宜春经济技术开发区管委会,各县(市、区)人民政府,宜阳新区管委会、明月山温泉风景名胜区管委会,市直有关单位:
《宜春市“十四五”能源发展规划》已经市政府第21次常务会审议通过,现印发给你们,请结合实际,认真贯彻执行。
2022年7月14日
(此件主动公开)
目 录
一、概述 7
1.1 编制目的 7
1.2 规划期限 8
1.3 编制依据 8
1.4 规划范围 9
1.5 编制内容 9
二、宜春市发展基础 10
2.1 区域概况 10
2.1.1 地理位置 10
2.1.2 社会经济条件 12
2.1.3 气候环境条件 13
2.1.4 产业布局 15
2.2 能源资源条件 21
2.2.1 太阳能资源条件 21
2.2.2 风能资源条件 23
2.2.3 天然气资源条件 26
2.2.4 生物质能资源条件 29
2.2.5 地热能资源条件 31
2.2.6 土壤及污水热能资源条件 32
2.2.7 水资源条件 32
2.2.8 煤炭资源条件 32
2.2.9 石油资源条件 33
2.3 能源利用现状 35
2.3.1 能源消费结构 35
2.3.2 能源利用结构 35
2.3.3 能源利用工程 39
2.3.4 电网建设现状 45
2.4 小结 49
三、需求预测 52
3.1 能源消费总量预测 52
3.2 电力需求预测 53
3.3 冷负荷需求预测 57
3.4 气负荷需求预测 59
3.5 小结 60
四、城市能源利用研究现状及政策 61
4.1 能源先进技术应用 61
4.1.1 太阳能利用技术 61
4.1.2 风力发电利用技术 62
4.1.3 生物质能转换技术 64
4.1.4 清洁煤技术 67
4.1.5 氢能利用技术 68
4.1.6 热泵利用技术 69
4.2 能源资源政策 70
4.2.1 国家政策 70
4.2.2 地方政策 75
4.3 典型能源利用工程 76
4.3.1 国外利用工程 76
4.3.2 国内先进能源利用工程 78
4.4 小结 80
五、城市能源规划目标 80
5.1 指导思想 80
5.2 主要目标 81
5.3 规划原则 84
5.3.1 总体原则 84
5.3.2 电网规划原则 85
5.3.3 新能源规划原则 87
5.4 主要任务 87
5.5 保障措施 90
六、宜春市城市能源开发利用模式 92
6.1 区域级能源利用 93
6.2 用户级能源利用 96
七、城市能源规划方案 99
7.1 城市智慧能源大脑 99
7.2 电网规划方案 101
7.2.1 电源规划 101
7.2.2 220kV及以上电网规划 102
7.2.3 110kV电网规划 102
7.2.4 35kV电网规划 104
7.2.5 10kV及以下电网规划 107
7.2.6 新能源接入规划 109
7.2.7 充电设施接入规划 110
7.2.8 智能化规划 113
7.3 新能源规划方案 114
7.3.1 光伏规划 114
7.3.2 风电规划 121
7.3.3 生物质能规划 122
7.4 水电规划 125
7.5 天然气规划 125
7.5.1 建设目标 125
7.5.2 管道及储气设施规划 126
7.5.3 加气站规划 126
7.6 传统能源规划方案 127
7.6.1 煤炭规划 127
7.6.2 成品油规划 128
八、结论与展望 128
8.1 主要结论 128
8.2 展望 130
能源是人类生存的物质基础,是城市发展的根本动力,也是社会可持续性的重要基石。能源的生产和使用、能源系统的发展与更替、能源网络的进步与升级都促进了经济、社会的进步与发展。2020年是我国完成“十三五”规划各项任务的“收官之年”,也是承上启下为“十四五”布局谋篇的关键一年。“十四五”时期是我国由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向基本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迈进的关键时期,也是我国经济由高速增长向高质量发展转型的攻坚期,全国能源行业也将进入全面深化改革的重要时刻。
伴随着中国城市化和工业化进程的加快,能源消费总量持续增长,由人类活动所产生的大规模化石能源消耗已经引发了十分严峻的生态环境问题。其中,城市能源系统作为一个生态节点,能源的生产、运输、转换、利用等多过程贯穿于生活各个环节,其能耗占到全社会总能耗的67%,并且产生超过70%的碳排放,因此做好城市能源发展规划,将是中国优化能源结构、改善环境质量的核心突破点。
2020年9月和12月中国做出2030年碳达峰、2060年碳中和以及2030年非化石能源占一次能源占比达到25%的承诺,又在2020年两会上,将碳达峰、碳中和首次写入政府工作报告。可以预见的是国家会将非化石能源占一次能源占比的目标分解至各省,省再分解到各设区市。如此,未来若不能完成目标任务,则辖区内的企业将需要向其他区域购买碳指标,这就进一步增加了企业投资运营成本,降低企业产品竞争力。为提高非化石能源占比,优化能源结构,需要从全局出发,对城市能源系统进行总体规划,并落实到项目当中。
1.2 规划期限
本规划期限为2021—2025年。其中,规划现状年为2020年。
1.3 编制依据
江西省“十三五”能源发展规划(2015—2020)
宜春市中心城总体规划(2008—2030)
宜春市城市总体规划纲要文本(送审稿)(2018—2035年)
宜春市生活垃圾焚烧发电中长期专项规划(2018—2030年)
宜春市中心城区燃气专项规划(2009—2030)
宜春市生物天然气发展中长期规划(2019—2030)
宜春市电网发展规划(2017—2022)
江西省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二〇三五年远景目标纲要
宜春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二〇三五年远景目标纲要
江西省“十四五”能源发展规划
江西省能源局关于公布2021年第一批光伏发电竞争优选结果的通知
江西省能源局关于公布2021年第二批光伏发电竞争优选结果的通知
江西省能源局关于公布2021年江西省风电项目竞争优选结果的通知
1.4 规划范围
本规划包括市域、县域两个层级。
市域为宜春市行政辖区全域,总面积为1.87万km2。
县域包含宜春市代管的丰城、高安、樟树3个县级市以及管辖的万载、上高、铜鼓、奉新、靖安、宜丰6个县。
1.5 编制内容
首先概括性梳理宜春市社会经济发展情况,分析经济、人口现状,以及宜春市的产业布局;详细梳理宜春市各种能源的资源条件,分析宜春市对太阳能、风能、天然气资源、电力系统、生物质能等不同类型的能源利用情况。
其次,根据宜春市现有能源消费和需求情况,进行电力、供冷以及用气负荷方面的预测。
再次,论述现有城市能源利用的先进技术和利用形式,阐述国家、地方层面针对能源利用的鼓励政策,通过了解国内外的能源利用工程,学习城市能源利用的成功经验。
然后,提出宜春市城市能源规划目标和规划原则,构建不同层级的能源开发利用模式。
继而,提出宜春市能源规划方案,针对电网系统、风光新能源发电、以及天然气系统、生物质能利用等,提出“十四五”期间的总体规划规模,各县(市、区)规划规模,以及重点规划项目情况。
最后,对整体规划进行总结及展望,探索性的提出未来城市能源利用的发展方向。
二、宜春市发展基础
2.1 区域概况
2.1.1 地理位置
(1)地理位置
宜春市位于江西省西北部,地处东经113°54′-116°27′,北纬27°33′-29°06′之间。东境与南昌市接界,东南与抚州市为邻,南陲与吉安市及新余市毗连,西南与萍乡市接壤,西北与湖南省的长沙市及岳阳市交界,北域与九江市相邻。境内东西长约222.75km,南北宽约174km。全市面积18777.14km2,占江西省总面积的11.18%。宜春市辖袁州1个市辖区和万载、上高、铜鼓、奉新、靖安、宜丰6个县,代管丰城、高安、樟树3个县级市,23个街道、97个镇、59个乡。
图2-1 宜春市位置示意图
(2)区位交通
宜春境内有京九铁路、沪昆铁路复线相互交汇。京九铁路穿过境内丰城、樟树两市,沪昆铁路经过丰城、樟树、袁州区三地。
宜春境内现有公路16515km,形成了以320、105国道和沪昆高速公路、赣粤高速公路、武吉高速公路为主轴、17条省道为主骨架、81条县道、261条乡道为联络线的干支公路网络。
宜春水资源丰富,水系较为发达,形成了以赣江为主要航线,连同袁河、锦河、潦河、抚河组成的水路运输网。市境内共有港口12个。
总体来看,宜春境内区位交通东西向发达,南北向不畅通。从交通形式看,宜春是典型的铁路、公路为主的综合交通运输类型,航空交通正在建设,水运交通逐渐萎缩。从发展趋势看,宜春将仍然以公铁组合为主、航空为补充的综合交通运输网络。
2.1.2 社会经济条件
截至2020年,宜春市实现地区生产总值2789.87亿元,同比增长3.7%。全市常住人口500.77万人,人均GDP达到5.57万元/人,城镇化率达56.35%。
表2-1 2020年宜春市各县(市、区)人口情况
县(市、区) |
2020年常住人口(万人) |
占全市人口比重(%) |
袁州区 |
112.17 |
22.4 |
丰城市 |
106.56 |
21.28 |
高安市 |
74.47 |
14.87 |
樟树市 |
48.56 |
9.7 |
万载县 |
48.64 |
9.71 |
上高县 |
34.38 |
6.86 |
铜鼓县 |
11.64 |
2.32 |
奉新县 |
26.86 |
5.36 |
靖安县 |
12.18 |
2.43 |
第一足球网 |
25.30 |
5.05 |
合计 |
500.77 |
100 |
根据平均增长率法,市域总人口达到633万人,城镇人口380.59万人,城镇化率达到60%。
表2-2 2025年宜春各县(市、区)人口情况
地区 |
年末总人口 (万人) |
城镇人口 (万人) |
农村人口 (万人) |
城镇化率(%) |
袁州区 |
124.14 |
82.84 |
41.3 |
66.73 |
丰城市 |
158.14 |
71.03 |
87.11 |
44.92 |
高安市 |
91.05 |
59.60 |
31.45 |
65.46 |
樟树市 |
62.02 |
38.13 |
23.89 |
61.47 |
万载县 |
62.21 |
45.33 |
16.88 |
72.88 |
上高县 |
40.50 |
28.16 |
12.34 |
69.55 |
铜鼓县 |
13.90 |
7.81 |
6.09 |
56.18 |
奉新县 |
34.83 |
20.96 |
13.87 |
60.19 |
靖安县 |
15.65 |
8.89 |
6.76 |
56.82 |
第一足球网 |
30.86 |
17.84 |
13.02 |
57.81 |
合计 |
633.28 |
380.59 |
252.69 |
60.10 |
2.1.3 气候环境条件
(1)气候条件
宜春市属中亚热带季风气候区,雨热同期,四季分明,春秋季短而夏冬季长,全市气候温暖,光照充足,雨量充沛,无霜期长。全市年平均气温16.2℃-17.7℃,东南部较高,西北部较低;冬季最冷月为1月,平均气温4.6℃-5.3℃,南部高于北部;夏季最热月7月平均气温27.3℃—29.6℃,东部高于西部;春秋季各县(市、区)气温差异较夏季小,比冬季大;无霜期256天—281天,高安最长,万载最短;极端最高气温41.6℃,1953年8月16日出现在袁州区;极端最低气温-15.8℃,1991年12月29日出现在奉新县。多年平均气温17.9℃。
全市平均年降水量为1624.9mm,各县(市、区)年降水量1545.6mm—1736.3mm,铜鼓最多,丰城最少。全市多年平均风速1.83m/s,多年平均极大风速7.0m/s,东风为主导风向。全市年平均日照时数1737.1小时,以丰城最多(1864.9小时),铜鼓为最少(1500.1小时)。
(2)地形特征
宜春地处赣西北山区向赣抚平原过渡地带,地形复杂多样,地势自西北向东南倾斜。境内最高海拔1794.3m,位于靖安九岭尖;最低海拔18m,位于丰城药湖。境内多山地、丘陵,其中山地占35.46%,丘陵占39.05%,平原占25.49%。
市域东南部属赣抚中游河谷阶地与丘陵区。境内河流、丘陵相错,地势波状起伏,坡度比较平缓,其余区域呈低山、丘陵。市内岭谷相间排列。北部九岭山脉地势峻峭,海拔多在1000m以上。南部则是多呈波状起伏的丘陵盆地。在山丘之间,潦河、锦江、袁水等河流贯穿其中,河流两侧发育着宽窄不一的多级河谷阶地。西北山区蕴藏着丰富的森林、水力资源,河谷地带则以粮食和经济作物为盛。
袁州区属低山丘陵地形。南、西、北三面群山环抱,峰峦层叠,地势较高;中部和东部广布丘陵,地势较低。袁河自西向东于区境中部流过,形成一块狭长的河谷平原。按海拔高度和相对高度,全区可划分为山区、丘陵、平原三种地貌。山区主要分布在南面和北面的区境边缘,占全区总面积的21.7%;丘陵分布在区境中部,占全区总面积的60.7%;平原主要分布在区境东部和袁河两岸,以及丘陵地貌中夹插的小块平原,占全区总面积的17.6%。
2.1.4 产业布局
目前宜春市的整体产业布局,将发展经济着力点放在实体经济上,加快构建以先进制造业与现代服务业融合发展的现代化产业体系,提高经济质量效益和核心竞争力。
(1)制造业布局
坚持以集群发展、创新发展、融合发展为路径,按照市场主导、创新驱动、重点突破、引领发展的要求,打造新能源(锂电)、生物医药、先进装备制造等特色优势新兴产业,培育壮大电子信息、节能环保、新材料等具有发展潜力的新兴产业,立足资源禀赋和产业基础,突出分类施策,加快推动新兴产业倍增式发展,在区域竞争中构筑新优势。
新能源(锂电)产业。做大锂电池产业,形成汽车、电池材料的新能源(锂电)为主的特色产业,加快推动新能源汽车及零部件产业发展,推动锂电产业向光伏等新能源领域拓展,打造国家级战略性新兴产业集群。
生物医药产业。进一步发挥本地药材资源优势,实施“中国药都”振兴工程,推进一批生物药创新成果和化学药物项目落地,打造国内有影响力的生物医药产业集群。
先进装备制造产业。做优做强特种电机和建筑工程机械优势产业,培育壮大教育装备办公设备产业,布局发展一批智能专用装备及零部件产业,建设中部地区重要的先进装备生产基地。
电子信息产业。立足现有产业发展基础,主动融入京九电子信息产业带建设,打造中部地区重要的电子信息材料及元器件配套生产基地。
节能环保产业。积极发展高效节能技术设备和环保治理技术设备产业,打造全国知名的绿色产业示范基地。
新材料产业。聚焦电子信息材料、新能源(锂电)材料、化工新材料和新型建筑材料等重点领域,打造中部地区重要的新材料产业基地。
(2)服务业布局
构建区域现代物流中心。加快构建现代高效物流体系,提升物流业标准化、信息化、绿色化、智能化、集约化水平。加强物流基础设施建设,构建海陆水空多元立体、无缝对接的现代综合交通运输网络。强化冷链物流骨干网络建设,完善农产品冷链物流基础设施,加强农商互联,促进产销有效顺畅衔接。加快推进国家、省级物流示范园区和示范工程建设,进一步完善县级物流中心,推进高安建筑陶瓷、丰城商贸、宜春经开区综合业务、樟树医药化工、万载烟花鞭炮危险品等物流产业集群发展,增强重要民生商品供应保障能力。
1)物流园区建设工程
综合服务型:建设宜春彬江物流小镇、樟树河西港区港城一体化等集产业、文化、旅游、商贸为一体的综合性物流园区。
货运枢纽型:以明月山机场为依托,打造湖田空港综合物流园。推进宜春铁路综合货场(物流中心)建设。以浩吉铁路为依托打造上高铁路经济产业园、赣西(宜丰)综合物流园、铜鼓城西火车站物流园。
口岸服务型:推动宜春陆港建设,加快建设樟树河东港、高安陆港和万载烟花爆竹监装平台,推动设立保税物流中心。
商贸服务型:打造宜春中心城区智慧快递物流核心区,吸引顺丰、中通、圆通、申通、百世、韵达等主要品牌快递企业入驻,并设立区域分拨中心,增强宜春中心城市的辐射带动能力。推进丰城、樟树、高安快递物流园区建设。
生产服务型:推进高安智慧物流产业园、樟树智慧医药物流产业园等项目建设。
2)冷链物流工程
规划建设高标准冷链物流服务网络,建设规模适度的预冷、贮藏保鲜等初加工冷链设施,加强先进冷链设备应用,补齐农产品产地“最先一公里”,建设袁州区彬江冷链物流、丰城市冷链物流基础设施、江西供销(铜鼓)冷链物流园、高安市农产品冷链物流中心等项目。
3)城乡配送工程
推动城市物流配送中心、县级物流配送中心、城乡末端服务网点三级城乡高效配送等基础设施建设。到2025年,实现机关、学校、大中型小区和乡镇快递末端网点全覆盖;实现行政村快递服务全覆盖,解决农村快递投递“最后一公里”。
4)应急物流工程
宜春市卫生应急物资储备库、江西昌鹤(高安)医疗物资储备项目、江西康诺(铜鼓)医疗设备及医用耗材仓储物流园项目。
(3)产业经济化布局
以产业数字化和数字产业化为主线,推进数字化治理建设,加速数据要素价值化,促进数字经济与社会各行业领域深度融合,完善数字经济生态体系,建设宜阳新区数字经济产业集聚区、樟树智慧医药产业园、丰城智慧教育产业园和高安智慧物流产业园等“一区三园”,打造“省内领先、全国知名”数字经济创新发展试验区。
宜春经济技术开发区:实施开发区数字化转型升级行动,推动开发区数字化转型,推进新能源(锂电)、装备制造、新材料等产业数字化改造,加大智能新能源汽车、智能家用服务机器人等数字经济产业培育引进,打造全省数字开发区标杆。
宜阳新区:大力推进大数据产业集聚区建设,建设宜春市大数据中心,汇聚全市政务、行业数据资源,承载全市云计算中心、大数据平台、工业互联网标识节点等数字基础设施,发展动漫、网游、电竞、直播等数字文创产业,争创国家级数字经济创新发展试验区。
明月山温泉风景名胜区:推进智慧旅游建设,建设智慧管理、智慧营销、智慧服务三大平台,充分运用5G与大数据、人工智能、AR/VR等技术,打造“掌上明月山”,实现“吃住行游购娱养”的云端服务业,建设文化旅游融合发展示范区,打造全省智慧旅游的样板。
袁州区:围绕医药产业、新能源(锂电)、智能装备制造、绿色农业、服务业等主要产业,推进数字化转型,加快推进数字产业重点项目建设,培育发展直播电商等新业态,打造具有区域影响力的“数字经济新城”。
樟树市:推进樟树智慧医药物流园建设,以“中国药都”振兴工程为抓手,构建“大健康+大平台+大数据+大服务”体系,促进中医药健康形成新的智慧型全产业链,全力打造全国中医药大健康数字经济示范样板。
丰城市:推进丰城智慧教育产业园建设,以国家级高新开发区为主要载体,推进“5G+工业物联网”试点建设,加速推进传统产业和新兴产业数字化改造升级,推进循环经济、高端装备制造等重点行业数字化创新应用,形成数字化产业集聚区。
靖安县:推进“环保大脑”建设,丰富生态环境大数据,提升生态资源数字化管控能力。加快智慧旅游工程建设,积极推进康养产业数字化,打造以生态、旅游为支撑的智慧康养一体化平台,建成全省智慧康养基地。
奉新县:以“数字产业化、产业数字化”为主线,充分发挥自身优势,加速数字经济向传统产业融合渗透,促进数字经济与实体经济融合创新。重点推进新能源、新材料、纺织等行业开展智能制造应用示范。
高安市:规划建设高安智慧物流产业园,以“全产业链汽贸”和“供应链物流”为支撑,培育智慧物流、智能智造、数字贸易、智慧乡村等生态产业链,打造中部地区供应链物流枢纽节点和中国汽贸物流创新改革示范区,建设“智慧高安”。
上高县:做强做优电子信息产业园,推动劳动密集型企业实施自动化、数字化等技术改造,加快建设电子商务产业园、铁路经济产业园,打造赣西电子信息产业、工业智能制造、电子商务示范区。
第一足球网:大力推进智慧旅游和数字文创产业发展,推进工业、农业、服务业数字化,加快发展“3+N”产业,鼓励企业积极引进新技术,培育新型业态,努力打造“智慧宜丰”“数字宜丰”。
铜鼓县:主动搭建银企对接、校企对接、产销对接平台,推进有机农业大数据中心、铜鼓县游客集散中心及智慧旅游、医共体信息平台等项目建设,努力打造“生态+大健康”产业与数字经济深度融合发展样板区。
万载县:推进“智能安监”在全县所有花炮、矿山、化工、建筑等高危行业的运用,发展智慧旅游和数字文创产业,建设“智慧医疗”“智慧消防”“智慧小区”,推进农村电商发展,培育高端电子信息产业。
2.2 能源资源条件
