救助制度体系。适度提高基本生活救助标准,健全社会救助和保障标准与物价上涨挂钩联动机制。

(六)实施放心消费环境营造工程

聚焦推动居民“敢消费”,持续开展放心消费建设,不断健全消费者维权机制和消费市场信用体系,维护公平竞争市场秩序,全面营造安全放心消费环境。

持续开展放心消费建设。深入实施放心消费创建行动计划,推动“放心消费在宜春”品牌建设,加快打造放心消费超市、餐厅、商圈、景区、民宿等消费示范场所。积极拓宽放心消费行业参与度和区域覆盖面,探索制定重点领域、重点行业放心消费评价标准,引导放心消费不断向交通、教育、文化、物流等民生消费领域延伸,推动以放心消费单位“量变”催化消费环境“质变”。推广线下实体店7日无理由退货承诺活动,提升无理由退货承诺单位在放心消费中的占比。围绕日用消费品生产企业,探索推出“厂商一体无理由退货承诺”“商品保修承诺”等具体化服务承诺。到2025年,力争线下无理由退货承诺单位达200家。

专栏20  放心消费创建工程

(一)放心食品药品工程。开展食品安全示范城市创建活动,到2025年,力争成功创建省级食品安全示范城市;督促食品、药品生产经营单位落实食品药品安全主体责任,履行食品药品安全义务,到2025年,力争全市大中型餐饮服务单位及学校食堂明厨亮灶覆盖率达80%

(二)放心消费示范工程。持续开展放心消费创建活动,统筹推进放心消费示范店、放心消费示范商圈(街区)创建,重点打造润达购物中心、步步高超市、鼓楼路步行街等商圈(街区)创建放心消费示范集聚区,到2025年,力争成功创建300家放心消费示范店、5个左右放心消费商圈(街区)。深化电子商务领域放心消费创建活动,鼓励电商企业开展线下无理由退换货,推进放心消费创建从线下向线上延伸,到2025年,力争成功培育30家左右市级电子商务放心消费示范网络平台和示范网店。

(三)放心旅游工程。深入实施放心旅游工程,加强旅游环境秩序专项整治工作,鼓励景区全店诚信经营,重点推进明月山温泉风景名胜区、岐黄小镇、三爪仑景区、万载古城、中国爱情花卉小镇等重点景区创建放心消费旅游景区。到2025年,力争成功打造10家左右放心消费旅游景区。

(四)放心安居工程。持续推进住宅物业、汽修、教育培训、家政服务、文化娱乐等民生领域放心消费创建活动。到2025年,力争成功培育100家放心消费住宅物业示范单位、汽修服务示范单位、先进教育示范单位等示范单位。


保护消费者合法权益。推进全市重要产品质量追溯体系建设,引导冷链食品销售主体使用“赣溯源”平台,实现源头可追溯、流向可跟踪、信息可查询、责任可追究。加大对网络制假售假、虚假宣传、泄露隐私、侵犯知识产权等行为的打击力度。完善“三合一”市场监管部门投诉举报平台应用,及时处理消费者的投诉、举报,畅通消费者维权线上渠道。健全消费纠纷多元化解机制,简化消费者争议处理程序,鼓励经营者建立小额消费争议快速和解机制,完善消费诉讼、仲裁与调解对接机制,提高消费者维权效率。积极组建专家委员会、律师团和消费维权志愿者队伍,开展比较试验和体验式调查等消费引导,加强消费者权益保护知识普及,提高消费者主体意识和依法维权能力。

健全消费后评价制度。建立健全产品和服务消费后评价体系,完善全过程产品和服务安全防范机制。建立健全消费品质量安全风险监测评估制度,支持在乡镇试点建立产品和服务质量安全风险信息监测点,加快打造全市消费品和服务质量安全风险监测网络和风险快速预警系统。完善服务质量治理体系和顾客满意度测评体系,推行质量首问负责制度与先行赔付制度,强化消费品和服务质量问题协同处理机制,分领域设立消费后评价标准体系。引导餐饮、医药、家庭服务等重点领域平台型企业开展消费后评价,支持消费者满意度第三方评估。

完善消费市场信用体系。聚焦重点消费品和旅游、家政、养老、医药等服务消费领域,建立健全企业信用档案和个人档案数据库,积极探索消费领域信用信息共享共用机制。完善“信用中国(江西宜春)”网站信息公开功能,逐步实现食品药品审批、产品抽检结果、缺陷产品召回等信息依法向全社会公开,提供信用信息一站式查询和消费预警提示服务。建立信用信息“红黑名单”管理与应用制度,健全守信联合激励和失信联合惩戒机制。充分利用大数据、云计算等技术,加强平台经济、共享经济等消费新业态新模式的监管,加快构建以“双随机、一公开”监管为基本手段、以重点监管为补充、以信用监管为基础、以“互联网 监管”为支撑的消费领域新型监管机制。

维护公平竞争市场秩序。建立消费品生产经营负面清单管理制度,除强制性标准和法律法规明确规定外,取消消费品生产经营其他市场准入限制。进一步优化消费新业态新模式营商环境,探索推行“一照多址”,缩短市场主体“入场”时间。规范市场价格秩序,建立健全市县联动、部门联合的全域市场价格监测机制,加强重点领域、重要商品、敏感时段市场价格监管,坚决防止哄抬物价、价格欺骗等违法行为损害群众合法权益。严厉打击网络刷单炒信、电信网络诈骗、职业打假等黑灰产业链。

五、健全三大消费保障措施,完善消费升级政策

充分发挥规划在扩大消费和促进升级方面的引领和约束作用,健全规划实施体制机制,加强各类要素保障,加大消费宣传引导,做好数据统计监测,凝聚社会各界力量推进规划目标任务有效实施。

(一)切实加强组织领导

贯彻落实党中央、国务院和省委、省政府促进消费升级的决策部署,加快从战略和全局的高度加强党对消费升级工作的组织领导。加大规划实施力度,加快研究和制定促进消费的政策措施,强化市县联动、部门协同,统筹指导和协调推进消费升级的全局性重大任务。加强规划责任落实,明确各部门规划实施目标和重大任务分工,保障规划有序有效有力实施。密切关注和贯彻落实国家、江西省促进消费升级的政策举措,确保各项措施落实到位。

(二)强化各类要素保障

健全人才引育机制,加大国内外商贸经营管理、品牌运营等促进消费升级的人才引育力度,加强新职业新工种技能培训。建立与消费对经济增长贡献程度相匹配的资金投入机制,积极争取中央预算内、政府专项债券、政策性银行融资等专项资金支持。落实好国家个人所得税改革和健康、养老、家政等服务消费领域的税收优惠政策。鼓励金融机构创新消费信贷产品和服务,拓宽居民合理消费融资渠道。增加消费升级用地指标,在年度用地计划中予以优先安排。

(三)健全消费促进机制

探索建立有效反映居民消费的统计制度,加快形成涵盖实物消费、服务消费、新型消费的全口径消费统计指标体系;构建居民消费运行监测工作机制,充分运用互联网、大数据、人工智能等新技术,加强消费领域新业态新模式市场监测,维护消费市场稳定。构筑良好的消费宣传引导机制,依托各种媒体广泛宣传促进消费政策,培育绿色低碳、健康理性的消费理念,大力倡导丰俭有度、雅俗兼容的消费文化,努力营造良好消费氛围。?

关联稿件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

政策文件

图解

视频解读

新闻发布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