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足球网

图片

首页 / 政务公开 / 信息公开 / 法定主动公开内容 / 执行公开 / 规划计划 / “十四五”规划 / 规划解读

访谈实录:解读《宜春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二Ο三五年远景目标纲要》

时间: 2021-11-04 09:14 来源: 宜春市政府办公室 访问量:
字号:

??主题:解读《宜春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二Ο三五年远景目标纲要》

嘉宾:

1.宜春市发展和改革委员会副主任李坚;

2.宜春市生态办专职副主任罗小京;

3.宜春市重点办主任谢航珍。

简介:市委四届十一次全会审议通过了《中共宜春市委关于制定全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二〇三五年远景目标的建议》,宜春市四届人大七次会议审议并通过《宜春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二Ο三五年远景目标纲要》。329日,宜春市人民政府正式印发实施。《纲要》主要阐明市委、市政府战略意图,对“十四五”期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作出总体部署,并展望二Ο三五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远景目标,是全市各级政府履行职责的重要依据,是市场主体的行为导向,是全市人民的共同愿景。

宜春市发展和改革委员会是市人民政府经济综合部门,牵头负责我市“十四五”规划编制工作。宜春市发展和改革委员会副主任李坚、宜春市生态办专职副主任罗小京、宜春市重点办主任谢航珍到宜春市人民政府网接受在线访谈并与网民朋友进行在线交流。本期访谈主题为“解读《宜春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二Ο三五年远景目标纲要》”。

主持人:《宜春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二Ο三五年远景目标纲要》(以下简称《纲要》)擘画了宜春经济社会发展的宏伟蓝图,鼓舞人心、催人奋进。据了解,规划《纲要》共1552146节,约8.8万字,分析研判了“十四五”时期宜春市发展基础、发展环境,明确了宜春市“十四五”时期的发展目标和二〇三五年远景目标。聚焦发展目标,规划《纲要》细化提出了十三项重点任务,包括加快建设创新型城市、加快构建现代产业体系、打造现代交通强市、高标准打造生态文明“宜春样板”等。今天,我们邀请到宜春市发展和改革委员会副主任李坚、宜春市生态办专职副主任罗小京、宜春市重点办主任谢航珍到宜春市人民政府网接受在线访谈并与网民朋友进行在线交流,解读《宜春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二Ο三五年远景目标纲要》。李主任,您好!

李坚:主持人好!网民朋友们,大家好!我是市发改委副主任李坚,很高兴有这个机会为大家解读“十四五”规划《纲要》。

主持人:全国上下都十分关注各级“十四五”规划的编制工作,习近平总书记对“十四五”规划编制工作作出重要指示,要求“开门问策、集思广益,鼓励广大人民群众和社会各界以各种方式为‘十四五’建言献策”。那么,我们宜春市在编制“十四五”规划过程中是如何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开门问策”重要指示,回应人民群众期盼的?

李坚:“十四五”规划作为开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的第一个中长期规划,规划跨度时间长,规划涉及面广,如何准确把握好新发展阶段的新特征新要求,在新机遇新挑战中,实现宜春高质量发展,这是我们在规划编制工作重点、难点,也是社会关注的热点。其解决最佳途径就是开门问策,集思广益。因此我们在规划编制过程中,我们始终坚持以人民为中心,将顶层设计与问计于民结合起来。具体来说,主要体现三个方面:

一是将问计于民贯彻始终。“十四五”规划是一个系统工程,包括总体规划和专项规划、空间规划、区域规划等,规划涉及面广,必须依靠,也只有依靠社会各界的广泛参与才能确保规划的科学性、合理性和可操作性。我们自2019年6月规划编制工作启动以来,我们组建规划工作专班,拟定了编制工作方案,明确工作时间节点,严格执行规划的前期调研、意见征求和咨询论证等程序,提高规划质量。在每个阶段都注重广泛征集社会各界意见建议,积极发挥社会中介、专家学者等智囊团作用,凝聚各方力量和智慧。

二是确保征求渠道广泛多样。我们充分利用电视、报纸、微信、微博等各类媒体,开展“金点子”等有奖征集活动,主动致函县市区政府、市直相关部门单位、科研院所以及社会群团组织意见建议。同时我们还广泛开展多种形式座谈调研,邀请人大代表、政协委员、民主党派、企业家、专家学者、老干部、群众团体和基层代表意见建议,去年12月份,第一足球网亲自带队,深入全市各县(市、区)开展“十四五”规划专题座谈调研,面对面的听取各地对规划《纲要》的意见建议。