2.2.1 太阳能资源条件
我国太阳能资源分布的主要特点有:太阳能的高值中心和低值中心都处在北纬22°—35°一带,青藏高原是高值中心,四川盆地是低值中心;太阳年辐射总量,西部地区高于东部地区,而且除西藏和新疆两个自治区外,基本上是南部低于北部;由于南方多数地区云雾雨多,在北纬30°—40°地区,太阳能的分布情况与一般的太阳能随纬度而变化的规律相反,太阳能不是随着纬度的增加而减少,而是随着纬度的增加而增多。
图2-2 我国太阳能资源分布图(单位:千瓦时/m2/a)
宜春市全市属短日照地区,昼夜变化较小,年内太阳辐射总量处于一般水平,10年的市内全年日照总时数为1620.2小时,属于四类地区。其中分布特点为北部多于南部,平原高于山区。地处北部的靖安县年均日照时数为1872.4小时,南部袁州区为1734.9小时。濒临赣抚平原的丰城市年平均日照时数居全市最长,为1935.7小时,地处西北山区的铜鼓县年平均日照时数最短,为1496.8小时。
从目前太阳能光伏发电技术经济性而言,总辐射辐照量超过1000千瓦时/m2即具备经济开发价值。全市年平均太阳辐射量在4460MJ/m2左右,即1239千瓦时/m2。其中丰城太阳辐射量最多,为1288千瓦时/m2,铜鼓地区太阳辐射量最少,为1146千瓦时/m2。从下图可以看出,宜春市内太阳能资源较好的地区为丰城、樟树、高安、奉新。
图2-3 宜春市太阳能资源分布
目前政策环境下,林地、荒地指标少,国家政策也没有相关政策支持。适合用于建设光伏电站的多为水面、废弃矿区。对于大型电站,装机容量在20MW以上(占地200亩)的电站具有良好的实际经济效益。
2.2.2 风能资源条件
根据国家气象局的资料,我国离地10m高的风能资源总储量约32.26亿千瓦,其中可开发和利用的陆地上风能储量有2.53亿千瓦,50m高度的风能资源比10m高度多1倍,约为5亿多千瓦。近海可开发和利用的风能储量有7.5亿千瓦。我国风能资源分布见下表所示。
高度 |
10m |
30m |
50m |
应用于并网 风力发电 |
|||
风功率密 度等级 |
风功率密度 (W/m2) |
年平均风速 参考值(m/s) |
风功率密度 (W/m2) |
年平均风速 参考值(m/s) |
风功率密度 (W/m2) |
年平均风速 参考值(m/s) |
|
1 |
<100 |
4.4 |
<160 |
5.1 |
<200 |
5.6 |
|
2 |
100~150 |
5.1 |
160~240 |
5.9 |
200-300 |
6.4 |
|
3 |
150~200 |
5.6 |
240~320 |
6.5 |
300-400 |
7 |
较好 |
4 |
200~250 |
6 |
320~400 |
7 |
400-500 |
7.5 |
好 |
5 |
250~300 |
6.4 |
400~480 |
7.4 |
500-600 |
8 |
很好 |
6 |
300~400 |
7 |
480~640 |
8.2 |
600-800 |
8.8 |
很好 |
7 |
400~1000 |
9.4 |
640~1600 |
11 |
800-2000 |
11.9 |
很好 |
图2-4 我国四类风资源区区域结构
江西省风力主要布局在鄱阳湖流域的宜春片区,宜春风向的季节特点是冬季冷空气从北侵入,盛行偏北风,从赣北区域侵入。夏季热暖气从南流入,盛行偏南风,从赣南区域流入。
宜春的地形和气候特点,决定了宜春的风能资源分布情况。风能资源较为丰富的地方,主要集中在东部县市如丰城、高安、靖安和奉新等地,而西部区域由于受南北山脉阻挡,风资源相对贫乏。
图2-5 宜春市风资源分布
根据Freemeso风能大数据平台统计数据分析,宜春市5m/s及以上风能资源储量丰富,预估潜在开发容量为288万千瓦;排除生态红线等制约因素,初步确认宜春市现阶段可开发风能资源180万千瓦(风速≥5.0m/s),其中114.5万千瓦初步具备电网接入条件。
如按4.8米/秒风速标准统计,预估潜在开发容量为543万千瓦,较5.0米/秒标准增加255万千瓦。
表2-4 各县(市、区)风资源潜在开发容量(万千瓦)
县(市、区) |
5m/s风速 |
4.8m/s风速 |
靖安 |
3.6 |
17.74 |
上高 |
7.331 |
13.74 |
铜鼓 |
29.3 |
42.96 |
万载 |
22.4 |
31.25 |
奉新 |
3.9 |
16.74 |
宜丰 |
9.594 |
12.02 |
袁州区 |
24.4 |
42.63 |
樟树 |
62.1 |
89.28 |
丰城 |
29.3 |
134.9 |
高安 |
96.5 |
141.8 |
合计 |
288.42 |
543.06 |
2.2.3 天然气资源条件
(1)储量
天然气资源是指经过人们的地质勘探和研究,已探明的、地下蕴藏的并可被利用的天然气数量。所以天然气资源量是随着人们的认识和技术进步而改变,因此,人类消费天然气形成这样一个链:资源量→可采储量→生产量→消费量,前者不断为后者提供数量。
图2-6 中国天然气资源分布示意图
中国天然气生产以常规天然气为主,并有少量非常规天然气,如页岩气和煤层气。
宜春市处于燃气分布边界,总体储量不高;由于原煤储量相对丰富,市内年抽采煤层气1.2亿m3。
(2)油气长输管道
2019年中国油气管道长度达12.66万km。天然气管道具有网络性特征,因此天然气管道较输油管道更多。中国石油所占长输管道的百分比最高达69%。
宜春市已有油气长输管道共674.68km,年运输天然气可超过430亿m?。共有16条运输管道途径宜春市,其中已投运管道主要途径袁州区、丰城、高安、宜丰、上高和樟树地区;在建工程主要涉及万载、铜鼓、靖安及奉新地区。
2020年4月,省天然气管网工程—万载支线项目得到有关部门核准,并开工建设。宜春至万载天然气管线设计全长55.21km,由西气东输宜春分输站经渥江,沿宜万同城快速公路,经上高县西南(上高与万载交界处),止于万载工业园区万载末站。
宜春市建成加气站共11座,在营业加气站7座,停业加气站4座。在营业加气站中CNG加气站3座、LNG/CNG合建站3座、LNG加气站1座。
(3)天然气消耗量
随着LNG和管输国际贸易以来,中国天然气消费量占世界天然气消费总量的比例在逐年增加,到2019年中国天然气消费占世界消费总量的比例已经达到7.8%。
2020年江西省天然气消费总量30.6亿m?,较2015年增长227%,“十三五”期间年均增速17.8%,较全国年均增速高7.2个百分点,占一次能源消费比例约4.2%,较2015年增加1.5个百分点。
2020年宜春市天然气消费总量5.66亿m?,较2015年增长162%,“十三五”期间年均增速10.09%。
图2-7 2015年和2020年全省各地市天然气消耗量情况
(4)天然气存储
截至2021年,宜春市现有储气能力为1503.6万立方米。其中已建成储气能力1147.6万立方米,正在建设的为194万立方米,规划在“十四五”期间开工的为162万立方米。
在现有储气责任主体中,城燃企业为1329.2万立方米,地方政府174.4万立方米。
图2-8 宜春储气责任主体结构
2.2.4 生物质能资源条件
生物质能是一种以生物质为载体的可再生的清洁能源,其来源包括农业废弃物、林业废弃物、生活废弃物和工业废弃物,以及潜在的人工培育生物质能源、各类能源农作物、能源林木等。生物质能最常见于种植植物所制造的生质燃料,或者用来生产纤维、化学制品和热能的动物或植物。许多的植物都被用来生产生物质能,包括了芒草、柳枝、稷、麻、玉米、杨树、柳树、甘蔗和藻类生质燃料、沼气牛粪等。
城市中可利用的生物质能资源还包括餐饮垃圾、厨余垃圾、污水污泥以及园林垃圾等进行垃圾发电。
(1)秸秆资源条件
宜春市秸秆资源较为丰富。2019年全市秸秆综合利用量318.84万吨,燃料化利用量21.84万吨,利用率达到6.85%。
表2-5 秸秆资源综合利用分布情况 单位:万吨
区域 |
理论 资源量 |
可收集 资源量 |
综合 利用量 |
其中: |
||||
肥料化利用量 |
饲料化利用量 |
燃料化利用量 |
基料化利用量 |
原料化利用量 |
||||
袁州区 |
49.23 |
35.13 |
32.15 |
24.49 |
7.23 |
0.43 |
0.00 |
0.00 |
奉新县 |
34.27 |
24.10 |
22.15 |
21.05 |
0.06 |
0.45 |
0.00 |
0.60 |
万载县 |
34.15 |
24.53 |
23.37 |
20.72 |
0.17 |
2.48 |
0.00 |
0.00 |
上高县 |
36.14 |
23.99 |
21.59 |
20.02 |
0.08 |
1.44 |
0.05 |
0.00 |
宜丰县 |
29.85 |
22.19 |
21.39 |
20.87 |
0.19 |
0.34 |
0.00 |
0.00 |
靖安县 |
10.64 |
9.07 |
8.38 |
7.44 |
0.05 |
0.88 |
0.01 |
0.00 |
铜鼓县 |
4.87 |
3.74 |
3.49 |
3.42 |
0.07 |
0.00 |
0.01 |
0.00 |
丰城市 |
111.63 |
86.09 |
78.83 |
70.87 |
2.26 |
5.42 |
0.07 |
0.21 |
樟树市 |
64.60 |
62.21 |
57.56 |
48.58 |
3.65 |
5.28 |
0.00 |
0.04 |
高安市 |
76.19 |
54.07 |
49.93 |
31.86 |
11.49 |
5.11 |
0.08 |
1.37 |
合计 |
451.57 |
345.15 |
318.84 |
269.31 |
25.25 |
21.84 |
0.22 |
2.22 |
(2)垃圾资源条件
根据宜春市2020年末总人口情况,城市人口人均垃圾产量按1.1kg/cap·d,农村人口人均垃圾产量按0.65kg/cap·d计算,可产生垃圾总量约5000吨/日,垃圾资源可利用量较为丰富。
表2-6 垃圾资源综合利用情况
地区 |
人口总量 (万人) |
城镇人口 (万人) |
城镇垃圾 (吨/日) |
农村人口 (万人) |
农村垃圾 (吨/日) |
垃圾总量 (吨/日) |
袁州区 |
116.8 |
46.83 |
515.13 |
69.97 |
454.81 |
969.94 |
丰城市 |
149.31 |
57.29 |
630.19 |
92.02 |
598.13 |
1228.32 |
高安市 |
87.76 |
34.37 |
378.07 |
53.39 |
347.04 |
725.11 |
樟树市 |
60.78 |
23.98 |
263.78 |
36.80 |
239.20 |
502.98 |
万载县 |
57.91 |
22.01 |
242.11 |
35.90 |
233.35 |
475.46 |
上高县 |
38.5 |
16.43 |
180.73 |
22.07 |
143.46 |
324.19 |
铜鼓县 |
13.85 |
5.24 |
57.64 |
8.61 |
55.97 |
113.61 |
奉新县 |
33.64 |
12.81 |
140.91 |
20.83 |
135.40 |
276.31 |
靖安县 |
15.27 |
5.84 |
64.24 |
9.43 |
61.30 |
125.54 |
第一足球网 |
29.98 |
11.64 |
128.04 |
18.34 |
119.21 |
247.25 |
合计 |
603.80 |
236.44 |
2600.84 |
367.36 |
2387.84 |
4988.68 |
2.2.5 地热能资源条件
我国的地热资源分布较广,资源也较丰富,据勘测,在距地表2000米以内的浅层范围内,热能资源储量大约相当于137亿吨标准煤燃烧的热能,若可采率为1%,那么也有相当于1.37亿吨标准煤的地热可开发资源量。
地热资源按温度分为高温地热,温度高于150℃;中温地热,温度在90-150℃;低温地热,温度低于90℃。从总量上看,我国主要以中低温地热资源为主。在100-150℃的温度条件下,可进行供暖、制冷、双循环发电、制造罐头食品、脱水加工等;在50-100℃的温度条件下,可进行温室供暖、家用热水、工业干燥等;低于50℃的环境下,可进行淋浴、水产养殖、饲养牲畜、土壤加温等。
地热资源主要分布于构造活动带和大型沉积盆地之中。构造活动带资源量较集中,如西藏、云南、四川一带和东南沿海福建、江西、广东、台湾一带,以及辽东、胶东一带。
宜春是江西省地下热水及矿水分布较密地区之一,地热水资源位居全省第二,分布地热区20处,主要分布在袁州区温汤地区、九岭地区(靖安、铜鼓、宜丰、万载、奉新)、丰城荷湖-樟树店下。查明储量15039吨/天,以100℃以下的中低温为主。因此无法用于发电。
2.2.6 土壤及污水热能资源条件
在全市范围内,丰城市具有一定规模的污水处理厂共3座。其中,工业园污水处理厂1座,处理规模3万吨/日,城区生活污水处理厂2座,处理能力为2万吨/日和4万吨/日。可在周边适度开发污水源热泵供能系统,用于周边园区和居民用能。
2.2.7 水资源条件
宜春市地表、地下水资源丰富,多年平均降水量为1670毫米,多年平均降水总量311.88亿m3,多年平均水资源总量为182亿m3,平均地表水资源为179.23亿m3,年人均占有水量3402m3。
境内河流纵横,水系发达,流域面积50km2以上河流有108条,其中流域面积100km2以上河流55条。主要河流有赣江及其支流袁水、锦江,修水支流潦河。
2.2.8 煤炭资源条件
我国煤炭资源丰富,除上海以外其它各省区均有分布,但分布极不均衡。煤炭资源量最多的新疆维吾尔自治区煤炭资源量多达19193.53亿吨,而煤炭资源量最少的浙江省仅为0.50亿吨。
从地区来看储量、产能来看主要集中在内蒙古、陕西、山西、河南、贵州、新疆、安徽七个省份,所以我们的煤矿资源总体是北多南少,西多东少的,目前原煤的产量大部分集中在内蒙古、陕西、山西。
江西省宜春市原煤储量5.5亿吨,占全省储量的40.7%,列全省第一。宜春属依靠外输煤供应地区,境内有蒙西至华中地区铁路煤运通道,新余1000万吨煤炭储备基地是赣西地区重要的煤储基地。
现有省属煤矿4处,全部分布在丰城,核定产能163万吨/年。
从现状来看,山西和流舍煤矿的矿井属性较好,但产量相对较低;曲江和尚庄煤矿产量较高,但矿井存在危险系数较高。
2.2.9 石油资源条件
我国石油资源集中分布在渤海湾、松辽、塔里木、鄂尔多斯、准噶尔、珠江口等地,其可采资源量172亿吨,占全国的81.13%。从资源深度分布看,我国石油可采资源有80%集中分布在浅层(<2000米)和中深层(2000米~3500米),而深层(3500米~4500米)和超深层(<4500米)分布较少。从地理环境分布看,我国石油可采资源有76%分布在平原、浅海、戈壁和沙漠。从资源品位看,我国石油可采资源中优质资源占63%,低渗透资源占28%,重油占9%。
在我国,中石油、中石化及中海油旗下都有数个大油气田。其中隶属中石油的有:大庆油田、长庆油田、延长油田、新疆油田、辽河油田、吉林油田、塔里木油田等;隶属中石化的有:胜利油田、中原油田、江汉油田等;隶属中海油的有:渤海油田等。
图2-9 我国石油资源和主要油田分布
我国的原油生产主要集中在东北、西北、华北、山东和渤海湾等地区,消费则覆盖全国,中心主要集中在环渤海、长江三角洲及珠江三角洲等地区。
2.3 能源利用现状
2.3.1 能源消费结构
2020年,我国国内生产总值1015986亿元,比2019年增长2.3%;全社会能源消费总量49.8亿吨标准煤,比上年增长2.2%。2020年我国单位产值GDP能源消费为0.4895标准煤/万元,同比下降0.1%。
2020年,宜春市地区生产总值2789.87亿元,同比增长3.7%;全社会能源消费总量1194.61万吨标准煤,比上年增长2.61%。2020年宜春市单位产值GDP能源消费为0.4512吨标准煤/万元,同比下降1.07%。
2.3.2 能源利用结构
(1)各类型电源装机
截至2020年底,宜春市可再生能源发电装机达到305.26万千瓦,其中,水电装机174.6万千瓦、风电装机23.08万千瓦、光伏发电装机93.16万千瓦、生物质发电装机14.42万千瓦。
图2-10 2020年宜春市可再生能源装机类型
2020年宜春市的电力全口径装机规模635.26万千瓦,同比增长15.6%。其中,可再生能源发电项目装机占全市全口径总发电装机容量的48.05%,同比增长20.77%。
表2-7 2020年宜春市发电装机规模(单位:万千瓦)
项目 |
火电 |
水电 |
风电 |
光伏 |
生物质 |
装机容量 |
330 |
174.6 |
23.08 |
93.16 |
14.42 |
总装机 |
635.26 |
||||
可再生能源装机 |
305.26 |
||||
新能源装机 |
130.66 |
从各类型能源装机容量来看,新能源装机容量占总装机容量的20.57%,水电占比27.48%。在新能源装机容量中,以光伏为主,占总装机容量的14.66%,风电占比3.63%,生物质占比2.27%。
图2-11 2020年宜春市各类能源装机容量占比
从各县(市、区)电源装机情况来看:靖安县、奉新县、铜鼓县以及第一足球网无火电装机,全部为可再生能源。樟树市和丰城市的可再生能源装机容量占比相对较低,低于50%;上高县、袁州区、万载县以及高安市可再生能源装机容量均在50%-90%之间。
表2-8 2020年宜春市各县(市、区)能源项目装机规模
(单位:万千瓦)
县(市、区) |
电力总装机 |
火电 |
可再生能源 |
可再生能源装机占比 |
靖安县 |
135.30 |
|
135.49 |
100.00% |
丰城市 |
345.33 |
284.25 |
60.57 |
17.57% |
高安市 |
61.02 |
27.65 |
33.36 |
54.68% |
奉新县 |
20.47 |
|
20.48 |
100.00% |
袁州区 |
17.35 |
4.00 |
12.26 |
75.40% |
铜鼓县 |
12.03 |
|
11.97 |
100.00% |
第一足球网 |
11.77 |
|
10.98 |
100.00% |
万载县 |
12.76 |
3.90 |
8.47 |
68.47% |
樟树市 |
15.76 |
9.30 |
6.42 |
40.85% |
上高县 |
6.24 |
0.90 |
5.25 |
85.36% |
合计 |
638.03 |
330.00 |
305.26 |
48.05% |
(2)各类型电源发电量
2020年宜春市全口径发电量为194.06亿千瓦时,同比增长6.74%。其中,可再生能源发电量42.56亿千瓦时,同比增长23.78%,占全市全口径总发电量的21.87%。
全市全年新能源发电量13.37亿千瓦时,其中风电、光伏发电总量8.99亿千瓦时,折合为26.91万吨标准煤,相当于减少排放二氧化碳67.08万吨,减少排放二氧化硫2万吨,减少排放氮氧化物1万吨。
表2-9 2020年宜春市发电量(单位:亿千瓦时)
类型 |
火电 |
水电 |
风电 |
光伏 |
生物质 |
发电量 |
152.04 |
29.21 |
2.14 |
6.85 |
4.38 |
总发电量 |
194.62 |
||||
可再生能源发电量 |
42.56 |
||||
新能源发电量 |
13.37 |
从各类型电源发电量占比来看,可再生能源发电量占比为21.87%,其中新能源发电占总发电量的6.87%,水力发电占比15.01%。在新能源发电中,以光伏发电为主,占总装机容量的3.52%,风电占比1.1%,生物质占比2.25%。
图2-12 2020年宜春各类型电源发电量占比
从各县(市、区)情况来看:靖安县、奉新县、铜鼓县以及第一足球网全部为可再生能源。樟树市和丰城市的可再生能源发电量占比低于20%;上高县、袁州区、万载县以及高安市可再生能源发电量均在60%-90%之间。
表2-10 2020年宜春市各县(市、区)能源项目发电情况
(单位:亿千瓦时)
县(市、区) |
