宜春经济技术开发区管委会,各县(市、区)人民政府,宜阳新区管委会、明月山温泉风景名胜区管委会,市政府各部门:
经市政府研究同意,现将《宜春市“十四五”综合交通运输发展规划》印发给你们,请认真抓好贯彻执行。
2021年12月31日
(此件主动公开)
宜春市“十四五”综合交通运输发展规划
目录
前言
一、发展基础
(一)发展成就
(二)存在问题
二、发展形势
(一)发展要求
(二)需求分析
三、“十四五”整体思路
(一)指导思想
(二)规划原则
(三)发展思路
(四)发展目标
四、构建现代化立体交通网络
(一)畅通“四纵四横”运输大通道
(二)加快推进铁路项目建设
(三)积极完善高速公路网络
(四)推动国省干线提档升级
(五)完善广覆盖的农村路网
(六)持续完善旅游交通网络
(七)加快内河航道网络建设
(八)强化综合交通枢纽布局
(九)推进现代化养护管理
五、完善现代化综合运输服务体系
(一)构建便捷舒适的客运服务体系
(二)完善高效快捷现代化物流体系
六、提升可持续发展能力
(一)提升交通智能化发展水平
(二)强化节能集约循环发展能力
(三)提高交通安全应急保障能力
(四)加快现代化治理体系建设
七、保障措施
(一)加强组织实施领导
(二)全力争取多方支持
(三)积极开辟融资渠道
(四)切实做好规划衔接
(五)认真做好项目储备
(六)加强人才队伍建设
(七)全面推进跟踪评估
附件1.宜春市“十四五”交通运输业重点项目库
附件2.宜春市“十四五”综合交通运输发展规划附图
“十四五”时期是我国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实现第一个百年奋斗目标之后,乘势而上开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向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进军的第一个五年,是由高速增长阶段转向高质量发展阶段的起步期,是落实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新发展理念的关键五年。宜春市将全面贯彻党的十九大和十九届二中、三中、四中、五中、六中全会精神,遵循党中央、省委省政府决策部署,按照省第十五次党代会工作要求,加快构建安全、便捷、高效、绿色、经济并与现代化经济相适应的综合交通体系,谱写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宜春新篇章。
综合交通运输体系是支撑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保障,是宜春建设区域性中心城市、打造对外开放重要窗口的核心支撑。目前,宜春市综合交通运输体系发展已具备良好基础,由铁路、公路、水运、民航等多种运输方式构成的立体交通网络已初具规模。但是,受政策、资金、土地、区位、地形条件等因素影响,宜春市交通运输仍存在基础设施不完善、服务水平亟待提升等问题,东西贯通、南北通畅、安全便捷、快速高效、布局合理、结构优化的现代综合交通体系尚未形成,难以发挥交通运输“先行官”作用,为经济社会持续快速发展提供支撑。“十四五”时期,江西省交通运输行业将以“交通强省”试点建设为重点,引领带动全省交通运输高质量发展,这要求宜春市交通运输加快基础设施建设,持续推进运输服务提质增效,着力构建现代化的综合交通运输体系,为建设“交通强省”贡献宜春力量。
因此,为更好贯彻落实国家和江西省经济社会发展战略要求,更好地服务宜春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站在统筹各种运输方式发展的立场上,编制《宜春市“十四五”综合交通运输发展规划》,总结评估“十三五”交通运输发展现状和问题,研判“十四五”综合交通运输发展形势,科学谋划“十四五”期宜春综合交通运输体系的发展目标和总体格局,明确发展的主要任务和重大建设项目,对于指导宜春市“十四五”交通运输行业科学发展,助力宜春构建现代化交通体系,打造区域性综合交通枢纽,统筹安排投资和拟定重大政策,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本规划范围为宜春市全域,规划对象包括铁路、公路、内河、民航、邮政和城市客运管理,涵盖基础设施、客运服务、现代物流、交通信息化、绿色交通、安全应急、深化改革等方面内容。
“十三五”时期,是宜春市全面贯彻党的十八大和十八届二中、三中、四中、五中、六中全会精神,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视察江西重要讲话精神的关键时期。宜春市交通运输业紧抓“一带一路”和脱贫攻坚等战略机遇,加快推进综合交通、智慧交通、绿色交通、平安交通建设,积极构建立体化、开放式的综合交通运输体系,全面提升综合交通供给能力和服务品质,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提供了强有力的交通运输保障。
1.交通基础设施稳步发展,综合交通体系初步形成
铁路建设跨越发展。截至2020年底,宜春境内已建成运营的铁路有6条,分别是沪昆高铁、沪昆铁路(浙赣复线)、京九铁路、向莆铁路、昌吉赣客专、浩吉铁路,铁路总里程515.04公里,其中普速323.7公里,高速铁路191.34里,覆盖袁州区、樟树市、丰城市、高安市、上高县、第一足球网和铜鼓县。2019年,浩吉铁路及昌吉赣客专相继建成通车,极大的便利了人民群众的出行及货物的运输,常岳昌铁路前期工作有序推进。铁路的快速发展为宜春向东融入大南昌都市圈,接受长三角经济区辐射,向西连接长株潭城市群,向北进入武汉城市圈,向南接洽粤港澳大湾区提供了有力支撑。
公路网络逐渐完善。“十三五”期间,积极实施公路通达工程,网络连通度不断提高。截至2020年底,全市公路总里程达到27272公里,比2015年底(18740公里)增加约8532公里,增加45.5%,全市公路网面积密度和人口密度分别达到146.1公里/百平方公里和45公里/万人,全市公路乡(镇)通达率及通畅率均达到100%,建制村公路通达率及通畅率均达到100%。
稳步推进高速公路建设。“十三五”期间,东昌高速、铜万高速、铜万宜丰联络线相继建成通车,建成总里程达到172公里,全市高速公路总运营里程达806公里,位居全省前列,“三纵三横两联”的高速公路网络基本形成。三阳至新田绕城高速、宜春至遂川高速已经开工建设。
国省道路网技术水平显著提升。截至2020年底,宜春市域有7条国道,26条省道,国省道总里程达到2509公里,国省道公路网面积密度和人口密度分别达到13.4公里/百平方公里和4.1公里/万人,普通国省道二级以上比例达76.1%,比“十二五”末提升14.0%;普通国道一级比例达32.5%,比“十二五”末提升8.2%;普通省道二级以上比例达67.7%,比“十二五”末提升20.5%,普通国省道公路网技术水平明显提升。
四好农村路建设成效显著。“十三五”期间完成农村公路新(改建)及安防工程总里程13606公里,截至2020年底,农村公路总里程达到23957公里,乡(镇)至行政村已全部通水泥路面。基本实现全市25户以上自然村通水泥路,为全面实现小康提供了坚实的支撑。
内河水运全面升级。“十三五”期间,完成了《宜春港总体规划》编制工作并获省政府批复。截至2020年底,辖区内现有等级通航河流409.9km,其中赣江81km三级通航,袁河(赣江支流)53.5km四级通航,31km六级通航,锦河(赣江支流)75km六级通航,12km七级通航,157.4km八级航道。丰城龙头山航电枢纽的建成通航,为赣江整体实现三级通航打下了基础。
民航发展稳中向好。宜春明月山机场是赣西地区目前仅有机场,现有9条航线,18个通航城市,2019年实现旅客吞吐量77.78万人次,同比增长21.6%;货邮吞吐量343.9吨,同比减少16.1%;起降8112架次,同比增长16.2%,全年航班平均客座率达84.99%。2019年10月,机场站坪扩建工程顺利竣工,缓解了现有航运客流压力,机场现有3座廊桥,11个停机位,二期扩建项目已经省发改委立项批复,总投资约29亿元,拟于2023年开工建设。
枢纽体系逐渐形成。“十三五”期间,宜春市通过将铁路、公路、航空枢纽、港口码头与城市交通进一步衔接,综合交通枢纽体系正在逐步形成,宜春市作为区域性综合交通枢纽的地位有所提升。铁路枢纽方面,宜春现在拥有宜春站、宜春西站、樟树站、樟树东站、丰城站、丰城东站、高安站、上高站、宜丰站、铜鼓站等10个铁路客货运枢纽。公路枢纽方面,截至2020年底,全市共有一级客运站3座、二级客运站11座,三级12个,四级18个,五级11个,基本形成了布局合理、层次分明的城乡客运场站体系。航空枢纽方面,宜春机场客运量稳步增长,靖安通用机场建设正有条不紊地推进。港口码头方面,改变了原有码头“老、小、散”的局面,提升了码头的泊位等级和能力,樟树水运口岸作业区码头改扩建工程完成交工验收,樟树港区河西作业区综合码头、五码头建设工作有序推进,截至2020年底,宜春共有生产性码头8座,岸线总长843米,泊位总数23个,其中1000吨以上泊位2个。
养护管理工作逐步完善。建立健全了以县乡为主的农村公路管理养护体制,逐级落实养护管理机构、人员责任。上高县、靖安县、樟树市、万载县被评为“四好农村路”省级示范县。“十三五”期间,完成农村公路新改建及安防工程建设里程13606公里,完成新(改建)危桥和独立桥573座,完成总投资额81.45亿元。
2.运输服务能力不断增强,提质增效取得重要成果
全社会客货运输量平稳发展。2020年,全市公路运输完成客运量、货运量分别为2624.42万人、27246.57万吨;铁路客运量、货运量分别为280万人、57万吨;水路客运量、货运量分别为6万人、2946万吨;明月山机场起降飞机架次5126次,旅客吞吐量41.12万人次,货邮吞吐量116.9吨。总体上,公路运输主导地位明显,十三五期间,客、货运输总量分别占全社会客、货运输总量的92.34%、89.20%。
表1 “十三五”宜春市客货运量和客货运周转量完成情况
指标 |
2016年 |
2017年 |
2018年 |
2019年 |
2020年 |
|
客运量 (万人) |
铁路 |
145.96 |
173.97 |
199.31 |
405.43 |
280.00 |
公路 |
4163.00 |
4096.00 |
3844.00 |
3583.00 |
2624.42 |
|
水运 |
10.40 |
/ |
4.10 |
9.98 |
6.00 |
|
民航 |
47.00 |
54.27 |
63.98 |
77.79 |
41.12 |
|
总计 |
4366.36 |
4324.24 |
4111.39 |
4076.20 |
2951.54 |
|
货运量 (万吨) |
铁路 |
118.12 |
121.40 |
124.83 |
136.97 |
57 |
公路 |
18764.00 |
21085.00 |
24073.00 |
26029.00 |
27246.57 |
|
水运 |
2493.60 |
2644.20 |
2646.50 |
2902.60 |
2946.00 |
|
民航 |
0.03 |
0.04 |
0.04 |
0.03 |
0.01 |
|
总计 |
21375.75 |
23850.64 |
26844.37 |
29068.60 |
30249.58 |
客运服务发展成效显著。重点加密开往长株潭地区、东部沿海地区等方向的铁路客运班次,实现了与上海、广州、深圳等方向及周边多个城市铁路客货运输。公路客运服务能力快速提升,全市客车通省际班线641条,市际班线121条,县际班线363条,形成线路通达全国多个地区的客运班线服务体系。加快打造城乡一体化道路客运体系,通客车的乡镇节点数量达156个,开通率达到100%;全市2236个建制村全部实现通客车,通达率100%,满足了城乡居民多样化的出行需求。
公交优先逐步落实。“十三五”期间,建成城南公交综合场站、渥江综合场站两处中心城区公交场站。新改建公交站台185座,建设站台安全护栏268组。《宜春中心城区公共交通总体规划(2018—2035年)》已经编制,待市政府审批。新开21条公交线路,线路延伸32条,调整线路29条。新增公交车辆404辆,完成128个租赁自行车停放站点建设。