三是意见建议覆盖面广、群众参与度高。不完全统计,规划《纲要》累计收到各类意见建议3000余条。建言主体多元,参与建言献策的有机关干部、教师、企业经营者,也有很多退休老同志、农村群众、外出务工人员等。有的是与群众利益密切相关的具体事项,有的是站在行业发展前沿提出的前瞻性意见,有的是相关领域的最新研究成果。总体来看,社会各界反馈的意见建议涵盖了创新发展、产业升级、扩大内需、体制改革、对外开放、区域协调、城乡统筹、基础设施、生态文明、社会民生、安全保障等多个方面,质量高、范围广,为规划编制提供了很好的借鉴和参考。

借此机会,我们向所有参与本次意见征求活动的各界人士表示衷心感谢,对他们情系宜春发展,主动奉献才智的赤子情怀和实际行动表示崇高敬意。

主持人:我们注意到,“十三五”时期,我们提出了“提前翻番、力争百强、同步小康”的总体发展目标。“十四五”时期,是我市与全国全省同步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实现第一个百年奋斗目标之后,乘势而上开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向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进军的第一个五年。那么,这一时期,我市发展的主要目标是什么?

李坚:“十三五”以来,面对错综复杂的国内外发展环境和经济下行压力,全市上下不忘初心、牢记使命、负重拼搏,有效应对各类风险挑战特别是新冠疫情的不利影响,十三五规划确定的提前翻番、力争百强、同步小康总体目标顺利完成,国内生产总值和城乡居民人均收入比2010年翻番目标提前三年实现,经济综合实力进入全国百强市(居99位),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取得决定性成就,将如期与全国全省同步全面建成小康社会。

“十四五”期间,站在新起点,我们将下大力气固根基、扬优势、补短板、强弱项,规划《纲要》提出我市“十四五”时期发展的主要目标是:全力建设区域性中心城市,加速中心城区强起来、县市区跑起来、大宜春立起来步伐,加快建设综合实力强市、绿色发展大市、文明幸福城市,确保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开好局、起好步。

在建设“综合实力强市”方面:一是突出提升经济综合实力,力争全市发展态势和成效进入全省第一方阵;二是突出创新引领发展,营造全省一流营商环境,致力打造产业高地、创新高地、开放高地;三是突出城乡融合发展,推动市县竞合发展提速,尤其提升中心城市辐射带动能力,努力打造百万人口区域性中心城市。

在建设“绿色发展大市”方面:一是强化生态发展理念,力争生态环境质量位居全国一流;二是推进绿色生产生活方式加快形成,绿色发展水平走在全省前列;三是推进智慧城市、美丽城市、健康城市、宜居城市建设,城乡人居环境达到全国一流水平。

在建设“文明幸福城市”方面:一是大力提升社会文明程度,创建全国文明城市;二是大力改善民生福祉,人民对美好生活的需求得到更好满足,奋力建设中国最具幸福感城市;三是大力推进市域社会治理现代化,争创全国市域社会治理现代化试点合格城市。

围绕宜春发展目标定位,我们确立了综合质效、创新驱动、协调发展、改革开放、绿色生态、民生福祉等六大体系31项指标,有的是预期性指标主要发挥引导作用,有的是约束性指标是刚性的必须确保完成的,在目标设置上体现赶超发展的要求,又遵循经济发展的客观规律,充分考虑国内外形势的不确定性,把可能和需要结合起来,确保目标任务既是需要通过努力实现的,又适当留有余地。

主持人:我们常说,项目是发展的载体。各级规划都非常重视操作性与导向性的统一,把重大项目的支撑摆在突出的位置,抓重大项目建设是引领规划实施落地、美好蓝图变成亮丽实景的应有举措。请问宜春市“十四五”重大项目安排情况如何?在重大项目的安排时,有什么重点考虑?