总发电量 |
火电 |
可再生能源 |
可再生能源发电量占比 |
靖安县 |
15.14 |
|
15.16 |
100.00% |
丰城市 |
154.89 |
144.91 |
9.98 |
6.44% |
奉新县 |
4.29 |
|
4.29 |
100.00% |
高安市 |
4.14 |
1.58 |
2.56 |
61.83% |
铜鼓县 |
2.50 |
|
2.50 |
100.00% |
宜丰县 |
2.26 |
|
2.26 |
100.00% |
袁州区 |
2.21 |
0.29 |
1.94 |
87.00% |
万载县 |
1.91 |
0.22 |
1.69 |
88.47% |
上高县 |
1.81 |
0.67 |
1.14 |
63.03% |
樟树市 |
5.40 |
4.37 |
1.03 |
19.08% |
合计 |
194.57 |
152.04 |
42.56 |
21.87% |
2.3.3 能源利用工程
(1)光伏工程
截至2020年,宜春市全口径光伏项目规模93.16万千瓦,其中,地面光伏电站装机容量55.69万千瓦,分布式光伏装机容量37.47万千瓦。
2020全市全口径光伏发电量6.85亿千瓦时,设备平均利用小时数为736小时年发电量。
图2-13 宜春市光伏项目类型
光伏项目主要集中在高安市、丰城市以及奉新县,其他地区也均有建设。各县(市、区)光伏发电利用情况如下所示。
图2-14 各县(市、区)光伏项目年发电利用情况
由上图可以看出,2020年宜春光伏发电量6.34亿千瓦时,平均有效时间1000.1小时。光照资源较为丰富的丰城市、奉新县以及高安市,光伏开发和利用情况较为理想,但樟树市尚未充分利用当地光照资源,可在未来加快光伏项目建设和开发。具体光伏项目的运行情况如下表所示。
(2)风电工程
截至2020年底,宜春市已核准风电项目15个,总规模58.08万千瓦。其中已建成并网风电项目5个,总装机规模23.08万千瓦;在建项目4个,容量15万千瓦,核准待建项目6个,容量20万千瓦。
图2-15 宜春市风电项目建设情况
各县(市、区)风电项目情况如下所示。
图2-16 2020年各县(市、区)风电项目年发电利用情况
从上图可以看出,2020年宜春市风电项目发电量2.04亿千瓦时,平均有效时间2314.63小时。铜鼓地区略低于丰城市。风电项目具体的建设和运行情况如下表所示。
(3)生物质发电工程
目前宜春市建成投产生物质发电项目共12个,总装机14.42万千瓦,其中,农林生物质发电项目3个,装机规模2.9万千瓦;垃圾发电项目7个,装机规模10.9万千瓦;生物质沼气发电项目2个,装机规模0.62万千瓦。
图2-17 宜春市生物质发电项目类型
2020全年全市生物质能发电量4.38亿千瓦时,设备年均利用小时数为3038小时。经调研,万载瀚蓝垃圾电厂和奉新伟明垃圾电厂均于2020年底完工,投运时间较短,将其数据剔除后,各县(市、区)生物质能发电运行情况如下图所示:
图2-18 各县(市、区)生物质发电装机规模
从项目装机容量来看,万载县、袁州区装机规模较大;樟树市、丰城市、奉新县、高安市以及上高县略少;宜丰、靖安及铜鼓未开展建设。
从有效利用时间来看,高安市生物质利用时间最高,奉新县最低。是由于高安市为垃圾发电项目,奉新县为农林生物质项目。
按照生物质不同利用类型来看,垃圾发电项目平均有效利用为4055小时,农林生物质项目为2175小时,沼气发电项目为6462小时。
(4)水电工程
2020年统计,宜春市全口径水电站(厂)共624座,装机容量175.44万千瓦,年发电量29.21亿千瓦时。其中,我市11个县市区建有小型水电站共693座,经2019—2020年小水电清理整改有71座水电站退出,截至目前,实际有水电站622座,装机容量30.60万千瓦,2020年发电量9.38亿千瓦时;水电装机共计174.6万千瓦。
从下图看出,奉新县装机容量最高,为6.57万千瓦,樟树市装机容量最低,为0.32万千瓦。各县(市、区)水电装机容量和利用小时数如下图所示。
图2-19 各县(市、区)水电工程项目装机规模
从利用时间来看,宜春各水电厂有效利用时间在2000—4000之间。
(5)热电联产工程
截至2020年底,宜春市有燃煤背压热电联产项目4个,总装机容量为143.5MW,分别布局在万载、袁州区、奉新县以及樟树市。项目投建程度各自不同。
其中,万载县工业园热电联产项目,已建成投产,由于无法达到供汽40t/h的最低负荷,企业无法运行。
樟树盐化工基地热电联产项目已核准,正在进行安评、环评、能评等前期准备工作,项目计划2021年初动工。
2.3.4 电网建设现状
1. 供电区概况
2020年底,宜春市共有1个市级供电公司和10个县级供电公司,宜春公司所辖县级子公司情况如下表所示。高安市设立1家民营供电公司,为江西和惠配售电有限公司,供电区域为高安建筑陶瓷产业基地,主要从事配电网投资建设运营、电力交易、综合能源服务、新能源项目开发与能源互联网技术等新兴业务。
表2-11 2020年宜春公司供电企业数量统计表
年份 |
地(市)级供电企业个数(个) |
县级供电公司个数(个) |
|||
小计 |
其中:直供直管 |
控股 |
代管 |
||
2020年 |
1 |
10 |
10 |
0 |
0 |
全市供电面积9469.9km?,全社会用电量189.42亿千瓦·h,售电量176.06亿千瓦·h,供电可靠率99.7625%,110kV及以下综合线损率5.04%,10kV及以下综合线损率6.33%,综合电压合格率99.98%,一户一表率100%,用户数236.66万户,户均配变容量2.49kVA。
其中:宜春市市辖供电面积60.18km?,全社会用电量24.84亿千瓦·h,售电量22.6亿千瓦·h,供电可靠率99.9699%,110kV及以下综合线损率4.42%,10kV及以下综合线损率4.94%,综合电压合格率99.99%,一户一表率100%,用户数27.35万户,户均配变容量4.9kVA;
县级供电区供电面积9409.72km?,全社会用电量164.58亿千瓦·h,售电量153.46亿千瓦·h,供电可靠率99.7368%,110kV及以下综合线损率5.48%,10kV及以下综合线损率6.5%,综合电压合格率99.96%,一户一表率100%,用户数209.32万户,户均配变容量2.18kVA。
表2-12 2020年宜春市公司供电企业基本情况统计表
类型 |
供电面积(km2) |
全社会用电量(亿千瓦·h) |
售电量(亿千瓦·h) |
供电可靠率(RS-3) |
110kV及以下综合线损率 |
10kV及以下综合线损率 |
综合电压合格率 |
一户一表率 |
用户数(万户) |
户均配变容量(kVA) |
市辖 |
60.18 |
24.84 |
22.6 |
99.9699 |
4.42 |
4.94 |
99.99 |
100 |
27.35 |
4.9 |
县级 |
9409.72 |
164.58 |
153.46 |
99.7368 |
5.48 |
6.5 |
99.96 |
100 |
209.32 |
2.18 |
合计 |
9469.9 |
189.42 |
176.06 |
99.7625 |
5.04 |
6.33 |
99.98 |
100 |
236.66 |
2.49 |
图2-20 宜春市供电区域划分图
2. 电源建设情况(略)
3. 充电设施工程
(1)建设规模
2020年8月,宜春市人民发布的《2020年全市充电桩建设实施方案》,提出2020年要在全市范围内新建4000根充电桩,并根据电动汽车对充电基础设施的配置要求,结合各地人口基数和经济活跃度,对各县市区充电桩建设任务进行分解,具体情况如下表所示。
表2-13 2020年宜春各县(市、区)充电桩建设任务分解表
地区 |
现有保有量 (根) |
合众推广计划 (根) |
合计 (根) |
充电桩建设任务 (根) |
袁州区 |
3219 |
2300 |
5519 |
600 |
经开区 |
250 |
|||
宜阳新区 |
200 |
|||
明月山区 |
150 |
|||
樟树市 |
587 |
1200 |
1787 |
500 |
丰城市 |
1108 |
1200 |
2308 |
550 |
靖安县 |
128 |
150 |
278 |
100 |
奉新县 |
583 |
450 |
1033 |
300 |
高安市 |
1218 |
1200 |
2418 |
550 |
上高县 |
398 |
450 |
848 |
200 |
第一足球网 |
187 |
450 |
637 |
200 |
铜鼓县 |
269 |
150 |
419 |
100 |
万载县 |
585 |
450 |
1035 |
300 |
2020年共建设充电桩1455根,其中直流桩681根(专用桩55根),交流桩774根(专用桩11根)。现有交直流桩的数量及容量情况如下表所示。
截至2020底,宜春市共有充电桩1739根,充电桩的交直比为1.14,其中公用桩共有1409根,公用桩的交直比为1.18。直流桩的总功率为82010千瓦,交流桩的总功率为8153千瓦。
表2-14 2016-2020年宜春交直流充电桩情况
年份 |
直流桩 |
交流桩 |
||||||||
数量(根) |
总功率(千瓦) |
充电枪(个) |
公用(根) |
专用(根) |
数量(根) |
总功率(千瓦) |
充电枪(个) |
公用(根) |
专用(根) |
|
2016 |
82 |
6690 |
164 |
20 |
62 |
|
|
|
|
|
2017 |
97 |
12150 |
194 |
|
97 |
|
|
|
|
|
2018 |
54 |
8100 |
108 |
|
54 |
|
|
|
|
|
2019 |
51 |
8200 |
102 |
|
51 |
|
|
|
|
|
2020 |
681 |
82010 |
1384 |
626 |
55 |
774 |
8153 |
1285 |
763 |
11 |
其中:发投 |
338 |
41880 |
698 |
338 |
|
270 |
1939 |
277 |
259 |
11 |
其他 |
343 |
40130 |
686 |
288 |
55 |
504 |
6214 |
1008 |
504 |
|
(2)补贴情况
宜春市充电基础设施从2016年陆续开始进行建设,分年度建设情况如下:
2016年建设袁州(3处10根)、万载(2处9根,)、宜丰(1处6根)、高安(1处3根)、奉新(1处2根)、靖安(1处2根)、丰城(3处14根)、樟树(1处6根)、上高(2处20根)等县(除铜鼓外)共15处82根。
2017年建设17处(铜鼓县、万载县除外,其余均有建设)97根。
2018年在中心城区、樟树市、丰城市、高安市、奉新县、靖安县、第一足球网、上高县等8个县共建设15处共计54根。
2019年在中心城区、袁州区、奉新县、高安市、上高县5个县市区共建设了6处51根直流桩。
2020年在全市县(市、区)范围内共建设1455根直流桩。
2.4 小结
通过对宜春市资源条件的调研,区域内可利用清洁能源中,太阳能、天然气、生物质资源较为丰富,风能、地热能以及污水热能等相对较弱,不同县(市、区)的资源条件也稍有不同。
表2-15 宜春市各县(市、区)资源条件
县(市、区) |
太阳能资源 |
风资源 |
天然气 |
生物质能 |
水电 |
地热资源 |
煤炭资源 |
袁州 |
☆☆☆ |
☆☆ |
☆ |
☆☆ |
☆ |
难以用于发电、供热 |
|
丰城 |
☆☆ |
☆☆☆ |
☆☆ |
☆☆☆ |
☆☆☆ |
☆☆☆ |
|
高安 |
☆☆☆ |
☆☆☆ |
☆☆☆ |
☆☆☆ |
—— |
☆☆ |
|
樟树 |
☆☆ |
☆ |
☆☆☆ |
☆☆☆ |
—— |
|
|
万载 |
☆ |
☆ |
☆ |
☆☆ |
☆ |
|
|
上高 |
☆☆ |
☆ |
☆☆ |
☆☆ |
—— |
|
|
铜鼓 |
☆ |
☆ |
—— |
☆ |
☆☆ |
|
|
奉新 |
☆☆ |
☆ |
—— |
☆☆ |
☆☆ |
|
|
靖安 |
☆☆ |
☆ |
—— |
☆ |
☆☆ |
|
|
宜丰 |
☆☆ |
☆ |
☆ |
☆ |
☆ |
|
注:☆表示资源条件较弱
☆☆表示资源条件中等
☆☆☆表示资源条件较好
根据对能源利用工程建设现状的调研,樟树市、上高县以及奉新县可适当加大对太阳能资源的利用。
在风力发电方面,高安市、袁州区以及樟树市地区的风能丰富区,可开展集中式风电工程建设。
从生物质资源利用来看,在垃圾发电工程中,丰城市资源丰富,工程建设项目应根据社会经济发展和负荷需求进行扩大,万载和铜鼓、奉新和靖安县尚未开展垃圾发电工程建设;在秸秆燃料利用中,袁州区、奉新以及第一足球网燃料化利用率可适当提高。
从现有建设项目的实施情况来看,存在以下重点项目的问题:
(1)上高电厂项目尚未核准,尚未列入省“十四五”规划
上高电厂处在宜春供电区和赣西供电区交汇处,距离赣西供电区电力缺口最大的新余片区较近;其次,赣西、宜春供电区是江西电网的负荷中心,但供电区内电源点相对不足,建设上高电厂可极大提高两供电区的安全稳定运行水平;再次,江西电网大容量机组较少,中、小火电比例偏高,系统运行经济性较差,上高电厂建设2×1000MW大容量机组,可提高电网的调峰能力和经济运行水平,改善整个系统的运行状况。
上高站作为蒙华铁路运煤通道入赣第二站,上高物流产业园和江西大唐储煤基地的建设为项目燃煤提供了有力保障并降低了建设、发电成本;而且,“十三五”期间,江西西部地区电网电力平衡均存在较大缺口(一个重要的缺口在宜春供电区),并随年份递增缺额也逐渐增大,上高有锦江500千伏输变电站,在该区域受端电网新增电源装机可以就地解决供电问题,网损及年运行费用少。
建设上高电厂可有效缓解江西电网西部地区电源支撑不足和负荷供需矛盾,同时可为上高及周边地区经济持续发展提供可靠电力保证。
目前项目没有建设容量指标,没有得到政府核准,尚未列入省“十四五”规划,因此暂未开工建设。
(2)洪屏抽水蓄能电站二期项目已完成预可研,待开展项目可研及后续工作。
项目总投资65亿元。项目预可行性研究报告于2015年9月通过省能源局、水规总院组织的审查,专家普遍认为洪屏二期技术指标优越,为华东地区最优站址,是南昌负荷中心的最佳选择。
2019年1月,项目二期涉及的生态红线范围已经调整完毕,不存在生态红线制约的问题。3月,省森林公园管理办公室在靖安县组织召开《江西洪屏抽水蓄能电站二期工程对三爪仑国家森林公园的生态环境影响评价报告》评审会,并顺利通过专家组评审。
2020年6月获得国家林业和草原局关于三爪仑国家森林公园调整经营范围的行政审批决定。并经有关部门初步排除,项目不存在压矿、文物、军事等制约性因素。同时,国网公司将项目可研工作列入了2020年度工作计划,11月项目建设必要性论证通过终审,基本完成“十四五”入规申报工作。
至此,洪屏二期项目所涉所有制约性因素全部排除,洪屏二期项目可行性研究的前期工作全部就绪。现等待开展下一步项目可研招标等工作。
三、需求预测
3.1 能源消费总量预测
采用弹性系数法预测“十四五”期间我市能源消费总量。
截至2020年,宜春市实现地区生产总值2789.87亿元,全社会能源消费总量为1194.61万吨标煤,万元GDP能耗0.4512吨标准煤。按GDP年均增长7.2%左右为目标,预测至2025年宜春地区生产总值达到4000亿元。
图3-1 宜春市“十四五”期间地区生产总值预测
3.2 电力需求预测
2021年宜春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二O三五年远景目标纲要中提出,“十四五”期间地区生产总值增长7.2%左右;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增长7.2%左右;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增长6.8%左右;至2025年地区生产总值达4000亿元。
“十四五”期间宜春市主要瞄准战略性新型产业,宜春锂电产业依托资源优势发展较快,宜春市拥有总量亚洲第一的钽铌矿,折合碳酸锂,宜春市排名全国第三。目前限制锂电池的主要因素之一是锂资源有限。目前全球大约有1300万吨的锂资源,中国有大约350万吨,即使采用消耗量最少的钴酸锂,每辆电动车安装40千瓦时的电池计算,全中国拥有的锂资源只能生产约4亿辆汽车,而全世界也仅能生产约16亿辆电动汽车。在国际上争相停产汽油车的背景下,宜春的锂资源就更为宝贵。宜春市目前已初步形成“锂矿开采—锂云母加工—碳酸锂生产—锂电池材料生产—锂电池制造—新能源汽车生产”的完整产业链,并构建了碳酸锂、锂电池材料、锂电池、新能源汽车、锂电池应用等五大板块。
宜春市用电量近年来平稳增长,供需局面基本平衡。通过对2005年—2020年供电区电力市场状况的分析,可以展望影响2021—2025年供区电力需求的主要因素。宜春市社会经济发展态势良好,人民生活水平日益提高,产业结构日益优化。
根据宜春市历史电量发展情况,此规划中电量预测采用大用户+自然增长法模型,通过多种数学模型进行历史曲线拟和预测,校核多种拟合预测结果。
根据城区历史电量发展情况,利用趋势外推,通过多种数学模型对自然用户用电量进行预测。具体结果详见下表。
表3-1 宜春市自然增长电量预测结果表(单位:亿千瓦·h)
预测方法 |
2021 |
2022 |
2023 |
2024 |
2025 |
移动平均_增长值 |
209.76 |
231.41 |
254.24 |
278.38 |
303.96 |
回归法估计_指数模型1 |
204.16 |
222.78 |
242.38 |
263.06 |
284.91 |
回归法估计_S曲线拐点 |
188.47 |
203.36 |
219.40 |
236.69 |
254.18 |
回归法估计_混合非线性函数 |
192.73 |
205.25 |
218.46 |
232.40 |
247.12 |
指数平滑_二次曲线 |
187.61 |
197.30 |
207.46 |
218.12 |
229.30 |
由于大用户的电量负荷受国家政策、地方政策、国家宏观调控、地方招商引资办法及市场的影响很大,因此采用常规的时间序列、回归分析等数学模型很难对大用户的电量负荷进行准确预测。鉴于影响大用户电量负荷的偶然因素很多,本次采用大用户调查法,综合客户报装、工业园区规划和重大基础设施建设用电需求调查统计结果,预测2021-2025年宜春市大用户电量如下表所示。
表3-2 大用户电量预测情况(单位:亿千瓦·h)
年份 |
220kV直供用户电量 |
110/66kV直供用户电量 |
35kV直供用户电量 |
合计 |
2021 |
9.86 |
12.42 |
12.72 |
35.00 |
2022 |
10.65 |
13.66 |
13.23 |
37.54 |
2023 |
11.50 |
15.03 |
13.76 |
40.29 |
2024 |
12.42 |
16.53 |
14.31 |
43.26 |
2025 |
13.48 |
17.43 |
14.51 |
45.42 |
将市辖供电区和县级供电区自然增长电量和大用户电量增长预测结果进行叠加,得出宜春市的电量预测结果如下:
表3-3 宜春市电量预测结果表(单位:亿千瓦·h)
预测方法 |
2021 |
2022 |
2023 |
2024 |
2025 |
移动平均_增长值 |
248.08 |
273.43 |
300.15 |
328.38 |
358.27 |
回归法估计_指数模型1 |
241.48 |
263.25 |
286.16 |
310.31 |
335.82 |
回归法估计_S曲线拐点 |
223.47 |
240.90 |
259.69 |
279.95 |
299.60 |
回归法估计_混合非线性函数3 |
228.00 |
242.59 |
257.96 |
274.17 |
291.28 |
指数平滑_二次曲线 |
221.96 |
233.20 |
244.98 |
257.33 |
270.27 |