现代物流水平稳步提高。以提高物流效率、降低物流成本为核心,推动了物流业与先进制造业、商贸服务业、现代农业等融合发展,提升了中心城区现代物流业的聚集力和辐射力,增强了宜春物流在赣西物流区的竞争力,将宜春市打造成了沪昆物流大通道的重要节点、湘鄂赣区域性的现代物流和商贸中心、赣西地区物流产业中心城市。截至2020年底,宜春市全市各类物流企业3000家余,共有A级物流企业55家,其中4A级物流企业51家,数量居江西省首位,形成了一批与主导产业融合发展的专业化物流企业。
邮政及快递业快速发展。“十三五”期间,宜春市邮政业持续快速增长,行业规模不断壮大,市场秩序进一步规范,服务能力和服务水平稳步提高。2020年,全市邮政企业和规模以上快递服务企业业务收入12.86亿元,同比上年增长25.86%,业务总量完成19.75亿元,同比上年增长35.09%。全市快递服务业业务收入完成6.27亿元,同比上年上升45.38%,业务量完成5533.36万件,其中同城业务量完成709.63万件,异地业务量完成4815.93万件,有力地促进了商品流通、拉动了居民消费、吸纳了就业人口。全市乡村站点实现全覆盖,县乡村三级物流体系建设有序推进。
3.支撑保障能力整体提升,可持续发展能力不断增强
推动智慧交通建设。不断提升ETC安装使用便利性,着重提升ETC客车安装率和使用率,在籍汽车ETC安装率达到80%,高速公路入口通行车辆ETC使用率达到90%。开展了科技示范路的建设,对于路堑高边坡、桥梁进行预警监测,采用弯道预警系统、路面结冰预警及处理系统增强道路的安全性能。全市5800多辆在线营运状态危险品运输车辆已经全部安装4G视频动态监控系统,并升级安装车辆主动安全防御系统,对驾驶人员操作行为做到实时动态监控。在现有IC卡收费系统、智能化调度系统的基础上,利用高新技术对传统公交系统进行改造,以网上充值、手机扫码支付为依托,促进出行者、交通工具、交通设施以及交通环境各要素的良性互动,初步形成了信息化、智能化、社会化的新型城市公交系统。
全面加快绿色交通建设。加速推广新能源车辆应用,全市城区范围内出租车辆,公交车辆实现100%绿色化改造,运输污染水平持续降低。宜春市政府与永安行科技股份有限公司进行深入合作,公共自行车系统已运营得较为成熟,截至2020年底,市城区共投放3000辆带桩公共自行车,日均使用量达600辆次。有序推进高速公路沿线路域环境与农村环境综合治理,路域环境综合整治成效显著。积极推进绿色养护,持续提高废旧路面、沥青等材料再生利用能力,公路养护、加宽改造、交安设施废旧材料回收率、循环利用率加快增长。
交通安全应急综合保障能力进一步提高。“十三五”期间,坚持“安全第一、预防为主、综合治理”的方针,认真组织开展“安全生产九大专项整治”、“安全生产月”、“平安交通三年行动计划”、“防风险保平安迎大庆”、“消防安全执法检查专项行动”等工作,建立安全风险管控“一图一牌三清单”机制。着眼于安全生产管理“全域一体化”要求,引进第三方监控平台开展“互联网交通运输”安全管理机制,有效地降低道路运输安全事故风险。加强渡船日常渡运维护,强化渡口渡船安全管理,深入推进公路安保工程建设和危桥改造等工作。应急保障体系持续完善,突发事件联动与应急预案、应急救援机制基本形成。
“十三五”期间,宜春市综合交通运输发展取得了显著成绩,但仍然存在一些突出问题和短板。
1.综合交通网络服务能力仍显不足
综合运输通道建设仍需加强。国家级综合运输通道对于宜春的覆盖范围有限,上海至瑞丽国家综合运输通道从宜春市域南部穿过,仅覆盖丰城市、樟树市、袁州区,北京至港澳综合运输通道则仅覆盖丰城市。宜春北部县市未形成综合运输通道,南北向通道交通方式单一、对外连接性差,综合运输通道的能力仍显不足。
铁路发展不均衡。目前,宜春市既有铁路网络覆盖面积较小,万载、奉新、靖安无铁路经过,发展不均衡;南北向铁路有京九铁路、昌赣高铁、浩吉铁路,但京九铁路、昌赣高铁只经过宜春东南角的丰城市和樟树市,浩吉铁路虽经过铜鼓县、第一足球网、上高县,但只有货运服务,未开通客运,宜春市包括中心城区的大部分区域均无法实现铁路南北通行,严重影响宜春与粤港澳大湾区及长江经济带的沟通连接,铁路路网布局还有待于进一步优化和完善。
公路路网规模和等级仍待提升。截至2020年底,宜春市公路人口密度为45公里/万人,在周围5个地市(萍乡市、新余市、九江市、宜春市、南昌市)排名第三;公路面积密度为146.1公里/百平方公里,在周围5个地市中排名第四,仅高于九江市;等级公路占比98.5%,在周围5个地市中排名第一;普通国省道二级以上比例76.1%,在周围5个地市中排名第四,仅高于南昌;县道三级以上比率为56.9%,在周围5个地市中排名第四,仅高于九江;乡、村道双车道比率8.0%,在周围5个地市中排名第三;对比而言,宜春市公路网络的规模、等级在周围地市中排名靠后,存在规模相对较小、路网等级相对较低的问题,公路路网规模和等级有待提升。
表2 宜春及周围地市公路规模、等级情况表
?地域 分类 |
江西省 |
南昌市 |
宜春市 |
萍乡市 |
新余市 |
九江市 |
公路人口密度(公里/万人) |
42.7 |
21.4 |
45.0 |
48.1 |
42.4 |
48.1 |
公路国土密度(公里/百平方公里) |
126.2 |
165.3 |
146.1 |
243.7 |
159.7 |
125.7 |
等级公路占比(%) |
97.38 |
96.87 |
98.5 |
97.48 |
97.12 |
97.12 |
普通国省道二级以上比例(%) |
73.0 |
66.0 |
76.1 |
88.8 |
82.4 |
82.6 |
县道三级以上比率(%) |
55.3 |
62.6 |
56.9 |
66.5 |
68.4 |
49.8 |
乡、村道双车道比率(%) |
6.49 |
9.14 |
8.00 |
6.72 |
12.53 |
5.51 |
公路路网连接不畅。市域范围部分县不能实现南北向高等级公路快速通行,北部地区路网密度与等级整体较中南部地区低,路网发展不均衡,联系不畅;国省道、农村公路仍存在断头路现象,公路干线网大循环、村与村之间的小循环尚未形成。
水运优势尚未发挥。“十三五”期,宜春市辖区内航道疏浚取得巨大进展,龙头山航电枢纽建成,赣江已实现Ⅲ级通航,最大可通过船舶为1000吨。但受限于宜春港现有港口功能单一,服务水平较低,现有货运码头除樟树港区河东作业区和丰城港区曲江作业区集疏运条件相对成熟外,其余大多散布在赣江沿线大堤之外,以公路和水运中转为主,无专门的集疏运通道,货物进出基本靠在堤顶道路直接开口与城市各路网络相连,对城市交通的干扰较大。境内的袁河、锦江受限于跨河桥梁的通航净高有限,河道淤积等问题,无法实现高等级通航,水运优势尚不能充分发挥。
民用航空网络仍待扩展。宜春明月山机场是赣西地区唯一一个机场,需满足赣西地区宜春、新余、萍乡三个地区将近860万人的航运出行需求,数据显示,2019年旅客吞吐量77.78万人次,同比2018年增长21.6%,并呈稳定增长趋势;起降0.81万架次,同比增长16.2%,呈稳定增长趋势,“十四五”期间航运需求将进一步提升,现有的机场受限于航线、运力限制,不能满足日益增长的航空运输需要,航空网络仍待扩展。
综合交通客货运枢纽布局待完善。宜春市作为区域性综合交通枢纽,仅袁州区、高安市、丰城市、樟树市依托于高铁站、机场,形成铁路、公路综合客运枢纽或民航、公路综合客运枢纽,覆盖有限,无法实现公路、铁路、民航、公交客运“零换乘”;现有物流园、码头、铁路等货运场站相距较远、联系不紧密、缺乏有效的衔接,尚未形成多种交通方式一体化的综合货运枢纽,难以适应现代交通运输发展的需求,综合交通客货运枢纽布局待完善。
农村客运站覆盖不足。农村客运站是城乡公共交通一体化的支撑,现有农村客运站覆盖不足、功能单一、使用程度较低,与公交线路衔接度不够,部分建成之后未能得到充分利用,无法满足资源集约和出行便捷的需求,农村客运站的覆盖率待进一步提高,功能待进一步完善。
2.交通运输服务水平和效率有待进一步提高
客运服务水平仍待提高。客运企业公司化、集约化程度不高,客运企业多、小、散,特别是农村客运企业多数是挂靠经营,客运企业的服务品牌意识有待加强;旅客运输服务方式单一;综合枢纽布局有待优化;公共交通运力投入不足;城乡客运一体化程度不够,客运站使用程度不高,尤其是农村客运站建成之后未能得到充分利用,农村班线服务质量差,与公交线路衔接度不够,群众出行还存在不便;网络科技应用不足,尤其是公路客运网络售票稳定快捷性、网络信息发布等都有待加强。
货运发展速度仍然滞后。货运企业主体规模化、集约化程度不高,缺乏引导行业发展的大型龙头企业;大多数企业还停留在简单的货物运输,没有形成现代物流经营模式,甩挂运输等先进的运输组织方式发展相对滞后;基础设施建设滞后,危险品运输车辆随意停放问题突出。
服务产业配套有待加强。维修行业方面,缺少长远发展规划,与城市发展规划脱节,维修企业随意布局,从业人员的整体技术能力水平偏低,成为制约维修企业持续发展的“瓶颈”;驾培行业方面,驾校管理不规范,主体责任意识不强,教练员素质偏低,有待于进一步提高。
3.行业管理仍需进一步加强
交通从业人才短缺。近年来,随着宜春交通运输的大建设和大发展,交通行业人才发展问题日益凸显,主要表现为人才结构的不尽合理,高学历和高技能人才的相对短缺,重大工程建设、运输服务、安全保障、节能环保等领域的人才相对匮乏,城市的整体人才吸引程度不高等。
信息技术应用不够。信息设施建设滞后,信息化基础设施建设滞后于交通运输基础设施建设和养护进度,信息化建设与维护的投入制度保障不足,制约着交通信息化发展;信息服务水平、对外服务信息实时性及可用性有待提高、服务手段有限,交通诱导分流等交通信息内容不能完全满足交通出行者的需求。
安全保障能力不足。安全设施不足,其中大量农村公路等级水平低,安保设施少,农村公路养护难问题日益显现。应急能力落后,许多地区没有建立安全生产应急管理机构,救援队伍缺乏,救援场地和设备不足,救援经费预算不多,应急预案的针对性和可操作性不强。
4.交通管理体制尚不健全,资源要素制约严重
跨部门协调沟通水平还需加强。全市综合交通运输发展涉及交通、发改、自然资源等多个部门,各个部门之间尚未形成制度化的沟通协调机制,不同运输方式之间、城市交通与对外交通之间在规划、建设、管理等方面还存在不协调、不衔接的问题,多头管理导致项目前期工作推进困难,衔接多种运输方式的综合运输建设项目推进缓慢,影响了各种运输方式自身优势和综合运输整体效益的充分发挥。
行业管理水平和治理能力有待提高。交通管理与大数据,云计算、人工智能等新一代技术结合程度较低,管理力量散弱、执法效率不高等现象仍然存在。资源要素刚性约束凸显,建设项目投融资难、交通基础设施建设用地趋紧、生态环保效能较低等问题仍然存在,交通运输行业发展理念仍待进一步转变。此外,投融资体制、公路建设养护等交通运输重点领域改革也有待深化,交通运输法治政府建设仍需推进。
二、发展形势
“十四五”时期我国将开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国家将继续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推动全国形成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江西省将进一步践行习近平总书记对江西“作示范、勇争先”的目标定位和“五个推进”的重要要求,按照“政治引领、创新驱动、改革攻坚、开放提升、绿色崛起、兴赣富民”工作方针,在“十三五”成果的基础上,继续推动高质量跨越式发展,描绘好新时代江西改革发展新画卷。宜春市将继续推进“融入大南昌、紧密衔接长江经济带、对接长株潭、融通粤港澳”发展战略,加快推动综合交通运输体系建设,进一步提高行业治理能力和治理水平,积极参与“大南昌都市圈”建设,主动融入国家“一带一路”、长江经济带等国家战略,为到2035年与全国同步基本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奠定坚实基础,为江西省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提供有力支撑。