谢航珍:规划《纲要》围绕产业发展、乡村振兴、城市更新、环境治理、公共服务、传统和新型基础设施等领域,研究提出了一批重大项目。其中,一些标志性或有代表性的重大项目已在规划《纲要》中得到体现,部分只提出总体方向、规模或目标的重大项目,将会在专项规划或项目滚动计划编制时,进一步细化。“十四五”重大项目的谋划安排,总体考虑服务于规划提出的十三项重点任务,同时,突出了以下三个方面。

一是突出强化支撑。重点围绕交通、能源、水利等领域,着力实施一批强基础、增功能、利长远的重大基础设施项目。如奉新抽水蓄能电站、宜春陆港、明月山机场二期扩建、靖樟高速、常岳昌铁路等。这些重大工程项目的实施,必将为我市经济社会发展提供更好的基础支撑,提升我市交通通达能力,增强能源和供水安全保障,从而进一步优化投资和消费环境,降低企业外部成本,更好地吸引企业落户宜春。

二是突出民生保障。重点聚焦解决人民群众关心关注的托幼难、上学难、看病难、养老难、出行难、停车难,以及居住难等问题,着力实施一批补短板、惠民生的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项目。比如,改造升级865公里普通国省道、8460公里农村公路、522个老旧小区等,建设停车场、充电桩、教育、医疗、养老及应急设施等。这类项目的谋划安排,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思想,积极回应民生热点,它的实施必将较好地改善群众生产生活条件,增强人民群众的获得感、幸福感。

三是突出结构调优。重点着力产业结构优化升级,提升经济质量效益和核心竞争能力等,在培育壮大战略性新兴产业、优化升级传统产业、打造数字经济、提升服务业发展等方面进行深入研究,提出了重点发展产业,各产业的发展定位、发展布局、发展重点。这一块主要是在研究把握产业发展态势的基础上,立足宜春实际,对我市未来产业发展进行研判,明确了方向和目标,突出方向性和引导性,还需各地各单位以此为导向,进一步深挖和招引补链、壮链、延链的关键项目,促进产业发展质量和效益的提升。

主持人:“十三五”时期,宜春市深入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发展理念,全市生态文明建设取得显著成效,天更蓝了,水更清了,绿更浓了。规划《纲要》也提出了“建设绿色发展大市”的目标,那么能不能给我们广大网友具体谈一谈,十三五”时期,全市在生态文明建设方面取得哪些成效?有哪些特色亮点?“十四五”时期我市在推进生态文明建设、打造宜春样板方面有什么考虑?

罗小京:好的在市委、市政府的正确领导下,在全市人民共同努力下,“十三五”时期全市生态文明建设取得的成绩有目共睹,最直观的感受,一是天更蓝了。全市空气优良率达到96.7%,列全省第二,PM2.5浓度均值31微克/立方米,空气质量创近年来最好水平;二是水更清了27个国省考、国省控及县界断面年均浓度均达到或好于III类水质。三是绿更浓了。森林覆盖率保持57%左右,湿地保有量6.44万公顷,建立各类自然保护地55处,总面积269.6万亩,占全市国土面积9.62%四是产业结构更优,生态农业、旅游产业、健康产业以及战略性新兴产业、高新技术产业在国民经济中的比重越来越高。这些都是市委、市政府高度重视生态文明建设、深入践行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所取得的成效。

如果说特色亮点,一是我们深入推进体制机制改革,生态制度更加健全。比如我们持续抓好中央、省委赋予的5项改革试点任务,“生态大健康”产业模式向全国推广;生活垃圾分类工作走前全国前列。二是深入推进系统保护修复,生态屏障更加牢固。三是深入推进污染综合防治,解决了一批影响生态环境的突出问题。四是深入推进产业绿色转型,生态经济更加壮大。比如我市深入推进富硒产业发展,产值达236亿元,绿色有机认证面积403.9万亩。大力发展锂电新能源、中医药等战略性新兴产业,锂电新能源产业主营业务收入接近200亿元,中药材种植面积超过100万亩等。此外,全市生态品牌创建亮点纷呈,“生态大健康”产业模式、“绿色发展”靖安模式、宜丰生态警察中心入选国家首批生态文明改革举措和经验做法推广清单,明月山温汤旅游度假区获评全省首个国家级旅游度假区,明月山温汤镇获评全国首个世界温泉健康名镇,丰城循环经济产业园获批全省唯一的国家绿色产业示范基地等。全市创建的国家“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实践创新基地、国家生态综合补偿试点县、国家生态县、国家生态文明建设示范县、省级生态示范基地等生态标杆全省最多。

“十四五”时期,是推进生态文明领域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高标准打造美丽中国“宜春样板”的关键期。我们将生态文明建设的主要目标定位于:生态环境质量保持全省一流水平,完成国家、省下达的大气、土壤、水环境指标。绿色发展水平走在全省前列,产业结构持续优化,节能减排降碳取得明显成效,“两山”转化通道更加顺畅。全社会生态文明意识显著提升,生态文明改革的整体性、系统性和协调性不断增强,具有宜春特色的生态文明体系基本形成。为确保如期完成规划目标,未来将重点抓好以下工作。