根据宜春市历史年电量增长情况,运用多种预测模型对电量进行预测,各预测模型对历史年数据的模拟精确度以及历史年增长趋势分析,发现宜春市辖区2025年全社会用电量预测结果处于4586.97亿千瓦·h至6032.00亿千瓦·h之间波动,因此对规划区电量的预测提出了高、中、低三种方案,采取的方法分别为:(高)“移动平均_增长值”、(中)“回归法估计_S曲线拐点”、(低)“指数平滑_二次曲线”的预测结果,以上方法经综合分析后得出高、中、低方案,宜春市各年份具体预测结果如下表所示。
表3-4 宜春市用电量高、中、低方案预测结果(单位:亿千瓦·h、%)
方案 |
2020 |
2021 |
2022 |
2023 |
2024 |
2025 |
“十四五”年均增长率(%) |
高方案 |
213.12 |
259.97 |
289.97 |
322.30 |
357.27 |
368.33 |
9.68 |
中方案 |
213.12 |
223.47 |
240.90 |
259.69 |
279.95 |
299.60 |
7.64 |
低方案 |
213.12 |
237.77 |
255.54 |
274.69 |
295.36 |
280.33 |
4.85 |
本次规划推荐方案为中方案,直至2025年,宜春总电量将达到299.6亿千瓦时,“十四五”期间年均增长率为7.64%。
负荷预测采用和电量预测相同的方法,即自然用户部分采用趋势外推法,大用户采用调查法,将两种方法的预测结果进行叠加,得出宜春市的负荷预测结果,如下表所示。
表3-5 宜春市负荷预测结果表(单位:MW、%)
计算模型 |
2021 |
2022 |
2023 |
2024 |
2025 |
移动平均_增长值 |
3702.88 |
4221.82 |
4760.12 |
5320.17 |
6032.00 |
回归法估计_指数模型1 |
3666.39 |
4091.66 |
4531.03 |
4986.04 |
5516.62 |
回归法估计_S曲线拐点 |
3670.00 |
4020.00 |
4400.00 |
4800.00 |
5495.00 |
回归法估计_混合非线性函数3 |
3623.66 |
3945.55 |
4276.53 |
4617.39 |
4951.52 |
指数平滑_二次曲线 |
3594.35 |
3849.15 |
4110.25 |
4378.14 |
4586.97 |
根据宜春市历史年负荷增长情况,运用多种预测模型对负荷进行预测,各预测模型对历史年数据的模拟精确度以及历史年增长趋势分析,发现宜春市2025年负荷预测结果处于4586.97MW至6032.00MW之间波动,因此对规划区负荷的预测提出了高、中、低三种方案,采取的方法分别为:(高)“移动平均_增长值”、(中)“回归法估计_S曲线拐点”、(低)“指数平滑_二次曲线”的预测结果,以上方法经综合分析后得出高、中、低方案,宜春市各年份具体预测结果如下表所示。
表3-6 宜春市最大用电负荷高、中、低方案预测结果(单位:MW、%)
方案 |
2021 |
2022 |
2023 |
2024 |
2025 |
"十四五“年均增长率(%) |
高方案 |
3702.88 |
4186.23 |
4700.68 |
5250.11 |
6032.00 |
12.63 |
中方案 |
3670.00 |
4029.63 |
4416.59 |
4833.52 |
5495.00 |
10.67 |
低方案 |
3440.75 |
3699.05 |
3973.33 |
4264.80 |
4586.97 |
7.45 |
本次规划推荐方案为中方案,直至2025年,宜春市负荷将达到5495MW,“十四五”期间年均增长率为10.67%。
3.3 冷负荷需求预测
根据《公共建筑节能设计标准》GB 50189-2015、《民用建筑供暖通风与空气调节设计规范》GB 50736-2012的规定,利用单位人口密度法进行冷负荷预测。
截至2020年,宜春市年末总人口603.8万人,各县(市、区)人口增长情况见下表所示。
表3-7 宜春市各县(市、区)总人口情况(单位:万人)
地区 |
2011 |
2020 |
增长率 |
2025 |
袁州区 |
107.68 |
116.8 |
1.02% |
124.14 |
丰城市 |
138.3 |
149.31 |
0.96% |
158.14 |
高安市 |
83.56 |
87.76 |
0.61% |
91.05 |
樟树市 |
59.16 |
60.78 |
0.34% |
62.02 |
万载县 |
52.64 |
57.91 |
1.20% |
62.21 |
上高县 |
35.99 |
38.5 |
0.85% |
40.50 |
铜鼓县 |
13.79 |
13.85 |
0.05% |
13.90 |
奉新县 |
32.12 |
33.64 |
0.58% |
34.83 |
靖安县 |
14.78 |
15.27 |
0.41% |
15.65 |
第一足球网 |
28.85 |
29.98 |
0.48% |
30.86 |
合计 |
566.87 |
603.80 |
0.79% |
633.28 |
表3-8 宜春市各县(市、区)城镇人口情况(单位:万人)
地区 |
2011 |
2020 |
增长率 |
2025 |
袁州区 |
26.76 |
46.83 |
7.25% |
71.25 |
丰城市 |
52.4 |
57.29 |
1.12% |
61.25 |
高安市 |
20.06 |
34.37 |
6.96% |
51.47 |
樟树市 |
15.83 |
23.98 |
5.33% |
32.74 |
万载县 |
9.65 |
22.01 |
10.86% |
40.85 |
上高县 |
9.7 |
16.43 |
6.81% |
24.39 |
铜鼓县 |
3.9 |
5.24 |
3.76% |
6.54 |
奉新县 |
8.39 |
12.81 |
5.43% |
17.60 |
靖安县 |
4.19 |
5.84 |
4.24% |
7.49 |
第一足球网 |
8.34 |
11.64 |
4.26% |
14.95 |
合计 |
159.22 |
236.44 |
5.07% |
328.54 |
到2025年,宜春市总人口增长到633.28万人,其中城镇人口328.54万人。按单位人口密度法,考虑城市化热岛效益对夏季冷负荷的影响,城镇冷负荷比农村增加10%~36%,考虑同时率系数0.7~0.8,则宜春市冷负荷总需求量约3350MW。
表3-9 宜春各县(市、区)冷负荷预测
地区 |
冷负荷(MW) |
袁州区 |
664.84 |
丰城市 |
811.49 |
高安市 |
486.66 |
樟树市 |
328.74 |
万载县 |
339.31 |
上高县 |
218.26 |
铜鼓县 |
72.69 |
奉新县 |
183.64 |
靖安县 |
82.01 |
第一足球网 |
161.93 |
合计 |
3349.57 |
3.4 气负荷需求预测
宜春市天然气消费预测依据如下:
(1)由于宜春市天然气全部需要外部输入,因此天然气消费方面,主要向居民、公建及部分工业用户供气。
(2)根据各城市总体规划所确定的人口规模,并考虑西气东输二线工程及江西省天然气管网建设情况。
(3)宜春市现状居民耗热定额为2500MJ/人·年。采用用户用气量指标法进行用气需求量预测。
(4)2020年城镇居民用气普及率62%,规划至2025年,城镇居民用气普及率83%。
“十四五”期间,随着市内外天然气基础设施重点工程推进、天然气价格市场化调整,以及“煤改气”“油改气”等环保驱动要求,宜春市天然气消费量将会继续攀升。2020年天然气需求总量5.66亿m?,按照年增长率20%考虑,预计2025年天然气消费总量为15.18亿m?。各县(市、区)的天然气消耗量及预测情况如下表所示。
表3-10 宜春市各县(市、区)天然气消耗量及预测量(单位:亿m?)
地区名称 |
2020年 |
2025年预测 |
丰城市 |
3.34 |
5.10 |
奉新县 |
0.42 |
0.72 |
靖安县 |
0.06 |
0.13 |
上高县 |
0.46 |
0.65 |
铜鼓县 |
0.01 |
0.04 |
万载县 |
0.02 |
0.75 |
樟树市 |
0.15 |
0.94 |
高安市 |
0.67 |
5.93 |
第一足球网 |
0.53 |
0.92 |
合计 |
5.66 |
15.18 |
2020年,宜春市LNG消费量约839.5万m?,根据中国石油规划院编制的《2019—2025年江西省天然气业务发展规划》,结合历年车船LNG消耗量、增幅、江西省境内重卡实际调研情况,按年均30%的增长预测,“十四五”末宜春市LNG消费量达到4000万m?/年。
3.5 小结
根据宜春市经济发展和能源消耗现状,采用弹性系数等预测方法,对宜春电力需求、冷需求以及气负荷进行预测。
“十四五”期间,宜春经济将保持中高速增长,至2025年全市用电负荷达到5495MW,年均增长率为10.67%;至2025年全市用电量达到299.6亿KW·h,年均增长率为7.64%。
“十四五”期间,宜春市人口平稳增长,至2025年,全市冷负荷达到3350MW;天然气消费总量达到15.18亿m?,LNG消费总量达到4000万m?/年。
上述“十四五”期间宜春市各类型负荷预测结果,将作为能源发展规划的数据基础和依据。
四、城市能源利用研究现状及政策
4.1 能源先进技术应用
4.1.1 太阳能利用技术
太阳能是一种可再生能源,指太阳的热辐射能,主要表现就是常说的太阳光线,一般用作发电或者为热水器提供能源。太阳能的利用有光热转换和光电转换两种方式,目前,太阳能光伏发电系统是主要的应用。
光伏是太阳能光伏发电系统的简称,是一种利用太阳电池半导体材料的光伏效应,将太阳光辐射能直接转换为电能的一种新型发电系统,有独立运行和并网运行两种方式。太阳能光伏发电系统分为两类:一种是集中式,如大型西北地面光伏发电系统;一种是分布式,如工商企业厂房屋顶光伏发电系统,民居屋顶光伏发电系统。
与传统发电技术相比具有更多优势:
(1)太阳能资源十分丰富,辐射到地球表面的能量巨大,对于利用太阳能是十分有利的。因此太阳能光伏发电技术是资源最为丰富的发电技术。
(2)太阳能光伏发电更为安全可靠,不会产生污染以及噪声,并且能够比较灵活,能够安全稳定的运行。
(3)光伏发电的应用使得边远以及特殊地区的用电问题得以有效解决,可以随时随地使用太阳能资源。
(4)光伏发电能够与建筑物相结合,形成光伏建筑一体化的系统,减少土地资源的浪费。
目前对太阳能利用多种多样,大致可分为以下几类:
(1)从分布式发电到建设集中式电站
集中式大型并网光伏电站就是集中建设大型光伏电站,所发电力直接并入公共电网,接入高压输电系统供给远距离负荷,可以降低成本,减少运输损耗。规模越大的光伏发电站,其光伏系统的成本越低。
(2)光储一体化电站
对含储能环节的光伏电厂进行光储一体化调控,快速控制,满足有功输出最大化,“削峰填谷”响应电网调度需求,实时保障电网调度要求。储能系统的使用能缓解光伏并网发电的波动性,尽可能提升电网质量。
(3)云存储、云计算、数字孪生、大数据等技术的应用
新信息技术的使用可帮助光伏电厂实现智能化,帮助光伏电厂实现智能化运维监控,提供发电预测等分析功能,降低并网难度,提高发电效率。
4.1.2 风力发电利用技术
风能是空气流动所产生的动能,风能是因空气流做功而提供给人类的一种可利用的能量,属于可再生能源。近年来各国为持续发展可再生能源,对于风能的使用技术越来越纯熟。其中,风力发电是世界能源发展的一个重要方向,在大型风场大量利用大型风机发电以代替现有的火力发电系统,对于居住分散的用户,小型高效的风力发电系统侧重解决成本、可靠性和蓄能问题。
相对传统能源来说,具有很多优点:
(1)风能为洁净的能量来源。
(2)风能设施日趋进步,大量生产降低成本,在适当地点,风力发电成本已低于其它发电机。
(3)风能设施多为不立体化设施,可保护陆地和生态。
(4)风力发电是可再生能源,很环保,很洁净。
(5)风力发电节能环保。
相对来说,也存在一些限制及弊端:
(1)风速不稳定,产生的能量大小不稳定。
(2)风力发电需要大量土地兴建风力发电场,才可以生产比较多的能源。
除了陆上风电以外,我国还掌握了较为前沿的海上风电利用技术,相较陆上风电,海上风电除了是风电项目,也是海洋工程,除了风电技术,更需要借助先进的海洋工程技术。
4.1.3 生物质能转换技术
我国生物质资源丰富,主要包括农业废弃物、林业废弃物、畜禽粪便、城市生活垃圾、有机废水和废渣等。通常把生物质能通过一定的方法和手段转变成燃料物质,从而进行发电、供热等供能。生物质能转换技术总体可分为直接燃烧技术、生物转换技术、热化学转换技术和其他转换技术4种主要的类型。
其中生物质用于发电的技术应用逐渐得到人们的重视。生物质发电技术,是通过秸秆、生活垃圾以及其他农林废弃物等生物质所具有的生物质能进行发电,包括直燃发电、气化发电、沼气发电、垃圾发电以及混合燃烧发电等。
生物质直燃发电是指将生物质代替煤炭直接燃烧产生热和水蒸气进行火力发电的形式。其适用于生物质资源比较集中的区域,如谷米加工厂、木料加工厂等附近,因为只要工厂正常生产,谷壳、锯屑和柴枝等就可源源不断地供应,从而为生物质直燃发电提供了物料保障。由于生物质具有分散、热值低的特点,生物质在收集、运送过程中可能需要致密成型,在固化后将其分批次、每次多量地运送到传输半径合理的区域进行直燃发电。
生物质气化发电是生物质通过热化学转化为气体燃料,将净化后的气体燃料直接送入锅炉、内燃发电机、燃气机的燃烧室中燃烧来发电。气化发电过程主要包括三个方面:一是生物质气化,在气化炉中把固体生物质转化为气体燃料;二是气体净化,气化出来的燃气都含有一定的杂质,包括灰分、焦炭和焦油等,需经过净化系统把杂质除去,以保证燃气发电设备的正常运行;三是燃气发电,利用燃气轮机或燃气内燃机进行发电。由于生物质燃气热值低(约5023.2kJ/m3),加之气化炉出口气体温度较高,因此生物质气化联合发电技术的整体效率一般要低于35%。
我国目前应用的生物质气化发电系统主要是中国科学院广州能源研究所开发的流化床气化炉和内燃机结合的气化发电系统。该系统采用内燃机系统,降低了对燃气杂质的要求(焦油和杂质含量<100mg/m3即可)和系统成本,适合发展分散独立的生物质能源利用系统。生物质气化发电相对燃烧发电是更洁净的利用方式,它几乎不排放任何有害气体,规模的生物质气化发电已进入商业示范阶段,它比较合适于生物质的分散利用,投资较少,发电成本也低,比较合适于发展中国家应用。
沼气发电是指汽轮机和往复式发动机以沼气作为主要的燃料来源,以发动机的动力驱动发电机发电的过程。沼气发电过程中的热能不能完全转化为机械能,大部分热量随废气排出,因此,发动机的废气回收是提高沼气能量利用率的有效途径。
垃圾发电是指生活垃圾焚烧发电,一般人们身边的生活垃圾都可以进行焚烧,比如生活中的厨余垃圾或者干垃圾(其他垃圾)。但是在焚烧前,需要将垃圾堆放一起,等待渗出水分后在进行焚烧。因此必须选择具有很强的垃圾烘干功能和配置中温中压锅炉。垃圾焚烧技术较为复杂,投资也较高,我国垃圾中可燃成分较低,需要规模效应才能使垃圾焚烧的发电收益能够保障其顺利运营,目前新建垃圾焚烧项目处理规模普遍在全面国产化500t/d以上。
我国生活垃圾焚烧技术起步晚,但发展迅速,实现了跳跃式发展。在近3年中垃圾焚烧发电发展较快,主要得益于地方城市环保意识的加强,尤其是在经济条件好的城市,地方政府或是采用直接投资、或是采取鼓励拓宽融资渠道的手段来支持垃圾焚烧发电技术的应用。我国已形成了一批专业化的人才队伍和再生能源公司,积累了丰富的实践经验,能够提供从规划、选址到建设、运行的全方位服务。目前我国垃圾电厂的建设运行管理基本达到国际先进水平。
近几年来,生活垃圾处理设施滞后的区域几乎在1-2年内完成了区域垃圾发电项目的规划布局,部分地区出台中期规划调整,垃圾发电项目市场布局进一步完善。从2019年开始,垃圾发电项目新项目竞争多集中于县一级及多地共建项目,国内市场垃圾发电项目或将快速见顶。
在利用生物质能方面,我国多数中小县城普遍存在两大痛点:一是中小县城每日三四百吨的垃圾产生量无法满足建设规模化垃圾焚烧发电厂的要求;二是大量农作物秸秆没有得到规模化处理,禁烧工作难度大。农林生物质直燃发电与生活垃圾焚烧发电一体化的模式则可以有效解决这些痛点,通过对生活垃圾处置与农林废弃物处置进行统一规划、建设和管理,可扩大发电规模,增加能源供应,在统筹解决中小县城生活垃圾、农作物秸秆处理等问题上具有重要的社会价值和经济价值。
4.1.4 清洁煤技术
清洁煤技术是指以煤炭洗选为源头,以煤炭高效洁净燃烧为先导,以煤炭气化为核心、以煤炭转化和污染控制为重要内容的技术体系,主要包括两个方面:一是煤直接清洁利用技术。这是在直接燃烧情况下,通过采用相应的技术措施,实现煤的洁净利用,如:燃烧前的净化加工技术,主要是煤炭洗选、型煤加工和水煤浆制备技术;燃烧中的清洁燃烧技术,主要是循环流化床燃烧技术和先进煤粉燃烧技术;燃烧后的烟气净化处理技术,主要是消除烟尘和烟气脱硫、脱氮、脱汞等技术。二是煤转化为洁净燃料技术。主要是煤的气化、液化技术以及煤气化联合循环发电技术。
目前,我国已建成全球最大的清洁高效煤电供应体系,燃煤发电机组大气污染物的超低排放标准高于世界主要发达国家和地区。煤直接液化、煤间接液化等成套关键技术具有自主知识产权,工业示范工程也实现安全、稳定、长期满负荷运行。
4.1.5 氢能利用技术
氢能是指氢与氧反应放出的能量。作为能源,氢能有以下主要特点:氢的热值高,燃烧1g氢可以放出14×104J的热量,约为燃烧1g汽油放热的3倍。氢气在燃烧过程中,除释放出巨大的能量外,产生的产物只有水,不会造成环境污染,因而又被称为“清洁燃料”。
氢能的利用方式主要有三种:直接燃烧;通过燃料电池转化为电能;核聚变。其中最安全高效的使用方式是通过燃料电池将氢能转化为电能。氢燃料电池与普通电池的区别,主要在于干电池、蓄电池是一种储能装置,能把电能贮存起来,需要时再释放出来;而氢燃料电池严格地说是一种发电装置,像发电厂一样,是把化学能直接转化为电能的电化学发电装置。
氢能的利用技术主要在于解决氢气的制取经济性、储存安全性等关键性问题。氢的制取技术主要有电解水制氢技术、矿物燃料制氢技术、生物质制氢技术、太阳能热化学循环制氢技术、风能制氢技术等。其中电解水制氢为最广泛使用的将可再生能源转换为氢的技术,但分解水的能量需由外界提供,且消耗量大。储氢技术一般基于化学反应或物理吸附进行储存,以高压气态、液态、金属氢化物、有机氢化物和吸氢材料强化压缩等形式储存。
氢能可以应用在多种领域中,在能源领域,以氢为燃料的燃料电池、太阳能-氢能系统、生物质-氢能系统等。目前,全球氢能发电比例很小,约占总发电量的0.2%。随着对能源行业深度脱碳要求的进一步提高,氢能应用于能源企业路径主要有:(1)氢为燃气轮机或燃料电池提供燃料,作为备用电源或离网供电,为易停电和偏远地区的关键设施(如医院、通信基础设施等)提供备用电源,成为电力系统的一个灵活性电源;(2)氢转化成氨,与煤粉共燃,降低传统燃煤电厂的碳排放强度;(3)氢以压缩气体、氨或合成甲烷的方式储存,平衡电力需求和可再生能源的间歇性波动。在住宅建筑领域,75%的传统能源用于空间供暖、热水和烹饪。氢可与天然气混合(氢气掺混比例为0~20%),通过基于燃气轮机或燃料电池的CHP技术,利用现有建筑和能源网络基础设施提供灵活性和连续性的热能、电力供应,从而取代化石燃料CHP。
4.1.6 热泵利用技术
利用地源、水源和其他温差资源的能源利用技术,重点在于提高效率和增强与其他能源利用技术的整合能力。
地热能利用技术,具有可再生、分布广泛且蕴含量丰富的特点,在开发利用过程中,单位成本低,建造简单且时间短的优点;但整体工程投资较大,因需要热源而受地域限制,在开发过程中流出的热水多含有较高的矿物质,一些毒气也会随着热气而喷出,造成空气污染。以热泵形式,成为既可供热也可制冷的高效节能空调系统;可将蒸汽的热能经转换带动发电机发电。在地热发电方面,高温干蒸汽发电技术最成熟,成本最低,高温湿蒸汽次之,中低温地热发电的技术成熟度和经济性有待提高。因我国地热资源特征及其它热源发电需求,近年来全流发电在我国取得快速发展,干热岩发电系统还处于研发阶段。