经济社会发展的新形势和新变化,对宜春市“十四五”期综合交通运输体系建设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1.落实国家发展战略需要宜春发挥区域交通枢纽作用
2018年4月26日下午,中共中央总书记、国家主席、中央军委主席习近平在武汉主持召开深入推动长江经济带发展座谈会并发表重要讲话,指出推动长江经济带发展是党中央作出的重大决策,是关系国家发展全局的重大战略。
2019年5月20日至22日,中共中央总书记、国家主席、中央军委主席习近平在江西考察,主持召开推动中部地区崛起工作座谈会并发表重要讲话。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要坚持以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党的十九大和十九届二中、三中全会精神,贯彻新发展理念,在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上下更大功夫,在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上下更大功夫,积极主动融入国家战略,推动高质量发展,不断增强中部地区综合实力和竞争力,奋力开创中部地区崛起新局面。
“十四五”期间,宜春交通应牢牢把握长江经济带、中部地区崛起等国家战略机遇,牢牢把握江西毗邻长三角、海西、粤港澳大湾区区位优势,坚持以人为本,绿色可持续的发展理念,加快完善铁路、公路、航空、水运构成的现代化综合立体交通网络,加强向外对接,以“东进”“南下”为主导方向,更加紧密地融入大南昌都市圈,并与长三角、粤港澳等沿海发达地区和国际接轨,发展更高层次开放型经济。同时,发挥其承东启西的区位优势,进一步开拓腹地广阔的“北上”“西出”两个方向,加强中部地区崛起、长江经济带战略框架下的区域合作,建设成为内陆双向开放的新高地。
2.江西推进交通强省战略需要宜春协同发展
2018年江西省委十四届六次全会提出着力打造“一圈引领、两轴驱动、三区协同”的新格局,以融合一体的大南昌都市圈为引领,以沪昆、京九高铁经济带为驱动轴,以赣南等原中央苏区振兴发展、赣东北开放合作、赣西转型升级为三大协同发展区,形成层次清晰、各显优势、融合互动、高质量发展新格局。
2020年11月18日,江西省委、省政府联合印发了《关于推进交通强省建设的意见》,提出打造一流设施、一流技术、一流管理、一流服务,建成人民满意、保障有力、全国前列的交通强省,为建设富裕美丽幸福现代化江西提供坚强支撑。
“十四五”期间,宜春交通发展应充分把握宜春在江西省“一圈引领、两轴驱动、三区协同”的新格局中的定位,加快完善高速公路、城市快速道、普速铁路等多层次集疏运体系,使宜春成为江西融入长三角经济圈和全面参与“一带一路”建设的主通道的重要关键节点,充分利用宜春高铁交会、通江达海、路网密集的区位交通优势,向内加快区域融合,向外加大与长三角、长株潭、成渝等城市群的联通合作,把宜春打造成全省产业转型升级样板区、新型城镇化先行区、绿色产业集聚区,使宜春成为高端产业集聚、城乡融合一体、创新创业活跃、生态宜居宜游新城市。
3.宜春市打造成区域性中心城市需要交通贡献力量
宜春市四届人大七次会议审议通过了《宜春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二Ο三五年远景目标纲要》。2035年,宜春市的远景目标是:与全国全省同步基本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十四五”时期,宜春市主要目标是:锚定2035年远景目标,全力建设区域性中心城市,加速中心城区强起来、县市区跑起来、大宜春立起来步伐,加快建设综合实力强市、绿色发展大市、文明幸福城市,确保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开好局、起好步。
《宜春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二Ο三五年远景目标纲要》中还提到,将宜春打造成区域现代物流中心。加快构建现代高效物流体系,提升物流业标准化、信息化、绿色化、智能化、集约化水平。加强物流基础设施建设,构建海陆水空多元立体、无缝对接的现代综合交通运输网络。强化冷链物流骨干网络建设,完善农产品冷链物流基础设施,加强农商互联,促进产销有效顺畅衔接。
“十四五”期间,宜春交通发展应围绕《宜春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二Ο三五年远景目标纲要》目标,发挥交通运输“先行官”的作用,努力实现把宜春打造成区域性中心城市、区域现代物流中心的目标。
4.人民满意交通需要宜春综合交通迎来新发展
当今世界政治经济格局波谲云诡,尤其是在新冠肺炎疫情冲击影响下,国内国际经济形势更是呈现出前所未有的复杂格局,国家整体经济增长放缓、全球需求市场萎缩态势更加明显,经济社会发展不确定性增大,经济社会发展压力明显增加。2020年7月召开的中央政治局会议强调,要加快形成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助力我国经济社会可持续健康增长。交通运输作为经济发展的重要基础和先决条件,是宜春市适应双循环发展格局的基础支撑。主动适应双循环发展格局,要求宜春市交通运输业在“十四五”时期按照适度超前、统筹协调等原则,保持合理投资增速和一定的发展规模,开展高质量交通基础设施建设,提升交通运输业在扩大供给与需求、促进投资与消费的双重功效,促使交通运输业主动发挥稳增长作用,全力巩固稳中向好的发展态势,切实发挥交通运输对经济社会发展“先行官”作用,支撑和引领经济社会发展迈入现代化。
1.客货运输总量保持稳步增长
“十四五”期,宜春市综合运输网络将基本形成,经济发展将进入新阶段。客运方面,伴随全面打赢脱贫攻坚战,新型城镇化建设加快推进,城乡区域发展协调性增强,人民生活水平提高产生的消费性出行需求,市域人均出行次数将大幅增加,出行范围继续向外延伸,旅客接待量不断增加,客运总量和周转量将延续较快发展的态势。货运方面,新型工业化进程全面推进,产业集群效应和城镇聚集效应将大幅度增强,快捷化物流需求快速增长,带动货运总量和周转量继续保持增长的发展势头。
综合考虑宏观经济形势、新型城镇化、新型工业化发展进程,根据宜春综合交通运输结构发展现状和“十四五”期发展趋势与要求,预计全市客货运输增长率将总体保持稳定。预测至2025年,全市客货运输年均增速分别为2.6%和3.9%,客货运输总量分别达到4754.88万人和36569.37万吨。
表3 “十四五”期宜春客货运输总量与客货运输周转量预测
指标 |
2019年 |
2025年 |
年均增速(%) |
客运量(万人) |
4076.20 |
4754.88 |
2.6 |
货运量(万吨) |
29068.60 |
36569.37 |
3.9 |
2.综合交通运输结构进一步优化
根据“十三五”期全市综合交通运输发展形势,预计“十四五”期,铁路、公路、水运和民航客货运输结构将基本保持稳定。考虑公路运输方式的灵活性以及旅游、休闲等个性化私家车出行需求,公路运输方式仍将在较长时间内占据主导地位,但客货运输分担率将有所下降。伴随宜春市综合交通运输网逐步完善,尤其是赣江航道、港口整治的进一步推进,以及大宗货物运输“公转铁、公转水”结构性调整、旅客对铁路出行需求的大幅增加,铁路运输地位将大幅度提升,水上旅游客运比例也将不断提高。随着宜春产销速度加快和城市经济结构升级,区域间物流量将急速增长,大运量、低附加值货物运输需求依然旺盛,铁路和水路货运服务需求将更为旺盛。
综合考虑宜春综合交通运输结构发展现状和“十四五”期发展趋势与要求,结合客货运输总量增长趋势,预测至2025年,铁路、公路、水路、航空客运量占全社会客运量比例分别为19.72%、77.64%、0.30%、2.32%,铁路、公路、水路、航空货运量占全社会货运量比例分别为8.86%、77.83%、13.31%、0.001%。
表4 “十四五”期宜春客货运结构预测
运输方式 |
客运结构 |
货运结构 |
||
客运量 (万人) |
分担率 (%) |
货运量 (万吨) |
分担率 (%) |
|
铁路 |
937.78 |
19.72 |
3240.15 |
8.86 |
公路 |
3691.75 |
77.64 |
28461.23 |
77.83 |
水路 |
15.00 |
0.30 |
4867.95 |
13.31 |
航空 |
110.35 |
2.32 |
0.043 |
0.001 |
合计 |
4754.88 |
100 |
36569.37 |
100 |
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党的十九大和十九届二中、三中、四中、五中、六中全会精神,统筹推进“五位一体”总体布局,协调推进“四个全面”战略布局,全面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视察江西重要讲话精神和对交通运输工作的重要指示批示,按照省委省政府决策部署和“五个推进”的根本要求,坚持稳中求进工作总基调,坚持新发展理念,坚持推动高质量发展,坚持以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主线,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牢牢把握交通“先行官”定位,按照交通强国建设总体要求,坚决贯彻落实省第十五次党代会和市第五次党代会精神,围绕建设交通强省总体目标,坚持新发展理念,加快构建安全、便捷、高效、智慧、绿色的现代化交通体系,打造一流设施、一流技术、一流管理、一流服务,全力建设南北双向畅通、东西双向开放、枢纽集疏便利的区域性综合交通枢纽城市、区域性现代物流中心,建成能让人民有获得感、幸福感和安全感的人民满意的交通,使交通运输成为宜春现代化经济体系建设的新引擎,支撑区域性中心城市建设,为打造江西综合实力强市奠定坚实基础。
稳中求进,适度超前。继续坚持发展为第一要务,加快完善基础设施网络,努力实现基础设施能力适度超前,发挥交通运输在区域经济协调发展中的基础支撑和先行引领作用。
统筹协调、提质增效。着眼全局、统筹谋划,推进各种运输方式融合发展,充分发挥各自比较优势和组合效率,统筹建设、养护、运营、管理各环节,推动交通发展向更加注重质量效益、更加注重一体化融合发展转变,全面提升交通运输服务效率和发展质量。
以人为本,扩大供给。以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求为根本出发点和落脚点,加快推进关键通道、重要枢纽和重点领域建设,集中突破发展短板领域和薄弱环节,全力支持农村地区发展,满足各类特殊群体的多样化需求,推进交通运输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努力实现人享其行、货畅其流。
科技创新、智慧引领。始终把技术创新放在现代化交通运输体系建设的核心位置,积极推动交通基础设施数字转型、智能升级,大力发展智慧交通,完善科技创新机制,完善新型市场监管体系,提高行业综合治理能力,实现以科技创新推动行业创新的发展新路径。
安全可靠、绿色集约。牢固树立“安全第一”的理念,坚守红线定位和底线思维,着力构建交通运输安全发展体系。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发展理念,将生态、绿色发展理念融入交通运输发展的各领域和全过程,用集约、循环、可持续的方式开展交通建设和运输服务,节约资源、保护环境,实现可持续发展。
以交通强国、交通强省战略为统领,按照“畅通道、优网络、强服务、高质量”的总体思路,着力打造区域性综合交通枢纽、区域性现代物流中心。