一是加强绿色制度建设。坚持源头管控、过程严管、后果严惩,健全生态环保责任制度,构建现代化环境治理体系,加强资源能源高效利用,构建起具有宜春特色、系统完整的生态文明制度体系,不断将制度优势转化为治理效能。二是打造山水林田湖草生命共同体。坚持保护优先和自然修复为主,推进国土绿化和森林质量提升,实施全流域治理,推进矿山耕地生态修复,加强生物多样性保护,系统打造生态保护各要素共同体,全面提升生态安全质量、促进生态系统良性循环和永续利用。三是强化环境综合治理。持续打好蓝天、碧水、净土保卫战,深入推进长江经济带“共抓大保护”攻坚行动,持续提升大气、水、土壤环境质量等,不断巩固绿色发展屏障。四是培育壮大绿色经济。统筹经济社会发展和环境保护、生态建设,创新生态产品价值实现机制,建立健全绿色低碳循环发展的经济体系,打通绿水青山与金山银山的双向转化通道。五是弘扬绿色生态文化。着力普及生态文明知识,提高全民生态文明意识,倡导绿色生活消费方式,动员全社会力量共同推进生态文明建设。

宜春是我们的家园。展望“十四五”,生态文明建设一定会再上新台阶。谢谢

主持人:完善发达的交通基础设施是一个地区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基础和保障,请问“十四五”期间,宜春在进一步推进交通强市建设方面有何考虑?

谢航珍:一直以来,宜春市委、市政府秉承“经济发展、交通先行”理念,着力构建现代化综合交通体系,已初见成效。截止2020年底,全市已有建成运营铁路6条,总里程515.04公里,其中时速在250公里以上的高速铁路里程191.34公里,占全省14.4%。高速公路实现县县通,已有建成运营高速公路10条,在建高速公路2条,通车总里程806公里,占全省12.9%;国省道通车总里程2509公里,占全省13.5%。明月山机场开通9条航线通达18个国内热点城市,累计完成旅客吞吐量359.7万人次,平均客座率82.5%,年均增速居全国支线机场前列。

“十四五”时期,宜春市委、市政府将围绕建设交通强市总体目标,着力补齐宜春南北交通条件薄弱的短板,构建“双十字、一环城”综合交通网络,构建畅通高效的铁路运输通道,打造多层次广覆盖的公路网络体系,扩展空港体系优势支撑,形成铁路、公路、航空、水运立体化综合运输体系。主要从以下三方面入手:

一是继续完善综合交通基础设施网。加快宜春境内铁路运输通道建设,开工建设常岳昌铁路、加快推进咸修宜吉铁路前期工作,谋划推进浩吉铁路开行客运列车,努力构建“三纵四横一联”铁路网络;加快完善区域高速公路网络,建成宜春至遂川高速,开工建设靖安至樟树高速、沪昆高速昌傅至金鱼石段改扩建工程等,形成“一环五纵四横一联”高速公路网络格局;实施明月山机场二期扩建工程,提升机场辐射能力。

二是继续补齐区域交通发展短板。推进国省道全部实现三级以上贯通,县级以上经济节点实现国道全覆盖,完善县乡公路网络,推动形成宜春市至辖区内县城,以及衔接新余、萍乡、南昌、长株潭等周边中心城市的1小时出行圈。优先发展城市公共交通,完善公共交通出行链条,提升服务衔接性和连贯性,满足公众多层次出行需求。加快城区公共交通、货运物流配送体系向农村延伸,推动城乡一体化发展。

三是继续强化综合交通枢纽功能。加快综合客运枢纽建设和升级改造,促进旅客一体化联程联运。重点建设湖田空港、彬江铁路、樟树港口等综合物流园,推进铁路、公路、航空、水运、城市交通等运输方式的快速衔接和协同管理,以枢纽城市、客运和货运枢纽节点建设为纽带,重点打造公铁、空铁、铁水、水水联运工程,提升宜春赣西综合交通核心地位。谢谢!