空气能是指空气中所蕴含的低品位热能量,和水能、风能、太阳能、潮汐能等同属于新能源的一种。通过空气能热泵技术,可以将空气能收集利用起来,实现了“向空气索要能量”的可能。空气能不仅绿色节能环保,使用安全,另一方面,空气能不受四季气候的影响,获取方便,能量可以循环利用,“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空气能热泵所涵盖的清洁取暖、生活热水、工农业烘干三大领域,已是大气污染治理中最要的组成部分和关键技术,为治霾做出了重大贡献,节能效果尤其突出。
4.2 能源资源政策
4.2.1 国家政策
(1)整体领域方面
2020年3月,国家发展改革委、司法部印发了《关于加快建立绿色生产和消费法规政策体系的意见》(以下简称《意见》),《意见》提出,加大对分布式能源、智能电网、储能技术、多能互补的政策支持力度,2021年将完成研究制定氢能、海洋能等新能源发展的标准规范和支持政策。要求到2025年,绿色生产和消费相关的法规、标准、政策进一步健全,激励约束到位的制度框架基本建立,绿色生产和消费方式在重点领域、重点行业、重点环节全面推行,我国绿色发展水平实现总体提升。
在促进能源清洁发展方面,《意见》明确,建立完善与可再生能源规模化发展相适应的法规、政策,按照简化、普惠、稳定、渐变的原则,在规划统筹、并网消纳、价格机制等方面作出相应规定和政策调整,建立健全可再生能源电力消纳保障机制。
同时,建立健全煤炭清洁开发利用政策机制,从全生命周期、全产业链条加快推进煤炭清洁开发利用。建立对能源开发生产、贸易运输、设备制造、转化利用等环节能耗、排放、成本全生命周期评价机制。
2020年5月,水电水利规划设计总院下发文件,要求各省申报可再生能源重大基地,包括:1)水风光一体化基地、2)综合能源基地、3)大型风电、光伏基地、4)高比例可再生能源外送基地(可再生能源占比50%以上)。原则上,基地规模应该在2GW以上。
2020年6月,国家能源局印发了《2020年能源工作指导意见》,指出推进散煤治理和煤炭清洁化利用,着力提高电煤消费比重;有序推进集中式风电、光伏和海上风电建设,加快中东部和南方地区分布式光伏、分散式风电发展。
2021年2月,国家发改委发布《关于推进电力源网荷储一体化和多能互补发展的指导意见》,明确必须通过充分挖掘和释放生产侧、消费侧调节潜力,并因地制宜合理配置储能等,充分发挥市场主体的调节主动性,从“要我调”转变为“我要调”,通过系统优化同步实现新能源的高效开发利用,显著降低电力系统消纳压力。
(2)风光产业方面
我国风电和太阳能光伏的快速发展和政策的大力扶持密不可分。总的来说,二者都经历了补贴与退补的过程,从“政策驱动”逐步转变为“市场驱动”。从2019年起,国家开始密集出台相关政策,意在进一步推动风电和光伏产业健康发展,重点体现在平价上网和市场化交易。
2002年,财政部、国家发展改革委、国家能源局三部委联合印发《关于促进非水可再生能源发电健康发展的若干意见》(财建〔2020〕4号)和《可再生能源电价附加资金管理办法》(财建〔2020〕5号)以及官方解读文件。此次出台的政策,进一步明确了中央财政将继续支持风光发电行业。
(3)生物质能产业方面
自2006年《可再生能源法》正式实施以来,国家陆续出台一系列促进生物质能产业发展的政策措施,这些政策涉及生物质能开发利用的各方面:在战略规划上,《可再生能源发展“十一五”规划》《可再生能源发展“十二五”规划》和《可再生能源发展“十三五”规划》多次强调要按照因地制宜、综合利用、清洁高效、经济适用的原则,结合资源综合利用和生态环境建设,加快发展生物质能。2016年12月发布的《生物质能发展“十三五”规划》提出,到2020年,生物质能要基本实现商业化和规模化利用。在财税优惠上,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企业所得税法实施条例》,生物质发电企业享受企业所得税减免,根据《可再生能源电价附加收入调配暂行办法》,电网公司全额接受生物质发电企业上网电量,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发布的《关于完善农林生物质发电价格政策的通知》确定了全国统一的农林生物质发电标杆上网电价标准。这些政策都对生物质能产业发展起到了保航护驾作用,是生物发电等行业发展的核心动力。
(4)氢能产业方面
当前,我国氢能源产业处于发展初期。在2016年,国家发改委和国家能源局制定的《能源技术革命创新行动计划(2016—2030)》把“氢能与燃料电池技术创新”列为重点任务。同年《中国氢能产业基础设施发展蓝皮书》明确了近期(2016—2020年)、中期(2020—2030年)和远期(2030—2050年)三个阶段的发展目标和主要任务,而《“十三五”国家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规划》强调到2020年实现批量生产和规模化示范应用。此外,氢能主要作为新能源车的一个“子类”出现在新能源车相关政策中。2019年3月16日的《政府工作报告》提到“推动充电、加氢等基础设施建设”,积极探索先进“制氢-储氢-用氢”的商业化路径,这是氢能首次被写入《政府工作报告》。之后又陆续出台多项有关氢能产业方面的相关政策,明确表示大力支持氢能产业的发展。
(5)煤炭利用方面
从1994年至今,我国累计发布过煤炭高效利用的相关政策超过30项,主要涉及煤炭提质加工、燃煤发电、燃煤工业锅炉、民用散煤燃烧和煤炭清洁转化等方面。在我国,煤炭发电是其主要的消费方式,因此清洁燃煤就成为了改善燃煤发电领域污染的重要环节。我国制定的相关政策均侧重于清洁煤电技术和装备领域。在煤炭清洁转化方面,筛选符合煤炭清洁转化的项目边界条件,引导煤电清洁转化的技术开发。
2015年国家能源局发布《煤炭清洁高效利用行动计划(2015—2020年)》,指出加快发展高效燃煤发电和升级改造,实施燃煤锅炉提升工程,着力推动煤炭分级分质梯级利用,推进废弃物资源化综合利用,实现煤炭清洁高效利用。
4.2.2 地方政策
《江西省省级电力建设三年攻坚行动计划(2018—2020)》指出,2018—2020年拟重点推进新能源、水电、火电、抽水蓄能、省间联网等电力项目。重点推进奉新抽水蓄能项目,装机120万千瓦。
2020年9月,江西省发改委发布关于征求《江西省可再生能源电力消纳保障实施方案(试行)(征求意见稿)》意见的函中指出,根据国家下达江西省2020年度最低消纳责任权重,江西省2020年度总量消纳责任权重最低为22%,非水电消纳责任权重最低为9%。
2020年11月,江西发改委会同相关部分发布了《江西省加快推进电动汽车充电基础设施建设三年行动计划(2021—2023年)》,文件明确提出,到2023年全省确保新建成各类充电桩96座,除南昌市、九江市及赣州市以外,其他设区市公共充电桩与电动汽车比例不低于1:15。积极推进现有大型城市综合体、商场、超市、宾馆及交通枢纽等公共停车场建设充电设施,到2023年,达到10%的车位比例。新建大型公共建筑物配建停车场、社会公共停车场、公共文化娱乐场所停车场应按10%—15%的车位比例建设充电设施,未按照条件进行建设的,验收部门依法依规不予通过。
4.3 典型能源利用工程
4.3.1 国外利用工程
目前国际典型城市提高清洁能源供给的具体做法主要表现为:在能源供应环节,统筹考虑本市能源资源条件与可通过大电网等渠道获取的外部资源,优化平衡内外部资源搭配,以最大程度利用清洁能源;在能源加工转换环节,推动电与热、气等能源系统的协同优化,科学规划热电联产、热泵、燃气三联供等多能耦合环节的规模和布局;在能源存储环节,根据城市能源利用特点,合理配置储电、储热、制氢等能量的多元存储方式,提高综合能源系统灵活性,促进清洁能源消纳。
(1)伊斯坦布尔拥有土耳其最大的填埋气发电设施,配备自动测量系统,能够调节气流,为大约20万家庭提供能源。在每一个垃圾填埋场,都用气井和管道穿透垃圾,收集甲烷气体,并传输到热交换器和除雾器,用以冷却和除湿。经过处理的甲烷气供应到内燃机,驱动发电机,为国家电网供电。
伊斯坦布尔填埋气发电厂特别之处,在于其设施配备自动测量和调节系统,从而控制遍布垃圾填埋场的500个收集井与50条管道收集的填埋气流。
(2)丹麦能源供应系统从最初的单一化石能源发展到多元化的新能源与热电联产相结合、节流与开源并举的现代化区域能源体系,期间能效不断提高,温室气体排放量持续下降,实现了良性循环。这一创举的实现,除了依赖风电、生物质这两类可再生能源的大力发展外,还源于丹麦政府多年来对能源需求的“软控制”和对节能技术的“软驱动”。
丹麦地处寒带,四季均需供暖,根据这一特点,丹麦积极发展以热电联产和集中供热为核心的能源利用方式。如今已经建成了8个互相关联的CHP区域。除了国家层面集成的电力燃气系统,丹麦还大力发展社区层面的分布式综合能源系统。
(3)德国哈马碧湖城开发了将能源、雨水、污水、垃圾等进行生态循环利用的系统,该系统同时与建筑、景观、基础设施系统进行统筹规划。在内,是废水、垃圾等向能源的转化;在外,是打造一套集约的能源使用系统,如更环保的恒温系统和更环保的交通方式。不单纯依靠技术,更多的是将资源进行合理利用,实现了能源循环利用的高效性,降低了资源与能源消耗,对于能源的节约与利用起到了很好的示范作用。
(4)从2020年起,伦敦地铁的一根管道中的废热将用于为英国伦敦的一千多套房屋供暖。该废热利用项目名称为Bunhill 2,由伦敦伊斯灵顿管委会、伦敦交通局和Ramboll工程公司联合推进,为欧洲首例。Bunhill 2是伊斯灵顿Bunhill供热和发电计划的第二阶段。第一阶段Bunhill项目于2013年建立,已完成为约700户家庭供暖。
Bunhill 2是整个自治市分散能源计划的一部分,旨在寻找实用和创新的方案来解决燃料匮乏和减少碳排放问题。核心为废热利用工程技术。所谓区域供热,也称为热网,是指从中央源向一组建筑物提供热量和热水。Bunhill 2热网的主要来源是通风机竖井,热气将从地铁北线的各个管站引出,以补贴伦敦伊斯灵顿的区域供热。废热利用将惠及沿线的1350户房屋、办公室和城市休闲中心。由Ramboll公司设计的热泵将热量从通风井收集下来,然后再加热到大约80摄氏度。紧接着,这些热量将被转移到伊斯灵顿的热网中,为小区物业提供热水。随着伦敦夏季气温逐年升高,该系统可以在夏季设计为将冷空气通过管道输送到每家每户。
4.3.2 国内先进能源利用工程
在我国,城市扩张,城市供热和供冷需求日益增长,供能基础设施需要紧跟城市发展的步伐,很多省份和地区纷纷探索先进的、因地制宜的能源利用模式。
(1)内蒙古——风电综合利用
内蒙古作为风电大省,受制于外送通道,弃风的情况常年存在。特别是在冬季供热需求增大时,热电厂负荷增大,更阻碍了风电上网消纳。自2013年开始试点的风电供暖,就是以风电为电源,以电锅炉替代燃煤锅炉供暖,或者住户直接安装电暖气采暖。目前,蒙东地区已有7家风电企业参与风电供暖试点,发电装机为58万千瓦,总供热面积已经增加到92.9万平方米,一年可消纳风电约5000万千瓦时。
(2)广东省中山市智慧能源示范特色小镇
该项目为温泉小镇提供含“风、光、电、气、热、冷、储”多能互补的整体综合能源服务,以天然气分布式能源为基础,综合应用智能电网、光伏、储能系统、充电桩、直流供电、智慧能源管理等先进能源技术,一揽子解决小镇供电、供冷、供热的能源需求。
(3)乌兰察布源网荷储示范项目
乌兰察布源网荷储示范项目暨三峡现代能源产业园在察哈尔工业园区正式开工建设,标志着国内首个“源网荷储”示范项目落户内蒙古乌兰察布市。
乌兰察布“源网荷储”示范项目总装机容量310万千瓦,其中风电280万千瓦、光伏30万千瓦,配套储能设施88万千瓦×2小时,是国内首个“源网荷储”示范项目。
项目建成投运后,可以有效提升电力发展质量和发展效率,合理解决各类电源互补互济能力不足的问题,大幅提高清洁能源消纳水平,提升地区电力电网尖峰负荷保障能力。同时,有效解决电力系统综合效率不高、“源网荷储”等环节协调不够、各类电源互补互济不足等问题,大幅提高清洁能源消纳水平,增强地区电力电网尖峰负荷保障能力,探索电网侧储能和绿色电力直供等新模式。
(4)甘肃阿克塞“风光热储一体化”综合能源示范
和大部分风光储项目配置电储能不同,阿克塞“风光热储一体化”综合能源示范基地将主要依托在建的阿克塞50MW熔盐槽式光热发电项目作为调峰电源,充分发挥其15小时超长熔盐储能系统的调节作用,配套建设200MW风电、750MW光伏,实现100%清洁能源送出,综合弃电率控制在5%以内。
作为“风光热储一体化”综合能源示范基地的调峰电源,可为地区光伏、风电调峰,实现对外输出电力更加稳定,有利于电网接纳和稳定运行。
4.4 小结
本章分析国内外在能源利用方面的技术和工程经验,可以看到,各种能源以不同形式在城市能源中发挥作用。国内外在城市能源利用方面的示范工程及应用,多是依据城市的负荷需求类型、资源条件和经济发展情况进行的能源系统规划,这为宜春能源发展规划提供了很多借鉴经验。
在国家和地方政策方面,从技术创新、补贴、税收等不同方面给予了大力支持,为宜春城市能源发展规划提供了方向。
五、城市能源规划目标
5.1 指导思想
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深入贯彻党的十九大和十九届二中、三中、四中、五中、六中全会精神,全面贯彻党的基本理论、基本路线、基本方略,坚决贯彻习近平总书记视察江西重要讲话精神,聚焦“作示范、勇争先”目标定位和“五个推进”重要要求,统筹推进“五位一体”总体布局、协调推进“四个全面”战略布局。
坚持党的全面领导,坚持以人民为中心,坚持新发展理念,坚持深化改革开放,坚持系统观念,坚持稳中求进工作总基调,以推动高质量发展为主题,以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主线,以改革创新为根本动力,以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为根本目的,统筹发展和安全,深入落实省委“二十四字”工作思路、高质量跨越式发展首要战略。
坚持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创造性提出“四个革命、一个合作”能源安全新战略,为我国新时代能源发展指明了前进方向,开辟了中国特色能源发展新道路。坚持“适度超前、内有外引、以电为主、多能互补”的原则,统筹推进油气管网、新能源等项目建设。
深入贯彻落实“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发展理念,坚持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坚持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坚持节约优先;积极推行清洁能源,坚持“项目为王”理念,全力推进重大项目建设。
5.2 主要目标
深入贯彻“四个革命、一个合作”能源安全新战略,加快构建清洁低碳、安全高效的现代能源体系,大力提升能源供应能力和调节能力。加强区域间能源合作,推动能源与信息技术深度融合,提高能源体系智能化、高效化。积极推进清洁能源项目建设,发展光伏发电,建成一批渔光互补等大型光伏发电综合利用示范项目。因地制宜开发风能、生物质能等清洁能源,因地制宜推进集中式和分散式风电项目建设,鼓励分布接入就地转化利用,鼓励新型热电联产项目开展。有序推进抽水蓄能电站、火电厂、500KV变电站等重大能源项目的建设。强化全市电力网络骨干网架,加快推进电源点建设,推进新一轮农村电网升级改造,保证电力稳定供应。推动电力市场化交易、增量配电业务改革试点等改革。完善油气长输管网建设,所有县市区城区接通长输天然气管道,部分乡镇建成支线管网,推进全市储气设施建设,提升应急保供能力。有序推进氢能产业等新能源产业的发展。
能源重点工程 |
(一)清洁高效煤电工程 推动丰电三期、上高电厂电源项目建设。 (二)新能源发电工程 鼓励开展渔光互补、农光互补、林光互补电站。推动万载县30万千瓦装机容量的风电场建设;建成70万千瓦装机容量的光伏发电场。按风电、光伏装机容量的10%,分期配套建设储能设施10万千瓦时。 (三)水力发电工程 推进奉新抽水蓄能电站、靖安洪屏抽水蓄能电站项目二期、龙头山航电枢纽等项目建设。 (四)电力网络建设 建成500kV高安变电站,推动建设宜春500kV变电站。 各县域至少建设一座220kV变电站,实现220kV主变N-1、线路N-1通过率100%。完善110kV网架结构,中心城区以加强型双链为主,县级区域实现单链结构的网架结构,实现110kV主变N-1通过率100%、线路N-1通过率100%。 推动35千伏及以下电网和农村电网升级改造工作,确保中低压电网稳定。推进配电自动化和智能化应用。 (五)天然气网络建设 加大丰城油气资源勘探开发力度,推进樟树天然气管网一期支线工程、万载至铜鼓然气管网一期支线工程、宜春至万载长输管线工程等油气长输管道建设,推进樟树-萍乡成品油管道建设,推进景镇燃气公司接收门站、中压管网建设和储气设备建设,实现县县通气。有序推进车用天然气加气站项目,形成天然气汽车加气网络。 (六)新能源充电桩 发展新能源汽车充电桩,建成10000根充电桩,形成新能源汽车充电网络。 (七)能源储备 推进宜春天然气储备站、中石油江西宜春油库等大型储气储油设施的建设。推进樟树盐穴地下储气库项目前期工作,规划布局天然气储备设施项目。 |
5.3 规划原则
5.3.1 总体原则
(1)针对宜春市不同县(市、区)的产业发展特点以及冷、热、电用能需求,合理制定不同能源的开发利用方案,切实保证多种能源的高效利用。
(2)城市能源利用以清洁能源为主,分布式与集中利用“双管齐下”的形式进行布局,分布式能源在供应时,应以就地消纳为主,充分发挥分布式能源就地平衡负载的能力,以减少能源传输带来的网络损耗,提高能源的利用率。
(3)推行传统能源的清洁利用,推进宜春市煤炭能源清洁化利用方式,结合各地区负荷发展需要和经济水平,尽可能进行煤炭资源清洁利用。
(4)遵循《开展“风光水火储一体化”、“源网荷储一体化”的指导意见》的思路,开展“风光火储一体化”、“风光储一体化”能源利用系统,从区域(省)级、市(县)级、园区(居民区)级层面开展“源网荷储一体化”建设模式。
(5)各种能源在规划利用时,应符合国家政策及相关单位的技术导则。
(6)城市能源的开发利用模式充分考虑宜春市资源环境,结合宜春市城市总体规划,便于各县(市、区)的各种能源工程的开展,确保区域性总体目标的实现。
5.3.2 电网规划原则
1. 城农网建设重点
(1)城网可靠性提升工程建设重点
为满足中心城区负荷增长需求,进一步新增110kV变电站布点,且将高压配电站深入负荷中心,积极提升重点区域供电能力,同时梳理网架结构,提高供电可靠性,通过电网项目的实施,逐步形成结构简单、类型统一、界限清晰的网架。
(2)乡村电网发展建设重点
解决现状电网存在的问题,通过新增变电站布点解决部分区域供电能力不足及负荷发展需求的问题;配合变电站的新建,配出线路进行网络优化;更换改造相关设备进行设备水平提升与优化,降低损耗,提高设备可靠性;其次为满足负荷发展对设备与网架的需求;同时为现状网架向目标网架的发展做好设备与网架的平滑过渡。
2. 各电压等级建设重点
(1)110-35kV电网规划建设重点
1)提高供电能力
围绕城市不同区域发展定位、负荷密度,为满足中心城区负荷增长需求,进一步新增110kV变电站布点,且将高压配电站深入负荷中心,积极提升重点区域供电能力。通过新增变电站布点解决乡镇供电能力不足及负荷发展需求的问题。
2)网络结构加强
根据规划布点合理优化网架,解决电网多级串供问题,逐步形成结构简单、类型统一、界限清晰的网架。
3)保障电源接入
4)老旧设备改造
结合新建及改造工程,更换改造相关设备,进行设备水平提升与优化,降低损耗,提高设备可靠性。
(2)10kV电网规划建设重点
1)完善和加强网络结构,结合新建高压变电站,调整现有变电站供电范围和负荷,解决线路重载运行、主干线过长等问题,优化变电站供电范围,提高中压线路供电能力和供电质量,优先满足用户供电需求;其次需梳理现状无效联络和非典型接线模式,将目前复杂且联络混乱的10kV电网过渡至结构清晰简单。