“畅通道”,强化与周边经济组团的衔接。立足宜春市作为东联大南昌都市圈、西接长株潭城市群、南向粤港澳大湾区的区位优势,加快完善以高快速铁路、高速公路为主的综合运输大通道,形成与大南昌都市圈和长株潭城市群直连、与粤港澳大湾区快速衔接的多路径、多层次、高速度通道群,持续提升区域竞争力,强化宜春区域性综合交通枢纽城市地位。
“优网络”,完善市域内部互联互通的交通体系。服务“合纵连横,串圈组环,一体两翼,双匙联动,三线共荣”城镇空间发展格局,推进国省道三级贯通、重要经济节点贯通、乡镇三级贯通,完善县乡公路网络,统筹融合城乡一体化发展,加快补齐区域交通发展不平衡短板,推动市域经济快速发展。
“强服务”,全面提升物流运输服务品质。聚焦货运物流体系建设,围绕运输结构调整,打造以国家物流枢纽为骨干,省级重点发展物流枢纽为支撑,省级培育物流枢纽为补充的多层次货运物流枢纽体系,强化区域物流服务网络,推动物流与制造业融合发展,提高城乡物流服务水平,实现区域物流运输服务能力、服务品质的跨越式提升。
“高质量”,打好交通现代化发展基础。更加注重客运服务提升,全力优化客运出行服务。更加注重“交通产业”融合,创新交通领域发展模式。更加注重智慧交通建设,持续加强新技术推广应用。更加注重绿色交通建设,推进资源节约集约利用。更加注重交通安全建设,全面提升交通系统安全防控能力。更加注重现代治理体系建设,进一步推动交通运输行业深化改革。
1.总体目标
到2025年,交通基础设施网络更加完善,运输服务水平显著提升,行业改革发展全面推进,基本形成“互联互通、快速高效、便捷舒适、智慧安全、生态绿色、服务优质”的综合交通运输体系,基本建成区域性中心城市,打造区域性综合交通枢纽,先行引领作用更加明显,基本适应全市经济社会跨越式发展的需要,为长江经济带建设、大南昌都市圈建设、宜春市经济社会发展和全市“三群、两谷、一带”空间发展布局提供强有力的交通运输保障。
2.具体目标
(1)基础设施建设取得重大进展
着力构建“三纵四横一联”铁路网络,铁路营运里程达到602公里以上,其中高速铁路营运里程达到251公里,基本建成衔接南昌、长沙、株洲、湘潭等周边城市的“1小时高速铁路交通圈”。
公路总里程达到2.8万公里,力争建成高速公路194公里,基本建成“一环五纵四横一联”高速公路网络,高速公路密度持续提高,构建全市“1小时高速公路交通圈”,力争国家高速公路建设完成100%。力争普通国道二级及以上公路比重达100%,消灭国道四级及以下瓶颈路段,普通省道三级及以上公路比重达95%以上,重点做好国省道预防性养护工作,乡、村道双车道公路比例达到20%。
航道总里程达到409.9公里以上,其中三级航道里程达到134.5公里。港口布局合理、结构优化、能力充分,货物吞吐能力达到2580万吨,生产性泊位达到42个,港口集疏运体系建设取得初步成效。
形成“一中心两通用”航空枢纽布局,继续建设靖安通用机场,开工建设高安通用机场。加快推进宜丰、上高等通用机场前期工作,推动宜春明月山民航机场二期改扩建工程和通用航空服务保障功能区建设,完善通航网络布局。
积极完善宜春市明月山机场、宜春高铁西站两大综合交通枢纽,推进集散枢纽的建设,构建完善的综合换乘体系,形成宜春对外门户集疏运能力的综合提升。
(2)运输服务水平提质升级
区域运输一体化水平明显提升,依托宜春高铁西站综合客运枢纽、丰城东站综合客运枢纽、高安西站综合客运枢纽、樟树东站综合客运枢纽、宜春明月山综合客运枢纽等枢纽,提升旅客联程联运水平,开通4条衔接南昌、萍乡、新余、吉安等城市的城际公交化班线,城际出行便利化水平大幅提升,毗邻城市经济文化交流水平明显提升。
城市公交线网密度中心城区超过2.5km/km2,城市化地区公交站点300m覆盖率不低于60%,组团内公交出行30分钟覆盖率90%,万人公交车拥有率达到15标台,公共交通机动化分担率达到40%。
交通与旅游融合进一步深化,形成17条旅游精品线路。
货运多式联运水平明显提升,在彬江铁路综合物流园、樟树港口综合物流园等物流园区,实现公铁、公水铁、空公联运。铁路、水路、航空货运分担率增加至8.86%、13.31%、0.001%,货运运输结构大幅优化。
(3)交通智能技术广泛应用
基于移动互联网、北斗卫星导航、GPS定位、无线射频识别等技术,重点交通基础设施的智能监测覆盖率达到30%。
宜春赣西云数据中心的建设,有力地促进了宜春的数字化处理能力,数据搜集、处理能力大幅提升,政府行业运行监管水平和指挥调度能力大幅提高,信息获取途径得到有效拓展。
(4)交通绿色与安全稳步发展
与2020年相比,交通营运车辆单位运输周转量CO2排放下降7%。交通运输废旧材料再生和固体废物循环利用水平显著提高。建立“双重预防”机制,建成基于人工智能、北斗高精度定位等技术的公路应急监管平台,完善应急体系,较大以上等级道路运输行业事故死亡人数下降15%。
表5 宜春市综合交通“十四五”发展目标
类别 |
序号 |
指标项目 |
现状 |
目标 |
基础设施 |
1 |
铁路总里程(公里) |
515 |
602 |
2 |
高速铁路总里程(公里) |
191 |
251 |
|
3 |
公路总里程(公里) |
27272 |
28000 |
|
4 |
高速公路里程(公里) |
806 |
1000 |
|
5 |
普通国道二级以上公路占国道总里程的比例(%) |
95.32 |
100 |
|
6 |
普通省道三级以上公路占省道总里程的比例(%) |
92.27 |
95 |
|
7 |
农村公路总规模(公里) |
23957 |
24600 |
|
8 |
乡、村道双车道及以上公路占比(%) |
8 |
20 |
|
9 |
三级航道里程(公里) |
81 |
134.5 |
|
10 |
货物吞吐能力(万吨) |
500 |
2580 |
|
11 |
民用通用机场数量(个) |
1 |
3 |
|
12 |
综合客运枢纽数量(个) |
4 |
5 |
|
13 |
综合货运枢纽数量(个) |
1 |
5 |
|
运输服务 |
14 |
城际公交化班线(条) |
0 |
4 |
15 |
中心城区城市公交线网密度(公里/平方公里) |
2 |
2.5 |
|
16 |
中心城区公交站点300米覆盖率(%) |
50 |
60 |
|
17 |
组团内公交出行30分钟覆盖率(%) |
60 |
90 |
|
18 |
万人公交车拥有率(标台) |
9 |
15 |
|
19 |
公共交通机动化分担率(%) |
16 |
40 |
|
20 |
铁路货运分担率(%) |
-- |
8.86 |
|
21 |
水路货运分担率(%) |
-- |
13.31 |
|
22 |
民航货运分担率(%) |
-- |
0.001 |
|
智慧交通 |
23 |
重点交通基础设施的智能监测覆盖率(%) |
10 |
30 |
绿色安全 |
24 |
交通营运车辆单位运输周转量CO2排放量下降率(%) |
-- |
7 |
25 |
较大以上等级道路运输行车事故死亡人数下降率(%) |
-- |
15 |
围绕宜春市建设成为区域性中心城市发展目标,服务“一带一路”、大南昌都市圈建设以及宜春市转型等发展战略,规划形成以高(快)速铁路、高速公路为主骨架的“四纵四横”运输大通道,实现与国家“十纵十横”及江西省“六纵六横”综合运输大通道的有效衔接。其中,“一纵”为昌赣通道,“二纵”为靖樟通道,“三纵”为修吉通道,“四纵”为咸宜吉通道,“一横”为昌岳通道,“二横”为昌铜通道,“三横”为昌栗通道,“四横”为鹰株通道。
昌赣通道(南昌-宜春-赣州):是宜春东部地区衔接南昌、吉安、赣州等地区的重要通道,属于国家规划的“十纵十横”综合运输通道中的北京至港澳台运输通道,是宜春市将“通道资源”变为“发展资源”,带动人流、物流、资金流发挥集聚效应,实现向南拓展的重要抓手。通道主要由昌吉赣高铁、京九铁路、南韶高速、G105及赣江航道共同组成。
靖樟通道(靖安-樟树):主要将宜春进入大南昌都市圈的五个市县进行有效的串联,将丰樟高组团与奉靖组团直线的进行联通,打造丰樟高及奉靖组合型地区性综合交通枢纽城市,是南昌大都市圈西侧北联武汉城市群、南联广东粤港澳大湾区的重要通道,对于助力大南昌都市圈的发展具有重要意义,同时也可将樟树中药产业、高安建筑陶瓷、奉新纺织产业向外省及时转运,节约运输成本。通道主要由靖樟高速(规划)、G105构成。
修吉通道(修水-宜春-吉安):是宜春市与粤港澳大湾区联通的重要通道,对于实现宜春市与广州市、深圳、香港、澳门、武汉市等重点城市的快速联通,推动宜春经济与国家重点发展的粤港澳大湾区形成有效的衔接,提升宜春市对周边区县的引领、辐射、带动功能具有重要意义。通道主要由大广高速构成。
咸宜吉通道(咸宁-宜春-吉安):是宜春中心城区、铜鼓、万载等地区与武汉、吉安、赣州等地区沟通交流的主要通道,是江西省西部地区与粤港澳大湾区联系又一快速通道,对于实现宜春“南北双向畅通”,强化赣粤经贸往来和人员沟通,加快宜春地区产业升级步伐具有重要意义。通道主要由咸修吉铁路、铜鼓至通城高速、铜万高速、万宜高速、三阳至新田高速、宜遂高速及G220共同组成。
昌岳通道(南昌-宜春-岳阳):是宜春市向东连大南昌都市圈,向西连接岳阳、常德及成渝城市群的重要通道,对于实现宜春市与岳阳、常德及成渝城市群的快速联通,推动宜春经济与大南昌都市圈、岳阳、常德及成渝城市群形成发展合力,提升宜春市对周边区县的引领、辐射、聚集功能具有重要意义。通道由常岳昌铁路、南昌至修水高速及G353共同构成。
昌铜通道(南昌-铜鼓):是宜春北部地区衔接南昌、湖南长沙、浙江杭州等地区的重要通道,是江西内陆地区连接长三角经济带的重要桥梁,有助于将宜春的锂电新能源、医药、电子信息、先进装备制造业、建材、食品、纺织和化工等产业及时地转运,助推产业升级。作为江西省政府重点打造的昌铜高速生态经济带,通过打造“金桥”、“金牌”、“金山”三大工程,为杭长通道的沿线区域的绿色升级提供了示范样本。通道由九江至长沙铁路(规划)、杭长高速昌铜段、G354共同构成。
昌栗通道(南昌-宜春-上栗):是宜春市东融大南昌都市圈,西合长株潭等地的重要通道,通道穿越了宜春地域中心,对于打造南昌核心增长极、增强南昌辐射功能、提升高安、上高、万载等宜春中部县域经济发展,促进沿线旅游资源开发具有重要意义。通道主要由昌栗高速、G320共同构成。
鹰株通道(鹰潭-宜春-株洲):东连南昌、抚州,西接长沙、株洲,属于国家规划的“十纵十横”综合运输通道中的上海至瑞丽运输通道,是加快新余、宜春、萍乡一体化、同城化、融合化发展,缩短宜春至周边城市中心时空距离,推动赣西地区协同发展,形成与大南昌都市圈、长株潭城市群发展合力的重要支撑。通道主要由沪昆高铁、沪昆铁路、萍乡至宜春至新余城际铁路、沪昆高速、东昌高速、G320及袁河航道共同构成。
表6 运输大通道配置表
形态 |
通道名称 |
运输方式 |
项目名称 |
建设情况 |
昌赣通道 |
铁路 |
昌吉赣高铁 |
现状 |
|
京九铁路 |
现状 |
|||
公路 |
南韶高速 |
现状 |
||
G105 |
现状 |
|||
水运 |
赣江航道 |
现状 |
||
二纵 |
靖樟通道 |
公路 |
靖樟高速 |
规划 |
G105 |
现状 |
|||
三纵 |
修吉通道 |
公路 |
大广高速 |
现状 |
咸宜吉通道 |
铁路 |
咸修吉铁路 |
规划(前期) |
|
公路 |
铜鼓至通城高速 |
规划 |
||
铜万高速 |
现状 |
|||
万宜高速 |
现状 |
|||
三阳至新田高速 |
在建 |
|||
宜遂高速 |
在建 |
|||
G220 |
现状 |
|||
一横 |
昌岳通道 |
铁路 |
常岳昌铁路 |
规划 |
公路 |
南昌至修水高速 |
规划(前期) |
||
G353 |
现状 |
|||
二横 |
昌铜通道 |
铁路 |
九江至长沙铁路 |
规划(前期) |
公路 |
杭长高速昌铜段 |
现状 |
||
G354 |
现状 |
|||
三横 |
昌栗通道 |
公路 |
昌栗高速 |
现状 |
G320 |
现状 |
|||
四横 |
鹰株通道 |
铁路 |
沪昆高铁 |
现状 |
沪昆铁路 |
现状 |
|||
萍乡至宜春至新余城际铁路 |
规划(前期) |
|||
公路 |
沪昆高速 |
现状 |
||
东昌高速 |
现状 |
|||
水运 |
袁河航道 |
规划 |