主持人:当前,数字经济已成为引领世界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的重要引擎,请问“十四五”时期,宜春在数字经济方面有何发展目标,又将如何推进数字经济发展

罗小京:在市委、市政府正确领导下,我市抢抓机遇及早布子落棋,数字经济发展成效初显。“十四五”期间,我们将以产业数字化和数字产业化为主线,重点建设宜阳新区数字经济产业集聚区、樟树智慧医药产业园、丰城智慧教育产业园和高安智慧物流产业园等“一区三园”,致力打造“省内领先、全国知名”数字经济创新发展试验区。具体举措为推进“八大行动”

一是数字产业化提升行动。加强数据采集、存储、挖掘,有效提升数据价值。加快培育5G、大数据及云计算、物联网和人工智能等前沿新兴产业,做优做强电子信息基础产业。

二是产业数字化转型行动。通过打造农产品溯源体系,发展农村电商、智能制造、“5G 工业互联网”、智慧旅游、智慧物流等,推进农业、工业、服务业数字化转型。

三是数字化治理推进行动。在教育、医疗、城市管理、应急救灾等公共服务及社会治理领域全面推进智慧化,提升数字社会治理水平,建设高效协同数字政府。

四是新业态新模式培育行动。加快推动金融、电子商务、实体零售等转型发展,培育共享交通、共享服务等共享经济。

五是新型基础设施建设行动。开展新型基础设施建设项目大会战,快速提升数字经济发展基础设施支撑能力。

六是数字技术创新行动。全面深化与研究机构及知名企业在数字经济领域的研发合作,培育建设一批产业创新平台。

七是产业生态体系优化行动。加快培育数字经济市场主体,强化对外开放,引导构建定位清晰、各具特色、竞相发展的数字经济发展新格局。

八是制度供给创新行动。按照既要规范、更要放活的治理理念,不断建立并完善促进数字经济发展的支持政策体系和包容审慎监管体系。

主持人:民生是人民幸福之基、社会和谐之本。规划《纲要》有很大的篇幅阐述各项民生举措。能否具体谈一谈“十四五”时期,我市将从哪些方面改善民生,提升人民群众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

李坚: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发展为了人民、发展依靠人民、发展成果由人民共享。规划《纲要》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理念,始终坚持把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最广大人民根本利益作为发展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尽力而为、量力而行,全面提升公共服务质量和水平,不断提升人民群众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具体来说,有以下几个方面:

一是坚持就业优先,实现居民收入与经济发展同步。“十四五”时期,我们将实施更加积极的就业政策,重点实施“保障重点群体就业创业、开发新经济新形态就业、终身职业技能培训、公共就业创业服务、公共实训基地扩容、人力资源产业园建设、创业孵化基地建设、技工院校建设、高质量就业乡镇(街道)和村(社区)建设”等9大促进就业扩容提质行动,进一步健全覆盖城乡的全方位公共就业创业服务体系,保持城镇新增就业基本稳定。

二是建设高质量教育体系,打造学习型城市。我们将紧紧围绕建设“人人皆学、处处能学、时时可学”的学习型城市,着重推进基本公共教育优质发展。积极构建终身学习教育体系,积极发展学前教育,完善义务教育设施,化解城区中小学大班额,积极发展职业教育,建成宜春广播电视大学、宜春市老年大学新校区,实现县级老年大学全覆盖。

三是实施健康宜春行动,提高人民健康水平。坚持人民至上、生命至上,继续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健全稳定的公共卫生事业投入机制,加强卫生健康体系建设,提升医疗卫生服务水平。深入实施中医药强市战略,到2025年,力争建成3-5个国家级重点中医药特色学科,新增一批省级、市级重点学科或特色专科。推动“生态大健康”产业与医药、康养、旅游等产业结合,大力发展“药、医、游、食、养、管”六位一体的“生态大健康”产业,打造康养基地“全国样板”。

四是推进文体事业繁荣发展,提升市民生活品质。全力培育文化强市新优势,推动公共文化设施建设,推进古城古村、红色文化遗址、非物质文化遗址项目建设。大力传承月亮文化、禅宗文化、温泉文化、生态文化、好人文化等优秀传统文化,提高人民思想道德素质、科学文化素质和身心健康,创建全国文明城市。充分发挥宜春红色资源等优势,开展红色教育、传承红色基因,推动理想信念教育常态化制度化。