2)提高配电装备水平,结合解决重过载配变等问题时同步解决高损配变等,实施配电自动化的同时解决部分开关运行年限过长问题。
3)提升配电自动化水平,至2022年城区配电自动化实现100%全覆盖,并逐步提高三遥开关比例。
5.3.3 新能源规划原则
根据江西省在“十四五”期间的光伏规划的要求,按照项目库形式进行管理,分为论证库、近期库,再竞争优选。根据相关具体要求,所有规划项目需要先进入论证库,然后从论证库中选择进入近期库,最后通过竞争方式进行项目优选。
项目论证库每年调整两次(年初和年中),近期库调整在论证库调整后1—2个月时间调整。其中,配套储能的项目优先入库(储能不低于光伏电站装机规模10%容量/1小时)。
因此进行光伏项目规划时,需遵循以下原则:
(1)按照对各县(市、区)光照条件和负荷预测结果,优先选择光照资源丰富的区域、以及当地负荷密集区域。
(2)优先布局能够就地消纳,适应接入电网的区域。
(3)符合江西省关于光伏项目的管理要求,以进行项目库的优选条件为核心进行规划。
(4)重点开展含配套储能的光伏项目。
(5)已进入论证库的项目,应及时推动项目进入近期库和竞争优选。
5.4 主要任务
(一)强化多元能源供给保障
推动能源供给革命,建立多元能源供应体系,坚持绿色发展导向,大力推进化石能源清洁高效利用,优先发展可再生能源,加快提升非化石能源在能源供应中的比重。加快形成清洁低碳、安全高效、多元互补的现代能源供给体系,着力提高能源自主供给能力,保障能源供需动态平衡,坚持实施更大范围、更宽领域、更深层次的能源互动。
(二)完善能源储运基础设施
优化能源基础设施布局,完善能源产供储销体系,推进一体化融合基础设施建设,加快多元品种、多元渠道的能源基础设施建设,完善储能设施、新能源汽车充电桩、换电站及车路协同基础设施,提高能源应急储备能力,完善城镇配气管网建设,加快布局建设天然气供给网络,推进天然气向乡镇延伸,推进全市油气管道“一张网”建设,开展多种形式储运技术示范应用,探索建设氢燃料运输管道,降低氢燃料储运成本。推进加氢基础设施建设,全面提升能源供给质量和效率。
(三)推进能源消费绿色低碳转型
加快清洁低碳转型、促进能源结构优化,大力实施可再生能源开发利用、清洁能源替代、煤炭清洁利用。因地制宜积极推进风能、太阳能、生物质能等可再生能源发展;大力推进清洁能源替代,提升清洁能源利用水平;加快落后煤电机组、燃煤锅炉淘汰,推动煤炭清洁高效利用,加大煤炭的清洁化开发利用,大力提升油气勘探开发力度。加快天然气产供储销体系建设。实现能源消费增量主要由清洁能源供给、电力消费增量主要由清洁电力供应。
(四)打造能源发展新模式新业态
推动可再生能源发电在能源体系中占比的大幅提升,进行新能源与互联网、人工智能、大数据等新兴技术的深度融合;积极开展新能源与多种能源协同发展的“多能互补”;不断拓宽应用场景,培育可再生能源新产业、新模式、新业态。
创新发展模式,推动建设新能源微电网、可再生能源局域网,探索离网型新能源发电,提高新能源自主发展能力;要探索新业态,推进“光伏+光热”、农光互补、新能源实验实证平台、“新能源+储能”、新能源与氢能融合利用等示范工程。
(五)推动能源技术创新及产业升级
深入实施能源创新发展战略,积极开展关键技术能源科技攻关,培育壮大能源装备产业,创新综合能源服务、分布式供能等能源利用模式,打造重点能源研发平台,构建创新驱动的现代能源科技体系。加快推进能源技术装备自主化进程,力争在大规模储能、智能电网、先进核电、氢能和燃料电池等重点领域取得突破,抢占能源转型变革先机。
(六)推进能源惠民利民工程
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打好能源领域精准扶贫和污染防治攻坚战,切实满足人民群众美好生活的用能需求。加快推进光伏扶贫、农网提升改造等民生工程,大力提升能源服务水平。做好能源项目实施的跟踪和服务,不断促进能源公共服务向基层延伸、向农村延伸、向贫困地区延伸。
5.5 保障措施
(一)加强组织领导
优化能源监管体系,进一步健全能源监管工作机制,切实保障能源行业相关法律、法规、规章、标准及规划的有效实施,合理界定市发改委、市住建局、市工信局等部门监管权责范围,落实部门责任,强化分工合作、部门之间的协调机制,创新监管措施和手段,有效开展能源开发建设、市场及消费等环节的监管工作,确保市场运行有序、交易公平透明;健全能源领域应急管理机制,强化能源行业涉及公众利益的投资行为、成本及投资效益监管,深入推进政企分开,逐步剥离由企业行使的公共管理职能,过渡到由政府部门或委托第三方机构承担。
(二)强化政策支持
密切跟踪和落实国家、省级各项支持能源发展的相关政策,健全能源产业政策导向体系。完善能源发展相关财税、投融资、土地、价格等方面扶持政策,积极争取中央及省级财政专项资金,重点围绕能源“双控”、综合能源示范、可再生能源发展等方面出台相应政策;积极响应“碳中和”愿景,制定实施碳达峰行动方案。
(三)强化行业管理
切实加强钢铁、建材、石化、电力等重点行业和重点用能企业节能,积极推动中小企业的节能降耗,进一步加大节能技术改造力度,积极引导企业大力推广先进适宜的工业节能技术、设备和产品;重点抓好城市交通及公路、水运的节能,加快构建节能型综合交通运输网络体系,开展码头、车站节能提升改造,鼓励发展节能型和新能源汽车;新建的商用和民用建筑严格执行建筑节能设计标准,积极引导和支持绿色建筑;加快实施农用机械和渔业生产设施的节能改造,因地制宜发展风能、太阳能、沼气发电以及秸秆气化集中供气系统;特别是对政府、医院、学校、酒店等公共机构应进一步完善能耗统计、能源审计、能效公示和能耗定额制度,加强能耗监测平台和节能监管体系建设和推行合同能源管理试点,加强公务用车用油定额管理和考核,加大节能环保产品政府集中采购力度。
(四)加强规划实施
应做好本规划与宜春市的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十四五”规划纲要、国土资源规划、城乡建设规划等相关规划的有效衔接,加强本规划与各项专项的统筹协调,组织实施规划的评估机制,按程序对规划进行中期调整,调整规划发展方向和重点,提高规划的全局性、前瞻性和可操作性,增强能源规划的引导约束作用,严格按照规划确定的发展思路和主要目标任务,优化资源开发利用布局,统筹安排项目建设,严禁未纳入规划或未经调规的项目建设。
(五)加强金融支持
应全面落实国家、江西省和宜春市的各项优惠政策,加大对能源发展的财税、金融、土地等方面政策支持力度,健全能源财政支持政策,积极争取中央资金支持,加强市级财政资金对节能、新能源和可再生能源、能源安全、科技创新、能源装备科研成果转化及新技术应用的引导,加大对能源公共服务、农村能源的支持力度,积极落实能源税收调节政策,积极拓宽能源建设融资渠道,完善股权投资和创业投资机制等。
(六)做好宣传引导
充分利用电视、网络、报刊、新媒体等多种方式,加强清洁能源技术及相关知识的宣传普及,让清洁能源更多的走进企业、走进校园、走进社区、走进百姓家庭,培养提升全市居民清洁能源利用意识,大力倡导绿色低碳理念,营造重视清洁能源、利用清洁能源的良好氛围。
六、宜春市城市能源开发利用模式
根据城市能源总体规划原则,充分结合国内外城市能源的开发利用经验,以宜春市区域特点、能源需求及已有能源的工程建设为基础,构建适合宜春的典型能源利用模式,在城市内分为区域级、用户级能源利用模式。
用户级能源利用系统可以看作是城市能源互联网中的基本单元模式,简称“单点”,每个单点为一套系统,有属于自己的能量管理系统,管理系统内部分布式发电单元与负荷之间的协调控制;相邻多个“单点”互联,形成区域级能源利用模式,建成“区域点”有一套区域级的调控平台,调控“单点”之间的交换功率、故障支撑等;城市内多个“区域点”互联,形成城市能源综合利用,主要通过特高压等跨区互联工程,由综合能源管理平台统一调度,将区外大型清洁能源基地电能输送至“区域点”,满足城市“区域点”的消费需求。
6.1 区域级能源利用
区域级能源利用模式以高效和充分利用本地能源为导向,作为城市能源供应的有益补充,通过源网荷储协同、多能互补、配电自动化等智能电网技术,在当地实现各类能源的综合高效利用。
在区域内的能源利用系统由智能配电系统、中低压天然气系统、供热/冷/水系统等供能网络耦合互连组成,起到能源传输、分配、转换、平衡的“承上启下”作用,以主动配电网、混合储能、能源转换等技术为核心,能源系统之间存在较强耦合。
1. 能源利用目标
(1)考虑多个用户级的综合能源服务模式之间的互联关系,建成安全可靠、智慧高效、节能经济、低碳环保的以电为中心的区域级综合能源供应网络。
(2)结合产业分布和产业用能特点,建成智慧小区、绿色工程等不同业态的区域级综合能源服务模式示范工程,并结合示范区发展情况进行下一步推广。
(3)引入合同能源管理、能源托管等能源运营模式,探索国内能源网的建设、运营模式,建成典型城市能源利用建设商业模式。
(4)围绕园区内用电为核心,构建“用能服务、节能服务、预测服务、咨询服务”在内一流的园区能源综合服务体系。
2. 能源利用形式
区域级能源利用模式应集合多个用户级能源利用系统,需要更为复杂的联络与通讯,考虑用户级能源系统的经济性、灵活性,以及园区综合能效、分布式能源消纳、可靠性和环保性等多种因素,规划设计用户级综合能源系统之间的组网模式,构建区域综合能源利用系统。
多能互补能源系统是传统分布式能源应用的拓展,是“风光水火储一体化”理念在能源系统工程领域的具象化,使得分布式能源的应用由点扩展到面,由局部走向系统。多能互补集成应用主要解决能源互补利用的稳定输出问题,能否实现多能种间“1+1>2”的产出效果,主要取决于机组与负荷的匹配。是遵循“源网荷储一体化”的原则,围绕负荷需求开展,通过优化整合本地电源测、电网侧、负荷侧资源要素,以储能等先进技术和体制机制创新为支撑的应用模式。
具体而言,多能互补能源系统是指可包容多种能源资源输入,并具有多种产出功能和输运形式的"区域能源互联网"系统。它不是多种能源的简单叠加,而要在系统高度上按照不同能源品味的高低进行综合互补利用,并统筹安排好各种能量之间的配合关系与转换使用,以取得最合理能源利用效果与效益。
多能互补能源系统主要通过多种能源的相互补充、相互协调,提供建筑物冷热负荷和电力供应。分布式能源系统按照“以热定电、并网不上网”的原则,实现电力自给自足,满足能源中心一次能源需求。
以区域级的较为明显的工业园区为例:商业及工业园区的用能特点为用电量大,根据工业园区的生产类型不同,同时存在冷、热、气负荷,负荷类型多样。因此在进行能源开发利用时,应首先考虑以风光发电、生物质发电及燃气三联供等发电系统为主,保证区域内的供电需求,提高供电可靠性。而燃气三联供在供电的同时,可与空气(水/污水)源热泵结合作为提高分布式供冷/热,实现区域能源的综合管理与利用。
在工业负荷规模大,风光资源较好的工业园区,建设风光火储多能互补工程。在源端进行可再生能源、清洁能源与传统能源互补,同时结合储能、储热、蓄冷等形式,实现能量的梯级利用。
在靠近水资源、燃气资源丰富的工业园区,建设一体化集成供能基础设施,通过天然气三联供、分布式可再生能源和能源微网等方式,实现综合能源的高效利用,多能协同供应和能源综合梯级利用。
在以生态、环保型产业为主的高新技术产业园区,进行风光储一体化建设,进行源网荷储一体化绿色供电工业园区建设,并开发源、网、荷、储的综合优化方案,利用互联网技术,配置能量管理系统,提高风光发电利用率。
6.2 用户级能源利用
用户级能源网络之间以智能用电系统、分布式/集中式供热系统、供水系统等网络耦合而成,以需求响应、负荷预测、电动汽车等技术为核心,因耦合设备的广泛存在以及能源转换、存储等技术的广泛应用,能源网络间存在深度耦合。以引导节能、互动的能源消费行为为导向,通过智能建筑、智能家居、车联网、需求侧管理等技术和手段,引导用户电气化、互动化的用能习惯,促进节能,提升用户生活品质。
1. 能源利用目标
(1)用户级能源利用模式实现分布式光伏系统、分布式风机、分布式储能、太阳能空调、太阳能热水以及蓄热式锅炉、地源热泵等多种清洁能源的应用,提高能源网中清洁能源的比例。
(2)用户级能源利用模式在优化冷、热、电等多种资源布局的基础上,搭建灵活的供能网络架构和坚强的能量信息通道,在能源信息实时采集、高度融合和深入分析的基础上,形成系统内部能源优势互补、互联共享的局面,使园区供电网络成为间歇性清洁能源的接纳器,以及高效可靠的能量发生器,实现多种能源分散供给和网络共享。
(3)通过用户级综合能源服务模式的能量管理平台,利用能量优化配比、优化调度等技术,实现能源生产与用户的负荷需求之间智能互动,实现系统内冷、热、电多种能源的综合高效利用,实现供能系统内多种能源的经济运行。
(4)通过用户级综合能源服务模式的能量管理平台实现供能系统内各组成部分的可视化监控,切实提升系统管理水平。
2. 能源利用形式
通常单体建筑对能源供应尤其是电力供应的可靠性需求较高,如酒店、医院、市政、商业中心、社区中心等,因此在进行能源开发利用时,应充分利用光伏发电、风力发电等分布式能源利用手段。同时,该建筑对电力供应的可靠性也相对较大,尤其医院为一级负荷,因此需要配置一定容量的燃气发电机及储能系统,保障系统的不间断供电。
(1)微电网利用
在建设时将光伏、风机、燃气三联供及储能系统等较集中的分布式能源,可构建微网系统进行综合管理。
企业微电网一般在中压配电网等级,容量较大,常见于石化、钢铁等大型企业,一般分布在城市的郊区。微电网可与主网保持热备用,微电网一般接在10kV中压配网甚至更高,容量在数百千瓦至10MW。这类微电网主要满足企业对供电安全性和可靠性的较高要求,同时通过能源的综合利用提高企业的能源利用效率,降低成本,提高效益。
(2)需求侧管理利用
以现代信息通讯技术、大数据、人工智能、储能等新技术为依托,充分调动负荷侧的调节响应能力,以需求侧管理的方式,提高供电效率、优化用电方式、降低运行成本。
智能小区配置多种分布式发电单元,如光伏、风机等,其随机出力无法匹配园区的负荷,造成分布式发电不能充分被消纳,余电低价上网,如不能上网则弃能。实施需求侧管理,控制负荷匹配分布式能源发电,并利用储能存储多余分布式能源发电,电价高峰期补偿负荷缺额。
商业综合体入住单位五花八门,如餐馆、服装店、儿童游乐场、电子产品专卖店、银行、写字办公室等。商业综合体供电场景负荷呈现冬夏大春秋小的特点,曲线最高点通常出现在12月、1月、7月和8月;负荷基本不受节假日的影响,白天负荷较高且稳定,晚上负荷较低,峰谷差明显。一般商业的峰谷电价差较大,造成每月高额的电费。实施需求侧管理,对每户的负荷进行实施控制,越限时自动切断可延迟负荷,回复正常时再自动投入负荷,避免越限。
工业供电场景的行业主要有金属冶炼行业、化工行业、建材行业、机械制造行业、精密仪器加工行业及其他工业等。工业行业年负荷多数时间维持在高位,持续时间有的能达到8000小时,负荷曲线整体较为平稳,但在春节等节假日和一些特殊情况下负荷也会出现剧烈波动。实施需求侧管理,对重要程度不同的负荷进行分级,必要时切除可延迟负荷,保障企业内重要负荷的不间断供电,避免断电造成的损失甚至人身伤害。
七、城市能源规划方案
7.1 城市智慧能源大脑
利用数字化、信息化把所有的能源要素智能化,构建宜春能源智慧大脑,形成新的以非化石能源为主体的能源结构,用新能源替代传统能源,在能源转型中带动经济的弯道超越。规划重点打造宜春数据处理中心、储能运营中心,新能源服务中心,使能源的信息网、电网、储能微网三网合一,规划碳交易服务平台,形成新型的智慧能源网。
1. 建立能源数据处理中心。把宜春市范围内的发电侧、用电侧、电网侧、储能侧的所有数据归集后,在宜春进行处理,建成属于宜春可控的数据处理机构,把能源全产业链的数据掌握在自己手里,发展好发电侧、保障好用电侧、运营好储能侧、服务好电网侧。
2. 建立储能运营中心。通过建设储能发展好新能源。宜春有30GW的风光资源开发,需要有强大的储能支撑进行消纳。保证锂电等首位产业的用电需求,在全省电网出现高峰时,将限首位产业的电。因此,成立宜春市储能运营中心,既消纳了迫切需要的绿电,又保证了锂电等首位产业用电不受有序错峰的影响。
3. 建立新能源服务中心。光伏发电、风力发电、水电、生物质发电是绿色新能源,为我市碳中和的主要手段。我市去年的用电量245.42亿度,而非化石能源发电量(绿色电力)只有48.58亿度,其中还有近10亿度送出南昌市和吉安市,致使我市非化石能源占比偏低。2022年我市用电量随着宁德、国轩的投产,将突破400亿度,“十四五”预计达600亿度。成立宜春市新能源服务中心,在服务的同时进行监督,确保发展好绿电、消纳好绿电、留住好绿电。
4. 建立碳交易服务平台。“双碳”政策的实施,将是以能源改革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的基本方针。建立碳交易服务平台,在“达峰”中不落伍,在“中和”中不掉队,将碳的交易权掌握在自己手中,为宜春的经济保驾护航。碳交易平台的建立,一是保护已有碳合理处理,二是可减碳的指标科学核定,三是需买进的碳量精准核算。
7.2 电网规划方案
目前,宜春电网基本实现链式网络为主的双电源,最大供电能力已达495万千瓦,为全市经济和社会发展提供有力电力保障,但仍存在500kV布点不足,南北电网分片运行,南部地区电网可靠性不足等问题。
“十四五”期间,将紧紧围绕“全市一张网”目标,坚持以问题为导向,以电力保障为基础,持续加大电网建设投入,大幅提升电网供电能力,逐步实现以500kV变电站为关键支撑融入江西、220kV为骨干网区域成环、110kV为供电主力精准布局的坚强智能宜春电网,为宜春“产业兴市、工业强市”的战略部署提供坚强助力。
7.2.1 电源规划
根据电负荷预测,2025年江西省全社会用电量299.6亿千瓦时,全社会最大负荷5495MW,“十四五”年均增速分别为7.64%和10.67%。考虑在建、核准、纳入规划的电源项目及已落实的协议受入电力,“十四五”期间江西电网存在一定的电力缺口。
上高电厂处在宜春供电区和赣西供电区交汇处,距离赣西供电区电力缺口最大的新余片区较近,位置适中合理,电力消纳方便,可有效缓解江西电网西部地区电源支撑不足和负荷供需矛盾,同时可为上高及周边地区经济持续发展提供可靠电力保证。
7.2.2 220kV及以上电网规划
根据2020年220kV电网建设情况,对原有规划项目进行调整。取消项目2个,调整时限项目4个。
“十四五”期间,规划新增220kV电网项目14个,其中8个新增输变电工程、2个综自改造工程,4个线路改造工程,新增变电容量72万kVA,新增线路长度255.6km。改造线路110.605km。
7.2.3 110kV电网规划
1. 边界条件
据负荷预测,进行220kV自身平衡,主要分析规划期宜春市电网还需新增多少容量,宜春市辖电网220kV电力平衡表见下表。
在不考虑宜春电网与外区电网交换电力及风电接入的前提下,宜春电网至2025年,宜春电网220kV网供负荷达到4936MW,220kV变电容量达到9810MVA,220kV整体容载比达到1.99,满足要求。
2. 变电站规划
到2025年,宜春市电网共有110kV变电站115座,主变205台,总容量9426MVA。“十四五”110kV网供负荷年均增长率为11.23%,变电容量年均增长率为7.43%;项目规模比指标符合地区发展要求。
至2025年,宜春电网110kV容载比达到2.05;“十四五”期间,宜春各县区经济发展不同,都有不同的支柱产业,用电负荷性质也不一样,造成宜春用电同时率偏低,各县区容载比不高,但是宜春电网110kV容载比偏高。
3. 目标网架规划(略)
4. 规划建设规模
(1)变电建设规模
“十四五”期间,宜春市新建110kV变电站36座,新建变压器56台,新增变电容量2728.5MVA,新增10kV间隔612个;扩建变电站7座,变压器7台,新增变电容量340MVA;扩建10kV间隔72个。
“十四五”期间,宜春市改造变电站9座,变压器13台,净增变电容量195.5MVA。
(2)线路建设规模
“十四五”期间,宜春市新建110kV线路108条,新建架空线957.55km,新建电缆线路17.9km。
其中,市辖供电区新建110kV线路6条,新建架空线32km。县级供电区新建110kV线路102条,新建架空线925.55km。