着力构建“三纵四横一联”铁路网络,进一步扩大铁路覆盖范围,建成衔接南昌、长株潭等周边城市的“1小时快速铁路交通圈”。加快推进常岳昌铁路建设准备工作,推进咸修吉铁路及九江至长沙铁路前期工作,提升铜鼓、奉新、靖安等地与周边重点地市的铁路联通能力,强化沿线各县区经济交流和人员互动往来,也为武汉至深圳的联通缩短里程和时间。积极推进萍乡至宜春至新余城际铁路前期准备工作,争取早日开工,促进新宜萍城镇群之间的通勤联系。开展南昌至长沙城际铁路、南昌至靖安至奉新市域(郊)铁路、南昌至高安市域(郊)铁路、南昌至丰城至樟树市域(郊)铁路的前期研究工作,支持大南昌都市圈的交通建设。打通铁路运输“最后一公里”,促进铁路专用线与重要港口、大型工矿企业、物流园区等的无缝连接和高效联通,畅通铁路微循环系统,建设包括宜春铁路综合货场(物流中心)及配套专用线在内的8个铁路专用线项目。“十四五”期间,全市拟建铁路总里程约87公里,总投资约141.17亿元。
表7 宜春市铁路“三纵四横一联”布局
名称 |
铁路名称 |
类型 |
规划等级 |
||
纵线 |
|||||
一纵 |
京九铁路 |
现状 |
普速铁路 |
||
昌吉赣高铁 |
现状 |
高速铁路 |
|||
二纵 |
浩吉铁路 |
现状 |
普速铁路 |
||
三纵 |
咸修吉铁路 |
规划(前期) |
高速铁路 |
||
横线 |
|||||
一横 |
常岳昌铁路 |
规划 |
高速铁路 |
||
二横 |
九江至长沙铁路 |
规划(远景) |
高速铁路 |
||
三横 |
沪昆高铁 |
现状 |
高速铁路 |
||
四横 |
沪昆铁路(浙赣线) |
现状 |
普速铁路 |
||
联线 |
|||||
一联 |
萍乡至宜春至新余城际铁路 |
规划(前期) |
高速铁路 |
专栏1“十四五”期间宜春市铁路重点建设项目 常岳昌铁路。该项目为新建铁路,全长约457公里,宜春境内约60公里,属于《江西省中长期铁路网规划(2016-2030)》中的规划线路,规划速度等级为高速铁路,按350 公里/小时、双线标准建设实施,预计总投资580亿元,宜春境内投资约76亿元。常岳昌高速铁路是渝昌福通道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构建渝昌福通道的关键区域,项目建成后,将可结束宜春靖安、奉新无铁路的历史。 专用线铁路建设。完成宜春铁路综合货场(物流中心)及配套专用线项目、中国石油天然气股份有限公司江西销售分公司宜春油库铁路专用线、丰城新高焦化铁路专用线、上高铁路经济产业园及铁路专用线、赣西(宜丰)综合物流园及铁路专用线、樟树盐化工产业基地铁路专用线、丰城南站铁路货运设施建设项目、上高电厂铁路专用线等八条专用线铁路建设。建设里程约27公里,总投资约65.2亿元。 |
专栏2 “十四五”期间宜春市铁路前期研究项目 咸修吉铁路。“咸修吉”铁路起于湖北省咸宁市,途经九江市修水县,宜春市铜鼓县、万载县、袁州区,终于吉安市,全长约330公里,其中宜春境内185公里;项目总投资约438亿元,其中江西境内约349亿元;设计时速350公里/时。该项目先后纳入2020年基本构建“五纵五横”铁路网主骨架和2030年基本形成“六纵六横”铁路网主骨架,通过该铁路,北经“武咸城际”可直达武汉,南经“昌吉赣客专”能通达深圳、厦门,项目建成后,将成为长江中游城市群、粤港澳大湾区、海峡西岸经济区的重要连接通道。 九江至长沙铁路。该项目为“十四五”期内远景研究铁路。线路全长375公里,其中江西省境内236公里,宜春境内约70公里。项目总概算投资约340亿元,宜春段投资约65亿元。项目建成后,将强化县际之间的铁路联系,盘活宜春北部区域的经济往来,为宜春高质量发展注入活力。 萍乡至宜春至新余城际铁路。该项目为“十四五”期间前期研究铁路,类型为城际铁路,按200公里/小时,双线标准建设实施。项目建成后将形成新宜萍城镇群之间的市域客运通勤铁路,进一步完善江西省城际铁路网络布局,带动区域经济协调快速发展。 |
加快构建连接南北、承东启西的对外高速公路大通道格局,消除国家高速公路“断头路”,打通出省通道,力争形成全市“一环五纵四横一联”的高速公路网络。积极争取国家和省支持,继续完成三阳至新田绕城高速公路、宜遂高速公路的建设,加快推进沪昆高速昌傅至金鱼石段扩建工程,新建宜春绕城高速公路东北环线、第一足球网、南昌至南丰(赣闽界)高速公路、铜鼓至通城高速公路,配合推进樟吉高速改扩建工程、樟树至兴国高速公路相关工作。推进南昌至修水高速公路项目、宜春至慈化至上栗高速公路项目规划研究,提升高速公路服务水平。加速推进高速公路出入口改造工程,提升高速公路网络对县级行政单位的覆盖。“十四五”期间,全市在建或拟建高速公路共371.4公里(其中“一环”为宜春中心城区环城高速公路,里程约80公里),预计投资489亿元。
表8宜春市“一环五纵四横一联”高速公路布局
名称 |
高速名称 |
类型 |
环线 |
||
一环 |
三阳至新田高速(宜春绕城西线) |
在建 |
宜春绕城高速东北环线 |
规划 |
|
沪昆高速昌金段改扩建(宜春绕城东南环线) |
规划 |
|
宜遂高速宜春城区段 |
在建 |
|
纵线 |
||
一纵 |
南昌至南丰高速 |
规划 |
二纵 |
南韶高速 |
现状 |
三纵 |
靖安至樟树高速 |
规划 |
四纵 |
大广高速 |
现状 |
五纵 |
铜鼓至通城高速 |
规划 |
铜宜高速 |
现状 |
|
三阳至新田高速 |
在建 |
|
宜遂高速 |
在建 |
|
横线 |
||
一横 |
南昌至修水高速 |
规划(前期) |
二横 |
杭长高速 |
现状 |
铜万宜丰联络线 |
现状 |
|
三横 |
昌栗高速 |
现状 |
四横 |
沪昆高速 |
现状 |
联线 |
||
一联 |
东昌高速 |
现状 |
注:上述表中沪昆高速为昌樟段及昌金段,杭长高速为昌铜段,大广高速为武吉段,铜宜高速为铜万段及万宜段,南韶高速为昌宁段
三阳至新田高速公路。三阳至新田段高速公路是《江西省高速公路网规划修编(2018-2035年)》的规划中宜春经井冈山至遂川高速公路的组成部分,也是宜春市绕城高速的一部分。目前正在建设当中,新建里程18.423公里,双向六车道,设计速度100公里/小时,预计投资24.33亿元。本项目路线在宜春市袁州区境内,路线起于三阳,顺接万宜高速,经湖田镇、洪塘、新田,在山田设十字形枢纽接沪昆高速,之后路线南下终于汉塘里附近接宜井遂高速的起点。 宜遂高速公路。宜春至遂川高速公路是《江西省高速公路网规划修编(2018—2035年)》“10纵10横21联”的第九纵:通城(赣鄂界)至大余(赣粤界)高速公路中间段宜春至遂川段。目前正在建设当中,总里程194.55km,总投资284亿元,宜春境内的建设里程为40.11公里(其中与宜春西绕城高速共线约16公里为双向六车道),预计投资56亿元。宜遂高速途经宜春市的袁州区及吉安市的安福县、永新县、井冈山市、遂川县等2市5县区市。宜遂高速的实施可极大改善通行条件,提升道路通行能力,分流京港澳南北向交通,共同承担起南北向日益增长的交通量;是强化了国家高速公路在我省的主骨架功能,还提升了与东西向通道串联的能力,加强了区域内路网的疏散功能,有利于区域高速公路的交通流转换。 第一足球网。该项目为新建高速公路,属于《江西省高速公路网规划修编(2018—2035年)》“10纵10横21联”的第七纵:阳新(赣鄂界)至武宁至兴国高速公路中间段靖安至樟树段,规划期内新建里程146公里,双向四车道,设计速度100公里/小时,预计投资183亿元,是宜春市东部地区和南昌大都市圈西部地区的交通要道,本项目(与北延、南延段)通道内可串联形成一条庐山西海、武宁弥陀寺、靖安三爪仑和宝峰寺、奉新百丈寺、高安华林风景名胜区、樟树古文化遗址等县市的旅游通道,打造江西旅游品牌。项目实施后具有加密完善区域高速公路网络,构建南昌与武汉之间的快速便捷的联系通道,加强大广、昌铜、昌栗、沪昆、福银、南昌绕城、(项目北延后)永武、(项目南延后)东昌、抚吉、广吉等高速公路之间的联系和转换,加快带动区域城镇总体经济、社会、旅游业发展等多重功能。因而本项目的建设具有极强的现实意义。 沪昆高速(昌傅至金鱼石段)公路。该项目为改扩建高速公路,规划期内改扩建宜春境内里程66.7公里,双向八车道(其中宜春城区采用4车道沪昆老路利用 6车道南绕复线新建方案),设计速度100公里/小时,预计投资100亿元,对于宜春市融入长江经济带建设、完善国家高速公路网络、推动区域经济高质量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南昌至南丰高速公路。该项目为新建高速公路,属于《江西省高速公路网规划修编(2018—2035年)》规划项目,规划期内新建里程134公里,双向四车道,设计速度100公里/小时,预计投资146亿元,宜春境内里程为45公里,预计投资49亿元,主要经过区域为宜春丰城市,可以强化丰城与宜春的连接,也为丰城积极融入海西经济区打下了交通基础。 宜春绕城高速公路东北环线。该项目为新建高速公路,规划期内新建里程32公里,双向六车道,设计速度100公里/小时,预计投资45亿元。项目建成后,将减轻沪昆高速通行压力,优化交通网络、完善鄱阳湖生态经济区西部区域的南北、东西交通,为鄱阳湖生态经济区西线县市发展提供了有力支撑,为宜春城区及附近县市发展提供了交通保障、提供便捷交通通道。 铜鼓至通城高速公路。该项目为新建高速公路,属于《江西省高速公路网规划修编(2018—2035年)》“10纵10横21联”的第九纵:通城(赣鄂界)至大余(赣粤界)高速公路北部段通城至铜鼓段高速公路,规划期内新建里程约23.2公里,双向四车道,设计速度100公里/小时,预计投资41.5亿元,项目的建设为加强铜鼓县北向的路网密度,打通去往湖北的高速通道,有利于江西与湖北的经济交流,实现铜鼓县经济的快速发展,引导当地产业走出去,外部资金走进来的目标打下了基础。 南昌至修水高速公路。该项目为“十四五”前期规划研究高速公路,为优化区域路网布局设置,路线长约110公里,宜春靖安境内约60公里,双向四车道,设计速度100公里/小时,宜春境内预计投资84亿元,项目接修水至平江高速,建成后将为宜春北部出省增加一条新通道。 宜春至慈化至上栗高速公路。该项目为“十四五”前期规划研究高速公路,为优化区域路网布局设置,宜春境内约35公里,双向四车道,设计速度100公里/小时,宜春境内预计投资53亿元,项目接上栗,建成后将为宜春往西连接长株潭城市群增加新通道。 高速公路出入口改造。大广高速上高南港段增设出口新建工程、昌栗高速万载高城至岭东段增设互通口及至S308连接线新建工程、沪昆高速吴城出口新建工程,预计总投资4.88亿元。 |
以形成布局合理、功能完善、覆盖广泛、安全可靠的干线公路网络为目标,实施普通国省道升级改造。以既有路线升级改造为主,逐步消除断头路、等外路和无铺装路面。重点实施国省道过境改造,加快拥堵和交通瓶颈路段的升级建设,消除普通国省道瓶颈路段制约。加强普通国省道对各级行政节点、产业基地、旅游景区等的覆盖能力,推进重要交通枢纽和工业园区集疏运公路提档升级。加强国省道与城市干道的衔接,有序消除交通拥堵路段,完善城市交通路网结构。加大干线公路危桥改造力度和生命安全防护设施建设,提高整体技术水平。通过优化普通国省道网络布局和等级结构,不断提升运输保障能力和服务水平。“十四五”期间,全市拟改造普通国省道515公里,总投资约193.25亿元。
专栏4 “十四五”期国省道改造重点工程 普通国道升级改造工程。实施国道G220、G533、G320、G105、G238等线路改建工程,改造等级以一级公路为主,实现普通国道对县级及以上行政区等重要节点的全面覆盖,带动地区经济稳快增长,“十四五”期改造普通国道共计约208.3公里,预计投资114.32亿元。 普通省道升级改造工程。实施省道S428、S222、S309、S418、S218、S221、S415、S308、S307、S527、S219等线路改建工程,改造等级以一、二级公路为主,建成与南昌多路连通、与大南昌都市圈紧密联系、覆盖2万人口以上乡镇、通达产业基地和旅游景区的普通省道网,“十四五”期改造普通省道共计约306.7公里,预计投资78.93亿元。 |
