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月山风景名胜区洪江镇绛桥村东南约二里处,有一山脉根盘于八百里吉袁武功山东南端余脉之中,其首在洪江绛桥村,其尾则在新坊涧富岭附近的马颈垇一带,状似一条蟠蜿而腾的巨龙,昂头摆尾,气贯长虹,故名蟠龙山。但又传说山中竹深枝茂,怪石嶙峋,常有群蛇蟠伏,蛇又被民间唤作小龙,因名蟠龙山。据正德《袁州府志》记载:“蟠龙山,府城南四十里,自路至山顶凡三十六曲。上有蟠龙寺,唐末南平王钟传所建。四面峭壁,湍瀑飞泻。前有龙门关,平挹云峰,盖胜景也。王云诗:经夏地无暑,未寒泉有冰。”也就是说蟠龙山不管因何得名,都是仙境胜地,让人向往。
蟠龙山,海拔仅五六百米,但山顶一片平地,视野开阔,蓝天白云,有心旷神怡之感。山中云雾缭绕,林木茂密,满山长满了楠木、银杏和红豆杉,还有大片青翠的竹林,清亮的溪水穿没在浓密的灌木中,小鸟在绿树丛中欢快的鸣叫。山下不远处,南庙河清澈透明,静静地向北流去。山腰两山狭隘之间则有一座蟠龙关,亦叫龙门关,长13.45米,深4.75米,上洞口高3.4米,下洞口高4.26米;整座关门为花岗岩卷拱结构,纵联并列分节砌置,坐东朝西,雄壮高大。洞口上方还镌刻有“龙门”二字,年代久远,已模糊不清了。在那兵荒马乱,骤啸山林的古代,这里正是屯兵建寨的好地方。龙门关前方不远处,有一块平地长满了野草和野花,野草丛中砖瓦零乱,断墙残壁,据说这就是著名的蟠龙寺遗址。有关资料显示:蟠龙寺为南平王钟传所建。钟传唐代上高人,年青时因一人与虎搏斗而闻名乡里。后来组织乡勇镇压叛乱有功,被唐王朝任命为镇南军节度使,封南平王,主政江西二十余年。钟传与佛有缘,尤其受令超禅师影响较深。因此,在唐中和年间,约公元882年以后在蟠龙山创建了蟠龙院,当时住持就是令超禅师师弟可文禅师。蟠龙院当时规模较大,有四百多平方米,分上下两栋。朝拜者骆驿不绝,香火飘绕。北宋治平年间(1064一1067),赐额“永庆”,后来渐渐衰弱,不幸毁于一旦。
又清同治版《宜春县志》记载:蟠龙禅院,和光祖师道场也。师姓李,石里乡钟家岭人,相传为普庵弟子。先是,师为学博,将赴举,遇普庵,以一二偈语挑之,大有所契,即参法座。后传心印,授以秘符,曰“遇桥即止,遇龙即住。”石里乡即今慈化。说的是南宋绍兴年间,宜春慈化人李和光拜普庵禅师为师。一日,和光禅师问普庵说,我日后该如何打算?普庵说,异日你到九十九道湾,“遇桥则止,遇龙则住”。不久,和光禅师辞别普庵外游,来到洪江绛桥就停止脚步不往前面走了,转身上山,见山腰有一条蛇弯曲而行,心想这莫非就是师傳说的“遇龙则住”,因传说中蛇又作小龙。便随后而跟,蛇一直爬至蟠龙院旧址然而蟠伏草中,和光便在此地重建蟠龙寺。据说当年夏皇后父亲夏协因选妃事情搞得倾家荡产,流落街头,被和光禅师收养,住在寺庙四年,后得病死亡,葬在山中。夏皇后册封后,得知父亲情况后,上报朝庭,宋孝宗追封夏协为太子少师,爵封信王,并改蟠龙禅院为“报亲显庆禅寺”,还送了一把题了诗的扇子给和光禅师。寺庙两次重修,金碧辉煌,香火旺盛,达到鼎盛时期。
沧海桑田,岁月无情,可惜蟠龙寺最终没能逃脱历史的厄运,在战乱和社会的动荡中成为废墟,已不见往年辉煌,瓦砾碎片,一片荒凉。所幸的是,2013年12月,蟠龙寺的恢复重建工作得到了江西省民宗局和当地政府的批准同意,正在紧锣密鼓地进行,让我们期待蟠龙寺早日重现辉煌!
山下有一个小村庄怡静而美丽,村旁流淌着一条长满了花草的小溪,田野飘着金穂荡漾的芬芳;远处,几只吃草的黄牛,夕阳下,一幅悠闲自得的图画。
千百年来都有文人雅士赞颂蟠龙山的美丽和内涵,这里选上二首,让我们在欣赏当中,再次陶醉于蟠龙山风情韵味之中。
宋代诗人张嗣古《蟠龙山》诗云:
苍龙蜿蜿复蜒蜒,峥嵘头角摩九天。
划然下览众山下,蟠伏此地今千年。
云盘雾结三十六,鳞甲参差动林谷。
不将霖雨矜神功,却向寒崖散飞瀑。
西风吹我冲晴烟,飞甍金碧悬山巅。
白云脚底飞欲尽,此身忽在层霄边。
问沤堂前旧消息,拍碎栏杆人不识。
心随境转万化新,跳出世间真有得。
清兴未尽还归来,却立平地听风雷。
纷纷冠盖趋尘埃,此龙此寺长崔嵬。
明代诗人邹元标《游蟠龙寺》诗云:
蟠龙古刹太平隈,朵朵莲花水面开。
路出恩江行径绕,门当幽涧秀峰来。
龙飞石钵朝霞冷,虎啸寒林夜壑哀。
欲向宗门传一指,萧萧松柏倚荒台。