“十四五”期间,宜春市改造110kV线路1条,改造架空线16.93km。
5. 建设规模汇总
“十四五”期间宜春110kV网供负荷年均增长率为10.35%,变电容量年均增长率为13.04%;项目规模比指标符合地区发展要求。
6. 纳规项目
本次规划新增110kV项目23个,其中14个新增输变电工程,9个技改工程,4个配套送出工程,新增变电容量52.85万千伏安,新增线路长度276.873km,涉及总投资53766万元。具体如下所示。
7.2.4 35kV电网规划
1. 35kV变电站规划
预计2025年全市35kV网供负荷551.95MW,至2025年,宜春将有29座35kV变电站升压,减少变电容量436MVA,需要新增35kV变电容量180MVA。
到2025年,宜春市电网共有35kV变电站107座,主变199台,总容量1048.71MVA,容载比1.9。
表7-1 35kV各县(市、区)35kV变电分年度规模(单位:MW)
地区 |
类型/年份 |
2019 |
2020 |
2021 |
2022 |
2023 |
2024 |
2025 |
宜春市 |
网供负荷 |
395.68 |
510.33 |
498.25 |
466.15 |
505.80 |
528.06 |
551.95 |
容载比 |
3.19 |
2.48 |
2.37 |
2.37 |
2.06 |
1.98 |
1.90 |
|
靖安县 |
网供负荷 |
29.62 |
34.13 |
41.01 |
44.10 |
49.23 |
52.57 |
61.75 |
容载比 |
3.72 |
3.63 |
3.15 |
2.90 |
2.59 |
2.43 |
2.07 |
|
上高县 |
网供负荷 |
44.13 |
49.51 |
52.21 |
48.33 |
59.16 |
63.00 |
64.60 |
容载比 |
2.80 |
2.72 |
2.43 |
2.63 |
1.89 |
1.78 |
1.74 |
|
高安市 |
网供负荷 |
44.40 |
46.90 |
25.20 |
15.40 |
19.40 |
24.84 |
25.63 |
容载比 |
2.47 |
2.34 |
2.53 |
3.10 |
2.46 |
1.92 |
1.91 |
|
樟树市 |
网供负荷 |
25.89 |
43.31 |
34.90 |
29.52 |
34.76 |
35.29 |
33.78 |
容载比 |
3.31 |
1.98 |
1.94 |
1.95 |
1.66 |
1.63 |
1.58 |
|
袁州区 |
网供负荷 |
46.17 |
52.93 |
60.86 |
51.08 |
57.42 |
63.31 |
71.32 |
容载比 |
2.53 |
1.90 |
1.82 |
1.92 |
1.82 |
1.65 |
1.68 |
|
第一足球网 |
网供负荷 |
26.41 |
20.20 |
11.20 |
10.00 |
14.10 |
26.70 |
23.10 |
容载比 |
4.62 |
6.04 |
9.45 |
9.28 |
6.58 |
3.48 |
4.02 |
|
铜鼓县 |
网供负荷 |
28.29 |
32.86 |
34.01 |
28.13 |
32.50 |
37.50 |
32.50 |
容载比 |
3.14 |
2.70 |
2.70 |
3.04 |
2.24 |
1.95 |
2.24 |
|
丰城市 |
网供负荷 |
75.14 |
157.23 |
150.04 |
136.09 |
144.73 |
139.84 |
157.95 |
容载比 |
3.28 |
1.51 |
1.64 |
1.79 |
1.68 |
1.74 |
1.54 |
|
万载县 |
网供负荷 |
43.37 |
46.93 |
65.27 |
57.01 |
34.01 |
34.01 |
37.50 |
容载比 |
2.97 |
2.74 |
1.97 |
1.98 |
2.14 |
2.14 |
2.11 |
|
奉新县 |
网供负荷 |
32.25 |
26.33 |
23.55 |
46.50 |
60.50 |
51.01 |
52.72 |
容载比 |
4.02 |
5.40 |
4.79 |
2.42 |
1.86 |
2.21 |
2.14 |
2. 目标网架规划
逐步形成以110kV变电站为支撑,每个35kV变电站尽量由两个不同的110kV变电站提供电源供电。主变选用35/10kV有载高压变压器,原则上应按2台变压器布置,单台变压器容量选择10MVA布置,35kV容载比取1.8-2.0。35kV电网具备较强的转供电能力,满足“N-1”要求。
3. 规划建设规模
(1)变电建设规模
“十四五”期间,宜春市新建35kV变电站7座,新建变压器11台,新增变电容量80.95MVA,新增10kV间隔51个;扩建变电站5座,变压器5台,新增变电容量37.6MVA,扩建10kV间隔24个。
“十四五”期间,宜春市改造35kV变电站9座,变压器14台,净增变电容量70.25MVA。
(2)线路建设规模
“十四五”期间,宜春市新建35kV线路31条,新建架空线305.2km,全部为县级供电区。改造35kV线路12条,改造架空线122.39km,全部为县级供电区。
4. 建设规模汇总
宜春地区对于35kV电压等级电网的发展思路是逐步弱化,在有条件的地区逐步退出35kV网络。整个十四五期间,35kV项目主要集中在D类农村区域,主要分布铜鼓、上高、靖安等山区面积较大地区。
5. 纳规项目
2020年—2025年期间共投产35kV项目68个,新增变电容量82.8MVA,改造主变净增容量46.85MVA,新增线路长度499.81km。2020—2025年35kV总建设投资为4.11亿元。其中新能源配套接入项目12个,新建线路长度68.6km,投资0.604亿元。具体35kV项目的投产情况如下。
表7-2 “十四五”期间35kV电网新增纳规项目
建设年份 |
项目类别 |
项目 数量 |
建设规模 |
投资 (亿元) |
|||
新扩建主变容量(MVA) |
改造主变(MVA) |
线路长度(km) |
|||||
建设 容量 |
净增 容量 |
||||||
2020 |
合计 |
4 |
10 |
0 |
0 |
24.9 |
0.225 |
新能源配套线路 |
2 |
-- |
-- |
-- |
6 |
0.113 |
|
2021 |
合计 |
25 |
29.45 |
20 |
10 |
179.79 |
1.61 |
新能源配套线路 |
5 |
-- |
-- |
-- |
20 |
0.16 |
|
2022 |
合计 |
19 |
30.75 |
10 |
5 |
115 |
0.998 |
新能源配套线路 |
5 |
-- |
-- |
-- |
38.1 |
0.33 |
|
2023 |
合计 |
10 |
6.3 |
40 |
20 |
108.02 |
0.715 |
2024 |
合计 |
5 |
0 |
10 |
5 |
27 |
0.231 |
2025 |
合计 |
5 |
6.3 |
10 |
6.85 |
45.1 |
0.336 |
合计 |
68 |
82.8 |
90 |
46.85 |
499.81 |
11.40 |
|
其中:新能源配套线路 |
12 |
-- |
-- |
-- |
60.6 |
0.48 |
7.2.5 10kV及以下电网规划
至2025年,宜春市10kV电网网供负荷2899.45MW,配变容量6127.03MVA。
“十四五”期间,规划新增10千伏线路483回,长度2568.14km;新增低压线路5210.07km;新增变压器3423台,容量611.42MVA;至2025年,配变平均负载率47.32%。
具体项目分年度情况如下:
2021年新增10千伏线路85回,长度606.42千米;新增低压线路1089.66千米;新增变压器694台,容量113.35兆瓦,投资105499万元;线路平均负载率38%,配变平均负载率37.55%。
2022年新增10千伏线路114回,长度570.47千米;新增低压线路771千米;新增变压器660台,容量114.83兆瓦,投资64958万元;线路平均负载率40%,配变平均负载率40.62%。
2023年新增10千伏线路92回,长度448.63千米;新增低压线路1074千米;新增变压器711台,容量124.08兆瓦,投资46458万元;线路平均负载率41%,配变平均负载率42.95%。
2024年新增10千伏线路67回,长度380.63千米;新增低压线路1392千米;新增变压器699台,容量141.58兆瓦,投资46443万元;线路平均负载率42%,配变平均负载率45.03%。
2025年新增10千伏线路125回,长度261.99千米;新增低压线路881.83千米;新增变压器659台,容量117.58兆瓦,投资48514万元;线路平均负载率42%,配变平均负载率47.32%。
表7-3 项目分年度情况
建设年份 |
投资规模(万元) |
线路平均负载率 |
线路工程 |
台区工程 |
||||||||
新建 |
改造 |
新建 |
改造 |
|||||||||
线路条数 |
新增线路长度(km) |
线路条数 |
改造线路长度(km) |
台区(个) |
新增 容量(MVA) |
低压线路(km) |
台区(个) |
净增容量(MVA) |
低压线路(km) |
|||
2020 |
63715.31 |
39% |
63 |
335.73 |
53 |
435.23 |
534 |
93.74 |
1132.41 |
293 |
45.8 |
1784.59 |
2021 |
105499.72 |
38% |
85 |
606.42 |
117 |
1089.66 |
694 |
113.35 |
1089.66 |
637 |
71.647 |
3169.69 |
2022 |
64958.00 |
40% |
114 |
570.47 |
68 |
771.53 |
660 |
114.83 |
771.53 |
610 |
67.21 |
1642.66 |
2023 |
46458.78 |
41% |
92 |
448.63 |
57 |
1074.74 |
711 |
124.08 |
1074.74 |
242 |
32.566 |
973.12 |
2024 |
46443.07 |
42% |
67 |
380.63 |
62 |
1392.81 |
699 |
141.58 |
1392.81 |
293 |
29.379 |
802.38 |
2025 |
48514.75 |
42% |
125 |
561.99 |
62 |
881.33 |
659 |
117.58 |
881.33 |
214 |
26.815 |
397.89 |
合计 |
375589.63 |
-- |
546 |
2898.6967 |
419 |
5645.30 |
3957 |
705.16 |
6342.48 |
2289 |
273.417 |
8770.33 |
表7-4 配变平均负载率情况
项目 |
2020 |
2021 |
2022 |
2023 |
2024 |
2025 |
网供负荷(MW) |
2092 |
2280.28 |
2485.51 |
2609.21 |
2753.03 |
2899.45 |
配变容量(MVA) |
6076.72 |
6072.72 |
6118.65 |
6074.65 |
6114.29 |
6127.03 |
配变平均负载率(%) |
34.43 |
37.55 |
40.62 |
42.95 |
45.03 |
47.32 |
“十四五”期间,江西和惠公司规划新建10kV线路154.3km,柱上开关180台,联络开关29台。规划改造10kV架空线27km,电缆线路15km。
表7-5 规划新建10kV线路规模
序号 |
投运时间 |
建设类型 |
建设规模 |
||
架空线LGJ240(km) |
柱上开关 (台) |
联络开关(台) |
|||
1 |
2020 |
新建10kV线路 |
21 |
21 |
0 |
2 |
2021 |
新建10kV线路 |
34.5 |
39 |
8 |
3 |
2022 |
新建10kV线路 |
27.5 |
36 |
4 |
4 |
2023 |
新建10kV线路 |
23.5 |
30 |
7 |
5 |
2024 |
新建10kV线路 |
25.3 |
30 |
6 |
6 |
2025 |
新建10kV线路 |
22.5 |
24 |
4 |
表7-6 10kV技改项目
序号 |
投运时间 |
建设类型 |
建设规模 |
|
架空绝缘线(km) |
电缆线路(km) |
|||
1 |
2020 |
10kV线路技改项目 |
5 |
3 |
2 |
2021 |
10kV线路技改项目 |
10 |
5 |
3 |
2022 |
10kV线路技改项目 |
12 |
7 |
7.2.6 新能源接入规划
(1)110kV新能源项目接入
2020年—2025年期间规划投产110kV项目24个,新增并网容量107.4MW,送出线路长度169.5km,送出线路总建设投资为20250元。
(2)35kV及以下新能源项目接入
2020年—2025年期间规划投产35kV及以下项目16个,新增并网容量31MW,送出线路长度83.6m,送出线路总建设投资为6916元。
7.2.7 充电设施接入规划
根据宜春市政府政策,将持续加大扶持新能源汽车及配套产业的力度,电动汽车保有量将实现大增长,现有充电设施将无法满足新增电动汽车的充电需求,未来需加强相关充电设施的建设。
根据宜春市电动汽车实施现状和政府规划,十四五期间全市将新增19974辆,其中市辖供电区新增5694辆,县级供电区新增14280辆。
表7-7 电动汽车发展规模(单位:辆)
供电区域类型 |
充换电设施类型 |
2021 |
2022 |
2023 |
2024 |
2025 |
十四五合计 |
市辖供电区 |
公交车 |
64 |
80 |
98 |
118 |
144 |
504 |
市辖供电区 |
环卫车 |
44 |
24 |
20 |
28 |
28 |
144 |
市辖供电区 |
私人乘用车 |
810 |
800 |
810 |
830 |
840 |
4090 |
市辖供电区 |
物流车 |
48 |
44 |
44 |
44 |
48 |
228 |
市辖供电区 |
公务车 |
124 |
44 |
52 |
64 |
80 |
364 |
市辖供电区 |
出租车 |
44 |
40 |
48 |
64 |
92 |
288 |
市辖供电区 |
其他 |
12 |
12 |
16 |
20 |
16 |
76 |
市辖供电区 |
合计 |
1146 |
1044 |
1088 |
1168 |
1248 |
5694 |
县级供电区 |
公交车 |
242 |
232 |
233 |
123 |
118 |
948 |
县级供电区 |
环卫车 |
5 |
120 |
121 |
6 |
6 |
258 |
县级供电区 |
私人乘用车 |
2072 |
1886 |
1630 |
1590 |
1590 |
8768 |
县级供电区 |
物流车 |
121 |
121 |
132 |
132 |
132 |
638 |
县级供电区 |
公务车 |
368 |
259 |
259 |
259 |
259 |
1404 |
县级供电区 |
出租车 |
526 |
526 |
536 |
338 |
338 |
2264 |
县级供电区 |
其他 |
0 |
0 |
0 |
0 |
0 |
0 |
县级供电区 |
合计 |
3334 |
3144 |
2911 |
2448 |
2443 |
14280 |
合计 |
公交车 |
306 |
312 |
331 |
241 |
262 |
1452 |
合计 |
环卫车 |
49 |
144 |
141 |
34 |
34 |
402 |
合计 |
私人乘用车 |
2882 |
2686 |
2440 |
2420 |
2430 |
12858 |
合计 |
物流车 |
169 |
165 |
176 |
176 |
180 |
866 |
合计 |
公务车 |
492 |
303 |
311 |
323 |
339 |
1768 |
合计 |
出租车 |
570 |
566 |
584 |
402 |
430 |
2552 |
合计 |
其他 |
12 |
12 |
16 |
20 |
16 |
76 |
合计 |
合计 |
4480 |
4188 |
3999 |
3616 |
3691 |
19974 |
依据电网规划,十四五期间全市将新建充电站634座,其中市辖供电区新建84座,县级供电区新建550座。
至2020年全市已建充电桩1739根,十四五期间新建充电桩3704根,其中市辖供电区新建2652根,县级供电区新建1052根。具体情况见下表所示。
表7-8 “十四五”期间充电设施规划(单位:座、根)
供电区域类型 |
充电类型 |
充换电设施类型 |
2021 |
2022 |
2023 |
2024 |
2025 |
十四五合计 |
市辖供电区 |
充电站 |
公交车充换电站 |
0 |
0 |
0 |
0 |
0 |
0 |
市辖供电区 |
充电站 |
出租车充换电站 |
0 |
0 |
0 |
0 |
0 |
0 |
市辖供电区 |
充电站 |
环卫车充电站 |
4 |
8 |
8 |
2 |
4 |
26 |
市辖供电区 |
充电站 |
充电塔 |
2 |
10 |
2 |
2 |
2 |
18 |
市辖供电区 |
充电站 |
城际快充站 |
8 |
4 |
2 |
0 |
4 |
18 |
市辖供电区 |
充电站 |
其他 |
2 |
2 |
8 |
8 |
2 |
22 |
市辖供电区 |
充电站 |
充电站合计 |
16 |
24 |
20 |
12 |
12 |
84 |
市辖供电区 |
充电桩 |
分散充电桩 |
314 |
312 |
552 |
588 |
688 |
2454 |
市辖供电区 |
充电桩 |
专属充电桩 |
52 |
50 |
28 |
32 |
36 |
198 |
市辖供电区 |
充电桩 |
其他 |
0 |
0 |
0 |
0 |
0 |
0 |
市辖供电区 |
充电桩 |
充电桩合计 |
366 |
362 |
580 |
620 |
724 |
2652 |
县级供电区 |
充电站 |
公交车充换电站 |
86 |
46 |
48 |
48 |
50 |
278 |
县级供电区 |
充电站 |
出租车充换电站 |
40 |
40 |
44 |
44 |
44 |
212 |
县级供电区 |
充电站 |
环卫车充电站 |
4 |
44 |
4 |
4 |
4 |
60 |
县级供电区 |
充电站 |
充电塔 |
0 |
0 |
0 |
0 |
0 |
0 |
县级供电区 |
充电站 |
城际快充站 |
0 |
0 |
0 |
0 |
0 |
0 |
县级供电区 |
充电站 |
其他 |
0 |
0 |
0 |
0 |
0 |
0 |
县级供电区 |
充电站 |
充电站合计 |
130 |
130 |
96 |
96 |
98 |
550 |
县级供电区 |
充电桩 |
分散充电桩 |
190 |
150 |
150 |
150 |
150 |
790 |
县级供电区 |
充电桩 |
专属充电桩 |
50 |
52 |
52 |
54 |
54 |
262 |
县级供电区 |
充电桩 |
其他 |
0 |
0 |
0 |
0 |
0 |
0 |
县级供电区 |
充电桩 |
充电桩合计 |
240 |
202 |
202 |
204 |
204 |
1052 |
合计 |
充电站 |
公交车充换电站 |
86 |
46 |
48 |
48 |
50 |
278 |
合计 |
充电站 |
出租车充换电站 |
40 |
40 |
44 |
44 |
44 |
212 |
合计 |
充电站 |