按照“四好农村路”的要求,适应保障改善服务民生的需要,进一步提高农村公路的发展质量和服务水平,为广大农民致富奔小康提供更好的交通运输保障。加快罗霄山脉涉及宜春地区交通扶贫公路项目建设,改善联系经济新区、工业园区、农业经济区、矿区、新建港口的农村公路路面通行条件,推动农村公路整体技术等级水平提升。按照建制村通客车的要求,加强农村公路不达标路段(路基宽度小于等于4.5米、路面宽度小于等于3.5米)改造,改善农村客运通行条件;加大农村公路安保工程建设、危桥改造、渡口改造(渡改桥)实施力度,积极开展安全隐患治理,不断提高农村公路抗灾能力和农村交通安全水平。“十四五”期间,借助农村公路改造,新建奉新至高安一级公路、奉新至南昌西二环公路、高安祥符至南昌西二环西山北互通公路、高安至南昌快速路、宜春至万载快速通道、靖安宝峰至武宁杨洲公路、东昌高速樟树东出口至盐化基地新建工程、铜鼓县西湖路、铜鼓江头G354至温泉S222国省道连接线、铜鼓县石桥河北岸沿河路、宜丰工业园至火车站公路新建工程等项目,重点推进以县道三级和乡道(含通建制村的部分村道)双车道为主的农村公路建设,全市拟改造农村公路里程8659.8公里,农村公路安保工程改造4400.1公里,危桥改造300座/8900延米,总投资约202.8亿元。
专栏5 “十四五”期农村公路建设重点 1.借助农村公路改造,新建奉新至高安等11个项目,建设里程174.5公里,投资规模63.6亿元。 2.3.5米及以下窄路基路面公路拓宽改造:建设里程1369.7公里,投资规模9.9亿元。 3.乡村资源路、产业路建设、路网联通路、公益事业路:建设里程2030.4公里,投资规模48.6亿元。 4.升级改造地方交通项目为二级及以上公路:建设里程206.9公里,投资规模25.0亿元。 5.升级改造为三级公路:建设里程889.1公里,投资规模19.6亿元。 6.升级改造为四级公路:建设里程1495.4公里,投资规模13.6亿元。 7.农村联网公路建设:建设里程1152.0公里,投资规模6.8亿元。 8.美丽农村公路改造建设:建设里程1341.8公里,投资规模6.2亿元。 9.农村公路安保工程:建设里程4400.1公里,投资规模6.9亿元。 10.危桥改造:建设改造数量300座/8900,投资规模2.6亿元。 |
围绕将宜春建设成为“全域示范、全省龙头、全国一流、全球知名的健康养生休闲度假目的地”的目标,加强交通线网结构布局与旅游发展的衔接协调,增强具备条件公路的景观功能,构建由外层、中层、内层三级线网共同组成的旅游交通网络体系。其中,外层由高速铁路、高等级公路组成,形成快速过境交通网,通过绕行景区外围,为周边地区快速到达旅游景区提供干线交通条件,同时减少旅游景区交通对周边交通网络的影响;中层由农村公路、城市道路组成,形成周边服务交通网,满足住宿、餐饮、商业、养老、休闲等旅游景区周边配套服务需要;内层由旅游公路、旅游村道路组成,形成景区集疏交通网,直接衔接旅游景区出入口和停车区域。“十四五”期,全市重点建设17条旅游公路,持续完善多层次的旅游公路网络,实现交通与旅游融合发展,预计投资8.82亿元。
表9 旅游交通网络规划方案
序号 |
名称 |
总里程(公里) |
投资(亿元) |
1 |
320国道至鑫昌源养老产业基地旅游公路 |
4.3 |
0.12 |
2 |
彬江至江霞旅游公路 |
5.0 |
0.15 |
3 |
南庙至萱溪至里睦旅游公路 |
10.0 |
0.30 |
4 |
水江至杨岐山旅游公路 |
15.0 |
0.45 |
5 |
樟芦线旅游公路建设项目 |
4.6 |
0.50 |
6 |
山口至圆梦山庄旅游公路 |
4.0 |
0.10 |
7 |
宜万高速出口至竹山洞景区旅游公路 |
5.2 |
0.32 |
8 |
花海原居至上下水口旅游公路 |
1.2 |
0.04 |
9 |
禅茶院旅游公路建设项目 |
1.0 |
0.02 |
10 |
省道至景福园旅游公路 |
1.0 |
0.03 |
11 |
汤里(汤里至九龙山)旅游公路 |
28.0 |
0.98 |
12 |
兴源(G354至高槽)旅游公路 |
8.0 |
0.30 |
13 |
宜丰党田至洞山公路改建工程 |
7.8 |
0.26 |
14 |
宜丰天沐温泉综合旅游项目配套公路建设工程 |
5.5 |
0.45 |
15 |
宜丰草坪至洞山公路改建工程 |
6.8 |
0.40 |
16 |
宜丰青山口至古阳寨公路新建工程 |
4.5 |
0.50 |
17 |
奉新澡溪至仰山至罗市至会埠旅游公路 |
42.0 |
3.90 |
围绕着将宜春港建成“一港六区”的港口总体布局,突出赣江主通道开发,重点推进航道疏浚、岸线利用、闸坝复航。切实抓好赣江航道整治,重点建设赣江高等级航道,疏浚航道提升等级,其中赣江境内段达到内河Ⅱ级航道标准,袁河黄土岗镇至荷湖村段提升为Ⅲ级航道。“十四五”期间,实施航道整治共53.5公里,预计总投资约7.18亿元。
表10 航道网络“十四五”建设重点项目
名称 |
类型 |
总里程 (公里) |
投资(亿) |
规划等级 |
建设年限 |
|
1 |
袁河黄土岗镇至荷湖馆段三级航道建设 |
改扩建 |
53.5 |
7.18 |
Ⅲ级 |
2024-2030 |
1.加快客运枢纽站场建设
全面构建“4 3 N”公路运输客运站场体系,形成4个综合客运枢纽、3个客运一级站和多个客运二级站共同构成的客运枢纽体系格局。加快推进丰城东综合客运枢纽建设,强化综合客运枢纽内部铁路、公路等交通方式的快速衔接,鼓励综合客运枢纽采用同站换乘、立体换乘的建设方案,统筹负责综合客运枢纽内部运营管理,提升综合客运枢纽整体运行效率和服务能力。按照一级公路客运站的对宜春中心城区汽车北站进行改造。加快宜春中心城区汽车西站搬迁、袁州区城市公交中心、明月山客运枢纽、靖安县汽车站异地搬迁、高安城西客运综合服务站、万载县城市客运站、蒙华铁路芦洲客运站、丰城市高新产业园客运枢纽、丰城市大学城(同田)客运枢纽、樟树滨江新城客运站、宜丰客运总站等11个二级客运站建设,提升市县整体旅客发展水平。“十四五”期间,全市客运枢纽建设投资约8.81亿元。
专栏6 宜春市“十四五”客运枢纽建设重点 重点建设1个综合交通枢纽。 丰城东综合客运枢纽,为十四五续建项目,规划为一级客运站,设计发送能力1万人次/日,占地面积35000平方米,建成后将与昌吉赣高铁丰城东站形成公铁联运枢纽。项目总投资6.7亿元,十三五期间预计完成投资4.7亿元,十四五期间预计完成投资2亿元,预计于2022年完工。 建设1个一级客运站。 加快宜春中心城区汽车北站改造建设,按照一级站的标准进行建设,提升旅客运输能力。 建设11个二级客运站。 加快宜春中心城区汽车西站搬迁、袁州区城市公交中心、明月山客运枢纽、靖安县汽车站异地搬迁、高安城西客运综合服务站、万载县城市客运站、蒙华铁路芦洲客运站、丰城市高新产业园客运枢纽、丰城市大学城(同田)客运枢纽、樟树滨江新城客运站、宜丰中心客运总站等11个二级客运站建设,全面提升宜春市的旅客发送能力。 |
2.加强货运枢纽站场建设
全面构建物流场站体系,形成以综合物流园区、多式联运物流园及物流中心构成的三级货运枢纽体系格局,推进小、散、弱货物运输向集仓储、运输、搬运装卸、信息处理、配送等功能为一体的物流园区转型升级,促进宜春货运物流一体化建设。重点建设湖田空港综合物流园区、彬江铁路综合物流园、樟树港口综合物流园区、赣西(宜丰)综合物流园,全方位提升物流园区综合服务功能,为客户提供专业化、全方位、综合性、一站式服务。积极建设万载国际物流园,促进宜春市与国际贸易的接轨,为宜春市的跨境贸易打下坚实的基础。继续推进高安建筑陶瓷物流园、高安光电物流园、高安智慧物流产业园、上高铁路经济产业园、江西江中九州现代医药物流园、铜鼓东物流产业园等6个区域性物流中心的建设。完善货运枢纽场站集疏运体系。“十四五”期间,全市货运枢纽建设投资约141.5亿元。
专栏7“十四五”期货运枢纽场站建设重点 重点建设4个综合物流园区。 湖田空港综合物流园区,位于湖田镇明月山机场附近,规划占地约2500亩,重点发展航空物流、零担快递,积极发展医药产业、机电产业、高端制造、纺织服装鞋业、食品加工业等产业。 彬江铁路综合物流园区,位于袁州区彬江火车站附近,规划占地约1100亩,整合铁路口岸、石化石油企业等资源,重点承接日用工业消费品、生产资料、大宗商品物流,建成集仓储、分栋、配送、物流配套服务为一体的综合物流园区。 樟树港口综合物流园区,位于樟树港区,依托樟树中国物流水运口岸作业区和河西综合港区建设,打造区域性港口综合物流园区。 赣西(宜丰)综合物流园,规划总面积242000平方米,设计能力380万吨/年,衔接浩吉铁路宜丰站、上高铁路经济产业园。可作为宜春市的国际货物集散中心,可直接办理国际通关手续 建设1个国际物流园。 积极建设万载国际物流园,促进宜春市与国际贸易的接轨,为宜春市的跨境贸易打下坚实的基础。 建设6个基础性物流节点。 继续建设高安建筑陶瓷物流园、高安光电物流园、高安数字物流产业园、上高铁路经济产业园、江西江中九州现代医药物流园、铜鼓东物流产业园等六个物流中心,完善宜春的物流场站体系。 |
3.推进港口码头建设
结合产业布局、矿产资源、旅游客运发展需求等因素,加快樟树港区、丰城港区的港口基础设施建设,加强分工合作,构建以樟树港区、丰城港区为核心的赣江货运港口体系。
加快港口功能建设,推进专业化、规模化和现代化港口建设,提高港口装卸水平。强化干线公路对港口的连接,加快推进“铁路进港”,积极发展铁、公、水多式联运等现代航运组织模式,完善集疏运模式,提升港口集聚辐射能力,积极建设水上服务区,营造舒适、便捷、绿色、高效的水路运输环境。“十四五”期间,全市港口码头系统建设投资约49.74亿元。
表11 码头系统“十四五”建设重点项目
序号 |
项目名称 |
类型 |
建设规模 |
投资 (亿元) |
1 |
宜春港丰城港区城区作业区尚庄货运码头一期工程 |
新建 |
6个1000吨级散货泊位,设计年吞吐量600万t,岸线580m,占地60亩 |
5.7 |
2 |
宜春港樟树港区河西作业区综合码头工程 |
新建 |
15个1000吨级泊位,设计年吞吐量1540万t、15万TEU,岸线1490m,占地1167亩 |
24.9 |
3 |
宜春港丰城港区曲江作业区沥青专用码头工程 |
新建 |
1个1000吨级沥青专用泊位,设计年吞吐量35万t |
0.14 |
4 |
宜春港丰城港区上峰作业区码头 |
新建 |
3个1000吨级散货泊位,结构采用浮码头形式,设计年通过能力180万t |
1.9 |
5 |
宜春港丰城港区曲江作业区花家岗码头工程 |
新建 |
3个1000吨级散货泊位,设计年通过能力120万t |
7 |
6 |
宜春港樟树港区河西作业区疏港公路 |
新建 |
一级公路11.6公里 |
5.1 |
7 |
宜春港樟树港区河西作业区疏港公路 |
新建 |
二级公路5.3公里 |
1.3 |
8 |
宜春丰城山岗岭水上综合服务区 |
新建 |
位于丰城港区山岗岭岸线,建设岸线575m,陆域纵深100m |
1.0 |
9 |
宜春港樟树张家洲公用锚地 |
新建 |
锚地尺寸1200m c 100m,锚地面积12万m2 |
0.1 |
10 |
宜春港丰城普货公用锚地 |
新建 |
锚地尺寸1000m c 200m,锚地面积20万m2 |
0.1 |
11 |
宜春港樟树张家洲水上综合服务区 |
新建 |
建设岸线770米,陆域纵深600米,河堤背水面约160亩 |
2.5 |
4.加快航空机场建设
打造“一中心两通用”航空枢纽布局。继续推进明月山机场二期扩建项目,完善机场集疏运体系,构建以明月山机场为枢纽的综合交通运输体系,强化机场集疏运网络与区域干线公路及铁路网络的衔接,完善区域接驳设施,合理配置机场大巴线路。
大力发展通用航空,继续建设靖安通用机场,开工建设高安通用机场。加强与航空企业合作,开通飞机旅游观光航线,带动当地旅游及航空培训产业发展。“十四五”期间,加快推进宜丰、上高等通用机场前期工作,推动宜春明月山运输机场增设通用航空设施建设通用航空服务保障功能区,完善通航网络布局,全市通用机场建设预计投资11.9亿元。
表12 机场建设规划方案
名称 |
类型 |
规划等级 |
投资(亿) |
建设年限 |
明月山机场二期 |
改扩建 |
4C |
29 |
2023—2025 |
宜春靖安通用机场 |
改扩建 |
A1 |
0.5 |
2020—2022 |
宜春高安通用机场 |