五是积极应对人口老龄化,健全基本养老服务体系。大力推进全国居家和社区养老服务改革试点地区建设,持续推动养老事业多元化、多样化发展,让所有老年人都能老有所养、老有所依、老有所乐、老有所安。到2025年,全市养老护理型床位占比达到55%以上,有意愿的特困失能老人集中照护率达到100%;居家和社区养老服务设施覆盖率达100%,符合“四助五有”标准的农村互助式养老设施覆盖85%的建制村;医疗卫生机构与社区养老服务中心签约率达到100%65岁以上老年人健康档案率达70%以上。做好人口生育服务工作,推进优生优育全程服务,提高人口素质。增强生育政策包容性,降低生育、养育、教育成本,引导人口与经济社会发展动能转换相适应。

六是稳步提高保障水平,提升人民幸福指数。实施全民参保计划,完善参保扩面长效机制,着力推进社会保险扩面征缴。完善城镇职工基本养老保险制度,大力发展企业年金、职业年金、个人储蓄性养老保险和商业养老保险等补充保险。健全工伤预防、工伤补偿和工伤康复“三位一体”的工伤保险制度。加快构建以基本医疗保障为主体,医疗救助托底,补充医疗保险、商业健康保险、医疗互助等共同发展的多层次、全覆盖的医疗保障体系。加快推进社会救助综合改革,健全以扶老、助残、爱幼、济困为重点的社会福利制度,建成宜春市军人休养院,推进儿童福利机构改造,升级改造宜春市救助管理站,提升宜春市精神病人福利院。牢牢把握市域社会治理现代化试点工作的目标原则,加快推进全国市域社会治理现代化试点地区建设。坚持总体国家安全观,推进社会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充分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全面建设平安宜春、法治宜春,竭力打造人人有责、人人尽责、人人享有的社会治理共同体。

主持人:去年习近平总书记在第七十五届联合国大会一般性辩论上提出“中国2030年前达到二氧化碳排放峰值、争取2060年前实现碳中和”目标,今年中央财经委员会上,习近平总书记就实现“碳达峰、碳中和”作出了重要指示,将“碳达峰、碳中和”纳入生态文明建设整体布局。请问宜春市在“十四五”期间,如何落实国家有关碳达峰、碳中和的整体布局?

罗小京:党的十八大以来,党中央不断加强对生态文明建设的全面领导,把生态文明建设摆在全局工作的突出位置,纳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五位一体”总体布局,开展了一系列根本性、开创性、长远性工作,生态文明建设从认识到实践都发生了历史性、转折性、全局性的变化。

20209月习近平主席在第75届联合国大会提出我国2030年前实现碳达峰、2060年前实现碳中和目标。在今年315日中央财经委员会第九次会议上,对实现碳达峰、碳中和目标作出重要部署,提出把碳达峰、碳中和纳入生态文明建设整体布局。在今年422日领导人气候峰会再次强调碳达峰碳中和目标。这不仅宣示了党中央向世界作出的庄严承诺,更彰显了我国坚持绿色低碳发展的战略定力和积极应对气候变化、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大国担当。

正如总书记在中央政治局第二十九次集体学习时所讲,实现碳达峰、碳中和是一场广泛而深刻的经济社会变革,绝不是轻轻松松就能实现的。从宜春目前情况来看,我们面临着碳排放强度偏高、碳排放增量空间不足、能源消费煤炭占比偏高等问题。同时,我们还面临着传统产业比重偏高,经济发展的能源增长需求与减排降碳压力并存等困难。

尽管如此,我们仍将化压力为动力,对标对表国家和省碳达峰行动方案,科学编制能源、工业、交通运输等重点领域碳达峰行动计划,采取切实的举措,完整、准确、全面贯彻落实新发展理念。一是加快推进产业结构转型升级,强化节能降耗考核,促进建材、纺织等传统产业改造提升,积极发展低耗能、低污染的产业,严控高能耗、高排放项目准入,坚决遏制“两高”项目盲目发展,提高经济发展的质量和效益;二是重点促进锂电新能源、生物医药、新材料等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着力打造一批有品牌、有市场、有竞争力的产业集群和领军企业,努力将战略性新兴产业培育打造成支柱产业。三是推进新能源产业发展,构建更加完善的能源体系。做好“十四五”时期能源规划,重点推进太阳能(光伏)发电、风力发电、抽水蓄能、储能电站等能源项目建设,加快发展清洁能源,进一步构建清洁低碳、安全高效的现代能源体系;四是加快构建绿色生产生活方式。引导民众积极参与绿色生活方式,大力发展绿色公共交通体系,优化调整货物运输结构,积极发展绿色建筑,开展大规模国土绿化行动,建设山清水秀、天蓝地净的美丽宜春。

?

附件:

关联稿件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

文字解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