环卫车充电站 |
8 |
52 |
12 |
6 |
8 |
86 |
合计 |
充电站 |
充电塔 |
2 |
10 |
2 |
2 |
2 |
18 |
合计 |
充电站 |
城际快充站 |
8 |
4 |
2 |
0 |
4 |
18 |
合计 |
充电站 |
其他 |
2 |
2 |
8 |
8 |
2 |
22 |
合计 |
充电站 |
充电站合计 |
146 |
154 |
116 |
108 |
110 |
634 |
合计 |
充电桩 |
分散充电桩 |
504 |
462 |
702 |
738 |
838 |
3244 |
合计 |
充电桩 |
专属充电桩 |
102 |
102 |
80 |
86 |
90 |
460 |
合计 |
充电桩 |
其他 |
0 |
0 |
0 |
0 |
0 |
0 |
合计 |
充电桩 |
充电桩合计 |
606 |
564 |
782 |
824 |
928 |
3704 |
7.2.8 智能化规划
1. 智能终端
配电终端用于对环网单元、站所单元、柱上开关、配电变压器、线路等进行数据采集、监测或控制,配电终端应满足高可靠、易安装、免维护、低功耗的要求,并应提供标准通信接口。
配电终端供电电源应满足数据采集、控制操作和实时通信等功能要求。
应根据可靠性需求、网架结构和设备状况,合理选用配电终端类型。对关键性节点,如主干线联络开关、必要的分段开关,进出线较多的开关站、环网单元和配电室,宜配置“三遥”终端;对一般性节点,如分支开关、无联络的末端站室,宜配置“二遥”终端。配变终端宜与营销用电信息采集系统共用,通信信道宜独立建设。
B类供电区域宜以“二遥”终端为主,联络开关和特别重要的分段开关也可配置“三遥”终端。
C类供电区域宜采用“二遥”终端,D类供电区域宜采用基本型二遥终端。C、D类供电区域如确有必要经论证后可采用少量“三遥”终端。
对于供电可靠性要求高于本供电区域的重要用户,宜对该用户所在线路采取以上相适应的终端配置原则,并对线路其它用户加装用户分界开关。
在具备保护延时级差配合条件的高故障率架空支线可配置断路器,并配备具有本地保护和重合闸功能的“二遥”终端,以实现故障支线的快速切除,同时不影响主干线其余负荷。
2. 配电自动化
宜春地区根据可靠性要求差异化推进配电自动化、馈线自动化建设、提升配电自动化应用水平。
7.3 新能源规划方案
7.3.1 光伏规划
目前宜春市光伏装机规模93.16万千瓦,在各县(市、区)光照资源情况和电力负荷预测结果的基础上,重点考虑项目建设条件、储能配套情况、以及项目其他优选要求,进行光伏项目规划。
1. 总体规划
“十四五”期间,规划新建光伏装机567.88万千瓦,其中地面电站54.59万千瓦,水面电站469.89万千瓦,屋顶光伏43.4万千瓦。
图7-1 “十四五”期间光伏装机规划
2. 重点区域规划
根据光伏的建设形式,分为光伏电站和屋顶分布式光伏两大类。
大型光伏电站主要选择太阳能资源丰富地区的沙漠、戈壁、荒地等非耕用土地进行电站建设,另外需考虑大气质量、风速、水文、地质、电力输送等因素的影响。结合当地条件与电力需求,在宜春太阳能资源相对较为丰富、具有合适水域资源的丰城市、樟树市、高安市重点开展水面光伏电站;具有合适土地资源的上高、奉新、宜丰和袁州区重点开展大型地面和水面光伏电站的建设,科学合理建设大型地面光伏电站、有效利用当地太阳能资源。在万载、铜鼓和靖安地区,适当发展地面电站建设。
图7-2 大型水面电站
图7-3 大型地面电站
屋顶分布式光伏电站可利用民用建筑安装几千瓦的电站,也可利用商场、单位、工厂等屋顶建设几千瓦到几十兆瓦的电站。屋顶分布式光伏电站具有不占用土地资源,能产生绿色电力,装机规模大小不限,且发电电力能够就近消纳等优点,具体可因地制宜在宜春市当地开展工业厂房屋顶分布式光伏发电项目、农村屋顶分布式发电项目和别墅屋顶分布式发电项目。近几年随着太阳能电池技术的进步,太阳能电池板效率显著提高,屋顶光伏电站预计投资回收期缩短。
根据各市县产业园区发展和规划情况,重点在屋顶资源丰富地区的高安市开展屋顶分布式光伏建设,在袁州区、丰城市,利用园区优质屋顶资源开展光伏发电项目。
图7-4 屋顶分布式光伏
加快樟树市光伏项目开发,形成以高安市、丰城市以及樟树市为重点区域,适度开发袁州区、上高县、奉新县、第一足球网等区域的模式。
表7-9 宜春各县(市、区)“十四五”期间光伏规划形式
(单位:MW)
地区 |
地面电站 |
水面电站 |
屋顶光伏 |
合计 |
袁州区 |
190 |
150 |
4 |
344 |
丰城市 |
100 |
1063 |
13.62 |
1176.62 |
高安市 |
50 |
1095 |
416.39 |
1561.39 |
樟树市 |
|
1255 |
|
1255 |
万载县 |
30 |
40 |
|
70 |
上高县 |
5.9 |
335.9 |
|
341.8 |
奉新县 |
100 |
200 |
|
300 |
靖安县 |
40 |
|
|
40 |
第一足球网 |
30 |
560 |
|
590 |
合计 |
545.9 |
4698.9 |
434.01 |
5678.81 |
图7-5 宜春各县(市、区)“十四五”期间光伏装机规模
3. 入库项目规划
(1)第一批优选项目规划
《江西省光伏发电规划近期库2021年第一批优选项目》中,宜春市入库优选项目共计41个,规划总装机规模116.046万千瓦。
其中,高安市位居首位,优选项目30个,规划装机容量47.7万千瓦,其次为丰城市、袁州区,第一足球网、奉新县;万载县、上高县以及经开区入库的优选项目规划规模较少。
图7-6 宜春市第一批优选项目入库规模
第一批光伏优选项目,规划以水面电站为主,装机规模89万千瓦;其次,屋顶分布式光伏为17.65万千瓦,地面电站9.39万千瓦。
图7-7 宜春市第一批优选项目建设模式
入库的第一批优选项目中,规划按要求配置储能的项目8个,装机容量86万千瓦;规划利用电厂储能的项目2个,装机规模11万千瓦。
(2)第二批优选项目规划
《江西省2021年第二批光伏发电竞争优选拟入围项目清单》中,宜春市入库优选项目63个,规划装机规模163.99万千瓦。
其中,规划规模最大的区域为丰城市,优选项目17个,规划装机规模为92.16万千瓦;第一足球网、高安市、袁州区以及奉新县次之;万载县、上高县入库项目规模仍很少。另外樟树市光伏规划项目首次入库,装机规模5000千瓦。
图7-8 宜春市第二批优选项目入库规模
第二批优选项目规划以集中式电站为主,装机规模占比86.3%;在集中式电站中,以渔光/林光/农光互补的复合型光伏电站为主,装机规模占比52.44%。
图7-9 宜春市第二批优选项目建设模式
7.3.2 风电规划
1. 总体规划
宜春市目前已核准风电项目规模58.08万千瓦,集中在丰城、铜鼓、靖安和袁州区。其中已建成并网风电项目5个,总装机规模23.08万千瓦;在建项目4个,容量15万千瓦,核准待建项目6个,容量20万千瓦。
考虑到各县(市、区)风资源情况,以高安市、樟树市以及丰城市地区为核心区域,以袁州区、奉新县以及靖安县为主要区域进行项目规划。“十四五”期间,规划新建风电项目93.28万千瓦,重点布局在高安市、樟树市、万载县等六个区域,共规划17个项目,拟接入35kV/110kV/220kV电网。具体规划情况见下表所示。
表7-10 宜春各县(市、区)“十四五”期间风电规划规模
(单位:万千瓦)
地区 |
装机容量 |
袁州区 |
8 |
高安市 |
26 |
樟树市 |
31 |
万载 |
15 |
奉新 |
8.28 |
靖安 |
5 |
2. 近期项目规划
宜春市近期规划风电项目7个进行选点测风,总规模45万千瓦。其中万载县15万千瓦,袁州区8万千瓦,樟树市12万千瓦,高安市10万千瓦。具体项目情况如下表所示。
7.3.3 生物质能规划
1. 农林生物质规划
规划到2025年,使全市农林废弃物、畜禽粪污综合利用率达到95%以上,实现年生物天然气产量13000万m?,年处理农林废弃物15万吨、畜禽粪污100万吨,其他有机废弃物6万吨,同时,可年生产10.5万吨固体有机肥、30万吨液态有机肥,为全市及周边市县140万亩农田提供优质有机肥料。
表7-11 各县(市、区)生物天然气总量规划
地区 |
全年产气量 (万方) |
生物天然气年处理农作物秸秆(万吨) |
生物天然气年处理畜禽粪便(万吨) |
生物天然气年处理其他有机废弃物 |
|
种类 |
处理量 (万吨) |
||||
袁州 |
930 |
1.1 |
8 |
|
|
丰城 |
1850 |
2.0 |
15 |
|
|
高安 |
2780 |
3.3 |
19 |
|
|
樟树 |
1860 |
2.0 |
10 |
有机废水 |
6 |
万载 |
930 |
1.1 |
8 |
|
|
上高 |
930 |
1.1 |
8 |
|
|
铜鼓 |
930 |
1.1 |
8 |
|
|
奉新 |
930 |
1.1 |
8 |
|
|
靖安 |
930 |
1.1 |
8 |
|
|
宜丰 |
930 |
1.1 |
8 |
|
|
合计 |
13000 |
15 |
100 |
|
6 |
2. 垃圾发电规划
根据中国科学研究院对我国五百多个城市生活垃圾产量的统计分析,并参照《生活垃圾产量计算及预测方法》CJ/T 106-2016和《城市环境卫生设施规划规范》GB 50337-2003,本项目针对2025年生活垃圾日产量预测公式按如下公式:
其中:
:预测生活垃圾日产生量,t/d;
:城区预测人均垃圾产量,千克(人·日);
:农村预测人均垃圾产量,千克/(人·日);
:城区规划人口数,人;
:农村规划人口数,人。
根据对全国、江西省类比情况的调查及宜春市环境卫生专业规划,本方案的生活垃圾产量预测中各参数取值如下:城市人口人均垃圾产量按1.15~1.20kg/cap·d,农村人口人均垃圾产量按0.65~0.70kg/cap·d。
规划到2025年城市规划人口城镇化率达到60%。本规划2025年生活垃圾量预测计算以此为基础,并结合辖区内各县市城镇化发展状况,预测宜春市的生活垃圾产生量到2025年约为6019.29吨/日。
表7-12 2025年宜春市生活垃圾预测
地区 |
人口总量 (万人) |
城镇人口 (万人) |
城镇垃圾 (吨/日) |
农村人口 (万人) |
农村垃圾 (吨/日) |
垃圾总量 (吨/日) |
袁州区 |
124.14 |
82.84 |
952.60 |
41.31 |
268.50 |
1221.11 |
丰城市 |
158.14 |
71.03 |
816.83 |
87.11 |
566.21 |
1383.05 |
高安市 |
91.05 |
59.60 |
685.45 |
31.44 |
204.38 |
889.83 |
樟树市 |
62.02 |
38.13 |
438.44 |
23.90 |
155.34 |
593.78 |
万载 |
62.21 |
45.33 |
521.33 |
16.87 |
109.68 |
631.00 |
上高 |
40.50 |
28.16 |
323.89 |
12.33 |
80.16 |
404.05 |
铜鼓 |
13.90 |
7.81 |
89.77 |
6.09 |
39.58 |
129.35 |
奉新 |
34.83 |
20.96 |
241.08 |
13.86 |
90.11 |
331.19 |
靖安 |
15.65 |
8.89 |
102.25 |
6.76 |
43.92 |
146.17 |
宜丰 |
30.86 |
17.84 |
205.14 |
13.02 |
84.62 |
289.76 |
合计 |
633.28 |
380.59 |
4376.78 |
252.69 |
1642.51 |
6019.29 |
目前已建垃圾发电项目7个,装机容量10.9万千瓦,日处理能力3300吨。
根据规划目标,到2030年宜春市辖区范围内生活垃圾焚烧处理率达到85%以上;规划到2025年宜春市辖区范围内生活垃圾焚烧处理率达到75%以上。至2025年,规划对现有项目厂址进行扩建,生活垃圾焚烧发电处理能力为5000吨/日,生活垃圾焚烧发电装机容量为11.5万千瓦。
7.4 水电规划
“十四五”期间,将积极构建新型电力系统,大量风光新能源将陆续接入电网,要解决新能源发电的随机性和波动性大的问题,储能是最主要的工具之一,可以发挥削峰填谷的作用,是现在电力系统运行中迫切需要,抽水蓄能是最成熟的储能技术。因此在水电规划中,主要围绕抽水蓄能电站进行。
7.5 天然气规划
7.5.1 建设目标
综合考虑经济增速、油气体制改革进程和天然气发展预期存在一定不确定性,江西省提出在“十四五”末,实现“低、中、高”三个目标,守住“低方案”2025年消费量达到50亿m?以上,实现“中方案”2025年消费量达到60亿m?以上,冲刺“高方案”2025年消费量达到70亿m?以上。
根据以上目标,预测宜春市“十四五”期间天然气消耗量25亿m?。结合宜春市现有天然气管道建设和消费需求情况,“十四五”期间,确定宜春天然气建设目标。
(1)长输天然气管道建设目标:实现县县通管输气,多点互联互通,构筑多个环网。
(2)储气设施建设目标:“十四五”期间,建成宜春市天然气应急储备项目。力争开工建设樟树盐穴地下储气库项目。
(3)城镇燃气设施建设目标:“十四五”期间,全市所有县(区)中心城区用上长输管道天然气。
7.5.2 管道及储气设施规划
(1)加快樟树至萍乡成品油管道建设
规划樟树至萍乡成品油管道总长187km,其中宜春市境内干线管道全长约179km。项目计划2020年核准并开工建设。
(2)推动万载至铜鼓天然气管道建设。
按照省天然气管道建设规划,规划省天然气管道万载至铜鼓天然气管道建设。该段管道建成后,宜春市所有县市均可实现天然气管道气的通气。
(3)规划天然气储气设施建设
规划“十四五”期间,按照“自建应急,集中调峰”的原则,规划选定一个点建设大型储气设施,实现用气紧张时对全市天然气的供气保障功能,确保天然气市场价格稳定和用气稳定。
7.5.3 加气站规划
按照“油气合建、统筹规划”的开发指导原则,依托现有加油站,利用客户和土地资源,通过较小投入快速推进加气站网络布局。主要采用油气合建的形式,在G320、G220及连接两条国道之间的省道柴油存量站增设LNG撬装设施为主。
“十四五”期间,规划全市开展加气站建设20座,其中丰城市、樟树市、高安市以及中心城区分别规划建设3座,上高县和万载分别规划建设2座;铜鼓县、奉新县、靖安县以及第一足球网分别规划建设1座。重点规划项目情况如下所示。
表7-13 “十四五”期间加气站重点规划项目
序号 |
加气站名称 |
部署方式 |
路段编号 |
设计日加气能力 (万方/天) |
投资额 (万元) |
具体地址 |
1 |
上高工业园加气站 |
撬装 |
G320 |
3 |
600 |
上高县敖山镇320国道东侧 |
2 |
高安建阳加气站 |
撬装 |
S220 |
6 |
1200 |
高安市八景镇高胡公路东侧 |
3 |
高安三保加气站 |
撬装 |
G320 |
高安市石脑镇320国道西侧 |
||
4 |
樟树黄土岗加气站 |
撬装 |
G220、G60 挂线 |
3 |
600 |
樟树市黄土岗镇樟宜公路40公桩 |
7.6 传统能源规划方案
7.6.1 煤炭规划
(1)总体规划
煤炭需求采取主要耗煤部门分析法进行预测。2019年,全市煤炭消费约1198万吨。经测算到2025年全市煤炭消费约1900万吨。
(2)重点项目规划
为贯彻落实党中央、国务院关于建立健全能源安全储备制度的决策部署,规划国家(上高)应急煤炭储备基地项目。规划建设煤储基地规模为300万吨。
上高县及周边50公里范围内,电厂、水泥陶瓷等建材行业及钢铁企业耗煤量总计约2000万吨。国家华中地区(上高)煤储基地既可就近消纳煤炭,又可保障赣能上高电厂及周边企业的正常运行。
项目规划选址紧邻浩吉铁路上高站,煤炭运送基地方便快捷,铁路运输能力有保障。位于丘陵地带,地质较为稳定,落差较小,无地震和大型洪涝等自然灾害,项目选址条件成熟。
7.6.2 成品油规划
“十四五”期间,总体来看,我市成品油消费总量将保持上涨趋势,但增速放缓。大宗货物运输方式结构转化等因素将影响成品油需求市场。预计2025年成品油消费量达到2.3万吨。
成品油消费预测消费能力年增长率按3%考虑。
表7-14 油品消耗量预测值
能源种类 |
2020年 |
2025年 |
油品(万吨) |
1.98 |
2.3 |
八、结论与展望
8.1 主要结论
城市能源发展规划是城市规划中重要的一环,通过本规划,详细梳理了宜春各市县的能源资源条件和能源利用工程现状,在对宜春地区的冷、电、气负荷进行预测的基础上,结合“十四五”规划期间的能源发展目标,以及构建的宜春市能源利用模式,对各县(市、区)的电网、天然气、风光发电、生物质发电以及传统能源发展提出了规划。本次进行城市能源发展规划的主要结论如下:
调研了国内外城市能源利用的先进技术和应用模式,总结了他们成熟的经验,对比了目前中国以及江西省能源消费和可再生能源利用的现状,明确了宜春进行能源发展规划的框架和方法。
重点梳理了宜春市的发展情况,从社会经济条件、能源资源条件、能源利用情况等方面,对各市县区域进行了深入了解。截至2020年底,宜春市非水可再生能源装机130.66万千瓦,装机占比20.57%,其中光伏93.16万千瓦,风力发电23.08万千瓦,生物质能发电14.42千瓦;非水可再生能源发电量13.37亿千瓦时,占比6.87%。分析各县(市、区)能源资源条件的优劣和对应的能源利用水平,总结出各县(市、区)能源利用的薄弱环节,为后续能源发展规划奠定具体方向。
对宜春市各县(市、区)的用电、供冷以及天然气负荷进行短期预测,预测至2025年,宜春市负荷达到5495MW,“十四五”期间年均增长率为10.67%;冷负荷总需求量约3350MW,天然气预测消费总量为15.18亿m?。确定“十四五”规划期间的能源发展规划指标目标和能源利用模式。
最后,针对宜春市不同县(市、区),提出电网发展规划、新能源规划以及传统能源规划方案。规划“十四五”期间,新建光伏装机567.88万千瓦,新建风电项目93.28万千瓦,在原有垃圾发电项目上扩建,使生活垃圾焚烧发电处理能力达到5000吨/日,装机容量达到11.5万千瓦。为“十四五”期间宜春市的能源利用工程建设提供指导。
8.2 展望
近年来,中国在碳减排方面的决心和成果有目共睹,从2015年十八届五中全会正式提出“能耗双控”行动到2020年“碳中和”目标,从2005年900克左右的度电碳排放到2020年的600克左右。由此可以看到中国在实现碳中和过程中的决心。在这个过程中,新能源的地位将会越来越重要。由此看来,有利于清洁能源的高效利用技术和减排技术在城市能源发展中成为未来趋势。
加快太阳能、风能、氢能等新能源产业应用与推广。光伏已经成为日本的第一电力来源;氢能方面,欧盟已经注重绿氢制备,日本全面发展氢能产业链,韩国已就氢能立法,将氢能应用拓展至交通运输、冶金、发电等领域。因此,氢能发电将逐步走进城市能源系统,未来将成为发电的主力军之一。发展制氢、储氢、氢能发电的全产业链,将有利于城市能源系统的完善和利用。
提升天然气在低碳转型中的作用。中国以煤炭为主的资源禀赋决定,势必会加大二氧化碳的埋藏、封存或转化应用与推广,发挥其在碳中和进程中的作用,推动煤炭高效清洁化利用。另外,天然气是低碳清洁能源,是能源从高碳到零碳过渡的桥梁,对实现碳中和起到积极促进作用。因此,城市内建设有完善的天然气管网设施,将有利于城市低碳减排、以及未来电转气等碳转化技术的应用和推广。
充分发挥储能在新能源利用中的作用。依靠技术创新,太阳能、风能发电成本将得到进一步降低,利用风电-光电-储能耦合模式替代火电,发挥储能技术快速响应、双向调节、能量缓冲优势,提高新能源系统调节能力和上网稳定性。利用光热-地热耦合模式替代燃煤供热用能,发挥太阳能光热和地热的各自优势,形成互补供热用能。因此,随着储能技术的应用和推广,在城市能源利用系统中,储能系统将成为基础子系统之一,未来的能源系统将以更小的用户为单元,在配置储能的基础上,进行更精准的负荷预测和能量管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