新建 |
A1 |
3.3 |
2022—2025 |
明月山机场二期增设通用航空服务保障功能区 |
新建 |
8A 3C |
8.1 |
2023—2025 |
持续加大养护资金的投入,推进公路养护基础设施和机械化养护中心建设,建立以中心养护工区为主体、一般养护工区为支撑的养护基础设施格局体系,力争建成畅、安、舒、美、绿的公路交通环境。全面推广使用新技术、新工艺、新材料,提高养护机械化水平,合理配置养护设施和机械设备,提高设施、设备利用率。实施公路大中修养护工程,按照国省干线公路实施大中修工程(含预防性养护)的里程比例不小于17%的要求,加强国省干线公路重点路段大中修,全面推广预防性养护,加大国省干线公路危桥改造力度。实施灾害防治工程,重点整治干线公路地质灾害及水毁路段。切实落实《国务院关于深化农村公路管理养护体制改革的意见》精神,推进农村公路养护规范化、标准化、常态化,进一步落实县级人民政府农村公路养护的主体责任,按照“县道县养、乡道乡养、村道村养”的思路完善农村公路养护体制、技术标准和规范,按照县道优良中等路比例不低于90%,乡村道优良中等路比例不低于80%的要求,加大农村公路大中修工程统筹力度,强化农村公路路政管理,着力提升通行能力、安全品质和服务水平。“十四五”期间实施农村公路大中修里程约1000公里。加强赣江航道的养护,推动由单一养护、粗放型养护向全面养护、集约型养护转变,主要通航河流航道尺度维护不低于维护等级标准要求。加强通航设施运行维护管理,优化通航设施监控系统,完善安全保障措施,提高通航设施的运行安全可靠性。加大航道管养设施设备投入。
(一)构建便捷舒适的客运服务体系
发展旅客联程运输。加强铁路、公路、水路、民航及城市公交等出行方式的有效衔接,推动建立铁路、公路、民航、水运等各运输方式间常态化的联程联运协调管理机制,大力发展公铁联运、空铁联运、公空联运等综合客运服务,提升旅客综合运输效率和运输组织化程度。强化宜春各火车站、客运站等客运枢纽站与城市公共交通接驳换乘便捷化水平,优化旅客换乘通道,实现公铁对外运输和城市内部公共交通“联程联运”。推动宜春明月山机场和昌北国际机场在宜春县区建立提供候机停车、行李联程托运等配套服务的服务站,发展“异地城市候机楼”等先进运输组织模式,实现公路中短途运输与民航长途运输的“公空联运”。
推进城际公交一体化发展。稳步推进新宜萍城镇群公交一体化发展,实现新余、萍乡的每个区县至少开通1条与宜春主城区相连的城际公交线路。积极推动开通与吉安、南昌、九江等城市的城际公交化班线,提升城际毗邻地区道路客运一体化服务水平,促进毗邻城际经济文化交流。推动骨干运输企业建立宜春与江西省其他地区、湖南省部分地区长途客运接驳运输联盟,实行接驳点规划建设区域统筹,站点资源、人力资源和信息平台省际共享,管理运营区域一体化。
推进城乡客运一体化发展。大力发展农村客运,加快城区公共交通向农村延伸,加快建设城乡客运系统,推动农村客运向公交化方向发展,提高通达深度,实现上下级线网间的有机衔接,构建一体化的城乡客运网络,完善城乡客运服务水平。探索符合各地实际的农村客运经营服务机制,因地制宜推广政府主导、政府引导、市场主导三种城乡客运发展模式,推进城乡客运公交化改造,建立城乡客运发展的长效考核机制及补助机制。
优化发展城市公共交通。中心城区开展以中运量公交系统为骨架、常规公交为补充的公共交通系统建设,拓展公共交通覆盖广度,提升中心城区客流出行便捷性,提高公共交通分担率;区域组团间建立以快速公交为核心的公共交通系统,满足组团间中长距离公交出行需求,支撑城市空间拓展;补充发展出租车、公共自行车、定制公交、微公交等公共交通,完善公共交通出行链条,提升服务衔接性和连贯性;加强城市公交专用道建设,提高公路客运服务便捷化、多样化水平,更好满足公众多层次出行需求,增加公共交通吸引力。加强城市停车设施供给,以居住区、大型综合交通枢纽、医院、学校、旅游景点等特殊区域为重点,有条件的增建公共停车场设施。
专栏 8公共交通建设重点 BRT1号线:西起硒温泉度假村,经袁山路-民生路-中山路,东至宜春高铁站,实现高铁站、核心城区与教体新区的快速对接,全长约13.8公里,全线设置18座路中车站,平均站距约为767米。 |
深入挖掘“交通旅游”。围绕将宜春打造成“全域示范、全省龙头、全国一流、全球知名的健康养生休闲度假目的地”的目标,加强交通线网结构布局与旅游发展的衔接协调,从航空、铁路、公路、水运等方面入手,强化交通与旅游的衔接。通过民用航空与通用航空的共同推动,将航空与旅游景区有机地结合,打造快旅慢游,提升旅游体验。同时在明月山机场设置游客集散专区,为游客的出行提供最大的便利性。加大对水上旅游的宣传力度,提供优质的水上旅游观光线路及区域。
开展货物多式联运。大力推广甩挂运输,引导和推动甩挂运输发展由单一公路甩挂模式向综合交通甩挂模式转变、由局部甩挂运输向干支相连的网络化运输转变,提升甩挂运输的广度和深度。依托宜春彬江铁路综合物流园区、樟树港口综合物流园、赣西(宜丰)综合物流园、万载国际物流园、高安建筑陶瓷物流园、高安光电物流园、高安数字物流产业园、上高铁路经济产业园、铜鼓东物流产业园等货运枢纽,统筹考虑公路、铁路等运输方式的衔接,引导宜春市利用交通区位及通道优势,推进公铁联运发展,逐步构建起公铁运输资源协调配置、信息互通共享、优势充分发挥、服务无缝衔接的货物运输体系,促进大宗货物及中长距离公路货运向铁路、水路转移,发展节能、低碳、集约的货运组织模式,助力全市运输结构优化。
积极发展冷链物流。支持宜春市域内各县(市、区)新建、改造一批适应现代流通和消费要求的冷链物流仓储设施设备。创新冷链物流组织协作方式,充分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决定性作用,形成生产加工企业、批发市场、零售终端及第三方物流企业等多方参与,多元冷链物流主体融合发展的新模式。加强冷链物流检验检疫执行力度,提高进口产品冷链查验能力,确保进口水产品、肉类产品、医药品等的检验检疫处于全程冷链环境,保障进口冷链产品来源、品质的安全。加快建设以肉类、水产品、蔬果、奶制品、集体用餐及中央厨房配送的食品和半成品、药品为主的重点产品冷链物流服务体系。
建立健全城乡货运及物流配送体系。合理布局城乡配送基础设施,制定完善发展政策,促进城乡配送健康发展。支持农村物流发展,统筹交通运输、邮政、商务、供销等农村物流资源,形成以县级农村物流站点为核心,以乡镇农村物流配送站为支撑的点状辐射式农村物流站点网络。引导规范农村客运站、客运班线提供农产品、农贸、农村生活日用品等的集散和中转服务,推动形成客运站、农村物流点、邮政服务站等“多站合一”的物流模式,助力城乡物流网络化发展。鼓励运输企业和邮政、快递企业参与农村物流网络建设,积极发展农村连锁配送业务,提升邮政基本公共服务水平。加快推进区域道路客运小件快运联盟落地,整合城际客运企业客运线路资源,统一服务标准和运营机制,构建辐射县市和乡镇的区域小件快运一体化网络。
积极开展智慧物流建设。采用政府支持,市场化运作的方式,采取政企合作方式推进宜春市综合性物流服务信息平台建设。应用北斗导航、物联网、云计算、大数据、移动互联、智能交通、自动识别等先进信息技术,进一步整合商务、交通、邮政、工商、海关、检验检疫、银行、保险等部门的信息资源,构建形成物流公共管理信息、物流业务信息交换和物流企业信息处理三级架构,促进物流快递信息交换和共享。选择有条件的头部物流企业进行智慧物流工程示范,大力推广电子商务、电子数据交换、射频识别技术、全球定位系统、地理信息系统等信息技术的应用,鼓励企业借助互联网平台,开展共同配送、集中配送、智能配送等,有效解决“最后一公里”的问题。
完善邮政服务基础网络。以以邮区中心局为节点、邮政网点为终端、村级邮政快递服务站为末梢,完善邮政服务基础网络布局,提升邮政普遍服务均等化水平。积极推动宜春市快递物流园的建设,推动全市快递行业产能聚集,实现行业集约化经营。重点加强邮政普遍服务终端建设能力,完善城市小区智能快件箱、末端服务综合场所以及县级邮件处理中心布局,提升对宜春全市域及周边地区的邮政服务覆盖。着力解决邮政服务“最后一公里”问题,推进城乡局所改造和村邮站建设,加强城镇居民楼信报箱配套设施智能化升级建设和机要通信保密安全防范设施建设,改善邮政普遍服务营业、投递和内部处理设施、设备条件。做好邮政服务“三农”工作,进一步健全完善农村邮政网络。
专栏9 快递物流园建设重点 宜春市快递物流园:占地200亩,建筑面积44400平方米,意向入驻快递企业有:顺丰、中通、圆通、申通、百世、韵达等,项目建成后可以整合现有快递业的力量,发挥集聚优势和效应,促进区域经济的整体发展。 县市区快递物流园:丰城快递物流园占地180亩,建筑面积42000平方米;樟树快递物流园占地120亩,建筑面积27000平方米;高安快递物流园占地100亩,建筑面积24000平方米;万载快递物流园占地100亩,建筑面积24000平方米;上高快递物流园占地90亩,建筑面积22000平方米;奉新快递物流园占地90亩,建筑面积22000平方米;宜丰快递物流园占地80亩,建筑面积18000平方米; |
积极引导提升货运装备水平。引导适应市场需求的物流装备结构优化,推进货运车型专业化、标准化和清洁化,鼓励发展集装箱、冷藏、集装罐等专用运输装备,推动城市标准配送车型车辆的推广使用与普及,着力推进货运车辆的重型化、厢式化、专业化和低碳化,提升货运服务品质。
加快推进监测体系建设。充分应用移动互联网、北斗卫星导航、GPS定位、无线射频识别等智能化、网络化新型传感器技术,加快形成覆盖重要普通国省道路段、重点客货运输站场、大型桥梁等基础设施的监测网络,结合江西省道路实时动态监管平台,实现基础设施的实时监测。加快形成基于5G技术的视频实时监控设备,覆盖长途客运班车、旅游包车、公交车、出租车、重型车、牵引车等重点载运工具的监测网络,全面掌握交通运行态势,加快形成交通运输运行环境监测网络。
提升政府数据展示和公开能力。联合公安、交警、气象等部门,开展综合交通信息智慧中心建设,汇聚、处理、分析各部门数据资源信息,并进行集中可视化展示,实现对宜春市交通全要素的一屏概览,满足政府部门日常运行监测、应急指挥调度、事后分析研判、展示汇报等应用情景,全面提升政府数据展示和应用能力。开展完善对外交通电子政务系统,加快建设交通行政权力网上公开、透明运行联网工程,建立网上行政审批及行政监管系统、交通科技信息服务系统、公众交流和舆情监测系统和交通重点工程建设项目信息公开系统,增强政府门户网站信息公开和服务公众的能力。
专栏10 宜春市智慧交通信息中心建设内容 建设由指挥中心大厅、视频会议室、协同办公系统和机房等组成的宜春市智慧交通信息中心,融合“智慧交通云平台”及政务信息管理系统功能,对接发改、交警、气象、国土等相关部门数据,对铁路、公路、水运、民航等多种运输方式相关的运行、建设、养护、监测、收费、安全、服务等业务数据进行采集、汇聚、管理,实现宜春综合交通运输信息的一键调用和可视化管理。同时,根据相关部门需求,可提供专题分析月度及年度报告。 |
开展大数据信息平台建设。加快推动宜春市“云上宜春”大数据平台智慧交通端口的建设,积极推进宜春市高速公路应急监管平台、智慧物流服务平台的建设,利用云计算、大数据、移动互联网、物联网等新一代信息技术手段,构筑融入社会信息化和政府信息化成果,涵盖多种运输方式,覆盖建管养各环节,具备数据搜集与分析处理、政府在线监管及辅助决策、综合交通应急指挥调度、公众综合交通信息获取等功能在内的综合交通信息服务平台,提高政府部门行业运行监测水平和指挥调度协调能力,拓展公众获取出行信息、行业信用信息等的途径,实现宜春市综合交通信息资源大聚合与有序共享,推动宜春交通运输向智慧化监管、智能化服务方向升级。
开展智慧公路示范建设。加快交通基础设施智慧化升级改造,稳妥有序推动重要路段智能升级改造,打造若干条具有智慧效能的线路或车道。有序开展智慧交通示范,充分发挥宜春地域优势和自身特点,依托国家新一代控制网工程建设,江西省基于北斗技术和大数据技术的智慧公路试点建设机遇,积极参与国家、江西省交通基础设施网与运输服务网、信息网、能源网等融合示范,谋划布局智慧高速公路建设,为无人驾驶、车路协同、无线充电、自由流收费等提供测试实验环境,积极开展无人驾驶试点工程的建设。
推动交通新型基础设施建设。以数字技术为核心,以科技创新为动力,以虚拟产品为主要形态,以平台为主要载体,有序推动智慧铁路、智慧水运、智慧机场、智慧邮政等规范化建设,满足新时期高质量发展需求。
促进行业节能减排。优化交通运输资源配置,大力推动公转铁、公转水,优化运力结构,发挥综合运输的整体优势和组合效率,降低能源消耗强度,助力结构性节能减排。加强道路客运运力调控和引导道路货运向网络化、规模化、集约化和高效化发展,不断提高客、货运实载率,着力强化管理性节能减排。优先发展公共交通,改善公共交通与步行、自行车、小汽车等不同交通方式之间的衔接换乘条件,建立以“城市公共交通自行车/步行”为主体的绿色出行系统。加强绿色循环低碳交通运输技术研发和应用,促进新技术、新产品、新工艺在公路建管养各环节的推广和应用,促进高能效、低排放的交通运输装备的推广和应用,加快新能源汽车充电桩、换电站、换气站等设施布局,引导技术性节能减排。
专栏11 充电桩建设内容 十四五期间规划建设47个新能源场站,共计设置201个大功率快充型充电桩,充电桩造价3618万元,配电网造价4422万元,建筑安装费用3015万元,合计总投资11055万元。 |
节约集约利用资源。加强交通规划建设与国土空间规划、自然资源保护规划等专项规划对接,严格遵守江西省、宜春市生态保护红线,加强交通全过程环境保护监管。科学规划交通基础设施,节约集约使用土地,统筹利用综合运输通道线位资源和运输枢纽资源,协调通道内各种运输方式的线位走向和技术标准,促进各种运输方式在枢纽节点的有效整合。大力推行适应节约土地要求的交通运输工程技术,提高公路、铁路、机场建设用地利用效率,推进城市公共交通设施用地综合开发,着力提高资源利用效率。积极探索交通运输资源循环利用的发展模式,推广使用包括交通废弃物(废水)循环利用等在内的节能工艺、设备、技术和材料,提高资源再利用水平。
引导客运装备专业化、标准化、清洁化发展。积极推动载客汽车客运实现高速化、舒适化和清洁化,提升公路中高级客车占营运客车比例。鼓励发展符合农村客运特点的安全、实用、经济型客车或客货兼用型车辆,推进农村客运车辆的标准化建设。在城市公交和出租车等领域加快推广混合动力、纯电动等清洁能源客车,中心城区新增公交车全部使用节能环保新能源或清洁燃料车辆。严格车辆使用年限管理,加快更新老旧车辆,促进高效、节能运输车辆的发展。
加强生态保护和污染防治。全力推进宜春赣江、袁河及锦河流域重大生态项目建设,加大流域内湿地和公益林保护力度,大力推动赣江、袁河及锦河流域生态修复工程、水生态景观工程等项目的推进。强化绿色节能理念应用,探索交通、产业、城市和生态环境四位一体协同发展模式,加强节能降碳技术及生态工程技术在交通基础设施设计、建设、养护及运营中的综合运用,减少交通各类活动对生态环境的影响。加强污染治理,坚持污染排放源头控制和末端治理并重,强化对营运车辆定期监督、检查和维修。结合城市整体风貌,依托废旧交通设施,鼓励打造集生态、休闲、文化、旅游等多种功能于一体的城市主题公园。
提升设施设备本质安全水平。严格落实公路、铁路、水运等交通设施抗灾设防标准,加大安全设施投入力度,强化交通基础设施建设和养护,提升交通运输基础设施本质安全水平。完善路网安全保障设施,加快推进公路安全生命防护工程、危桥隧道改造治理、公路标识标牌完善、航道码头船舶防护设施提升等工程,提升关键基础设施安全防护能力。坚持“科技兴安、人才强安”,加大人工智能、物联网、北斗高精度定位等先进适用安全技术和装备应用,加快安全防护设施、消防设施建设和安全监管装备配备,推动政府部门实现对道路、航道、重要营运装备的实时、动态、全方位监管,提高交通安全监管效能。
完善安全生产治理体系。抓好基础要素管理,落实企业主体责任,积极推进企业安全生产信用建设。落实政府监管责任,强化安全生产监督检查执法,完善联合执法、风险分级管控、隐患排查治理、事故和重大险情技术调查等工作机制。加大综合执法力度,完善治理超限超载长效机制,坚决遏制车辆超限超载违规非法运输。推进铁路、公路、水运、邮政各领域间,以及与应急、公安各部门间的安全生产监督管理信息共享。加强对网约车、道路客运、危险货物运输等重点领域的安全管控,持续完善危险货物运输管理制度标准。
加强交通运输应急体系建设。推动统筹制定铁路、公路、水运等专业应急预案、应急指挥和应急监测预警系统框架,构建应急处置协同指挥和统一调度机制,提升各种运输方式间联防、联控和联动能力。完善交通运输安全监管与应急指挥平台,健全优化与应急、公安等相关部门的沟通协调机制,以及与其他省市信息共享机制,逐步构建跨行业、跨部门、跨地区的应急联动机制,加强行业内外安全监管与应急处置信息的交换共享,形成多网联动、统一整合的交通运输应急处置体系。加强应急救援队伍建设,完善应急装备配备,加大应急物资保障,形成救灾物资、生活必需品、医药物资和能源物资储备库网络体系,促进应急管理体系和能力现代化。
深化投融资体制改革。构建政府性投融资主体的良性投融资机制,对大量存量基础设施资产,探索特许经营、资产市场融资、股份转让等方式,提高政府存量资产使用效率,形成政府投资、运营的良性循环机制。根据《交通运输领域中央与地方财政事权和支出责任划分》,研究细化市级、县级交通运输领域事权和支出责任划分方案,建立相匹配的各级财政预算制度和交通举债制度。积极探索推广政府与社会资本合作模式,引导和鼓励社会资本通过特许经营等方式,参与重大交通基础设施、民生交通和运输业建设,发挥交通投资对经济增长的稳定支撑和对经济转型的先导引导作用。提升资金使用效益,将绩效理念和方法深度融入预算编制、执行和监督的全过程,强化绩效目标管理,建立预算安排与绩效目标、资金使用效果挂钩的激励约束机制。防止政府过度举债,合理安排交通基础设施建设规模和投资时序,强化交通建设项目可行性研究,建立资金保障与交通运输建设计划的协同机制,削减政府系统性债务风险。
提升养护管理能力。推进公路养护管理体制机制改革,建立健全以公共财政为主的非收费公路养护保障机制,推动市级政府建立完善日常养护资金配套机制,“县道县管、乡村道乡(镇)管”的农村公路管理体制基本建立,县乡两级农村公路管理机构设置率、管理机构运行经费及人员基本支出纳入一般公共财政预算比例基本达到100%,农村公路列养率达到100%,“路长制”覆盖率达到100%。探索引入市场机制,建立政府与市场合理分工的养护生产模式,逐步将公路养护领域适合的事项从“直接提供”转变为“购买服务”,不断激发市场活力,提高公路养护质量和资金使用效率。
深化交通运输管理体制改革。理顺相关部门职责,实现机构设置由分散向集中转变,有效解决职责交叉、政出多门、权责不清的问题。探索政府权责清单制度,推进机构、职能、权限、程序、责任法定化。进一步完善公铁水统筹规划、建设、管理体制机制,切实加强对全市综合交通发展的统筹协调。贯彻国家关于大交通管理体制改革部署,推进综合交通规划一张图、建设一盘棋、管理一体化。加强交通运输与自然资源、生态环境等部门的协调,在国土空间规划体系下,实现交通发展空间资源的有效预控。以公路养护等领域为重点,加快推进各级政府交通运输财政事权和支出责任的合理划分。
推进法治政府建设。加大简政放权力度,及时衔接落实国务院、省政府取消和下放的行政许可事项,扎实推进政务大厅“一窗式”改革,优化办事流程,持续开展“减证便民”服务。进一步规范全市交通部门行政执法行为,完善制度、规范流程,组织好执法人员的培训工作,加强行政执法督查力度,进一步提高全市依法行政水平。开展行政执法评议考核工作,加强执法监督制约,依法完善问责机制,严格落实行政调解制度、普法责任制,创造良好法治环境。不断强化民主科学法治决策,推进行政决策科学化、民主化、法治化,明确重大行政决策事项范围,创造良好法治环境。
推进信用交通建设。围绕“信用交通”相关实施意见,完善信用信息公开制度,分级分类明确信用信息的披露权限和程序,健全信用评价和修复各项制度,制定并发布市级交通运输信用信息公开清单。整合交通运输建设市场和运输市场两大主力平台,建成并试运行宜春市交通信用信息综合平台,实现与省级信用交通平台的对接。做好信用信息的归集使用,及时收集各类信用信息,确保其完整性和准确性,抓好行业信用评价、守信联合激励和失信联合惩戒工作,加大信用信息公开力度,主动公开交通运输信用信息,按照部、省交通运输信用信息交换指标要求,实现信息共享。将平台建设与“放管服”改革工作有机融合,加快建立以信用承诺、信息公示为特点的新型监管机制。加大“双随机、一公开”监管力度,完善事后信用奖惩应用制度。持续强化交通运输信用监管,根据信用等级采取差异化监管措施,真正实现让“守信者一路绿灯、失信者寸步难行”。
推进党风廉政建设。深化反腐倡廉教育,努力引领新常态。抓紧建立完善基层党组织党建工作责任体系,深入落实“一岗双责”。完善交通重点工程专项治理长效机制,明确职责分工,建立评分机制。将重大改革、重大政策、重大项目实施过程中的责任落实到部门和个人,成立督查小组进行全过程监督考核。按照中央和省委一系列严肃党内政治生活的规定要求,结合实际,研究制定认真执行党内政治生活的规章制度,下大气力解决党内政治生活方面存在的各种问题,提高党内政治生活的政治性、原则性和战斗性。巩固和扩大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成果,优化机关作风建设的体制机制和方法手段,形成风清气正、廉洁高效的政务环境。
规划实施过程中,加强领导,明确权责,制定详细的年度实施方案,重点抓好重大项目、重大工程、重大政策的落实,确保“十四五”规划各项目标和任务的顺利完成。在市委市政府统一领导下,尽快建立交通、发改、财政、自然资源、生态环境等部门共同参与的综合交通运输发展协调机制,组织开展对全市综合交通重大项目的前期研究和协同推进。
充分利用政策机遇与自身优势,积极向省委省政府和市委市政府汇报工作情况,大力争取国家、省级层面在项目安排、资金补助、用地指标以及技术上的支持。密切沟通协调发改、财政、自然资源、生态环境等部门,配合做好重大建设项目征地拆迁、环保审批等相关工作,保障项目顺利推进。加强与相邻省份、周边市县的沟通协调,在项目路线走向、工程方案、建设时机等方面做好对接,形成合力,共同争取相关跨区域项目纳入上位规划。
全力争取中央和省市级资金对宜春交通发展的支持,利用好交通专项资金、债务性资金。稳定现有资金渠道,加大市县两级财政资金投入力度,充分发挥财政资金的引导作用和杠杆效应,切实保障资金足额落实到位。积极创新投融资模式,推广特许经营等建设模式,广泛吸引社会资本参与交通建设,继续积极争取银行等金融机构支持。加强财务分析和资金监管,找准稳投资与防风险的平衡点,严格防范债务风险。
做好与国家、江西省、宜春市有关规划、战略研究的对接工作,密切跟踪政策方向与支持重点,高度关注交通强国、综合立体交通网规划研究进展,主动做好宜春市相关基础性研究工作。按照构建“多规合一”的空间规划体系要求,强化与国土空间规划及城市总体规划的对接,做好建设项目线位规划,处理好与“三区三线”的关系,确保建设项目可落地、可实施。
按照“建设一批、争取一批、储备一批”的思路,统筹部署、精心组织建设项目前期工作,切实加大前期工作中资金、科技和人才投入力度,深入开展方案论证比选和经济可行性论证,合理确定建设方案,为重点项目纳入相关上位规划项目库做好项目储备。加强项目建设监管,坚持质量速度、规模效应相统一,科学编排前期工作周期和施工周期,确保工程优质、资金安全。
落实建设高素质宽视野专业化交通干部队伍要求,打造一支忠诚干净、有担当、有作为的高素质、宽视野、国际化的新时代交通干部队伍;加强与省内外高校的合作,委托培养一批高水平的、有创新能力的一线交通科技人才;积极鼓励交通领域劳动者提升技能,打造一支素质优良的知识型、技能型、创新型劳动者大军,为宜春市“十四五”综合交通运输发展规划实施提供充足的人才保障。
建立健全目标考核与动态管理机制,分解落实规划目标任务,深化细化实施方案,明确工作要求和责任主体,主动建立分工协作机制,确保组织到位、责任到位、投入到位、措施到位。强化规划实施情况的跟踪分析、监督检查和评价评估工作,及时发现并协调解决项目推进过程中的问题和困难。组织开展中期评估,结合发展中存在的新政策、新情况、新问题,对规划目标和重点任务进行适时调整,增强规划的适用性和可操作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